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卓越的使命是引領世界

■本報記者 溫才妃 通訊員 金麗馥

“雖然我們不是名校, 但是個體並不比別人差, 所獲的榮譽並不比別人差。 ”講座上, 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的話語總是振奮人心。

並非止步於“不比別人差”就可以。 事實上, 袁壽其以及他所屬的江蘇大學一直以來有著更高的追求——“卓越”, 這不僅僅體現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術科技作品競賽上, 連續6屆喜捧“優勝杯”, 還體現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以下簡稱“卓越計畫”)等育人實踐上。

在工科教育言必談“新工科”的當下, 新工科無疑是各種採訪場合的關鍵字。 然而, 採訪伊始, 袁壽其與《中國科學報》記者打開話匣的卻是卓越計畫。

新工科不是否定卓越計畫

“現在的工科建設出現一種趨勢—— 一部分人認為卓越計畫與新工科完全不同, 試圖用新計畫去否定老計畫, 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袁壽其說。

2010年, 教育部啟動卓越計畫,

強調工科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2017年, 復旦共識誕生的新工科理念, 側重於綜合能力、學科交叉、快速學習等能力的培養。 二者從本質上來說都是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

在袁壽其看來, 新工科是在卓越計畫上擴大支撐面。 確切地說, 從工程人才培養到卓越人才培養, 再到新工科人才培養, 是工科人才培養的兩次升級。 “在時代的進程中, 新舊的概念是相對的。 卓越計畫要求的工程能力、國際能力、創造性思維, 新工科依然還要堅持, 不能丟了原來的優點, 進行全盤否定。 ”

事實上, 首批入選卓越計畫的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及工程專業, 在過去的8年裡, 學科帶頭人袁壽其正是積極的探索者。 “我很喜歡‘卓越’‘精英’這兩個名詞,

它們不斷激勵著學生, 自己在同齡人中是最優秀的。 ”

眼下, 卓越計畫還在繼續開展, 但如何以新工科的要求進行完善與加強, 引起了他的極大重視。 “最重要的是思維的啟發, 讓學生具備發散性思維、全域意識、緊跟發展趨勢的意識, 這樣他們才會主動去接受新知識。 ”

在袁壽其看來, 一個很好的實現方式就是多一些前沿性講座。 每年他都會給學生開設多場講座, 講座之前在學校張貼海報, 吸引學生自覺參加。 每次講一小時、提問半小時。 講座現場總是座無虛席。 而這一做法, 他一堅持就是十幾年。

“現在高校裡傳道、授業做得不錯, 但解惑偏少。 部分大學生受環境影響, 對自身要求不高, 滿足于學業課程、培養方案。 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興趣和內在動力,

只有在理念上讓他們對佼佼者心生嚮往, 讓他們具有更高的眼界與思維, 才會有真正向上的動力。 ”

卓越人才培養應貫通本碩博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 卓越計畫當年側重於本科群體, 但是畢業生進入職場, 卻絕非本科生與本科生競爭、研究生與研究生競爭, 而是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大群體的競爭。

意識到這一點, 在卓越班的建設上, 袁壽其將本碩博三個階段貫通。 “我們理解的卓越人才培養不是一兩年, 也不是大學階段就能完成的, 甚至到了社會上也要有卓越的理念, 才能不斷保持進取精神。 ”

這一做法的一大好處是, 本科生可以加入研究生團隊, 導師帶著本碩博學生, 一起攻克某一課題。

“本科生的提問促進研究生思考, 研究生的前沿知識激發本科生興趣, 在良好的討論氛圍中, 學生的創新力、領導力、合作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 ”袁壽其說。

以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及工程專業為例, 2013年以來, 該專業卓越班學生獲全國節能減排競賽特等獎4項、一等獎8項, 全國“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4項, 全國“挑戰杯”創業計畫競賽金獎2項, 卓越班本科生獲得授權國家專利累計達到121項, 大多歸功於此。

回想卓越計畫實施第一年, 時任江蘇大學校長的袁壽其親自擔任卓越班學業導師, 4年後第一屆畢業生中, 有50%的學生讀研或有過出國一年的經歷, 這在當時國內高校很有震撼力, 以至於有人對這一資料難以置信。 於是他又親自帶了2014級卓越班。

“如今,這一資料被不斷刷新,我現在要求卓越班的學生在英語6級通過率、出國交流、參與科研專案、託福或雅思考試4方面都要達到100%。”袁壽其笑著說。

鼓勵師生自信、善於激發潛能,是多年來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王謙對袁壽其最深的兩點印象。

