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滕泰:軟價值時代的財富創造機制|財富管理週報

文/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

談到新經濟時代, 有人把它叫做數字經濟時代, 有人把它叫做知識經濟時代、資訊經濟時代、人工智慧時代、技術經濟時代,

當然最通俗的一個說法就是後工業時代。

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文化經濟、服務經濟只是從一個側面描述了一些產業的特徵, 而後工業時代這個詞也沒有描述出來, 在工業時代過後, 我們正在迎來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個時代到底跟那以往的時代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認為, 一個考察的角度就是看看財富的源泉和財富創造、價值實現的方式, 以及價值規律到底有什麼不同。

工業和農業的區別是什麼?工業和農業的區別就是財富的源泉不一樣, 財富的創造方式不一樣。

農業就是以地球表層土壤、生態環境為財富的源泉, 利用動物和植物的繁殖規律來創造財富, 這就是農業。 所以農業時代的財富創造受到了自然規律的限制,

一季小麥長大就是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一頭小豬從生出來到長大也需要10個月的時間, 你不可能一分鐘養出一頭豬來。

所以, 當財富的源泉被上帝鎖定了以後, 財富的創造方式也被鎖定了。 農業的財富總量就是有限的, 無論是人類發展1000年、5000年、10萬年, 就那麼多。

而工業跟農業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是它拓展了財富的源泉, 從地球表層的生態土壤環境拓展到地球深層的資源, 還有深海大洋、大氣、太空, 都成為工業加工的對象和財富的源泉。

財富的創造方式也不再依賴於動植物的繁殖規律, 而是我們通過物理、化學等近現代科學, 掌握了這些物質的運動規律以後, 就可以用各種物理和化學的方式,

任意的加工地球資源來創造財富。

所以, 工業和農業本質的區別, 並不是總量增加了幾千倍, 而是從財富源泉和財富創造方式上有了本質的區別。 那麼正在到來的新時代, 和工業時代, 在財富源泉和財富創造方式上又有什麼不一樣?

比如說我們今天在這裡開一個講座, 這是教育和知識經濟的概念, 消耗什麼地球資源呢?也不會污染環境, 但是主講人和聽眾都在創造財富, 而且在會後把我們講座的內容再傳播出去, 不管是視頻、音訊, 還是文字報導、寫成書, 都是不同於農產品, 也不同於工業製成品的新的財富形態, 它的源泉是人的創造性思維。

因此, 在新時代, 財富創造的主要方式再也不是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來加工地球資源,

而是主要通過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文化經濟、金融經濟、服務經濟來創造財富。 所有這些經濟的特點用一句話概括, 即:財富的源泉不再是地球的物質資源, 而是人的思維, 創造性思維。 以人的創造性思維為主要價值來源的時代, 就是軟價值時代。

由人的創造性思維產生的軟價值, 不再服從於牛頓世界的那個物質運動規律, 而是服從於量子世界的物質運動規律, 它滿足的不再是人們的物質需要, 而是主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像知識產業涵蓋的教育軟產業、會議論壇軟產業, 包括剛開的博鼇論壇、達沃斯論壇, 還有智庫產業、諮詢產業、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 所有這些它財富的源泉都不再依賴于地球資源,

而是依靠人的創造性思維。

資訊經濟也一樣, 國外的Facebook、穀歌, 中國的阿裡巴巴、騰訊微信等等, 並不消耗地球資源, 主要依靠程式師的創造性思維來創造價值;再來看文化娛樂經濟, 拍一個電影, 或者寫一首詩, 譜一個曲子, 舉辦一場音樂會, 甚至姚明到NBA打一場球, 這些軟財富、軟價值的源泉, 都是創造性的思維和技能性的活動。

金融也是財富的形態, 它不是什麼虛擬經濟。 如果金融和資訊產業都像某些人攻擊的那樣, 是“虛擬”經濟的話, 那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經濟還剩下什麼?

紐約主要的財富形態就是金融, 加州、矽谷主要就是資訊產業, 如果資訊產業、金融產業都是虛擬經濟的話, 美國一多半的財富都是假的了。 這是一種用物質財富觀來看待現代世界的、落後的、錯誤的思維方式。

那麼,金融經濟的財富源泉是什麼?是信用,信用的本質也是人們心理活動的群體反映;服務經濟也是一樣,真正的價值在於消費者的感受。

所以,到了以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文化經濟、金融經濟、服務經濟為主的軟價值時代,財富的源泉和創造方式與工業時代、農業時代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掙脫了地球資源的約束,它滿足的不在是衣食住行這樣的物質需要,而是滿足的精神需要,這個財富的空間是無限的。可以說,工業對農業的改造有多麼大,那麼未來軟價值時代對工業和物質財富世界的改造,就有多麼大。

軟價值時代的特徵

後工業時代本質上是軟價值時代,那麼軟價值時代又有什麼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軟產業將成為這個世界上財富和產業的主體。我們上面講的知識產業、文化娛樂產業、資訊產業、金融產業、服務產業,如果給它一個量化的定義,以物質形態表現的價值,只占到總價值20%以下,而非物質的價值站到80%以上,我們就把它叫做軟產業。

100年前,富豪榜上的財富巨頭,都是鋼鐵大王卡耐基、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汽車大王福特這些人,50年前,最富有的人群,肯定是從事石化、化工等等產業的,30年前的話,都是房地產大亨,而現在無論在美國、歐洲、韓國,任何一個國家排前5-10首富,都是軟產業,中國也是一樣,馬雲、馬化騰這些人,他們所擁有的產業和財富總量很大,但其中的物質形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軟產業的比重,已經占到這個國家經濟的79%,硬企業不足20%,傳統的農業、生態財富1%左右;而中國的軟產業比重今年剛剛超過50%,比人家落後差不多30個點,所以我們還是一個剛剛完成工業化以製造業為主體的結構。

