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故事:爺爺“愚公移山”,奶奶罵他傻子,最後村裡人都感謝他

從前村裡的人都叫爺爺做‘甕’子, 現在年紀大了村裡人改口叫甕公。 由於沒有這個字, 我姑且用‘甕’字代替, 讀音基本上同“甕”, 意思是傻、蠢、愚。

不過在我的印象裡, 爺爺是高、大、明。 以前的事就不用說了, 因為說來話太長, 大家不一定有時間聽下去, 也不一定信, 就來說說最近發生的一些事吧。

那是一個禮拜五的下午, 我放學回家, 奶奶翹著嘴坐在堂屋上, 我問:“奶奶, 又和爺爺拌嘴了?”因為爺爺奶奶常常為一些小事拌嘴, 每次爺爺走後, 奶奶都這個樣子, 我不問還好, 一問奶奶臉轉一邊去, 連我也不理了。

我學著爺爺的樣子轉著方向在奶奶面前做鬼臉逗樂, 奶奶終於說話了:“死孩子, 上樑不正下樑歪, 什麼時候學你爺爺了, 就知道糊弄奶奶, 往後可不許這樣了。 ”“那奶奶告訴你寶貝大孫子, 什麼事又和爺爺拌嘴了?”

“不說了, 說來讓人生氣, 那麼高一座坳, 石頭又堅又硬,

光憑他們十多個老頭想打一個洞, 不是‘甕’子說‘甕’話嗎?”奶奶嘮嘮叨叨說了好一會, 我才聽明白原來爺爺為了我們上學方便, 也為了鄉親們外出趕圩辦事方便, 和順爺爺一商量準備帶領村裡的老人在我們外出的山坳中間打一個洞。 我說:“奶奶, 這是好事呀!”奶奶打斷我的話說:“好什麼好, 都一大把年紀了, 還盡做‘甕’事, 要是能打通洞, 從前早就有人做了, 還輪到他一個死老頭子?”

“那也不一定。 ”我把看到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講給奶奶聽, 奶奶說:“《愚公移山》, 奶奶一上學讀的《老三篇》上就有這個故事, 那是神話, 後來不是還感動了神仙, 兩座大山才搬走的。 ”

我不想和奶奶討論下去, 一是怕惹奶奶不高興, 二是想急著見爺爺,

便說:“奶奶, 你做飯吧, 我看爺爺他們去。 ”

“死孩子, 奶奶多講一句就嫌煩。 ”奶奶叨著, 後面的話我就聽不見了, 因為我已經跑遠了。

我們村叫桶裡村, 從前有三十多戶,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外出經商經商、務工的務工, 走了快半村人, 現在只剩下十五六戶了, 而且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

從我們村外出到外面的第一個村子, 直線距離不過兩裡, 卻要走將一個鐘頭, 因為要爬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坳, 從前人給村子取名木桶村的意思, 你們應該能想像到山坳的陡峭程度了吧。 要是爺爺他們真能在山坳中間打出一個洞來, 哪怕是一條人行小道, 也將是造福子孫後代了。

我才跑出門, 迎面碰到順爺爺的孫子小壯, 他和我一樣在外面的鎮子上讀初中。 我們是同班同學, 又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我問:“你去哪?”

“找你呀!”我明知故問:“做什麼了。 ”小壯不正面回答我, 反問道:“那你去做什麼?”我笑了笑:“看爺爺他們打洞。 ”小壯也笑了, 果然是心有靈犀, 我們手把手向山坳腳跑去。

爺爺和順爺爺幾個老頭子正在查看選址打洞的地點,

因為這邊坳望不到那邊坳, 想找准最直的距離點, 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爺爺講在這, 順爺爺講在那, 兩人為此爭了起來。 我和小壯到了, 我說:“兩點最近的距離是直線。 ”說完還做了比劃, 爺爺說:“小孩子懂什麼別插嘴。 ”我說:“怎麼不懂, 我們數學書上就是這麼說的。 爺爺正要反駁, 小壯對我說:“你爸不是在公路局麼, 搞這個的, 叫他回來測量一下不就好了?”

