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改革開放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怎麼唱響的?

新華社合肥4月16日電“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 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談到農村改革, 古稀之年的著名歌詞作家曉光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 40年前, 這首由他作詞、施光南譜曲的歌一經面世, 便風靡全國, 引起強烈反響, 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新希望的源頭鄉音。 曉光是用了50年的筆名, 他姓陳。

曉光與施光南的合影。

靈感源自農村改革

《在希望的田野上》何以孕育誕生?1978年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猶如改革的一聲春雷, 震驚九州方圓。 農村的巨變正在萌芽昇華。 “春氣為詩人所覺, ”30出頭的曉光, 敏銳地捕捉到中國大地上暖風吹拂的清新氣息。

曉光這些老一代藝術家們始終遵循著到人民中、到生活中去體驗、去發現、去創作的原則。 他和同行們背著行囊, 多次奔赴安徽、四川、廣東、湖南等改革前沿地區的農村深入生活。

他看見村村寨寨悄然而至的變化:“老漢的杯中有了酒, 娃娃的嘴上有了油”;田野上生機勃勃的豆秧麥苗;新房上嫋嫋飄蕩的炊煙……他目睹了廣袤田野上冰雪消融, 改革春風帶來的蓬勃景象, 從而成就“西村紡花、東港撒網、北疆播種、南國打場”的佳句。

施光南在甘肅深入生活。

如果時光回溯十年, 這些地方的農民生活卻是另一番模樣。 “淮南到蚌埠不過60公里, 卻因道路狹窄坎坷要走幾個小時甚至半天。 ”曉光回憶說, “河南一位公社幹部接待我們時, 竟然穿著一條用化肥袋染色改作成的褲子。 ”

農村改革是“窮則思變”的偉大變革, 來源於人們為了溫飽生存的迫切需求。 這是當時曉光對“大包乾”最直觀的認識。 他觀察體會到廣大農民對這場改革發自內心的擁護。

曉光在新疆深入生活。

1978年冬夜, 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托孤求生、立誓為盟, 按下“分田包乾”的紅手印, 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 第二年, 小崗人不僅沒有吃國家的救濟糧, 還還清了國家貸款, 做到了“交夠國家的, 留足集體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

“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當時也有過各種各樣的說法甚至是爭議, 但農民是衷心擁護改革的, 黨中央毅然決然地支持引領了廣大農民的訴求。 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第二年就發生了變化,

最大的變化大概就是農民的臉上開始有笑容了。 ”說到這裡, 曉光眉頭微微舒展。

“‘大包乾’調動起了每個人的勞動創造的積極性, 使得農民的精神狀態有了極大改觀。 他們覺著日子有了奔頭, 對未來充滿希望。 而我也深刻感受到只有改革開放, 中國才有希望。 於是‘希望’便成為這首歌曲的詞眼。 ”他解釋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聲”

一首佳作應該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真誠抒發。 曉光說, 雖然歌詞寫出來所用時間不長, 但這思想和情感卻在胸中醞釀了二三十年。 對改革開放後農村新氣象、新面貌的由衷謳歌, 成為這沸騰情感噴湧的迸發點。

1981年秋, 應鄧在軍導演的邀請, 曉光為一部農村改革題材的專題片撰寫歌詞。 親歷過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多次深入農村,有著豐富生活體驗和感受的曉光,在歌中將春回大地後農村全新的生產、生活圖景與嚮往盡情展現出來。這首閃爍著時代風采的頌歌,也成為他命運旋律中一個響亮的音符。

這首歌詞的寫作並非一蹴而就,修改過五六稿之後,他才打電話給施光南,一字一句地讓他記錄下來。“有時改一個句子,有時改幾個字,直到最後定稿前,還在修改。”

“這首歌詞屬於長短句結合,並不好譜曲。”曉光說。在後來的書信中,施光南回復道:“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歌曲,不能拘泥於《信天遊》或《小放牛》那種歷史上的‘鄉土氣息’,也不能搞成鄉間小路式的校園歌曲,必須找到能反映社會主義農村新形勢下的節奏和旋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聲,是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鄉愁、鄉情與鄉音。在歌詞裡你可以看到有東南西北的風俗景觀。在音樂裡你可以品味到四面八方的風情音調,有北方秧歌的節奏,也有南海漁歌的影子。所以江南塞北的人們聽起來既熟悉又新鮮,總覺得它好像是哪個地方的,但到底是哪裡的,又說不出來,這就是施光南運用民族民間素材作曲爐火純青的技巧。”曉光打趣道。

強大的共鳴來自對改革的共識

“一首歌曲的成功需要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詞要寫好,思想深刻,情感深邃,意境深遠。曲子也要寫好,演唱還要唱好。”曉光說,“1981年底施光南為這首歌錄了兩個版本,中央電視臺專題片用的是合唱版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播和後來春晚推出的是獨唱版本。”