在這麼一種中國的硬產業很強,軟產業很弱,而美國的軟產業很強,硬產業很弱的產業結構查一下,中美怎麼可能沒有貿易逆差?因此,中美的貿易不平衡,它的根源是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如果兩國的經濟結構失衡不改變,這個貿易失衡還將長期存在。

二是軟價值時代,一方面整個產業結構裡面,軟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製造業也發生了一些革命性的變化,我們把它叫做軟性製造。什麼是軟性製造?如果一件產品,硬體的價值不足50%,而軟價值超過50%的話,這就叫做軟性製造。

比如蘋果手機,硬體的價值大概30%左右,軟體的價值超過了70%,它是製造業,但是它是軟性製造業;特斯拉2017年的汽車產量只有10萬輛,美國通用汽車一年的產量超過1000萬輛,但是兩個公司市值幾乎一樣,都是500-600億美元,為什麼?人們對特斯拉給予了更高的估值,看好它的未來。

全美國人都開著底特律的汽車,底特律的經濟卻一片蕭條,但是美國汽車廣告公司賺錢,汽車金融賺錢,汽車4S店賺錢,所有為汽車服務的軟產業都賺錢,就是造汽車的不賺錢。

然而我們又看到,德國的賓士卻活的很好,因為賓士的總設計師說過一句話,“我們賣的不是汽車,我們賣的是一件藝術品,只是碰巧它會跑”,你按照這樣的概念造汽車它就能賺錢,但若只關注它的物理功能,它就不賺錢。

所以,未來中國的產業結構到底應該怎麼發展?我們是要把中國變成一個大大的底特律,還是要把我們的製造業企業,都變成賓士、蘋果、特斯拉?

我們每天都被人家攻擊,說中國積累了幾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到底我們賺了多少錢呢?我們出口的都一些原材料的價值、出賣環境的價值,出賣廉價勞動的價值,還有財政收入給人家補貼,給他們提供了廉價的商品,他們還攻擊我們有什麼貿易順差,我們賣這些低端的產品幹什麼!

蘋果產業鏈裡面對亞洲有1400億美元的軟價值沒有算進去,如果把他們這些軟體價值算進去的話,那個貿易順差就不是這個數字了;中國出口幾億件襯衫,一個美國大片賣你20億就全都賺回去了。在美國的大街、美國人的家庭裡,到處都是中國製造。

但是你到家裡面看看,在我們這個會場裡面看一看,有什麼東西是美國製造啊?沒有,但是你打開電腦看看,打開手機看看,走進電影院看看,到美國的大學看看,到美國的景點看看,都是美國在出口,出口軟體,出口電影,出口教育,出口旅遊服務。

人家是通過軟產業、軟性製造,賺取高額利潤,我們是出口低端的硬價值,反倒不賺錢。所以,未來新舊動能到底怎麼轉換,怎麼打造製造業強國,怎麼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怎麼從中國產品變成中國品質,怎麼從中國品質再打造出中國價值,那才是我們新時代製造業應該思考的。

未來製造業的產品,軟價值越來越高,硬價值越來越低,大家知道現在有一個網站叫拼多多,裡面賣的東西很便宜,很多人說這哪是消費升級啊?這不是逆消費升級嘛,原來10塊錢,現在5塊錢了。但是大家不瞭解,這的確是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就是消費結構的變化,就是滿足精神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越來越高,而滿足基本物質需要的東西價值越來越低,這就叫消費升級。所以你想要滿足基本物質需要,你跑到拼多多上去,越拼越低。想滿足精神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你就買那些軟價值含量更高的產品和服務。

三是當軟價值時代來臨的時候,連就業方面都會發生本質的變化。我們來看美國的就業結構,在3.2億美國人裡面,真正從事農業的就1%,有人說300萬,有人說400萬,這個統計不一樣。1%的種地就夠全美國吃,還可以出售給全世界;而美國製造業就業的數字可能超出你們的想像,美國製造業吸納的人口只有美國人口的8%。

所以特朗普的很多經濟政策也是“開倒車”,他想通過恢復美國的製造業來刺激就業,美國人覺得還挺有激情,但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軟價值時代製造業基本就不能吸納就業,只有軟產業才能吸納就業。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再過20年以後,中國有5000萬人種地就夠了,剩下的都會轉移到非農產業,有1億人做製造業就夠了,剩下的都到非製造業。那麼剩下十幾億人什麼?這就是未來我們面臨的挑戰。

以前我們發展經濟學領域有一個詞叫做農業剩餘勞動力,就是一個人從農業游離出來,他的邊際生產力是0,他不幹農業,農業的總產量並不減少,這些人叫農業剩餘勞動力。

以後我們不但面臨著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衝擊,還面臨著工業剩餘勞動力的衝擊,整個這個社會的就業結構和社會管理模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農業社會是什麼管理模式?一個村子周圍幾百畝地,就這麼管;工業社會是什麼管理模式?一邊是工廠、生產線,一邊是宿舍、食堂、商場,就這麼管。軟價值時代的就業和社會管理是什麼模式?你看798藝術區的就業,那些人肯定不是朝九晚五;好萊塢拍電影的,也不按時上班,中關村IT資訊產業就業這個模式跟金融產業的就業模式就不一樣,金融裡面一定是合夥人制……

