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返程後備箱:載得走滿車土特產,載不盡親人的愛

返程的路上, 那塞得滿滿的後尾箱, 裝的不僅是家鄉的味道, 更是親人們的愛。 《東江時報》記者匡湘鄂 攝

胡蘿蔔、雞蛋等土特產。

花生、腐竹和青菜。 本組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朱金贊 攝

臘肉。

糍粑。

米酒等特產。 本組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匡湘鄂 攝

策劃君說:

春節七天假期已經結束, 回程的路上, 那鼓鼓囊囊的行李箱, 帶的不僅是家鄉的味道, 更是父母的愛。 兒行千里母擔憂, 無法隨行的父母, 惟有用家鄉的特產, 代替關愛, 填滿孩子的心房。 遠行的遊子也渴望這份愛, 家鄉特產的味道, 能撫慰他們的思鄉之情, 能讓他們元氣滿滿地在外打拼。

愛是相互的。 如果說, 父母的愛是相伴一生的行李, 那子女的愛則應是溫暖父母晚年的星火。 這滿是愛的行李箱和後備箱, 也在提醒子女, 不要虧欠父母的愛, 不要讓愛只停留在朋友圈, 記得有空常回家看看……在家與工作城市之間往返時,

返程的行李箱總是比回家時更沉。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幾位元東時記者的故事。

東時記者返城記

滿滿當當行李箱體貼入微父母愛

故事1

愛媽媽做的扣肉 獨一無二的味道

離除夕還有四五天, 媽媽就會一天一個電話地打過來, 問我什麼時候回去, 然後念叨著她要給我準備的東西。

其實我已結婚十年, 媽媽也知道, 除夕我在婆家過。 但從結婚的第一年起, 除夕前總還是要回去媽媽家一趟, 美其名曰探親, 實際就是來拿菜的。

媽媽住在象頭山裡, 山清水秀無污染, 種出來的菜特別清甜。 年二十八, 在從市區回婆家的路上, 我們特意繞道到媽媽家裡。 婆家在博羅園洲, 那裡平時無人居住, 所以每次回去, 都得帶上許多物品,小到油鹽醬醋,大到棉被枕頭。但無論如何,都會在車後備箱留出一個位置,我們知道,媽媽會給我們準備好春節六七天的青菜。這不,這次回去菜心、紅蘿蔔、白蘿蔔、大白菜、生菜、芹菜、蒜、蔥、茨菇等塞滿了兩大袋,還有兩隻大閹雞。

而我最惦記的則是媽媽的扣肉。果然,走進廚房,就聞到一陣陣扣肉的香味。從我記事起,春節就充滿了扣肉的香味。厚實大塊的帶皮五花肉,用清水煮熟後,得在皮上插孔,以更好入味,也讓皮不會太硬。這個步驟,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拿一根竹簽在扣肉皮上胡亂插孔,媽媽也不會責駡。反正這孔也不講究章法,我呢,雖弄得一手油膩,卻感覺歡樂無比。插了孔,再抹上鹽,就可以放入油中去炸了。油炸的過程比較久,慢火慢炸。小時候的我,總是沒有耐心等到炸完,就跑去看電視了。所以,後面的步驟就完全不懂了。

以前,媽媽都是年二十九才炸扣肉的,結婚後,媽媽往往會提前幾天炸扣肉,為的就是讓我能在除夕前吃上一口,然後還能帶一些走。媽媽做的扣肉,不放梅菜酸菜搭配,就是滿滿一大碗的肉,油亮亮、香噴噴。

臨行前,媽媽特意選了兩大塊不那麼肥的扣肉讓我帶回婆家。除夕那天,我就弄來吃。按照媽媽教的,先把大塊的扣肉切成小塊,煮飯時放入電鍋蒸,蒸軟後,再澆上用醬油、糖、鹽和五香粉勾的芡。家人都說味道不錯,可不知道為啥,我總感覺沒有媽媽做的好吃。

忍不住打電話向媽媽抱怨。她聽了反倒哈哈大笑:“這麼笨,教都教不會。”而後,又加一句:“想吃,就回來,媽媽做給你吃。”

聽這話,好像我嫁得有多遠似的,其實不過幾十公里,開車不用一個小時的距離。但是,我知道,是媽媽的那份愛,讓扣肉有了無可代替的滋味。或許,也正是這獨一無二的味道,讓我們時常惦記著家,惦記著父母,並提醒我們,常回家看看。《東江時報》記者香金群