“對於這首歌而言,作曲和演唱都功不可沒。”曉光說,“哪個樂句是講述性的,哪個樂句是抒發詠歎性的,歌唱家把握得準確得當。比如‘老人舉杯,孩子們歡笑,小夥彈琴,姑娘歌唱’,這孩子的笑聲在演唱上應該如何戲劇性地表現出來等等,都有恰如其分的處理,可謂獨具匠心。”

1982年,歌曲問世之後,老百姓紛紛打電話請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電臺重播,僅當年的點播率就高達1500餘次,從此廣為傳唱。

“你們最不喜歡什麼樣的歌?”曉光曾直截了當地問過農民。

“說假話的歌。”

講真話,抒真情從此成為曉光歌曲創作的追求--把握時代脈搏和抒發人民心聲。“藝術家只要能把‘人人眼中有,個個口中無’的思想、情感、哲理表達出來,才有可能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受到歡迎。甚至過了三、四十年,這首歌還能在人們的心頭流淌、口中傳唱,在記憶裡蕩漾。”

“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這一句歌詞是帶有哲理性的。曉光說“只不過四十年前人們追求的是有飯吃,有衣穿;如今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追求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的是民富國強。”

曉光說,時過境遷,四十年過去了,不變的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戀和赤誠的心。“希望我們的祖國富強起來的心願,已經融化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成為民族的精神與品質。貧窮、落後時,我們不曾離棄祖國母親,反而激發出要改變她面貌的昂揚鬥志與拼搏精神。如今,我們的拳拳之心依然赤誠,跟著黨砥礪前行,因為我們走進了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近的新時代。”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就像我在《百年一夢》歌詞中寫的那樣:夢想成真要靠我們,前赴後繼去創造輝煌。”曉光說。

親歷過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多次深入農村,有著豐富生活體驗和感受的曉光,在歌中將春回大地後農村全新的生產、生活圖景與嚮往盡情展現出來。這首閃爍著時代風采的頌歌,也成為他命運旋律中一個響亮的音符。

這首歌詞的寫作並非一蹴而就,修改過五六稿之後,他才打電話給施光南,一字一句地讓他記錄下來。“有時改一個句子,有時改幾個字,直到最後定稿前,還在修改。”

“這首歌詞屬於長短句結合,並不好譜曲。”曉光說。在後來的書信中,施光南回復道:“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歌曲,不能拘泥於《信天遊》或《小放牛》那種歷史上的‘鄉土氣息’,也不能搞成鄉間小路式的校園歌曲,必須找到能反映社會主義農村新形勢下的節奏和旋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聲,是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鄉愁、鄉情與鄉音。在歌詞裡你可以看到有東南西北的風俗景觀。在音樂裡你可以品味到四面八方的風情音調,有北方秧歌的節奏,也有南海漁歌的影子。所以江南塞北的人們聽起來既熟悉又新鮮,總覺得它好像是哪個地方的,但到底是哪裡的,又說不出來,這就是施光南運用民族民間素材作曲爐火純青的技巧。”曉光打趣道。

強大的共鳴來自對改革的共識

“一首歌曲的成功需要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詞要寫好,思想深刻,情感深邃,意境深遠。曲子也要寫好,演唱還要唱好。”曉光說,“1981年底施光南為這首歌錄了兩個版本,中央電視臺專題片用的是合唱版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播和後來春晚推出的是獨唱版本。”

“對於這首歌而言,作曲和演唱都功不可沒。”曉光說,“哪個樂句是講述性的,哪個樂句是抒發詠歎性的,歌唱家把握得準確得當。比如‘老人舉杯,孩子們歡笑,小夥彈琴,姑娘歌唱’,這孩子的笑聲在演唱上應該如何戲劇性地表現出來等等,都有恰如其分的處理,可謂獨具匠心。”

1982年,歌曲問世之後,老百姓紛紛打電話請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電臺重播,僅當年的點播率就高達1500餘次,從此廣為傳唱。

“你們最不喜歡什麼樣的歌?”曉光曾直截了當地問過農民。

“說假話的歌。”

講真話,抒真情從此成為曉光歌曲創作的追求--把握時代脈搏和抒發人民心聲。“藝術家只要能把‘人人眼中有,個個口中無’的思想、情感、哲理表達出來,才有可能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受到歡迎。甚至過了三、四十年,這首歌還能在人們的心頭流淌、口中傳唱,在記憶裡蕩漾。”

“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這一句歌詞是帶有哲理性的。曉光說“只不過四十年前人們追求的是有飯吃,有衣穿;如今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追求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的是民富國強。”

曉光說,時過境遷,四十年過去了,不變的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戀和赤誠的心。“希望我們的祖國富強起來的心願,已經融化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成為民族的精神與品質。貧窮、落後時,我們不曾離棄祖國母親,反而激發出要改變她面貌的昂揚鬥志與拼搏精神。如今,我們的拳拳之心依然赤誠,跟著黨砥礪前行,因為我們走進了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近的新時代。”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就像我在《百年一夢》歌詞中寫的那樣:夢想成真要靠我們,前赴後繼去創造輝煌。”曉光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