我們認為,軟價值的時代的就業方式主要是軟性就業,將來整個這個就業裡面會出現一種七三定律,70%的人會跑到軟產業和軟性製造裡面去就業,只有少量的人在農業和製造業裡面。

軟性就業將來會帶給社會整個社會管理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軟價值時代,我們不可能像農業社會那樣按照村莊來管理社會,也很難通過戶籍制度管理人口流動,必須要有新的就業和社會管理模式。

軟性製造業創造價值機制分析

瞭解了軟價值、軟產業、軟性製造和軟性就業這些新的理念,我們對未來就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那麼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軟產業怎麼創造價值,軟性製造業怎麼創造價值?這我給出了一個公式,叫做

其中V是軟價值,C叫有效投入因數,N叫做傳播群體廣度,M則是軟價值乘數。

在硬產業中,如果生產一個麥克風,除非你管理不善,80-90%投資都是有效投入,能夠轉化成產品;但是在軟產業裡面,大部分投入都是無效投入,比如說編程式、寫軟體,你要寫多少程式才能寫出一個王者榮耀?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無效投入。

梵古畫了一輩子畫,最後賣出去的就那幾幅,有多少人從小就想做音樂家,勤學苦練,最後就出了一個王菲,打籃球我小時候也打,好幾億人都打,最後就有一個姚明。

所以在軟產業和軟性製造業,大部分投資都是無效投入,一旦產生有效投入它會創造出巨大的價值,那麼這個有效投入的過程,跟硬價值創造,跟工業生產、種糧食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時間關係我不展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讀那本書《軟價值》。

軟價值的有效投入因數只解決了產品本體的生產,軟價值的創造既在本體之內,也在本體之外。這時候怎樣讓大家接受這個產品或者服務,並且產生好的感受就非常重要了,這就是創造需求的過程。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裡面,我們那兒有個大爺,他家裡做豆腐的,一到冬天快過春節的時候就打招呼,我們給你留了多少多少豆腐,他意思你不能買別人的,因為你們是好朋友,你買別人的,就不會買他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冬天只能吃那麼多豆腐,需求就擺在那兒。

所以,硬產品或者是農業產品的需求本來就在那兒,你創造的幅度是有限的。但是軟產品或者軟價值不一樣,這個演講你可聽可不聽,那個電影你可看可不看,在沒有拍《戰狼2》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是0,甚至在約伯斯創造蘋果手機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也是0。

因此,在軟產業裡面,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這個彈性很大,供給創造需求的彈性非常大。

那麼我們怎麼確保我們有效投入因數創造的產品,能夠被人們接受?1000萬人看《戰狼2》它是一個價值,1億人看《戰狼2》,它又是一個價值,這就叫做如何創造傳播群體廣度,這是N。

第三個就軟價值乘數,同樣還是那幅畫,如果在中國,某個領導說這個畫好看,它就值錢了,在美國哪個評論家說這個音樂不錯它就厲害了。所以,《軟價值》寫作已經結束了,但是經濟學大家的點評會增加這個價值。

所以軟價值的價值創造,既在產品本體之內,也在產品的本體之外,而經濟學大家的點評,跟傳播具體廣度還不一樣,那個是在一般意義上,而這個m是在指數級上的。但是你要說,是不是軟價值就是這麼算的?比如說V等於10,C等於5,N等於2,m等於1,不是的,那叫牛頓思維。軟價值公式表達的只是一種影響的級別,並不是一種確定的數量級的概念。

軟價值的創造方式不一樣,其實軟價值的實現方式也不一樣,軟價值通常是分段實現的,它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是不對稱的,經常是先有公眾價值,後有盈利模式,或者向一部分提供免費的服務,向另外一部分人收錢。

很多人說你到這做一個免費的演講,你怎麼也不收錢啊?我別的地方有辦法,我不靠賣書賺錢,賣書是賠本賺吆喝,假設全國1億人都想瞭解軟價值,學習軟價值,提高自己的軟價值創造能力,你還怕我吃不到飯嗎?

所以,你如果按著傳統的製造賣硬產品、製造業產品的方式去衡量軟價值,現在互聯網經濟、知識經濟、資訊經濟、很多東西你都不理解,為什麼京東前幾年還在虧損,而現在劉強東的身價100億了?為什麼我天天享受騰訊的服務,它不問我收錢?為什麼摩拜單車這麼便宜?它賠了錢怎麼辦?

你不用擔心,在軟價值時代,是先創造價值,然後再兌現價值。一定是先有公眾價值,後有盈利模式,如果你創造了一個產品或者是服務,有幾千萬人願意免費的使用,這個公司的市值就值幾百億美元;如果有幾億人願意免費的用,你的產品市值就值幾千億美元;如果有幾十億人用你的產品的話,那就是萬億美元。

總之,軟價值的價值實現路徑是彎曲的,不是銷售超過成本才能賺錢,在銷售收入是0的時候,就可以拿到風投的錢,在銷售收入遠遠小於成本的時候,就可以有其他方式實現利潤,這是軟價值的實現路徑,是彎曲的。

軟價值基於價值理論的探索與發展

最後,我們講到軟價值,還要談到它是我們經濟學的一個基礎理論——價值理論的一個新的探索,新的發展。價值理論是整個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它是經濟的一種哲學。

如果認為勞動能夠創造價值,或者只有勞動創造價值,那麼未來的社會分配體制,就只能是按勞分配;如果你承認其他的要素,資本、技術、管理都創造價值,那就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或者是多種要素的多元價值分配理論。

