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現狀

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現狀

趙凱月1, 王豔2, 張金團1, 許勝才1

(1 賀州學院, 賀州 542800;2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 710055)

摘要:混雜纖維混凝土於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 隨後因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和更合理的經濟效果蓬勃發展。 目前, 混雜纖維混凝土在道路、橋樑、機場跑道、大跨結構等實際工程中擁有廣闊應用前景。 本文主要綜述了混雜纖維混凝土基本力學強度、高溫後力學性能、衝擊及疲勞性能等力學性能, 並對其抗碳化性能、抗裂性能、抗滲性能、抗硫酸鹽侵蝕、抗凍性能等耐久性能研究進行了相關介紹。 最後, 結合目前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現狀,

進一步提出了其研究方向。

關鍵字: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耐久性能

引言

混雜纖維混凝土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纖維增強材料複合摻入混凝土中, 使其既能發揮各自纖維優點, 又能體現纖維之間協同工作效應的新型複合材料[1]。 混雜纖維可將其分為三種[2]:不同性質、幾何特性兩種纖維混雜;相同品種, 不同幾何特性兩種纖維混雜;兩種以上纖維混雜。 而Banthia[3]等人認為可按纖維本構關係、纖維尺寸及纖維功能, 這三種方式進行纖維混雜。 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對其某項性能的提高或降低, 在複合材料力學中認為:混雜纖維比單一纖維更有益或相對於原有性能更好, 則稱為“正混雜效應”;反之為“負混雜效應” [4]。

混雜纖維混凝土最早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 1975年, 由Walton等[5]最先開始混雜纖維增強水泥基複合材料試驗, 並表明有機纖維與無機纖維協調工作提高了基體抗拉及抗衝擊性能。 1982年, K.Kobayashi等[6]在進行鋼-聚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彎曲韌性試驗時, 首次提出了“hybrid”一次, 並認為混雜纖維能提高基體混凝土韌性。 進入90年代, 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相關研究日益增多, Glavind[7]等研究發現,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提高了基體混凝土極限壓應變;Soroushian P[8]等認為混雜纖維分散性對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響, 過量的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反而導致負混雜效應;G.D.Manolis等人研究表明, 鋼-聚丙烯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壓強度基本無影響, 但對其韌性影響顯著。 進入21世紀後,

混雜纖維混凝土關注度日益增高, 相關研究成果愈發豐富。 我國正是此時開始對混雜纖維混凝土進行研究, 但因起步

較晚, 又受纖維材料工藝和成本等因素制約, 混雜纖維混凝土相關研究成果較少, 發展相對緩慢。

目前, 混雜纖維混凝土因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及合理的經濟效果, 且在工程應用的廣闊前景[9], 已成為當下研究熱點[10-15]。

1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

1.1 基本力學強度研究

Chi Y等[16]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進行了研究, 結果表明, 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可提高其抗壓強度, 且混雜纖維的長徑比和摻量對其抗壓強度有較大影響, 同時較單一纖維混凝土, 混雜纖維混凝土延性更好。

楊成蛟等[17]進行了鋼-改性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抗壓、劈拉、抗折強度等力學性能試驗研究,

結果表明, 在混雜纖維摻量為0.5%和1%時, 隨鋼纖維摻量增加,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呈增長趨勢, 最高可提高基準混凝土抗壓強度22.6%;增加混雜纖維摻量對混凝土劈拉強度的提高有利;鋼纖維摻量為0.7%和改性聚丙烯纖維摻量為0.3%時, 對混凝土抗折強度提高最顯著, 增強率可達117.8%。

董振平、趙凱月等人[18], 通過正交試驗, 研究了鋼纖維摻量、聚丙烯纖維摻量、砂率等因素對混雜纖維混凝土強度影響規律, 試驗表明, 鋼纖維的存在對混凝土抗壓、劈拉、抗折等強度有明顯提高, 且隨鋼纖維摻量的增加, 這3種力學強度均呈上升趨勢;聚丙烯纖維對混凝土力學強度無明顯影響;通過綜合平衡法得出,

鋼纖維摻量1.5%、聚丙烯纖維摻量0.05%、砂率40%, 為混凝土強度最優配比。

FarhadAslani等[19]研究了鋼-聚丙烯混雜纖維自密實混凝土, 試驗結果表明, 混雜纖維混凝土較單一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及彈性模量有所提高, 但劈拉強度反而不如單一鋼纖維自密實混凝土高。