故事2

河源女婿車尾箱 土特產塞得滿滿

妻子娘家在河源市東源縣,自從2013年底我們結婚以來,每年年初二,便是我這個河源女婿陪著妻子回娘家的日子。

前兩年,岳父一家還居住在偏遠山區,由惠州過去,單程超過150公里,道路十分不好走,考驗著我的車技和耐性。從前年起,小舅子在河源市區買了房,岳父岳母也跟著住在河源市區,這使得妻子回娘家的距離近了很多,從惠州市區過去不用一個小時,而且有高速直達。

變的是距離,不變的是親情。每年回娘家,妻子都要住上兩個晚上,初二過去,初四返程,於是,初二、初三的日子,便是走親訪友的日子。妻子這邊的親戚,這些年都陸續在河源市區或者臨近市區的東源縣城居住,所以,拜訪親戚,比起前幾年在山區,要便利得多了。

民間笑說“生女就等於生個賊”,但畢竟禮尚往來。出發前,車尾箱裝滿了糖果、飲料、煙酒等禮品,返程時,也照例一箱,塞得滿滿的。每一年,妻子說不要回禮的,但雙方總是推來推去,最後還是收下了。這些都是妻子的河源親戚的心意,以河源各地特產為主,有和平獼猴桃、霸王花米絲、東源炒栗、板栗面、忠信花生等,這些也是河源特產店主打產品,用禮盒包裝,方便攜帶。

丈母娘手巧,會自己做豆腐、炸油果、煎果條等,於是,豆腐、油果等東西,也自然而然成為了妻子返程行囊中的必備之物。於我而言,這些都是新奇的物品,畢竟是我在最近幾年才接觸到的,于妻子而言,則是帶著童年的回憶和故土的香甜,每一件,都承載著親人的愛意與祝福。

今年的返程行李中,還多了一隻母雞,這是妻子的小姑送的。三歲的兒子很是喜歡,常與之玩耍,謂之曰“咕咕雞”。母雞腹中含卵,每天下一個蛋,這新鮮的雞蛋,成為了兒子早餐中的美味。《東江時報》記者侯縣軍

故事3

每次春節回娘家 都後悔車買小了

“這米是自家的,這青菜是自己種的,這雞也是自家從小養到大的……”每次假期過後宴請朋友吃飯,我老公總這麼自豪地介紹。“唉,每次去我都後悔車買小了,我應該買部貨車去的,很多東西想裝都裝不下啊。”老公的這番話,往往會引來朋友的調侃“你這是跟打劫差不多啊”。

有一種愛,叫打開年後的行李箱……各種當季蔬菜、新鮮宰殺的雞、大米、肉丸、番薯……春節假期回娘家,除了應節的桔子、蘋果,餘下的都是這些。“都是自家的,安全放心,還不用你花錢到外面買。”每次離別前,父母總是這麼說,邊說還邊往車裡塞滿東西。

我出生在博羅縣楊村鎮,從高中開始就離家,求學、工作、成家……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雖然沒有離家千里,但就算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父母依舊牽掛著。讀書和剛參加工作時離家,由於乘車出門,所帶的行李有限,行李中多是媽媽自製的醃菜,當然少不了蘋果或桔子。“平平安安,大吉大利。”如果我嫌重不肯帶,媽媽肯定會這麼說,就算只帶兩個也要帶。以前聽到媽媽這麼說,總會笑她迷信。如今我也為人母,才明白母親的苦心。

有一道菜永遠吃不膩,叫做媽媽的味道……每次回娘家,餐桌上絕對會有雞肉。雞是父母養的,每次待我或者弟弟回家,媽媽都會殺雞給我們吃。或做白切雞、或做蔥油雞……雖然我平時總笑媽媽廚藝一般,但媽媽做的雞肉絕對是我吃過最美味的一道菜。成家後,“媽媽牌雞肉”也成功俘獲了老公的胃,他總說他飯量都大了一倍。