但是如果在硬價值的製造領域是勞動價值論,或者多元要素價值論,那麼在軟價值裡面,這個價值規律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首先它具備很強的主觀性,是由群體性認知決定的。軟價值跟硬價值不一樣,它不是純客觀的,它在於主體和客體之間,很多人上來說這個股票值多少錢?你一出發就錯了,一提問就迷路了,這個股票值多少錢它取決於你的認知,取決於群體性認知,這個在量子理論有很多類似的這種案例。

例如,你測量一個微觀粒子的品質,跟測量一個宏觀物體的品質,方法、結果都是不一樣的。量子理論中有一個測不准原理就是這個道理:今天我去測量它和明天測量不一樣,因為這兩次我帶的能量不一樣,我測的和你測的結果也不一樣,因為我們帶的能量也不一樣。

所以,同樣是這幅畫,它放在中國值這麼多錢,放在美國就值另外一個價錢了。同樣是這個股票,它在香港上市是一個股價,在中國上市就是另外一個股價,你不要以為那邊10塊錢,這邊9塊錢,你就可以買9塊錢的,賣10塊錢能套利了,沒那麼簡單。

它在香港為什麼值10塊錢?因為它要服從於香港的匯率、香港的利率、香港投資者的風險補償,香港的居民認知,在中國它就要受到中國的利率、匯率、貨幣政策投資者的影響,它怎麼可能一樣價錢呢?

第二,軟價值是服從相對性與參照系的定律,參照系的參數不一樣,它的價值不一樣。在物質世界裡面,產品可以在不同的市場直接銷售,美國生產的電腦可以直接拿到中國銷售,最多需要調整一下電壓,這是一種簡單的“伽利略轉換”;這個東西在美國如果賣1塊錢的話,在中國也賣1塊錢,差1毛錢就可以套利,可以來回買賣。

而你要拿著美國的音樂劇《媽媽咪呀》到中國演出的話,你必須進行一個“洛倫茲轉換”,把它按照中國的語言、文化和人們的接受習慣進行改造,才能被在中國演出,實現它的價值。所以軟價值它既是有客觀的價值,也取決於主觀的認知。

第三,軟價值不是絕對的,它是相對的,軟價值是不守恆的。牛頓世界裡面一個能量守恆定律,但量子理論有宇稱不守恆定律,這地方蝴蝶一煽翅膀,那邊會變成一個颶風。

所以軟價值這種變化,各種偶然性實踐都可以使它放大或者縮小,軟價值的變化是非連續的,它也是不確定的,在牛頓世界裡面,變化是連續的,在量子世界裡面不是這樣的,量子的等級就像這個臺階一樣,一個人你的身體要麼站在這個臺階上面,要麼在臺階下面,你不可能在中間空著,踩不住。

在物質世界,我們可以連續地生產麥克風,生產汽車,生產手機,但是在軟價值的創造是不連續的,有靈感的時候,一天就可以畫一幅畫,寫一篇小說,創作一個劇本,沒有靈感,幾個月也創作不出來。

這就像量子的變化,從這個量級到那個量級,沒有過程,直接就過去了,很多軟價值的變化也是瞬間的,昨天那個股票還值50塊錢呢,今天啪啪幾個跌停,跌到20塊錢了,大家還嫌貴。過兩天漲到30塊錢了,大家其拼命追。所以,這個認知的變化是瞬間的,所有知識產品、資訊產品、文化產品、金融產品、服務產品都有這個可能。

第四,軟價值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域。你不能說這幅畫、這首詩、這首歌值多少錢,它可能值100-50之間,在這個區間裡面運動,這個運動波動的規律有可能是發散的,也可能是收斂的,你能摸清它波動的規律,但是不能說它就值70塊錢、80塊錢,這麼說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很多人相信巴菲特,但他也是牛頓世界觀,他認為股票有內在價值,我認為股票的內在價值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你要把握它不同的方向。

第五,軟價值的波動它有時候是因果可逆的,結果可以是原因造成的,原因也可以是結果造成的。在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裡面,你先發射出一個微觀的光子,然後你再發射出一個,後面發射的這個東西,它可以改變前面運行的軌跡。

在社會學裡面有一句話,叫做“魏延之反,禍在諸葛”,為什麼有人會這麼說呢?到底是因為魏延一定會造反,還是諸葛亮認為他會造反,然後到處錯誤的使用他,不相信他,然後散佈這種東西,逼著他反了?

所以,在管理學裡面,你信任一個人,覺得他忠誠他就忠誠,你老是猜忌他,他本來很忠誠,最後不忠誠了,最後你說,看,果然不忠誠了!這時候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呢?所以說,魏延有魏延的問題,諸葛亮有諸葛亮的問題,在量子世界裡面,風險管理這個觀念,也應該有所區別。

從歷史上看,物理學或者經濟學的發展是這樣的,在牛頓物理學以後,無論是亞當斯密、還是馬克思,或者是馬歇爾這些大家,都在圍繞著價值論研究經濟學,他們的思維模式,也受到了當時以牛頓物理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的很深的影響,認為一切都是確定的、客觀的、連續的、可預測的。

到了20世紀初,出現了量子物理的革命,很遺憾的是到了這個階段,經濟學家們對物理學的最新發展已經不熟悉、不瞭解,也不關心了。1900年以後,研究經濟學的人們也不談這些比較抽象的價值問題了,直接去搞有用的東西,管理學、金融學都發展起來了。

