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考試考不好,別總拿“粗心”當藉口!應該這樣做…

高考前, 總是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考試, 不論是模考還是隨堂小考, 相信很多老師和家長都聽到過這麼一句話, “這次考試沒認真, 太粗心了, 其實我都會做”。 “粗心”仿佛成了考試失誤的代名詞, 但同學們, 真的是因為粗心嗎?

想像一下:一名跳水運動員要參加半年後的比賽, 他瞭解了一下基本動作, 也練了幾次。 有那麼一兩次很標準, 有幾次失誤, 不過他認為自己比賽時就能做到。 比賽很快到了, 他站在跳臺上很緊張, 結果當然失誤了。 離開賽場時他說:“唉, 我疏忽了, 主要是太緊張了。 ”

聽了這個故事, 你會怎麼想?

估計你會喊起來:他練得太少了!當然會失誤!甚至你會說, 這個故事太荒謬了, 運動員不會這樣!

所以, 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我會做但沒考好”這個問題的時候, 你還把問題歸咎於“粗心”嗎?今天達人教育網小編就帶大家剖析一下, 這“粗心”背後的真正根源。 如果您想瞭解更多與志願填報相關的資訊, 歡迎進入達人教育網www.darenjy.com“志願諮詢”欄目下的“填報要領”專題進行詳細查看。

我們判斷“粗心”的通常標準是:

“簡單的、不該錯的, 考試錯了”

——那就問問自己, 熟練度足夠嗎?

“原本會做的, 考試做錯了”

——那就問問自己, 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嗎?

“審題錯了, 不是不會做”

——那再問問自己, 準確率夠嗎?比如平時做題力求一遍做對嗎?

我們常常認為, 平時做過的, 考試就能做出來, 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呢?

1.熟練度不夠

所謂熟練度, 可以想像一下我們成年人, 做小學一年級的計算題, 每一題對我們來說都很簡單。 但如果我們在計時的情況下完成1000題, 並不一定全對。 如果平時經常做計算類的工作,

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時疏於做簡單計算的人, 很可能又慢又錯誤百出。 解決方法:一道題目, 反復接觸至少要六次以上, 並且每次都在思考, 才會熟悉並產生記憶。 這樣才會在考試中能做對。

2.基本概念不清

還有一些題目, 學生們認為自己是會做的, 因為平時做對過, 只是考試錯了。 但很可能是他們只看過1-2次, 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很多概念的細節到底是什麼?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可以有哪些變化?並未深究。 在考試有時間限制和壓力的情況下, 人通常本能的選擇自己大腦中最先搜素到的記憶存儲, 而這個記憶和認知很可能是錯誤和疏漏的。

所以考試訂正時, 這類題目, 不妨再變形或者深究一下, 舉一反三, 這時會發現同學們又疑惑或者糊塗了。

所以, 學過, 並不等於是學會, 更不等於融會貫通。 解決方法:試著去講解題目, 如果做到能講解題目, 表示確實理解了。 通常在講解過程中, 也會不斷發現自己知識上的漏洞。 這也是教學相長的意思。 學然後知不足, 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3.準確率不高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時, 是每個詞是一次輸入正確, 還是不斷刪除修改?這個也是準確率的問題。 如果平時做事力求“一遍做對”, “每遍都提升”, 關鍵時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對。 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穩, 還需要刻意自我要求, 反復多次後才能成為本能。 如果做錯了, 覺得“沒關係, 以後還有機會”,

常常會造成多次也無法做到比較好的狀態。 另外, 準確率還和“做題量”以及“題目類型”有關。

所以如果平時單元的作業100題總要錯3-5題, 考試的出錯率基本會翻2-3倍。 而概率因素導致平時錯誤率越高, 考試時失分率越成倍增大。 因為考試時題目的類型更加寬泛和變化多端。

解決方法:每次做題都認真對待, 提高準確率, 爭取會的做題, 建立錯題本。 好吧, 我們再回到那位跳水運動員這兒——如果半年後他參加比賽, 他現在就需要各項體能的訓練, 基本動作的反復練習--每次都要力求完美, 整套動作也需要練得無比熟悉猶如本能, 然後才有可能走上賽場。 即使這樣, 也不是萬無一失的。 所以放棄“粗心”這樣的說法吧。

放棄“粗心”這個觀點之後我們才有可能認真查找原因, 制定訓練的計畫,獲得真正提升。獲得提升的,絕不僅僅是成績,還包括審視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策略,行動力,意志力。更多高考資訊,盡在達人教育網!

制定訓練的計畫,獲得真正提升。獲得提升的,絕不僅僅是成績,還包括審視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策略,行動力,意志力。更多高考資訊,盡在達人教育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