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博清理同性戀內容引眾怒 《人民日報》都發聲了

這個決定, 引起了中國線民尤其是同性戀群體的強烈不滿。 輿論一度沸騰。

也有演藝界人士站出來給予同性戀者支持和幫助。

@以陌叔叔放出在成都太古裡策劃拍攝的街頭擁抱實驗, 視頻中, 戴著眼罩身穿“彩虹”圖案T恤的男生女生站在街頭尋求鼓勵, 許多人給予尊重及鼓勵的擁抱。

1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不一樣的煙火”, 一樣可以綻放》, 及時為喧嘩的輿論降溫。

文章稱, 對不同性傾向的尊重與保護,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性傾向, 在本質上是一種個人權利, 只要不妨礙他人,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同性戀者在性傾向上是少數群體, 保護少數人的權利, 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 從情感上,

各人對同性戀的接受度可以不同;但是從理智上, 尊重他人的性傾向卻應該是共識。

另一方面, 性傾向本身, 也不應該成為少數人嘩眾取寵的內容。 如果在網路平臺以各種方式博出位元、博眼球, 把性傾向當成了一個“賣點”, 就會變成一種低俗、媚俗的表演。 類似的低俗內容多了, 也難免讓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認為這是一種風尚, 從而出現盲目追隨的情況。 總之, 同性戀者也是正常的公民, 在主張權利的同時, 也需要承擔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還提到在處理問題時, “不能因急而生錯, 眉毛鬍子一把抓”, 否則“難免會引來輿論的焦慮”。

在《人民日報》發聲之後, 中國歌手尚雯婕轉發文章。 一條熱門評論說, “同性戀是心裡變態有心理疾病的,

違背了陰陽, 違背了哲學的正反, 都是錯誤的。 ”這一套所謂分析, 被尚雯婕強力回懟“滾”。

首先是, 新聞用戶端以及其他資訊類產品, 最近被查處力度明顯加大。 今日頭條被迫永久關停內涵段子App, 主程序在應用商店下架三周,

火山小視頻下架一周。 如此嚴厲的處罰是近幾年來少見的, 因此其他平臺必然唇亡齒寒, 要開展比官方規定更嚴格的自查自糾行動。

那麼, 為什麼對同性戀內容加以整頓, 會引發一波比較大的反對聲浪呢?相對而言, 在同一個整治行動當中的其他內容, 並沒有獲得和同性戀內容同樣力度的討論。

眾多研究顯示, 同性戀群體在社會當中並非珍稀品種, 而是相當普遍。 其占全體人口的比率有1-2%、3-5%、4-6%多種說法。 但不管有多少種猜測, 在比率乘上近14億人口之後, 這個群體總數就會變成數千萬的天文數字。

2016年5月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 中國性少數群體僅有5%願意完全公開“出櫃”。 在已婚的性少數者中, 有13.2%選擇締結“形婚”, 還有84.1%服從於社會壓力,最終仍與異性戀配偶結婚。由此製造的“同妻/同夫”群體造成了進一步的社會問題。

《中國性科學》雜誌2017年2月刊文稱,由於“非正統”的性傾向而遭受的歧視,以及壓抑的社會環境,相比於異性戀群體,同性戀群體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更大,29.88%的性少數人群有抑鬱傾向。性少數青少年和成人的抑鬱高風險比例分別是全國樣本比例的3倍和4倍。同時,他們又不擅長或者不敢求助,僅有7.02%接受過心理服務。

經過世界各國的科學研究、社會調查,同性戀是人類多種正常的性取向其中之一,同性戀者能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在中國,同性戀在法律層面已經不是病,更不是犯罪。

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正式將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去除;中國對同性戀的非病化,源自2001年《中國精神疾病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將同性戀和雙性戀從精神疾病當中刪除。2014年,在一起企圖“矯正”同性戀者的爭議案件中,海澱法院在判決書中表明“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不需要被治療”。

至於非罪化的標誌性事件,則主要是1997年刑法修訂之後“流氓罪”被拆分廢除。雖然該罪並非專為同性戀而設立,但是在70到80年代的實際法律操作中,卻常常被用來針對雙方自願,沒有強迫的男同性戀者定罪,是一種不得人心的“口袋罪”。

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針對同性戀者的汙名化傳統,近代中國在引入西方法律體系,來制定中國自己的法律制度同時,也引入了針對同性戀的一些歧視性罪名,儘管這些罪名與西方國家的宗教背景密切相關。此後經歷的一段全社會整齊劃一、消滅個性的時代,讓同性戀被視為“離經叛道”,是當今一部分“恐同”者的思想起源。

在中國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教材對同性戀的解釋中,也提到,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長相、膚色、身高、體重、性格、民族、國籍都不相同,性傾向只是不同的一個方面。

還有84.1%服從於社會壓力,最終仍與異性戀配偶結婚。由此製造的“同妻/同夫”群體造成了進一步的社會問題。

《中國性科學》雜誌2017年2月刊文稱,由於“非正統”的性傾向而遭受的歧視,以及壓抑的社會環境,相比於異性戀群體,同性戀群體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更大,29.88%的性少數人群有抑鬱傾向。性少數青少年和成人的抑鬱高風險比例分別是全國樣本比例的3倍和4倍。同時,他們又不擅長或者不敢求助,僅有7.02%接受過心理服務。

經過世界各國的科學研究、社會調查,同性戀是人類多種正常的性取向其中之一,同性戀者能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在中國,同性戀在法律層面已經不是病,更不是犯罪。

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正式將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去除;中國對同性戀的非病化,源自2001年《中國精神疾病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將同性戀和雙性戀從精神疾病當中刪除。2014年,在一起企圖“矯正”同性戀者的爭議案件中,海澱法院在判決書中表明“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不需要被治療”。

至於非罪化的標誌性事件,則主要是1997年刑法修訂之後“流氓罪”被拆分廢除。雖然該罪並非專為同性戀而設立,但是在70到80年代的實際法律操作中,卻常常被用來針對雙方自願,沒有強迫的男同性戀者定罪,是一種不得人心的“口袋罪”。

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針對同性戀者的汙名化傳統,近代中國在引入西方法律體系,來制定中國自己的法律制度同時,也引入了針對同性戀的一些歧視性罪名,儘管這些罪名與西方國家的宗教背景密切相關。此後經歷的一段全社會整齊劃一、消滅個性的時代,讓同性戀被視為“離經叛道”,是當今一部分“恐同”者的思想起源。

在中國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教材對同性戀的解釋中,也提到,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長相、膚色、身高、體重、性格、民族、國籍都不相同,性傾向只是不同的一個方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