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線上開放課程已達5000門 總量居世界第一

一門課搬到網上, 選課人數從12年累計不足5000人, 驟增至4次課就累計近5.5萬人;一名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街鎮深山裡的11歲小學生, 通過慕課學習了吉林大學的“奇異的仿生學”、武漢大學的“古文字學”;一位85歲的老先生, 拿到中國大學慕課“針灸學導論”課程結業證書, 又接著學習廈門大學“針灸學”課程……

2018年, 教育部正式推出490門“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這是國內首批、國際首次推出的國家精品慕課, 助力高等教育教學品質“變軌超車”。 目前, 我國上線慕課數量已達5000門, 高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選學人數突破7000萬人次,

逾1100萬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 中國慕課發展已跑在世界前列。

起步早、發展快、後勁足, 讓終身學習的夢想得以實現

2013年是“中國慕課元年”。 前一年, 美國慕課開始興起, 我國教育部立即成立專家組密切跟蹤, 迅速發力。

“中國特色、世界水準”, 起步之初我國慕課建設就確立了這樣的發展戰略。 “我國慕課起點高、定位准, 可以說起步早、發展快、後勁足。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中國慕課課程總量已居世界第一, 實實在在推動了教學理念、方法、技術、方式、模式的變革, 讓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夢想得以實現。

“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是我國慕課的代表, 據專家分析, 這批課程品質高, 類型也豐富多樣。

490門“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水準大學推出的課程占70%, 由院士、著名教授等名師領銜建設的課程占70%, 是名副其實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精品課程。

同時, “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品種豐富, 讓眾口不再難調。 如有滿足高校大學生線上學習、因校制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需要的學分課;有適合社會學習者職業提升需求的各種專業課;有提升大學生和社會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通識課;有在國際著名課程平臺上線,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國高水準大學影響力的課程。 其中, 學習方式就有自主學習、按計劃學習獲得證書、納入高校教學管理的有組織學習等。

“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的共用範圍也很廣。 首批“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中, 一門課程選學人數突破100萬人次的有很多、超過10萬人次的占總數的16%。 “過去我上一堂課, 即使在禮堂, 也就五六百人, 還得席地而坐。 現在我上一門線上課程, 選課學生有600多所大學的16萬人, 這在傳統課堂中很難想像。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感慨道:“‘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新的生產力, 對教育來講是革命性的變化。 ”

名師多、亮點多、魅力足, 新型思政課受到學生追捧

思想政治教育課就像鹽, 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但如果把鹽當主菜, 就不能怪學生“不愛吃”。 如何把思政教育這個“鹽”溶解在各種“食物”中自然吸收?如何把思政課打造得前沿、夠味,

既“紅”又“鮮”?慕課探索出了新路子。

近年來, 一些高校積極探索基於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講授思政課, 特別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後, 思政課慕課應用數量快速增長。 迄今, 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19門思政課慕課, 開課34期, 選課近40萬人次;清華大學“學堂線上”平臺4門思政課慕課, 供150餘所高校選用, 累計覆蓋45萬學生。

“慕課讓學習更為靈活,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觀看, 提高了學習效率。 ”清華大學副教授馮務中在教學實踐中, 總結出一套思政課慕課新招:在課堂上, 主要講授帶挑戰性、爭議性的問題, 運用智慧教學工具調動學生手機答題, 提高抬頭率, 解決入耳問題;小班討論中, 學生針對某一重要問題展開交流或辯論,

讓他們自由思考、增加互動, 解決入腦入心問題;課下作業裡, 給學生們更多自我學習、自我審視的機會, 解決真信問題。

如今, 慕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上, 湧現出陳果、張曉燕、胡志輝等一批優秀教師, 累計選課已逾28萬人次, 成為當仁不讓的網路精品課程;《軍事理論》慕課上, 著名軍事專家徐光裕將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航太英雄楊利偉、景海鵬等親自授課, 解析軍事熱點, 受到120多萬人次學生追捧;《大學生心理健康》慕課上, “空心病”“自我認知錯誤”“衝突危機應對”等常見心理障礙與解決之道, 讓800所高校的80多萬人次學生喝上了“心靈雞湯”……

東中西部高校“同上一堂課”, 打破學校圍牆和時空界限

如果沒有慕課,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街鎮的11歲小學生王洵,最遠也許只能看到自家所住的山窩窩。“我們學校還有危房,同學們除了上課,沒有什麼業餘活動。”王洵說。

一條網線改變了他的世界。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王洵大開眼界:原來能隨便學大學課程!他激動地選修了古文字學、仿生學、人體科學、細胞生物學等,一放學就跟著電腦上的老師聽講,光古文字學一門課,就記下了滿滿7本筆記。

“學習是不分層次、不分老少的,只要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去嘗試!”如今,已學了近10門慕課課程的王洵有這樣的感悟,相信這個大山裡的孩子,能夠因此飛得更高、更遠。

校際之間教學品質差距大、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品質和公平是教育的兩大難題,打破時空界限和學校圍牆的慕課,讓這兩個“老大難”的解決步入“快車道”。以東中西部高校共用優質課程資源為例,僅2017年一年,西部高校選用慕課就達8600門次。

2013年,東西部高校課程共用聯盟成立,北京大學任理事長單位,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重慶大學為副理事長單位。5年來,2000所學校、逾1000萬人次大學生在這個平臺上獲得學分,其中包括來自西部12個省市區的大學生300萬人次。

在西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青海大學等中西部高校,慕課不僅讓學生輕鬆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甚至能通過“直播互動”技術和東部同學“同上一堂課”。中西部教師也能即時觀摩名師教學,讓教育教學水準得到長足進步。

“我國慕課開課數量多、參與學校多、學習人數多,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國慕課模式進行多樣性發展,預示著更強的生命力。”教育部原副部長、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表示。(張 爍)

打破學校圍牆和時空界限

如果沒有慕課,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街鎮的11歲小學生王洵,最遠也許只能看到自家所住的山窩窩。“我們學校還有危房,同學們除了上課,沒有什麼業餘活動。”王洵說。

一條網線改變了他的世界。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王洵大開眼界:原來能隨便學大學課程!他激動地選修了古文字學、仿生學、人體科學、細胞生物學等,一放學就跟著電腦上的老師聽講,光古文字學一門課,就記下了滿滿7本筆記。

“學習是不分層次、不分老少的,只要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去嘗試!”如今,已學了近10門慕課課程的王洵有這樣的感悟,相信這個大山裡的孩子,能夠因此飛得更高、更遠。

校際之間教學品質差距大、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品質和公平是教育的兩大難題,打破時空界限和學校圍牆的慕課,讓這兩個“老大難”的解決步入“快車道”。以東中西部高校共用優質課程資源為例,僅2017年一年,西部高校選用慕課就達8600門次。

2013年,東西部高校課程共用聯盟成立,北京大學任理事長單位,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重慶大學為副理事長單位。5年來,2000所學校、逾1000萬人次大學生在這個平臺上獲得學分,其中包括來自西部12個省市區的大學生300萬人次。

在西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青海大學等中西部高校,慕課不僅讓學生輕鬆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甚至能通過“直播互動”技術和東部同學“同上一堂課”。中西部教師也能即時觀摩名師教學,讓教育教學水準得到長足進步。

“我國慕課開課數量多、參與學校多、學習人數多,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國慕課模式進行多樣性發展,預示著更強的生命力。”教育部原副部長、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表示。(張 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