都說父愛如山,在我的記憶裡,父親總是那個不苟言笑,對我要求嚴厲,讓我敬畏的男人。如今我已長大,父親卻越發像個小孩。他會不時向我抱怨,說電話少打了,說他感冒了我沒有問候他……這個春節假期前,我把我換下來的舊手機給了爸爸用。而這個春節假期,翻看手機相冊成了爸爸的新節目。這是因為,手機相冊上留著我及孩子的照片。由於手機記憶體小,我原計劃是把相片刪掉一些的,不過爸爸不同意,“不要刪,我想你們時可以看看。”春節假期,閒時坐下來時,爸爸總會戴上老花鏡,一張張地翻看相片,嘴角上揚滿是笑容……

再大的行李箱也裝不下父母的牽掛,再多的言語也難以表達父母的疼愛。在塞滿車尾箱的同時,爸爸媽媽也把對兒女的疼愛塞得滿滿的,期盼下次的歸來與團聚。越長大越覺得父母恩情難以回報,當兒女的唯有多關心關心他們,多陪陪他們……《東江時報》記者朱麗婷

故事4

親戚們送土特產 表達對我的關愛

蔬菜、香菇、腐竹、雞蛋、花生、番薯、雞肉、油果、山藥……春節回惠州時,看著我的車後尾箱裝的滿滿的全是親戚送的東西,我內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如果要用什麼來報答他們,我想應該就是新的一年用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賺多一點錢,逢年過節給親戚們多包一些紅包。

我老家在和平縣,距離惠州不是很遠,所以一年當中,我會抽時間回去幾次,但是每次回去,親戚們總是熱情依舊,生怕我“吃虧”,一個勁地給我送土特產。面對親戚們送來的土特產,我左右為難:不收吧,又怕親戚們覺得”沒面子“,收了吧,我又覺得過意不去。糾結再三後,最後也只好盛情難卻,全收下帶回惠州,因為我知道,親戚們都淳樸,他們只是想用自產的土特產表達對我的關愛。

春節期間,走訪親友,給長輩們紅包,他們回禮時總是拿著大包小包的給我帶回去。結果到了年初六傍晚返惠時,一整理行李,車後尾箱就裝不下了:青菜、菜頭、蘿蔔、番薯、山藥、土雞蛋、腐竹、香菇、花生、雞肉等等,最後因為東西太多,有些行李只能讓人在座位上抱著。

到了惠州卸貨,把東西搬回家,東西太多結果冰箱還放不下了。即便到了年初八,家裡冰箱還滿滿的,帶回來的土特產,吃到元宵估計都消滅不完。《東江時報》記者駱國紅 整理

故事5

無私綿長父母愛 車後尾箱盛不下

“媽,車後尾箱已經裝不下了,別拿了。”“還可以,這青菜和黃酒占不了多少地方,再塞一下就裝進去了。”大年初六,回去娘家探親的我準備返回惠州上班,而爸媽一早就開始忙著給我準備返回的東西,最後把我的車後尾箱塞的滿滿的。

我老家在河源,夫家則在韶關。按照傳統的規矩,年自然是在夫家過,之後再回娘家探親。按照往年的慣例,我是年初三從韶關開車到河源,可母親總是希望我能早些回來,她說想早點看看外孫,其實我知道,她想我早日回來娘家,她可以幫我多帶幾日孩子,而我則可乘機多休息幾天,再在家裡吃上幾頓可口飯菜,把身子休養好一些。

知道我年初三回來,母親年初二晚上就打電話來問“想吃什麼。”得知我在大年三十拔了智齒、縫了線,吃不了太硬的東西,母親則開始尋思著做哪些適合我吃的菜,嘴裡則念叨著“熬點雞粥、煮點魚片,燜點豆腐……”

在家的日子是幸福的。平時不做飯的父親,在春節期間兒女回來,廚房就是他的專屬舞臺,母親只有打下手的份,而父親做的每一頓飯菜,總是力求盡善盡美,做到最好。為了遷就我的飲食,每天早上,父親就起床煲好了粥,熬好了湯,他們甚至把肉片剁碎,把青菜切的細細的。

在家千日好,可離別卻是不可避免的。到了年初六返惠日子,父母一早就起床準備。“這雞鴨我已經處理乾淨了,你回去惠州就可以直接煮。“這箱子裝了100個雞蛋,你拿的時候要小心些”“這番薯和青菜是自家種的,沒打農藥”“這黃酒是自己釀的,很甜,你晚上和雞蛋一起煮來吃,補補身子”“這橘子和大米也是你爸種的,比較生態”……他們想把家裡能吃的能用的都放在我的車後尾箱,邊塞邊囑咐,哪些可以放冷藏要快點吃完,哪些可以放冷凍慢慢吃。

