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民日報:治理培訓班 應提高違法成本

培訓是假、賺錢是真,老師課上不講課外講,沒才藝在學校受冷落,超過孩子承受能力越補成績越差……讀者來信中反映的這些問題,很多中小學家長都感同身受。 中國教育學會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

如此龐大的市場,本應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從而滿足多元化需求,現在反而裹挾著家長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負”的主力軍,究竟應該如何治理?

首先,看看“為啥學”。 一邊抱怨一邊“報班”,是當前中小學生家長中的普遍現象。

抱怨,是因為花費不菲不說,還大大加重了孩子和家長的負擔;報班,是社會大生態和學校小環境兩個原因使然。 從大方面看,目前社會選人用人的標準還多“唯名校”“唯考分”,在此影響下,正如劇場中第一排的人站起來看戲,後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當周圍孩子都在報班、“搶跑”,家長即使再淡定,也無法接受自家孩子“不進則退”。 於是,“搶跑”者越來越多,形成惡性循環。 從小方面看,在利益驅使下,個別教師為招攬生源,課上“留一手”、課後報班講。 如此一來,即使聲明“自願報班”,家長和學生也不敢不報,否則怎麼跟得上課?

其次,看看“為啥辦”。 近萬億的教育培訓“大蛋糕”實在誘人,高額利潤誘惑下,一個個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很多機構是地下半地下狀態,未經任何審批,即便被查處最多被取締,發財機遇明顯大於違法風險。 此外,儘管國家三令五申,在職中小學校教師有償補課問題一直屢禁不止,不少培訓機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先和“走穴”的在職教師簽訂“保密協議”,然後再各取所需。 有些神通廣大的社會培訓機構,還與學校勾連,為學校選拔生源辦起“占坑班”“奧數班”,讓很多學生家長不得不給孩子報班。 這不但嚴重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更破壞了教育生態。

知道了“為啥學”“為啥辦”,“咋治理”就有了方向和路徑。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重在治標,瞄準治本”。

綜合整治,順應民意,大快人心。 但治理的難度和複雜性不可小覷,因為這已不是第一次治理,一次治理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標本兼治、深挖根子、內外聯動、堵疏結合,打好“組合拳”。

在治標方面,要切斷培訓班與學校和相關教師的利益鏈,提高違法成本,讓一些經常打擦邊球的人“不敢辦”“不想辦”;把打擊非法培訓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相結合,防止違法辦班者“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同時,要疏堵結合,如處理好“下午三點半問題”,放學後可以在校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減少因託管需要產生的輔導班。

在治本方面,需要營造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建立健全評價學生的“綠色標準”,從根本上減弱學生和家長對教育培訓的盲目衝動。

要通過減負提質,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品質,緩解廣大學生和家長對校外培訓的依賴,讓他們認識到那些加重課業負擔的內容“不必學”,抵制那些誘人的培訓廣告。

標本兼治最重要的是要一以貫之,常抓不懈,只有齊抓共管、綜合施治,才能讓學生課業負擔和家長負擔真正減下來,讓教育品質真正提上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