而價值論還停留在傳統價值論階段,無論是勞動價值論還是供求關係價值論,或者是要素價值論,都沒有吸收物理學的最新發展成果,它很難解釋剛才我說的這個新經濟、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文化經濟,這是軟價值時代的一些現象。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都不瞭解量子理論,原來我以為他們瞭解的少,自從晏智傑老師給我介紹了以後,我才知道像凱恩斯這樣的經濟學家實際上對量子理論是有接觸,有瞭解的,但是他並沒有結合新的知識那種認識來創造一種新的價值理論,那我們的經濟學在沒有新的價值理論情況下,自己就走了這麼100年時間。

所以,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就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我就是這個困惑的受害者。27年前我進大學的時候,第一年我就被什麼什麼價值論搞混了。我沒讀傳統價值論的時候,我對什麼是價值還有點明白,讀了以後,覺得越來越糊塗了。所以說價值論如果不往前走,很多現象經濟學都解決不了。

經過了27年的探索,最後我發現經濟學對價值論的理論的落後,核心是哲學和認識論的問題,我們的認識論還停留在牛頓時代。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大大的前進了,當初連科學界都很難接受的量子理論、相對論,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了,因為原子彈爆炸了,黑洞、引力波都探測到了,很多量子現象都被觀察到甚至投入應用,有了實實在在的證據,大家都不再懷疑了。

但是我們的經濟學家還是不願意去學習這些東西,導致對價值的認識,總是停留在一張口就是用牛頓思維來解釋,很多現象就解釋不通、解釋不了。時代的發展也要求經濟學能夠擺脫牛頓思維的束縛,發展出新的價值理論。

所以我們結合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對價值理論做了這樣一個探索和發展,這就是軟價值論。凡是一個新的理論,剛出世都會受到各種質疑或者批評,我們也歡迎這些質疑和批評,因為這才有利於這個理論的完善。

再次感謝大家!謝謝!

(本文根據騰泰先生在《清華金融評論》讀者見面會上的主旨演講整理而成。本文編輯:王蕾)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這是一種用物質財富觀來看待現代世界的、落後的、錯誤的思維方式。

那麼,金融經濟的財富源泉是什麼?是信用,信用的本質也是人們心理活動的群體反映;服務經濟也是一樣,真正的價值在於消費者的感受。

所以,到了以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文化經濟、金融經濟、服務經濟為主的軟價值時代,財富的源泉和創造方式與工業時代、農業時代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掙脫了地球資源的約束,它滿足的不在是衣食住行這樣的物質需要,而是滿足的精神需要,這個財富的空間是無限的。可以說,工業對農業的改造有多麼大,那麼未來軟價值時代對工業和物質財富世界的改造,就有多麼大。

軟價值時代的特徵

後工業時代本質上是軟價值時代,那麼軟價值時代又有什麼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軟產業將成為這個世界上財富和產業的主體。我們上面講的知識產業、文化娛樂產業、資訊產業、金融產業、服務產業,如果給它一個量化的定義,以物質形態表現的價值,只占到總價值20%以下,而非物質的價值站到80%以上,我們就把它叫做軟產業。

100年前,富豪榜上的財富巨頭,都是鋼鐵大王卡耐基、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汽車大王福特這些人,50年前,最富有的人群,肯定是從事石化、化工等等產業的,30年前的話,都是房地產大亨,而現在無論在美國、歐洲、韓國,任何一個國家排前5-10首富,都是軟產業,中國也是一樣,馬雲、馬化騰這些人,他們所擁有的產業和財富總量很大,但其中的物質形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軟產業的比重,已經占到這個國家經濟的79%,硬企業不足20%,傳統的農業、生態財富1%左右;而中國的軟產業比重今年剛剛超過50%,比人家落後差不多30個點,所以我們還是一個剛剛完成工業化以製造業為主體的結構。

在這麼一種中國的硬產業很強,軟產業很弱,而美國的軟產業很強,硬產業很弱的產業結構查一下,中美怎麼可能沒有貿易逆差?因此,中美的貿易不平衡,它的根源是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如果兩國的經濟結構失衡不改變,這個貿易失衡還將長期存在。

二是軟價值時代,一方面整個產業結構裡面,軟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製造業也發生了一些革命性的變化,我們把它叫做軟性製造。什麼是軟性製造?如果一件產品,硬體的價值不足50%,而軟價值超過50%的話,這就叫做軟性製造。

比如蘋果手機,硬體的價值大概30%左右,軟體的價值超過了70%,它是製造業,但是它是軟性製造業;特斯拉2017年的汽車產量只有10萬輛,美國通用汽車一年的產量超過1000萬輛,但是兩個公司市值幾乎一樣,都是500-600億美元,為什麼?人們對特斯拉給予了更高的估值,看好它的未來。

全美國人都開著底特律的汽車,底特律的經濟卻一片蕭條,但是美國汽車廣告公司賺錢,汽車金融賺錢,汽車4S店賺錢,所有為汽車服務的軟產業都賺錢,就是造汽車的不賺錢。

然而我們又看到,德國的賓士卻活的很好,因為賓士的總設計師說過一句話,“我們賣的不是汽車,我們賣的是一件藝術品,只是碰巧它會跑”,你按照這樣的概念造汽車它就能賺錢,但若只關注它的物理功能,它就不賺錢。

所以,未來中國的產業結構到底應該怎麼發展?我們是要把中國變成一個大大的底特律,還是要把我們的製造業企業,都變成賓士、蘋果、特斯拉?