“媽,後尾箱裝不下了,別拿了。”“沒事,裝不下就放在車座位上去。”父母一邊說一邊往我車後尾箱裝東西,看到後尾箱裝不下,他們還不甘休,最後把親戚送來的幾包腐竹塞在車座位上,他們才滿意地把車尾箱蓋上。

與父母告別時,父母又塞給我們每人一個紅包,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順順利利。與父母告別後,從後視鏡看著他們的背影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我內心卻像壓著一塊大石頭一樣沉重。

剛離別,即相思。眼淚再也忍不住流了……《東江時報》記者駱國紅

故事6

淡淡的白切雞 濃濃的父母愛

廣東有句話:無雞不成宴。白切雞,是廣東再平常不過的菜肴,然而對我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道菜,還是家的味道,一種鄉愁。無論我外出求學工作,還是後來已經婚育,只要春節後我從父母家出來,我的行囊必定有這道菜,由父母親手做的。

今年春節在父母家過年,同樣每頓必有白切雞。味道清甜中帶鮮香,口感細膩中帶清爽。雖然連續吃了七八天,卻不覺得膩。父母做白切雞是有較高要求的,單單選雞就非常有講究,雖然父母家已搬遷到城裡居住,但仍然在春節前就先在鄉下選好雞。鄉下走地雞的雞肉才香,走動得多、運動得多,肉質才好。籠養雞是怎麼也比不上走地雞的鮮香和口感的。

美美地吃著父母做的白切雞,我想起去年在丈夫省外老家過年,沒有吃上父母做的白切雞,怎麼都感覺不自在和失落。婆婆提議讓我自己學做白切雞,還很積極地幫忙把她自己養的山地走地雞殺好。我想:好呀,春節在異鄉也做做父母做的味道!我擼起袖子,卻犯難了,從沒做過白切雞的我毫無頭緒。於是我趕緊打電話向父母求救。“煮的時候放幾片薑壓壓腥味”“煮到一半要把雞提起來讓它肚子裡的水控出來,使雞肉受熱均勻”“一定要注意火候,不能太老不能太生”……我在省外按照他們講的步驟做起來,才知道做個白切雞真心不容易。那天白切雞做好吃進嘴裡,我內心裡卻浮起對父母濃濃的思念。

今年春節在父母家吃足了白切雞,那是一種幸福的味道。春節假期最後一天準備返惠,一起床,卻見父母已在廚房忙開了。原來是為了給我做白切雞塞到行李中。母親燒好水端水過去準備燙雞,我見母親走路不太自然,一瘸一拐的,忙問母親怎麼了?原來母親早上在廁所滑了一跤,膝蓋正疼,卻堅持要做白切雞。而頭髮稀疏的父親則蹲在地上準備燙雞拔雞毛。看著忙碌的父母,我感覺鼻子一酸。白切雞做好,父親還細心地說:“我把雞斬好分成四份,你放在冰箱裡每次拿出一塊吃就很方便了。”我點點頭,內心感動不已。我把白切雞塞進行李,把父母濃濃的愛帶上。《東江時報》記者周智聰

故事7

滿載的後備箱 濃濃親情年味

2月21日晚上7時出發,昨日淩晨3時,原本13個小時的車程,因為塞車,先生帶著老人和孩子這一趟回程硬是花了32個小時。旅途雖然艱辛,但早上打開車子的後備箱時,我被塞得滿滿的後備箱驚呆了———臘肉、糍粑、米酒等來自千里之外的家鄉特產,聚集著親人們的心意。

先生老家在湖南懷化沅陵,屬於大湘西境內。因為二娃還小,我們留在惠州過年,吃了頓肥厚的年夜飯;但因為春節期間老家一個很親的親戚結婚,大年初一,先生和家婆不得不帶著大娃奔赴千里之外的老家去幫忙和喝喜酒,我則帶著二娃留守惠州。

雖然家公家婆這兩年跟我們住,沒有在老家打理田地,但老家親戚多,有時我們沒有回老家過年,年後也總能收到他們委託別人捎帶給我們的臘肉、糍粑等家鄉特產。這次先生和家婆回了老家,回程時,先生就打電話告訴我說“後備箱塞滿了,好多吃的”。他還說,因為我說了想吃糍粑,結果伯伯、舅舅和姑媽等親戚,個個都送幾個糍粑,加起來就一臉盆了;臘肉更不用說,老家走親戚拜年一般都會用臘肉回禮,湘西的臘肉都是掛在火塘上煙薰火燎而成,能從年頭吃到年尾的。

