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永春馬峰:一個有“民魂”的鄉村家園

走進永春縣石鼓鎮馬峰村, 寬闊的鄉村道路, 清幽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這是一個擁有1800多人的村子, 古稱馬垵。

這裡民風淳樸, 鄰里和睦, 崇尚詩書, 更有許多熱愛桑梓、樂善好施的鄉賢。 村中心那棵青蔥茂密的千年古紅榕, 仿佛見證村裡的古樸和美好……

這裡, 有個“女兒公園”

古榕樹邊, 有個占地6畝多的公園。 公園裡有休閒屋、長廊和涼亭, 另有開放式小茶室, 備有簡易茶具, 供遊園的村民及來客泡茶飲用、休閒聊天。

之前這裡一片荒涼, 幾乎是附近村民生活垃圾的主要集中區。 “老祖宗留下的這棵千年古榕樹,

沒能善加保護和利用, 實在讓人著急。 ”熱心慈善公益的馬峰女兒陳美美一直主張做慈善要先從身邊人身邊事做起, 她想到, 能不能把這塊地進行改造, 讓家鄉父老有個好的休閒場所?

現任村兩委很想做一番事業, 很想把村莊變得美麗起來。 可是, 由於之前多種原因, 村民們對村幹部做事不是很信任, 導致村裡工作不好開展。 陳美美是縣裡退居二線的黨員幹部, 有著33年的黨齡, 工作經驗豐富。 她把想法跟村幹部一說, 得到了熱烈支持。

陳美美發動同為家鄉的女兒們回鄉建設“女兒閣”公園, 一天時間不到, 許多馬峰女兒加入到建設隊伍。 村兩委給予公園建設全力的支持和配合, 負責做群眾征地工作。 許多村民獲悉後,

給予了十分熱情的回應和支持。

建設中, 陳美美利用由她提議建立的“馬峰家鄉群”微信群, 把許多外出鄉賢、村民拉到群裡, 談建設家鄉想法、發捐資倡議、做好人好事宣傳, 聚集起強大的家鄉建設能量, 370多位鄉親姐妹出資參與了建設, 70多位家鄉男兒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共獲捐款30萬多元, 加上陳美美多方籌措、石鼓鎮政府資金支持, 共籌得資金45萬多元。 公園建設於去年3月24日順利動工, 兩個多月完成主體建設, 年底全部完成。

剛開始建設, 有個別村民考慮自己利益而不支持配合, 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 他們也紛紛改變觀念, 支持建設。 “之前, 公園建設面積並沒有那麼大, 後來一些種植麻竹的村民也紛紛主動砍掉竹子, 騰出土地來支持建設,

甚至有一位村民把別處的竹子讓給鄉親, 支持建設。 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村支部書記陳其增說。

為了公園的後續維護管理, 該村還成立了“馬峰民間公益基金會”, 會長由陳美美擔任。 基金除了用於公園後續管理和維護, 還用於村裡的獎學助學、支持老人會活動以及扶貧濟困等。 “現在基金會募集了14萬多元, 扣掉半年多來的景點管理費用和去年度獎學助學、支持老人會活動等費用, 還有10萬多元。 每次的開支都會在群裡公佈, 接受大家的監督。 ”擔任基金會出納的黨員幹部張建勳說, “村裡要做什麼, 都會在群裡聽取大家的意見, 大家一起出謀獻策, 讓事情做得更好。 ”

這裡, 人人爭做“善小”事

夜幕下, 公園夜景燈亮起,

公園下面的文體活動中心熱鬧起來, 十幾位婦女在此跳起了廣場舞, 成為村裡的一道亮麗風景。

“讓鄉村活絡和村民生活豐富起來, 必須得有文化的進入、文娛活動的開展。 我首先想到的是當下喜聞樂見的廣場舞。 ”陳美美請城裡對廣場舞很有研究的老師前來免費傳授, “跳廣場舞需要音響, 我在群裡一說, 馬上就有人站出來認捐。 ”

“村裡本來就有好的詩書禮儀的底蘊, 我就充分挖掘人文資源, 在群裡分享自己的慈善理念和長期從事慈善活動的心得, 讓大家更多瞭解和發現家鄉的美, 明白如何更好參與家鄉建設。 ”在她的帶動下, 微信群現有群員467人, 從原來的聊天發廣告變為交流、探討家鄉建設發展, 成為傳遞和凝聚正能量的好平臺。

“現在只要有活動, 在群裡一說, 馬上就得到大家的回應, 大家都爭著做好事。 大家都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對待村裡做的每件事情, 工作很好開展。 ”村委會主任陳志党說, 春節前, 在群裡倡議大家開展“迎新春大掃除”志願服務活動, 馬上60多位鄉親就加入了志願者隊伍, 對公路沿線進行打掃, 村民們也對自家的房前屋後進行打掃, 雞鴨也進行圈養。 現在馬峰的環境衛生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志願服務是馬峰民風的一大亮點。 女兒閣景點剛開始沒有管理人員, 都是週末返鄉的鄉親和村民自發到景點打掃、為花樹澆水。 村裡一位斷了左手臂的村民、一位聾啞婦女、一位智障的孩童, 他們都常到景點做義工。