我們每天都被人家攻擊,說中國積累了幾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到底我們賺了多少錢呢?我們出口的都一些原材料的價值、出賣環境的價值,出賣廉價勞動的價值,還有財政收入給人家補貼,給他們提供了廉價的商品,他們還攻擊我們有什麼貿易順差,我們賣這些低端的產品幹什麼!

蘋果產業鏈裡面對亞洲有1400億美元的軟價值沒有算進去,如果把他們這些軟體價值算進去的話,那個貿易順差就不是這個數字了;中國出口幾億件襯衫,一個美國大片賣你20億就全都賺回去了。在美國的大街、美國人的家庭裡,到處都是中國製造。

但是你到家裡面看看,在我們這個會場裡面看一看,有什麼東西是美國製造啊?沒有,但是你打開電腦看看,打開手機看看,走進電影院看看,到美國的大學看看,到美國的景點看看,都是美國在出口,出口軟體,出口電影,出口教育,出口旅遊服務。

人家是通過軟產業、軟性製造,賺取高額利潤,我們是出口低端的硬價值,反倒不賺錢。所以,未來新舊動能到底怎麼轉換,怎麼打造製造業強國,怎麼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怎麼從中國產品變成中國品質,怎麼從中國品質再打造出中國價值,那才是我們新時代製造業應該思考的。

未來製造業的產品,軟價值越來越高,硬價值越來越低,大家知道現在有一個網站叫拼多多,裡面賣的東西很便宜,很多人說這哪是消費升級啊?這不是逆消費升級嘛,原來10塊錢,現在5塊錢了。但是大家不瞭解,這的確是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就是消費結構的變化,就是滿足精神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越來越高,而滿足基本物質需要的東西價值越來越低,這就叫消費升級。所以你想要滿足基本物質需要,你跑到拼多多上去,越拼越低。想滿足精神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你就買那些軟價值含量更高的產品和服務。

三是當軟價值時代來臨的時候,連就業方面都會發生本質的變化。我們來看美國的就業結構,在3.2億美國人裡面,真正從事農業的就1%,有人說300萬,有人說400萬,這個統計不一樣。1%的種地就夠全美國吃,還可以出售給全世界;而美國製造業就業的數字可能超出你們的想像,美國製造業吸納的人口只有美國人口的8%。

所以特朗普的很多經濟政策也是“開倒車”,他想通過恢復美國的製造業來刺激就業,美國人覺得還挺有激情,但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軟價值時代製造業基本就不能吸納就業,只有軟產業才能吸納就業。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再過20年以後,中國有5000萬人種地就夠了,剩下的都會轉移到非農產業,有1億人做製造業就夠了,剩下的都到非製造業。那麼剩下十幾億人什麼?這就是未來我們面臨的挑戰。

以前我們發展經濟學領域有一個詞叫做農業剩餘勞動力,就是一個人從農業游離出來,他的邊際生產力是0,他不幹農業,農業的總產量並不減少,這些人叫農業剩餘勞動力。

以後我們不但面臨著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衝擊,還面臨著工業剩餘勞動力的衝擊,整個這個社會的就業結構和社會管理模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農業社會是什麼管理模式?一個村子周圍幾百畝地,就這麼管;工業社會是什麼管理模式?一邊是工廠、生產線,一邊是宿舍、食堂、商場,就這麼管。軟價值時代的就業和社會管理是什麼模式?你看798藝術區的就業,那些人肯定不是朝九晚五;好萊塢拍電影的,也不按時上班,中關村IT資訊產業就業這個模式跟金融產業的就業模式就不一樣,金融裡面一定是合夥人制……

我們認為,軟價值的時代的就業方式主要是軟性就業,將來整個這個就業裡面會出現一種七三定律,70%的人會跑到軟產業和軟性製造裡面去就業,只有少量的人在農業和製造業裡面。

軟性就業將來會帶給社會整個社會管理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軟價值時代,我們不可能像農業社會那樣按照村莊來管理社會,也很難通過戶籍制度管理人口流動,必須要有新的就業和社會管理模式。

軟性製造業創造價值機制分析

瞭解了軟價值、軟產業、軟性製造和軟性就業這些新的理念,我們對未來就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那麼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軟產業怎麼創造價值,軟性製造業怎麼創造價值?這我給出了一個公式,叫做

其中V是軟價值,C叫有效投入因數,N叫做傳播群體廣度,M則是軟價值乘數。

在硬產業中,如果生產一個麥克風,除非你管理不善,80-90%投資都是有效投入,能夠轉化成產品;但是在軟產業裡面,大部分投入都是無效投入,比如說編程式、寫軟體,你要寫多少程式才能寫出一個王者榮耀?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無效投入。

梵古畫了一輩子畫,最後賣出去的就那幾幅,有多少人從小就想做音樂家,勤學苦練,最後就出了一個王菲,打籃球我小時候也打,好幾億人都打,最後就有一個姚明。

所以在軟產業和軟性製造業,大部分投資都是無效投入,一旦產生有效投入它會創造出巨大的價值,那麼這個有效投入的過程,跟硬價值創造,跟工業生產、種糧食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時間關係我不展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讀那本書《軟價值》。

軟價值的有效投入因數只解決了產品本體的生產,軟價值的創造既在本體之內,也在本體之外。這時候怎樣讓大家接受這個產品或者服務,並且產生好的感受就非常重要了,這就是創造需求的過程。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裡面,我們那兒有個大爺,他家裡做豆腐的,一到冬天快過春節的時候就打招呼,我們給你留了多少多少豆腐,他意思你不能買別人的,因為你們是好朋友,你買別人的,就不會買他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冬天只能吃那麼多豆腐,需求就擺在那兒。

