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五色鳥

五色鳥(學名:Megalaima nuchalis)為體型壯碩之鳥類, 除了綠色身體外, 頭頸間有黃、藍、紅、黑、綠等色彩, 故名為五色鳥。 眼部畫有一道黑粗的眉, 依照全身比例來看, 頭部顯得較大, 嘴粗厚且短, 上嘴略長於下嘴, 嘴鬚髮達。 尾部及羽翼略為短小, 不善飛行。 羽色翠綠豔麗, 除頭頸的五色彩妝, 全身翠綠, 在綠葉叢中為極佳保護色。

該種為中國臺灣的特有種。 原被認為是黑眉擬啄木鳥(Megalaima oorti)的5個亞種之一, Feinstein et al.(2008)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分析各亞種的遺傳物質後, 判斷其為臺灣特有種, 並恢復 Gould(1863)原來的種名。

形態特徵

雌雄鳥外形相同。 前額金黃色, 眼先紅色, 眼睛上 方有黑色眉線, 喙粗厚, 黑色。 頭頂由黃色逐漸轉成天藍色, 耳羽及頸部上方天藍色, 頸後有紅色區塊, 頸側與身體背面鮮綠色, 尾羽蒼綠色, 除中央尾羽外, 各羽的內瓣黑褐色。 下頦與喉部上方金黃色, 胸部上方有紅斑, 胸以下鮮黃綠色。

跗蹠與趾鉛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59~64g, ♀51~64g;嘴峰♂24~25mm, ♀22~26mm;翅♂97~101mm, ♀90~98mm;尾長♂60~74mm, ♀62~65mm;跗蹠♂28mm, ♀26~33mmm。

棲息環境

喜歡在平地至中高海拔闊葉林或公園中樹木枝葉較濃密處活動, 同時也較易在庭園中枝葉不濃密處見到。

生活習性

不能持久飛行, 飛行距離也不遠, 常單獨或成群在樹上活動。

食性:以野果、水果及少量的昆蟲等為食。

五色鳥為廣食性及必要性果食性動物, 並且為機會性覓食者。 結果林木密度越高或結果生物量越高的物種, 五色鳥取食的比例也越高, 其中又以林木密度的影響較大。 另外, 五色鳥對於不同種類的果實仍有不同程度的偏好, 取食次數最多的前15個物種中以恒春楊梅偏好度最高。

遷徙:留鳥。

鳴叫聲:會將"咯、咯、咯"等單音組成約四種不同節奏與高低變化的鳴叫聲。 清晨第一聲鳴叫會隨日出時間的早晚而改變。 另外在驚嚇或警戒時會發出連續的咕咕聲。

繁殖方式

繁殖季為3至8月, 以6、7月為高峰。 會在樹上自行鑿洞, 五色鳥圖集 所利用的樹木以枯樹所占的比例較高, 適合築巢的樹上最高有11個巢洞。 在陽明山上, 巢的密度為每公頃0.25至1.6個巢不等, 在臺北植物園8.2公頃的範圍內, 有12棵樹上有巢洞。 鑿洞任務似乎全由雄鳥負責。 巢洞的高度距地面2至13米, 平均5.82米。 一對成鳥一季可能會鑿數個洞, 但不是每個樹洞都使用。 巢洞位置的枝幹直徑為10至37釐米,

洞的形狀為袋狀, 袋深22至42釐米, 洞口水準深度為9至13釐米。

每巢約產卵3至4枚, 卵略呈橢圓形, 白色沒有斑點。 雌雄鳥輪流孵卵。 在臺北植物園中, 白天平均僅有58.2%的時間有親鳥孵卵, 雄鳥孵卵的時間較雌鳥多, 但雌鳥會在洞中過夜。 臺北植物園的卵孵化率為53.5%, 雛鳥13至15天孵出。 雛鳥孵出後由親鳥共同負責育雛, 幼雛需要約23至29天離巢。 臺北植物園的幼鳥離巢率是52.2%, 一個繁殖季平均每對會繁殖1.6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