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總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內心長什麼樣?

有多少人在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經歷了這樣一件事:

一批剛從軍校畢業的學員登上一輛開往各地的列車, 網友也正好乘坐這輛列車。

當時列車擠得滿滿當當, 一些沒有座位的乘客開始怨聲載道, 有些甚至大聲叫嚷:為什麼當兵的都不給老百姓讓個座?

還有人隨聲附和道:你以為現在的當兵的還會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好人沒那麼多。

最後全體官兵站起來給站著的乘客讓了座。 但是整個事件的味道怪怪的。

此事被媒體報導後, 整個社會開展了一場關於軍人要不要讓座的大討論。

姑且不說結論, 像這種只因為人家一個身份, 一個角色, 就上綱上線, 要求對方無止盡, 隨時隨地奉獻、犧牲, 而自己只管坐享其成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 以賤人的標準衡量自己。

這是慣于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判他人的心態作祟所致。 這是一種“巨嬰”心態, 也是道德綁架, 再說得白一點其實就是佔便宜的思想。

其實在生活中, 人們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判別人的現象是很常見的, 諸如:

一個老大爺去看病, 回來對醫院罵罵咧咧:隨便一個小檢查就花去上百元, 可見醫生都是爛心腸。

但回頭又建議兒子將來也要當醫生, 理由是紅包、提成拿到手軟。

一位老大媽去坐臥鋪, 要求和一個小姑娘換鋪位,

小姑娘不答應。 旁邊圍觀的中年婦女勸小姑娘:換個鋪位有什麼呀, 舉手之勞嘛。

當小姑娘建議跟中年婦女換床鋪時卻被她一口回絕了。

網上總有人譴責明星不做慈善, 捐錢少, 但假若回頭別人動他自己半點利益, 便要破口大駡。

人們不禁要問, 導致上述現象的深層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情況呢?

批判他人是“道德執照效應”使然

所謂道德執照效應是指: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做了好事之後, 他就會獲得一種道德優越感, 仿佛取得了一張“道德許可證”, 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批評指責別人。

而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好玩的特質, 就是即使你並沒有實際行動, 只是在嘴裡過過癮, 說些好聽的, 便會默認你已經做過這件事情了。

這兩者結合的產物便是: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判, 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

想起一個故事:

一位元記者採訪某農民:如果你有一百畝田, 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願意。

記者:如果你有一百萬, 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願意。

記者:如果你有一頭牛, 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不願意, 因為我真的有一頭牛。

你看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就好比前半段採訪中的農民, 不需要費多大的力氣, 只需要通過輕巧的話語, 虛幻的承諾就可以展現自己高尚的道德, 不過一旦讓他置身于現實場景中, 就原型畢露了, 該自私自私, 該小氣小氣。

所以某人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判他人, 只是獲取道德執照, 偽裝成高人一等的姿態,

顯示其優越感的手段和心理策略罷了。

這些言行經常阻斷有效溝通, 造成情緒對立, 不利於矛盾化解, 那麼要如何避免類似的情況呢?

拒做“批判式”聖人:覺察重於糾正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一點, 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判他人是人人都有可能出現的失誤。

重要的不是急於糾正, 而是覺察。

舉個例子來說:

曾有一則新聞:一位遊客在加拿大的某個碼頭拍攝了一段海獅拖小女孩入水的視頻引發廣泛關注。

一名記者注意到, 視頻中, 一個小女孩在水邊被一隻海獅一口拖入水中, 隨後一名老人迅速跳水將女孩救起, 然後離開。

在這則消息下出現了兩條值得回味的評論。

第一條:看了原視頻, 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這家人好沒禮貌,

居然連句謝謝都不對老人說。 後來經過瞭解, 發現老人是孩子的外公。

可是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我的第一反應不是慶倖一條生命得到挽救, 而是首先譴責呢?