順爺爺幾個連忙說:“是呀, 叫他爸回來, 肯定比我們瞎琢磨准。 ”我也跟著對爺爺說:“叫我爸回來吧, 他最懂這個了。 ”爺爺說:“行。 ”拿出了手機就打給我爸, 爺爺老了耳朵有點背, 為了能聽得清清楚, 電話通話了, 按了免提。

“喂, 誰呀?”爸爸在那頭問, 爺爺在這頭說:“我是你爸。 ”

“爸呀,什麼事?”

“你媽病了,馬上開車回來,接她去醫院。”爺爺話一停,趕來的奶奶剛好聽到:“死老頭子,咒我是吧。”爺爺用手捂著手機:“不是這樣講,你寶貝兒子能回來嗎?”“那你怎麼不講你病了?”“我病了還能這麼大聲說話嗎?”

我和小壯、順爺爺幾個都抿嘴偷笑,之後叫奶奶別打岔,奶奶嘟噥著說:“總是你們有理,我不管了。”奶奶一走,爺爺又和爸爸通了一陣電話,第二天是禮拜天,我們還沒回學校(我們每個禮拜回來一次,禮拜五下午回來,禮拜天中午走)爸爸就回來了,我見了就問:“爸,你開車回來的?”“開車回來的,車就留在那邊坳腳下,進不來。”見我還要問,爸爸說:“別問這麼多了,奶奶呢?”

“奶奶去對面的山腳下挖紅薯了。”

“不是說奶奶病了,病得很重嗎?”

我把爺爺誆爸爸回來的事一說,爸爸說:“這是好事呀,爺爺為什麼要這樣講?”我說:“還不是因為怕你忙,不回來嗎,你講你有多少日子不回來了?”爸爸檢討自己,然後對我說:“去找爺爺他們去。”

在山坳腳下,找到了修砍荊條的爺爺幾個,爸爸還沒開口,順爺爺幾個七嘴八舌就說開了,爸爸說:“打個洞當然是好事了,只是光憑你們幾個老人家,困難相當大呀,不知做到哪年哪月才成呀!”爺爺說:“這不用你管,你只負責幫我們找最近的點。”我說:“爸,你不是管著一個工程隊麼,叫他們來,要不了多少日子就可以打通了,這樣我們上學爺爺他們趕圩辦事就不用爬山坳了。“兒子呀,工程隊是國家的,他們來了誰給人家開工資,爸爸沒這個權利。”我轉身對爺爺幾個說:“要不爺爺、順爺爺到山外求其他村子的人來幫幫,不是快點?”

“跟人家沒有利益關係,又不走這條路,憑什麼幫你,愚公能移兩座山,我就不信了,我們這群老頭子開不了一個洞。” 看爺爺幾個態度堅決,爸爸抽時間帶了兩個技術員來幫測量,選出最合適的點。爺爺十幾個老頭便開始幹,禮拜天放假,我們這些學生崽早早回來幫兩天,原來禮拜天中午回學校的,我們改到下午。奶奶她們一群老太婆見我們學生崽都參加幹了,也一齊來幫忙。幹了一個冬天,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外地經商務工的人回來掃墓祭祖,知道了紛紛有錢出錢無錢出力,更多人是既出錢又出力,全村男女老少不是農忙齊上陣。

國家越來越富強了,“村村通電通公路”提上了議事日程。上級領導表彰了爺爺他們,撥款撥物資,派來了建築隊。在這一年春節前洞打通了,電也拉來了,全村別提有多高興了。剪綵那天村裡來了記者,專門報導爺爺他們挖洞的事蹟。記者讓爺爺談談感想,奶奶插嘴說:“他就是一個‘甕’子,會說什麼?”爺爺搔著頭說:“喂,在家裡喊‘甕’子就得了,在外面也喊呀?”順爺爺說:“是呀,老哥現在是名人了,不能這麼喊了。”奶奶說:“那喊他什麼?”村上幾十個人異口同聲:“叫明公。”我和爸爸媽媽都笑了,奶奶說:“那不成了《水滸傳》裡面的宋江了?”村上人說:“比宋江強不知道多少倍呢!”奶奶聽後笑了。

“爸呀,什麼事?”