所以,硬產品或者是農業產品的需求本來就在那兒,你創造的幅度是有限的。但是軟產品或者軟價值不一樣,這個演講你可聽可不聽,那個電影你可看可不看,在沒有拍《戰狼2》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是0,甚至在約伯斯創造蘋果手機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也是0。

因此,在軟產業裡面,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這個彈性很大,供給創造需求的彈性非常大。

那麼我們怎麼確保我們有效投入因數創造的產品,能夠被人們接受?1000萬人看《戰狼2》它是一個價值,1億人看《戰狼2》,它又是一個價值,這就叫做如何創造傳播群體廣度,這是N。

第三個就軟價值乘數,同樣還是那幅畫,如果在中國,某個領導說這個畫好看,它就值錢了,在美國哪個評論家說這個音樂不錯它就厲害了。所以,《軟價值》寫作已經結束了,但是經濟學大家的點評會增加這個價值。

所以軟價值的價值創造,既在產品本體之內,也在產品的本體之外,而經濟學大家的點評,跟傳播具體廣度還不一樣,那個是在一般意義上,而這個m是在指數級上的。但是你要說,是不是軟價值就是這麼算的?比如說V等於10,C等於5,N等於2,m等於1,不是的,那叫牛頓思維。軟價值公式表達的只是一種影響的級別,並不是一種確定的數量級的概念。

軟價值的創造方式不一樣,其實軟價值的實現方式也不一樣,軟價值通常是分段實現的,它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是不對稱的,經常是先有公眾價值,後有盈利模式,或者向一部分提供免費的服務,向另外一部分人收錢。

很多人說你到這做一個免費的演講,你怎麼也不收錢啊?我別的地方有辦法,我不靠賣書賺錢,賣書是賠本賺吆喝,假設全國1億人都想瞭解軟價值,學習軟價值,提高自己的軟價值創造能力,你還怕我吃不到飯嗎?

所以,你如果按著傳統的製造賣硬產品、製造業產品的方式去衡量軟價值,現在互聯網經濟、知識經濟、資訊經濟、很多東西你都不理解,為什麼京東前幾年還在虧損,而現在劉強東的身價100億了?為什麼我天天享受騰訊的服務,它不問我收錢?為什麼摩拜單車這麼便宜?它賠了錢怎麼辦?

你不用擔心,在軟價值時代,是先創造價值,然後再兌現價值。一定是先有公眾價值,後有盈利模式,如果你創造了一個產品或者是服務,有幾千萬人願意免費的使用,這個公司的市值就值幾百億美元;如果有幾億人願意免費的用,你的產品市值就值幾千億美元;如果有幾十億人用你的產品的話,那就是萬億美元。

總之,軟價值的價值實現路徑是彎曲的,不是銷售超過成本才能賺錢,在銷售收入是0的時候,就可以拿到風投的錢,在銷售收入遠遠小於成本的時候,就可以有其他方式實現利潤,這是軟價值的實現路徑,是彎曲的。

軟價值基於價值理論的探索與發展

最後,我們講到軟價值,還要談到它是我們經濟學的一個基礎理論——價值理論的一個新的探索,新的發展。價值理論是整個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它是經濟的一種哲學。

如果認為勞動能夠創造價值,或者只有勞動創造價值,那麼未來的社會分配體制,就只能是按勞分配;如果你承認其他的要素,資本、技術、管理都創造價值,那就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或者是多種要素的多元價值分配理論。

但是如果在硬價值的製造領域是勞動價值論,或者多元要素價值論,那麼在軟價值裡面,這個價值規律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首先它具備很強的主觀性,是由群體性認知決定的。軟價值跟硬價值不一樣,它不是純客觀的,它在於主體和客體之間,很多人上來說這個股票值多少錢?你一出發就錯了,一提問就迷路了,這個股票值多少錢它取決於你的認知,取決於群體性認知,這個在量子理論有很多類似的這種案例。

例如,你測量一個微觀粒子的品質,跟測量一個宏觀物體的品質,方法、結果都是不一樣的。量子理論中有一個測不准原理就是這個道理:今天我去測量它和明天測量不一樣,因為這兩次我帶的能量不一樣,我測的和你測的結果也不一樣,因為我們帶的能量也不一樣。

所以,同樣是這幅畫,它放在中國值這麼多錢,放在美國就值另外一個價錢了。同樣是這個股票,它在香港上市是一個股價,在中國上市就是另外一個股價,你不要以為那邊10塊錢,這邊9塊錢,你就可以買9塊錢的,賣10塊錢能套利了,沒那麼簡單。

它在香港為什麼值10塊錢?因為它要服從於香港的匯率、香港的利率、香港投資者的風險補償,香港的居民認知,在中國它就要受到中國的利率、匯率、貨幣政策投資者的影響,它怎麼可能一樣價錢呢?