“有困難不要緊,我會幫你!”這是袁壽其常對師生說的一句話。對於學生,“成績不好可以努力學習、經費不夠想方設法支持,有什麼理由不去考託福、雅思?”對於青年教師,“並不是非得要進入強勢學科,把學科發展起來,你自己也能成長”。

這些話並非事不關己的場面話。多年來,江蘇大學為學生的託福、雅思報名費買單。創建於1962年的流體機械及工程專業直到1984年底才獲批碩士點,在那之後,陸續拿下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袁壽其親自走過的路,正是對青年人最好的勵志。

校企合作關鍵在於全方位深融

在工科人才培養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語——校企深度合作。然而,所謂的深度又有多深?放之當下,無論是傳統工藝型專業,還是新興技術產業、交叉學科,產教深融的理念都無出其右。回到原點,高校還應該做些什麼?

袁壽其指出,就全國高校的工程教育而言,大學生的工程能力還遠遠不夠,而高校要做的是想方設法在教學改革上予以加強。

也許你已經對這樣的場面見慣不怪。大批學生被拉到企業去實習,雖美其名曰實習,但更多的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時間不長、隨便找個師傅帶一帶,學生、教師為了實踐而實踐……

在袁壽其看來,打破以上僵局,各高校應該利用好自身的優勢資源。在江蘇大學的相關探索中,有兩大關鍵字:校友、國家級平臺。

由於原屬機械工業部全國重點高校,江蘇大學的校友大多數是流體機械行業的骨幹,有著天然的校友優勢。2011年,江蘇大學獲批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行業中走在前列。

考慮到以往的弊病,江蘇大學做了系列改革。袁壽其以師資為例,校內導師需要親自編講義、教材,給學生講授培訓內容;企業導師不僅要有工程能力,在講課能力上也有要求,就連講義都需要審核。

在他看來,開展卓越計畫,並不只是“一家探索”。比如,借鑒國外模式,一個企業最多引入5~6名學生。為了保證實習的有效性,這一模式被江蘇大學採納。學生少了,企業導師的培養品質也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產教深融不光是賣母校面子,而是讓校企雙方都有所得。不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江蘇大學與企業共建了65家教學實踐基地、48家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對企業吸納人才大有裨益。與此同時,教師把企業的技術難題帶回學校搞開發,後又與企業共同申報國家級、省級科技專案。

“全方位開展合作的模式使得高校科研專案有來源,企業難題得到解決,學生工程能力、技術人員的講課水準、教師發現問題能力都有所提高。企業自然也願意接納學生實習,為他們提供住所、津貼。”袁壽其總結道。

引領世界更要有一流眼光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袁壽其看來,2035年,目前在校大學生在事業上正當年;2050年時,現代化強國需要引領世界的行業精英。對行業精英的要求,不僅是技術一流,還要有一流眼光。

怎樣培養出引領世界的精英?袁壽其認為,顯然,不能再按過去的產學研模式培養,高等教育勢必要有一場大改革。“改革應先從教師著手,只有教師努力思考建設一流學科、一流人才,才能對學生有所要求。而要讓學生意識到自身責任、發揮潛力,高校就應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國際討論。”

2017年度,他所領銜的江蘇大學流體工程裝備節能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獲評科技部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這源自于長年的積累。每年該中心主辦一場大型國際會議,邀請國際頂級專家,還聘請這些專家親自給學生開課,甚至學位課程也由他們講授,這在很多學校都難以實現。國外專家和江蘇大學一起搭建聯合實驗室平臺,不僅學生獲益,教師水準也得以提高,“開國際會議時,學生經常與外國人交流,慢慢我們也會進入國際同行領先的行列”。

與邀請國外專家相對應的是,吸引國外留學生。袁壽其指出,正如100多年前青年學子去歐洲留學,如今青年學子、一流人才去美國深造,都是基於對世界領先、教育先進的肯定。作為世界強國,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來華留學,是衡量一國高校學術水準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指標之一。

“一方面把優秀的國際專家邀請過來,另一方面把優秀的國外留學生吸引過來,雙向交融才是培養行業精英、引領世界的最好狀態。”採訪末了,袁壽其肯定地說道。

《中國科學報》 (2018-04-17 第5版 大學週刊)