打開後備箱時,看到的和想像中的一樣:塞得滿滿當當。家婆一袋一袋往外提——— 臘肉、糍粑、柚子、米酒,還有花生、糯米。“這兩塊臘肉是舅舅的,這兩塊是姑姑的……”家婆一邊提一邊說,但有好些袋子,她也不知是哪個親戚趁她不注意偷偷塞進去的。我們把這些特產一一清理,光臘肉恐有百來斤,差不多半頭豬了。米酒也是老家用稻米自家釀的,純粹的“土炮”燒酒。

有了這些來自家鄉的煙熏臘肉和雪白的糯米糍粑,還有飄香的自釀米酒和家門口樹上摘的柚子,這個年的年味兒終於足了。《東江時報》記者匡湘鄂

都得帶上許多物品,小到油鹽醬醋,大到棉被枕頭。但無論如何,都會在車後備箱留出一個位置,我們知道,媽媽會給我們準備好春節六七天的青菜。這不,這次回去菜心、紅蘿蔔、白蘿蔔、大白菜、生菜、芹菜、蒜、蔥、茨菇等塞滿了兩大袋,還有兩隻大閹雞。

而我最惦記的則是媽媽的扣肉。果然,走進廚房,就聞到一陣陣扣肉的香味。從我記事起,春節就充滿了扣肉的香味。厚實大塊的帶皮五花肉,用清水煮熟後,得在皮上插孔,以更好入味,也讓皮不會太硬。這個步驟,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拿一根竹簽在扣肉皮上胡亂插孔,媽媽也不會責駡。反正這孔也不講究章法,我呢,雖弄得一手油膩,卻感覺歡樂無比。插了孔,再抹上鹽,就可以放入油中去炸了。油炸的過程比較久,慢火慢炸。小時候的我,總是沒有耐心等到炸完,就跑去看電視了。所以,後面的步驟就完全不懂了。

以前,媽媽都是年二十九才炸扣肉的,結婚後,媽媽往往會提前幾天炸扣肉,為的就是讓我能在除夕前吃上一口,然後還能帶一些走。媽媽做的扣肉,不放梅菜酸菜搭配,就是滿滿一大碗的肉,油亮亮、香噴噴。

臨行前,媽媽特意選了兩大塊不那麼肥的扣肉讓我帶回婆家。除夕那天,我就弄來吃。按照媽媽教的,先把大塊的扣肉切成小塊,煮飯時放入電鍋蒸,蒸軟後,再澆上用醬油、糖、鹽和五香粉勾的芡。家人都說味道不錯,可不知道為啥,我總感覺沒有媽媽做的好吃。

忍不住打電話向媽媽抱怨。她聽了反倒哈哈大笑:“這麼笨,教都教不會。”而後,又加一句:“想吃,就回來,媽媽做給你吃。”

聽這話,好像我嫁得有多遠似的,其實不過幾十公里,開車不用一個小時的距離。但是,我知道,是媽媽的那份愛,讓扣肉有了無可代替的滋味。或許,也正是這獨一無二的味道,讓我們時常惦記著家,惦記著父母,並提醒我們,常回家看看。《東江時報》記者香金群

故事2

河源女婿車尾箱 土特產塞得滿滿

妻子娘家在河源市東源縣,自從2013年底我們結婚以來,每年年初二,便是我這個河源女婿陪著妻子回娘家的日子。

前兩年,岳父一家還居住在偏遠山區,由惠州過去,單程超過150公里,道路十分不好走,考驗著我的車技和耐性。從前年起,小舅子在河源市區買了房,岳父岳母也跟著住在河源市區,這使得妻子回娘家的距離近了很多,從惠州市區過去不用一個小時,而且有高速直達。

變的是距離,不變的是親情。每年回娘家,妻子都要住上兩個晚上,初二過去,初四返程,於是,初二、初三的日子,便是走親訪友的日子。妻子這邊的親戚,這些年都陸續在河源市區或者臨近市區的東源縣城居住,所以,拜訪親戚,比起前幾年在山區,要便利得多了。