第二條:@了第一條, 寫道:當我看到你回復上述內容的前半段時, 我感到很憤怒, 因為你沒有充分瞭解事情的情況下, 譴責別人。

但是當我看到後半段時, 我也感到自責, 為什麼我沒有把你的評論看完, 就主觀認為你一定又是那種網路噴子呢?我要為我的行為道歉。

不得不說, 這是至今為止, 我看過的最客觀公正, 最有自省能力的兩個評論了。

它們證明了兩件事:

第一, 有時候, 我們不必過度地為自己常常不由自主地站到道德制高點評判別人而內疚自責, 這或許是進化過程中留下來的專屬於人類的特質,它代表自身的存在,人有一種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正確的傾向,心理學上也稱為自利偏差。

第二,但根本的問題在於有的人可以及時覺察到自己的傾向,從而阻止盲目地譴責,而有些人無法覺察出這一人性的弱點,任其發展。

所以覺察在糾正之前,很多時候,覺察的同時意味著糾正正在發生。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的孩子開始學葫蘆絲。

朋友總是嫌棄孩子氣息短、手指不靈活、動作不到位,不停地在孩子耳邊碎碎念,孩子沒辦法反駁,只好說:媽媽,不如你也報個班,我們一起學吧。

朋友心想這還不簡單,於是兩人同學。結果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看起來容易,真正上手卻不易。

我的朋友並沒有比她的孩子做得更到位,逃不過一陣手忙腳亂,引得孩子哈哈大笑,故意問她:媽媽,你感覺怎麼樣?

經過這件事,朋友體悟到一個道理:

凡事評判總是最簡單的,挑刺總是最容易的,但把自己放在同樣的情境下,你卻不見得比你批評指責過的人做得更好。

而人一旦光說不練,佔領制高點後,就會無情苛責輕易譏諷,完全不去想如果換成自己會怎麼樣。

所以要學會覺察,不要習慣于站在道德至高點上評判別人,畢竟人人都不是聖人,難免有一天打了自己的臉。

- The End -

作者:姚瑤,初心客廳專欄作者,高校教師,獲心理諮詢資格,專注於親子、情感、社會心理的觀察與寫作。

責任編輯:辛磊磊

圖片和內容版權為初心客廳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號:pantanyun123。

這或許是進化過程中留下來的專屬於人類的特質,它代表自身的存在,人有一種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正確的傾向,心理學上也稱為自利偏差。

第二,但根本的問題在於有的人可以及時覺察到自己的傾向,從而阻止盲目地譴責,而有些人無法覺察出這一人性的弱點,任其發展。

所以覺察在糾正之前,很多時候,覺察的同時意味著糾正正在發生。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的孩子開始學葫蘆絲。

朋友總是嫌棄孩子氣息短、手指不靈活、動作不到位,不停地在孩子耳邊碎碎念,孩子沒辦法反駁,只好說:媽媽,不如你也報個班,我們一起學吧。

朋友心想這還不簡單,於是兩人同學。結果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看起來容易,真正上手卻不易。

我的朋友並沒有比她的孩子做得更到位,逃不過一陣手忙腳亂,引得孩子哈哈大笑,故意問她:媽媽,你感覺怎麼樣?

經過這件事,朋友體悟到一個道理:

凡事評判總是最簡單的,挑刺總是最容易的,但把自己放在同樣的情境下,你卻不見得比你批評指責過的人做得更好。

而人一旦光說不練,佔領制高點後,就會無情苛責輕易譏諷,完全不去想如果換成自己會怎麼樣。

所以要學會覺察,不要習慣于站在道德至高點上評判別人,畢竟人人都不是聖人,難免有一天打了自己的臉。

- The End -

作者:姚瑤,初心客廳專欄作者,高校教師,獲心理諮詢資格,專注於親子、情感、社會心理的觀察與寫作。

責任編輯:辛磊磊

圖片和內容版權為初心客廳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號:pantanyun12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