第二,軟價值是服從相對性與參照系的定律,參照系的參數不一樣,它的價值不一樣。在物質世界裡面,產品可以在不同的市場直接銷售,美國生產的電腦可以直接拿到中國銷售,最多需要調整一下電壓,這是一種簡單的“伽利略轉換”;這個東西在美國如果賣1塊錢的話,在中國也賣1塊錢,差1毛錢就可以套利,可以來回買賣。

而你要拿著美國的音樂劇《媽媽咪呀》到中國演出的話,你必須進行一個“洛倫茲轉換”,把它按照中國的語言、文化和人們的接受習慣進行改造,才能被在中國演出,實現它的價值。所以軟價值它既是有客觀的價值,也取決於主觀的認知。

第三,軟價值不是絕對的,它是相對的,軟價值是不守恆的。牛頓世界裡面一個能量守恆定律,但量子理論有宇稱不守恆定律,這地方蝴蝶一煽翅膀,那邊會變成一個颶風。

所以軟價值這種變化,各種偶然性實踐都可以使它放大或者縮小,軟價值的變化是非連續的,它也是不確定的,在牛頓世界裡面,變化是連續的,在量子世界裡面不是這樣的,量子的等級就像這個臺階一樣,一個人你的身體要麼站在這個臺階上面,要麼在臺階下面,你不可能在中間空著,踩不住。

在物質世界,我們可以連續地生產麥克風,生產汽車,生產手機,但是在軟價值的創造是不連續的,有靈感的時候,一天就可以畫一幅畫,寫一篇小說,創作一個劇本,沒有靈感,幾個月也創作不出來。

這就像量子的變化,從這個量級到那個量級,沒有過程,直接就過去了,很多軟價值的變化也是瞬間的,昨天那個股票還值50塊錢呢,今天啪啪幾個跌停,跌到20塊錢了,大家還嫌貴。過兩天漲到30塊錢了,大家其拼命追。所以,這個認知的變化是瞬間的,所有知識產品、資訊產品、文化產品、金融產品、服務產品都有這個可能。

第四,軟價值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域。你不能說這幅畫、這首詩、這首歌值多少錢,它可能值100-50之間,在這個區間裡面運動,這個運動波動的規律有可能是發散的,也可能是收斂的,你能摸清它波動的規律,但是不能說它就值70塊錢、80塊錢,這麼說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很多人相信巴菲特,但他也是牛頓世界觀,他認為股票有內在價值,我認為股票的內在價值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你要把握它不同的方向。

第五,軟價值的波動它有時候是因果可逆的,結果可以是原因造成的,原因也可以是結果造成的。在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裡面,你先發射出一個微觀的光子,然後你再發射出一個,後面發射的這個東西,它可以改變前面運行的軌跡。

在社會學裡面有一句話,叫做“魏延之反,禍在諸葛”,為什麼有人會這麼說呢?到底是因為魏延一定會造反,還是諸葛亮認為他會造反,然後到處錯誤的使用他,不相信他,然後散佈這種東西,逼著他反了?

所以,在管理學裡面,你信任一個人,覺得他忠誠他就忠誠,你老是猜忌他,他本來很忠誠,最後不忠誠了,最後你說,看,果然不忠誠了!這時候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呢?所以說,魏延有魏延的問題,諸葛亮有諸葛亮的問題,在量子世界裡面,風險管理這個觀念,也應該有所區別。

從歷史上看,物理學或者經濟學的發展是這樣的,在牛頓物理學以後,無論是亞當斯密、還是馬克思,或者是馬歇爾這些大家,都在圍繞著價值論研究經濟學,他們的思維模式,也受到了當時以牛頓物理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的很深的影響,認為一切都是確定的、客觀的、連續的、可預測的。

到了20世紀初,出現了量子物理的革命,很遺憾的是到了這個階段,經濟學家們對物理學的最新發展已經不熟悉、不瞭解,也不關心了。1900年以後,研究經濟學的人們也不談這些比較抽象的價值問題了,直接去搞有用的東西,管理學、金融學都發展起來了。

而價值論還停留在傳統價值論階段,無論是勞動價值論還是供求關係價值論,或者是要素價值論,都沒有吸收物理學的最新發展成果,它很難解釋剛才我說的這個新經濟、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文化經濟,這是軟價值時代的一些現象。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都不瞭解量子理論,原來我以為他們瞭解的少,自從晏智傑老師給我介紹了以後,我才知道像凱恩斯這樣的經濟學家實際上對量子理論是有接觸,有瞭解的,但是他並沒有結合新的知識那種認識來創造一種新的價值理論,那我們的經濟學在沒有新的價值理論情況下,自己就走了這麼100年時間。

所以,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就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我就是這個困惑的受害者。27年前我進大學的時候,第一年我就被什麼什麼價值論搞混了。我沒讀傳統價值論的時候,我對什麼是價值還有點明白,讀了以後,覺得越來越糊塗了。所以說價值論如果不往前走,很多現象經濟學都解決不了。

經過了27年的探索,最後我發現經濟學對價值論的理論的落後,核心是哲學和認識論的問題,我們的認識論還停留在牛頓時代。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大大的前進了,當初連科學界都很難接受的量子理論、相對論,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了,因為原子彈爆炸了,黑洞、引力波都探測到了,很多量子現象都被觀察到甚至投入應用,有了實實在在的證據,大家都不再懷疑了。

但是我們的經濟學家還是不願意去學習這些東西,導致對價值的認識,總是停留在一張口就是用牛頓思維來解釋,很多現象就解釋不通、解釋不了。時代的發展也要求經濟學能夠擺脫牛頓思維的束縛,發展出新的價值理論。

所以我們結合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對價值理論做了這樣一個探索和發展,這就是軟價值論。凡是一個新的理論,剛出世都會受到各種質疑或者批評,我們也歡迎這些質疑和批評,因為這才有利於這個理論的完善。

再次感謝大家!謝謝!

(本文根據騰泰先生在《清華金融評論》讀者見面會上的主旨演講整理而成。本文編輯:王蕾)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