民間笑說“生女就等於生個賊”,但畢竟禮尚往來。出發前,車尾箱裝滿了糖果、飲料、煙酒等禮品,返程時,也照例一箱,塞得滿滿的。每一年,妻子說不要回禮的,但雙方總是推來推去,最後還是收下了。這些都是妻子的河源親戚的心意,以河源各地特產為主,有和平獼猴桃、霸王花米絲、東源炒栗、板栗面、忠信花生等,這些也是河源特產店主打產品,用禮盒包裝,方便攜帶。

丈母娘手巧,會自己做豆腐、炸油果、煎果條等,於是,豆腐、油果等東西,也自然而然成為了妻子返程行囊中的必備之物。於我而言,這些都是新奇的物品,畢竟是我在最近幾年才接觸到的,于妻子而言,則是帶著童年的回憶和故土的香甜,每一件,都承載著親人的愛意與祝福。

今年的返程行李中,還多了一隻母雞,這是妻子的小姑送的。三歲的兒子很是喜歡,常與之玩耍,謂之曰“咕咕雞”。母雞腹中含卵,每天下一個蛋,這新鮮的雞蛋,成為了兒子早餐中的美味。《東江時報》記者侯縣軍

故事3

每次春節回娘家 都後悔車買小了

“這米是自家的,這青菜是自己種的,這雞也是自家從小養到大的……”每次假期過後宴請朋友吃飯,我老公總這麼自豪地介紹。“唉,每次去我都後悔車買小了,我應該買部貨車去的,很多東西想裝都裝不下啊。”老公的這番話,往往會引來朋友的調侃“你這是跟打劫差不多啊”。

有一種愛,叫打開年後的行李箱……各種當季蔬菜、新鮮宰殺的雞、大米、肉丸、番薯……春節假期回娘家,除了應節的桔子、蘋果,餘下的都是這些。“都是自家的,安全放心,還不用你花錢到外面買。”每次離別前,父母總是這麼說,邊說還邊往車裡塞滿東西。

我出生在博羅縣楊村鎮,從高中開始就離家,求學、工作、成家……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雖然沒有離家千里,但就算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父母依舊牽掛著。讀書和剛參加工作時離家,由於乘車出門,所帶的行李有限,行李中多是媽媽自製的醃菜,當然少不了蘋果或桔子。“平平安安,大吉大利。”如果我嫌重不肯帶,媽媽肯定會這麼說,就算只帶兩個也要帶。以前聽到媽媽這麼說,總會笑她迷信。如今我也為人母,才明白母親的苦心。

有一道菜永遠吃不膩,叫做媽媽的味道……每次回娘家,餐桌上絕對會有雞肉。雞是父母養的,每次待我或者弟弟回家,媽媽都會殺雞給我們吃。或做白切雞、或做蔥油雞……雖然我平時總笑媽媽廚藝一般,但媽媽做的雞肉絕對是我吃過最美味的一道菜。成家後,“媽媽牌雞肉”也成功俘獲了老公的胃,他總說他飯量都大了一倍。

都說父愛如山,在我的記憶裡,父親總是那個不苟言笑,對我要求嚴厲,讓我敬畏的男人。如今我已長大,父親卻越發像個小孩。他會不時向我抱怨,說電話少打了,說他感冒了我沒有問候他……這個春節假期前,我把我換下來的舊手機給了爸爸用。而這個春節假期,翻看手機相冊成了爸爸的新節目。這是因為,手機相冊上留著我及孩子的照片。由於手機記憶體小,我原計劃是把相片刪掉一些的,不過爸爸不同意,“不要刪,我想你們時可以看看。”春節假期,閒時坐下來時,爸爸總會戴上老花鏡,一張張地翻看相片,嘴角上揚滿是笑容……

再大的行李箱也裝不下父母的牽掛,再多的言語也難以表達父母的疼愛。在塞滿車尾箱的同時,爸爸媽媽也把對兒女的疼愛塞得滿滿的,期盼下次的歸來與團聚。越長大越覺得父母恩情難以回報,當兒女的唯有多關心關心他們,多陪陪他們……《東江時報》記者朱麗婷

故事4

親戚們送土特產 表達對我的關愛

蔬菜、香菇、腐竹、雞蛋、花生、番薯、雞肉、油果、山藥……春節回惠州時,看著我的車後尾箱裝的滿滿的全是親戚送的東西,我內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如果要用什麼來報答他們,我想應該就是新的一年用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賺多一點錢,逢年過節給親戚們多包一些紅包。