“你媽病了,馬上開車回來,接她去醫院。”爺爺話一停,趕來的奶奶剛好聽到:“死老頭子,咒我是吧。”爺爺用手捂著手機:“不是這樣講,你寶貝兒子能回來嗎?”“那你怎麼不講你病了?”“我病了還能這麼大聲說話嗎?”

我和小壯、順爺爺幾個都抿嘴偷笑,之後叫奶奶別打岔,奶奶嘟噥著說:“總是你們有理,我不管了。”奶奶一走,爺爺又和爸爸通了一陣電話,第二天是禮拜天,我們還沒回學校(我們每個禮拜回來一次,禮拜五下午回來,禮拜天中午走)爸爸就回來了,我見了就問:“爸,你開車回來的?”“開車回來的,車就留在那邊坳腳下,進不來。”見我還要問,爸爸說:“別問這麼多了,奶奶呢?”

“奶奶去對面的山腳下挖紅薯了。”

“不是說奶奶病了,病得很重嗎?”

我把爺爺誆爸爸回來的事一說,爸爸說:“這是好事呀,爺爺為什麼要這樣講?”我說:“還不是因為怕你忙,不回來嗎,你講你有多少日子不回來了?”爸爸檢討自己,然後對我說:“去找爺爺他們去。”

在山坳腳下,找到了修砍荊條的爺爺幾個,爸爸還沒開口,順爺爺幾個七嘴八舌就說開了,爸爸說:“打個洞當然是好事了,只是光憑你們幾個老人家,困難相當大呀,不知做到哪年哪月才成呀!”爺爺說:“這不用你管,你只負責幫我們找最近的點。”我說:“爸,你不是管著一個工程隊麼,叫他們來,要不了多少日子就可以打通了,這樣我們上學爺爺他們趕圩辦事就不用爬山坳了。“兒子呀,工程隊是國家的,他們來了誰給人家開工資,爸爸沒這個權利。”我轉身對爺爺幾個說:“要不爺爺、順爺爺到山外求其他村子的人來幫幫,不是快點?”

“跟人家沒有利益關係,又不走這條路,憑什麼幫你,愚公能移兩座山,我就不信了,我們這群老頭子開不了一個洞。” 看爺爺幾個態度堅決,爸爸抽時間帶了兩個技術員來幫測量,選出最合適的點。爺爺十幾個老頭便開始幹,禮拜天放假,我們這些學生崽早早回來幫兩天,原來禮拜天中午回學校的,我們改到下午。奶奶她們一群老太婆見我們學生崽都參加幹了,也一齊來幫忙。幹了一個冬天,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外地經商務工的人回來掃墓祭祖,知道了紛紛有錢出錢無錢出力,更多人是既出錢又出力,全村男女老少不是農忙齊上陣。

國家越來越富強了,“村村通電通公路”提上了議事日程。上級領導表彰了爺爺他們,撥款撥物資,派來了建築隊。在這一年春節前洞打通了,電也拉來了,全村別提有多高興了。剪綵那天村裡來了記者,專門報導爺爺他們挖洞的事蹟。記者讓爺爺談談感想,奶奶插嘴說:“他就是一個‘甕’子,會說什麼?”爺爺搔著頭說:“喂,在家裡喊‘甕’子就得了,在外面也喊呀?”順爺爺說:“是呀,老哥現在是名人了,不能這麼喊了。”奶奶說:“那喊他什麼?”村上幾十個人異口同聲:“叫明公。”我和爸爸媽媽都笑了,奶奶說:“那不成了《水滸傳》裡面的宋江了?”村上人說:“比宋江強不知道多少倍呢!”奶奶聽後笑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