於是他又親自帶了2014級卓越班。

“如今,這一資料被不斷刷新,我現在要求卓越班的學生在英語6級通過率、出國交流、參與科研專案、託福或雅思考試4方面都要達到100%。”袁壽其笑著說。

鼓勵師生自信、善於激發潛能,是多年來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王謙對袁壽其最深的兩點印象。

“有困難不要緊,我會幫你!”這是袁壽其常對師生說的一句話。對於學生,“成績不好可以努力學習、經費不夠想方設法支持,有什麼理由不去考託福、雅思?”對於青年教師,“並不是非得要進入強勢學科,把學科發展起來,你自己也能成長”。

這些話並非事不關己的場面話。多年來,江蘇大學為學生的託福、雅思報名費買單。創建於1962年的流體機械及工程專業直到1984年底才獲批碩士點,在那之後,陸續拿下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袁壽其親自走過的路,正是對青年人最好的勵志。

校企合作關鍵在於全方位深融

在工科人才培養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語——校企深度合作。然而,所謂的深度又有多深?放之當下,無論是傳統工藝型專業,還是新興技術產業、交叉學科,產教深融的理念都無出其右。回到原點,高校還應該做些什麼?

袁壽其指出,就全國高校的工程教育而言,大學生的工程能力還遠遠不夠,而高校要做的是想方設法在教學改革上予以加強。

也許你已經對這樣的場面見慣不怪。大批學生被拉到企業去實習,雖美其名曰實習,但更多的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時間不長、隨便找個師傅帶一帶,學生、教師為了實踐而實踐……

在袁壽其看來,打破以上僵局,各高校應該利用好自身的優勢資源。在江蘇大學的相關探索中,有兩大關鍵字:校友、國家級平臺。

由於原屬機械工業部全國重點高校,江蘇大學的校友大多數是流體機械行業的骨幹,有著天然的校友優勢。2011年,江蘇大學獲批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行業中走在前列。

考慮到以往的弊病,江蘇大學做了系列改革。袁壽其以師資為例,校內導師需要親自編講義、教材,給學生講授培訓內容;企業導師不僅要有工程能力,在講課能力上也有要求,就連講義都需要審核。

在他看來,開展卓越計畫,並不只是“一家探索”。比如,借鑒國外模式,一個企業最多引入5~6名學生。為了保證實習的有效性,這一模式被江蘇大學採納。學生少了,企業導師的培養品質也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產教深融不光是賣母校面子,而是讓校企雙方都有所得。不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江蘇大學與企業共建了65家教學實踐基地、48家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對企業吸納人才大有裨益。與此同時,教師把企業的技術難題帶回學校搞開發,後又與企業共同申報國家級、省級科技專案。

“全方位開展合作的模式使得高校科研專案有來源,企業難題得到解決,學生工程能力、技術人員的講課水準、教師發現問題能力都有所提高。企業自然也願意接納學生實習,為他們提供住所、津貼。”袁壽其總結道。

引領世界更要有一流眼光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袁壽其看來,2035年,目前在校大學生在事業上正當年;2050年時,現代化強國需要引領世界的行業精英。對行業精英的要求,不僅是技術一流,還要有一流眼光。

怎樣培養出引領世界的精英?袁壽其認為,顯然,不能再按過去的產學研模式培養,高等教育勢必要有一場大改革。“改革應先從教師著手,只有教師努力思考建設一流學科、一流人才,才能對學生有所要求。而要讓學生意識到自身責任、發揮潛力,高校就應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國際討論。”

2017年度,他所領銜的江蘇大學流體工程裝備節能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獲評科技部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這源自于長年的積累。每年該中心主辦一場大型國際會議,邀請國際頂級專家,還聘請這些專家親自給學生開課,甚至學位課程也由他們講授,這在很多學校都難以實現。國外專家和江蘇大學一起搭建聯合實驗室平臺,不僅學生獲益,教師水準也得以提高,“開國際會議時,學生經常與外國人交流,慢慢我們也會進入國際同行領先的行列”。

與邀請國外專家相對應的是,吸引國外留學生。袁壽其指出,正如100多年前青年學子去歐洲留學,如今青年學子、一流人才去美國深造,都是基於對世界領先、教育先進的肯定。作為世界強國,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來華留學,是衡量一國高校學術水準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指標之一。

“一方面把優秀的國際專家邀請過來,另一方面把優秀的國外留學生吸引過來,雙向交融才是培養行業精英、引領世界的最好狀態。”採訪末了,袁壽其肯定地說道。

《中國科學報》 (2018-04-17 第5版 大學週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