我老家在和平縣,距離惠州不是很遠,所以一年當中,我會抽時間回去幾次,但是每次回去,親戚們總是熱情依舊,生怕我“吃虧”,一個勁地給我送土特產。面對親戚們送來的土特產,我左右為難:不收吧,又怕親戚們覺得”沒面子“,收了吧,我又覺得過意不去。糾結再三後,最後也只好盛情難卻,全收下帶回惠州,因為我知道,親戚們都淳樸,他們只是想用自產的土特產表達對我的關愛。

春節期間,走訪親友,給長輩們紅包,他們回禮時總是拿著大包小包的給我帶回去。結果到了年初六傍晚返惠時,一整理行李,車後尾箱就裝不下了:青菜、菜頭、蘿蔔、番薯、山藥、土雞蛋、腐竹、香菇、花生、雞肉等等,最後因為東西太多,有些行李只能讓人在座位上抱著。

到了惠州卸貨,把東西搬回家,東西太多結果冰箱還放不下了。即便到了年初八,家裡冰箱還滿滿的,帶回來的土特產,吃到元宵估計都消滅不完。《東江時報》記者駱國紅 整理

故事5

無私綿長父母愛 車後尾箱盛不下

“媽,車後尾箱已經裝不下了,別拿了。”“還可以,這青菜和黃酒占不了多少地方,再塞一下就裝進去了。”大年初六,回去娘家探親的我準備返回惠州上班,而爸媽一早就開始忙著給我準備返回的東西,最後把我的車後尾箱塞的滿滿的。

我老家在河源,夫家則在韶關。按照傳統的規矩,年自然是在夫家過,之後再回娘家探親。按照往年的慣例,我是年初三從韶關開車到河源,可母親總是希望我能早些回來,她說想早點看看外孫,其實我知道,她想我早日回來娘家,她可以幫我多帶幾日孩子,而我則可乘機多休息幾天,再在家裡吃上幾頓可口飯菜,把身子休養好一些。

知道我年初三回來,母親年初二晚上就打電話來問“想吃什麼。”得知我在大年三十拔了智齒、縫了線,吃不了太硬的東西,母親則開始尋思著做哪些適合我吃的菜,嘴裡則念叨著“熬點雞粥、煮點魚片,燜點豆腐……”

在家的日子是幸福的。平時不做飯的父親,在春節期間兒女回來,廚房就是他的專屬舞臺,母親只有打下手的份,而父親做的每一頓飯菜,總是力求盡善盡美,做到最好。為了遷就我的飲食,每天早上,父親就起床煲好了粥,熬好了湯,他們甚至把肉片剁碎,把青菜切的細細的。

在家千日好,可離別卻是不可避免的。到了年初六返惠日子,父母一早就起床準備。“這雞鴨我已經處理乾淨了,你回去惠州就可以直接煮。“這箱子裝了100個雞蛋,你拿的時候要小心些”“這番薯和青菜是自家種的,沒打農藥”“這黃酒是自己釀的,很甜,你晚上和雞蛋一起煮來吃,補補身子”“這橘子和大米也是你爸種的,比較生態”……他們想把家裡能吃的能用的都放在我的車後尾箱,邊塞邊囑咐,哪些可以放冷藏要快點吃完,哪些可以放冷凍慢慢吃。

“媽,後尾箱裝不下了,別拿了。”“沒事,裝不下就放在車座位上去。”父母一邊說一邊往我車後尾箱裝東西,看到後尾箱裝不下,他們還不甘休,最後把親戚送來的幾包腐竹塞在車座位上,他們才滿意地把車尾箱蓋上。

與父母告別時,父母又塞給我們每人一個紅包,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順順利利。與父母告別後,從後視鏡看著他們的背影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我內心卻像壓著一塊大石頭一樣沉重。

剛離別,即相思。眼淚再也忍不住流了……《東江時報》記者駱國紅

故事6

淡淡的白切雞 濃濃的父母愛

廣東有句話:無雞不成宴。白切雞,是廣東再平常不過的菜肴,然而對我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道菜,還是家的味道,一種鄉愁。無論我外出求學工作,還是後來已經婚育,只要春節後我從父母家出來,我的行囊必定有這道菜,由父母親手做的。