春節期間,為女兒閣建設出資最多的玉霞特意從香港返鄉宴請老人和一起建設女兒閣的鄉親姐妹,許多鄉親主動前來做義工,一起煮飯、洗碗、洗菜、搬桌椅等,年齡最大有73歲,最小有8歲,好不熱鬧。在村裡小學的圍牆上,“遵守八不規範,做文明公民”“感恩”“分享”“禮貌”等主題的牆繪很是吸引人,既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也讓村民們潛移默化地向善。這是年前村裡學習景觀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偉偉帶領幾名大學生一起創作的,“他寒假回來,看到村裡變得比以前更漂亮了,便主動提出利用所學知識,為村裡的美化出點力氣,用牆繪美化家鄉,並義務為休閒屋長廊設計草圖。”陳美美說。

就讀上海大學的書法專業研究生金杜,拿出很大一部分獎學金用於支援家鄉建設,寒假回鄉還義務為鄉親書寫春聯。

一個個故事,都在訴說著村裡的變化和長足進步。

這裡,家家是親人

在農村,許多年輕人都到外面工作生活,只留下老人孩子。馬峰村也不例外,老年人居多。年紀沒那麼大的種水稻、淮山等農作物,沒力氣從事重體力勞動的養牲畜家禽,或者編制草藤工藝等等。

“他(她)們的後輩大多在外地,平時少回來,遇個什麼事可以尋求幫助的就是這些留在村裡的鄉親,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互助,因為不再靠土地討活,少了土地問題的計較,有的是互通有無、相互依存,大家親如一家人。”陳美美說。

去年過年那天,村裡佳儡後自然角落異常熱鬧,人們按習俗一起集體祭祀神明和祖先,之後,由後輩們出資,大家在一起聚餐過年,儼然一個大家庭。而平時,角落裡的老人們都會互相照應,哪家遇到比較大的事情需要幫忙,只要說一聲,大家都會自然形成互助小組前往幫助。

“我們馬峰陳氏族譜評價先祖用語最多的一句就是‘扶貧濟困’或者‘恤孤’。”陳美美說,馬峰有著崇尚詩書重視教育、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村裡鄰里守望,戶幫戶,相互幫助已然成為公序良俗的內容。

村裡一座大乾厝裡,居住著四個家庭的五位老人,平時做個什麼活,他們也會相互幫襯,遇到過節,需要做個手工食物,大家就合著做,其樂融融。

現在,村裡只要有村民遇到重大困難需要幫助,在微信群裡一說,大家就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感覺整個村子一片和諧,家家戶戶都是親人。”陳美美說。

馬峰民風溫馨和諧,村民精神面貌良好,村幹部幹事創業的勁頭足。“馬峰的未來定然會越來越美好!再過幾個月,就要退休了,到時更有時間回娘家,和大家一起建設更美的馬峰。”陳美美說。

作者 | 桃源鄉訊記者 姚德純

春節期間,為女兒閣建設出資最多的玉霞特意從香港返鄉宴請老人和一起建設女兒閣的鄉親姐妹,許多鄉親主動前來做義工,一起煮飯、洗碗、洗菜、搬桌椅等,年齡最大有73歲,最小有8歲,好不熱鬧。在村裡小學的圍牆上,“遵守八不規範,做文明公民”“感恩”“分享”“禮貌”等主題的牆繪很是吸引人,既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也讓村民們潛移默化地向善。這是年前村裡學習景觀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偉偉帶領幾名大學生一起創作的,“他寒假回來,看到村裡變得比以前更漂亮了,便主動提出利用所學知識,為村裡的美化出點力氣,用牆繪美化家鄉,並義務為休閒屋長廊設計草圖。”陳美美說。

就讀上海大學的書法專業研究生金杜,拿出很大一部分獎學金用於支援家鄉建設,寒假回鄉還義務為鄉親書寫春聯。

一個個故事,都在訴說著村裡的變化和長足進步。

這裡,家家是親人

在農村,許多年輕人都到外面工作生活,只留下老人孩子。馬峰村也不例外,老年人居多。年紀沒那麼大的種水稻、淮山等農作物,沒力氣從事重體力勞動的養牲畜家禽,或者編制草藤工藝等等。

“他(她)們的後輩大多在外地,平時少回來,遇個什麼事可以尋求幫助的就是這些留在村裡的鄉親,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互助,因為不再靠土地討活,少了土地問題的計較,有的是互通有無、相互依存,大家親如一家人。”陳美美說。

去年過年那天,村裡佳儡後自然角落異常熱鬧,人們按習俗一起集體祭祀神明和祖先,之後,由後輩們出資,大家在一起聚餐過年,儼然一個大家庭。而平時,角落裡的老人們都會互相照應,哪家遇到比較大的事情需要幫忙,只要說一聲,大家都會自然形成互助小組前往幫助。

“我們馬峰陳氏族譜評價先祖用語最多的一句就是‘扶貧濟困’或者‘恤孤’。”陳美美說,馬峰有著崇尚詩書重視教育、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村裡鄰里守望,戶幫戶,相互幫助已然成為公序良俗的內容。

村裡一座大乾厝裡,居住著四個家庭的五位老人,平時做個什麼活,他們也會相互幫襯,遇到過節,需要做個手工食物,大家就合著做,其樂融融。

現在,村裡只要有村民遇到重大困難需要幫助,在微信群裡一說,大家就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感覺整個村子一片和諧,家家戶戶都是親人。”陳美美說。

馬峰民風溫馨和諧,村民精神面貌良好,村幹部幹事創業的勁頭足。“馬峰的未來定然會越來越美好!再過幾個月,就要退休了,到時更有時間回娘家,和大家一起建設更美的馬峰。”陳美美說。

作者 | 桃源鄉訊記者 姚德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