今年春節在父母家過年,同樣每頓必有白切雞。味道清甜中帶鮮香,口感細膩中帶清爽。雖然連續吃了七八天,卻不覺得膩。父母做白切雞是有較高要求的,單單選雞就非常有講究,雖然父母家已搬遷到城裡居住,但仍然在春節前就先在鄉下選好雞。鄉下走地雞的雞肉才香,走動得多、運動得多,肉質才好。籠養雞是怎麼也比不上走地雞的鮮香和口感的。

美美地吃著父母做的白切雞,我想起去年在丈夫省外老家過年,沒有吃上父母做的白切雞,怎麼都感覺不自在和失落。婆婆提議讓我自己學做白切雞,還很積極地幫忙把她自己養的山地走地雞殺好。我想:好呀,春節在異鄉也做做父母做的味道!我擼起袖子,卻犯難了,從沒做過白切雞的我毫無頭緒。於是我趕緊打電話向父母求救。“煮的時候放幾片薑壓壓腥味”“煮到一半要把雞提起來讓它肚子裡的水控出來,使雞肉受熱均勻”“一定要注意火候,不能太老不能太生”……我在省外按照他們講的步驟做起來,才知道做個白切雞真心不容易。那天白切雞做好吃進嘴裡,我內心裡卻浮起對父母濃濃的思念。

今年春節在父母家吃足了白切雞,那是一種幸福的味道。春節假期最後一天準備返惠,一起床,卻見父母已在廚房忙開了。原來是為了給我做白切雞塞到行李中。母親燒好水端水過去準備燙雞,我見母親走路不太自然,一瘸一拐的,忙問母親怎麼了?原來母親早上在廁所滑了一跤,膝蓋正疼,卻堅持要做白切雞。而頭髮稀疏的父親則蹲在地上準備燙雞拔雞毛。看著忙碌的父母,我感覺鼻子一酸。白切雞做好,父親還細心地說:“我把雞斬好分成四份,你放在冰箱裡每次拿出一塊吃就很方便了。”我點點頭,內心感動不已。我把白切雞塞進行李,把父母濃濃的愛帶上。《東江時報》記者周智聰

故事7

滿載的後備箱 濃濃親情年味

2月21日晚上7時出發,昨日淩晨3時,原本13個小時的車程,因為塞車,先生帶著老人和孩子這一趟回程硬是花了32個小時。旅途雖然艱辛,但早上打開車子的後備箱時,我被塞得滿滿的後備箱驚呆了———臘肉、糍粑、米酒等來自千里之外的家鄉特產,聚集著親人們的心意。

先生老家在湖南懷化沅陵,屬於大湘西境內。因為二娃還小,我們留在惠州過年,吃了頓肥厚的年夜飯;但因為春節期間老家一個很親的親戚結婚,大年初一,先生和家婆不得不帶著大娃奔赴千里之外的老家去幫忙和喝喜酒,我則帶著二娃留守惠州。

雖然家公家婆這兩年跟我們住,沒有在老家打理田地,但老家親戚多,有時我們沒有回老家過年,年後也總能收到他們委託別人捎帶給我們的臘肉、糍粑等家鄉特產。這次先生和家婆回了老家,回程時,先生就打電話告訴我說“後備箱塞滿了,好多吃的”。他還說,因為我說了想吃糍粑,結果伯伯、舅舅和姑媽等親戚,個個都送幾個糍粑,加起來就一臉盆了;臘肉更不用說,老家走親戚拜年一般都會用臘肉回禮,湘西的臘肉都是掛在火塘上煙薰火燎而成,能從年頭吃到年尾的。

打開後備箱時,看到的和想像中的一樣:塞得滿滿當當。家婆一袋一袋往外提——— 臘肉、糍粑、柚子、米酒,還有花生、糯米。“這兩塊臘肉是舅舅的,這兩塊是姑姑的……”家婆一邊提一邊說,但有好些袋子,她也不知是哪個親戚趁她不注意偷偷塞進去的。我們把這些特產一一清理,光臘肉恐有百來斤,差不多半頭豬了。米酒也是老家用稻米自家釀的,純粹的“土炮”燒酒。

有了這些來自家鄉的煙熏臘肉和雪白的糯米糍粑,還有飄香的自釀米酒和家門口樹上摘的柚子,這個年的年味兒終於足了。《東江時報》記者匡湘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