華淵等[20]進行了長徑比對碳纖維和聚丙烯纖維、玻璃纖維和聚乙烯纖維兩種纖維混雜方式的混凝土抗壓、抗折強度影響的試驗, 結果表明, 混雜纖維長徑比對混凝土抗壓強度影響不大, 即在進行材性設計時可不考慮纖維長徑比對抗壓強度的影響;碳纖維、玻璃纖維的長徑比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折強度影響較大, 在其他條件一定, 兩種纖維混雜方式中, 碳纖維和玻璃纖維合理長徑比分別為:500~700、450~650。而Lu[21]和Song P.C[22]研究得出鋼纖維長徑比是影響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彎強度重要因素。

Vahid等[23]研究了纖維高強混凝土力學性能,結果表明,單一鋼纖維或聚丙烯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對其力學強度均有提高;當鋼纖維摻量0.85%、聚丙烯纖維摻量0.15%時二者混雜為混凝土力學性能、吸水率、電阻率等各項指標綜合最優配比。

陳猛等[24]研究了單一鋼纖維、聚丙烯纖維和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及其劈拉強度,試驗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混凝土與鋼纖維混凝土抗壓及其劈拉強度基本一致,但都高於聚丙烯纖維混凝土。

孫小凱等[25]研究了混雜鋼纖維對超性能混凝土力學性能影響規律,試驗結果表明,端彎鋼纖維和超細鋼纖維混雜對超性能混凝土抗壓強度、抗彎強度、延性等性能都有明顯提高,且端彎纖維主導了混凝土延性,而超細纖維對混凝土作用主要體現在力學強度及韌性的提高。

Sorelli L.G等[26]在研究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彎和抗拉試驗時指出,短纖維主要是增強混凝土強度發揮積極作用,長纖維增強混凝土韌性更有優勢,二者混雜具有綜合優勢,顯著提高混凝土強度及其韌性。這與孫小凱研究存在一致性。

駱冰冰等[27]通過壓汞法對玄武岩-聚丙烯混雜纖維自密實混凝土微觀孔結構進行試驗,分析了其孔隙率、孔徑尺寸、孔徑分佈與抗壓強度的關係。試驗表明,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與其孔結構有較好相關性,且抗壓強度隨總孔體積和平均孔徑增大而降低,隨氣孔比表面積增大而增大;二種纖維混雜起到了“取長補短”的作用,抗壓強度最高提高38%,但單摻玄武岩纖維降低了自密實混凝土抗壓強度,而隨聚丙烯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總孔體積與平均孔徑呈下降趨勢,抗壓強度有上升趨勢,即聚丙烯纖維對自密實混凝土內部孔結構改善作用遠大於玄武岩纖維。

綜合本小節,可以看出,混雜纖維混凝土基本力學強度相關研究成果豐碩,但多為普通混凝土層次,對高性能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強度研究相對較少,且在混雜纖維混凝土微觀孔結構與力學強度相關研究鮮有報導,應加強此方面報導。

1.2 衝擊及疲勞性能研究

周啟等[28]通過正交試驗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摻入對混凝土抗衝擊強度增強顯著,且鋼纖維是對其影響最大的因素。

吳曉春等[29]進行了鋼纖維與FERRO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影響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混雜纖維顯著提高了混凝土抗衝擊性能,且FERRO纖維對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增強作用遠大於鋼纖維,而最終破壞耗能是普通混凝土的7.6倍,是單一鋼纖維混凝土的2.5倍。

薑猛等[30]進行了塑鋼-聚丙烯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衝擊壓縮試驗,主要分析了密度、衝擊氣壓、衝擊次數等對破壞強度和峰值應變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低速衝擊下,塑鋼-聚丙烯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具備抗多次衝擊的能力;在衝擊荷載作用下,密度對試件破壞強度影響明顯,密度越高破壞強度越大。

範玉玉[31]對粉煤灰混凝土、單一纖維混凝土、混雜纖維混凝土、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進行了抗衝擊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粉煤灰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抗衝擊性略高,但均為脆性破壞;混雜纖維混凝土與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基本一致,但對混凝土抗衝擊性能有顯著提高,其中混雜纖維混凝土初裂衝擊次數和破壞衝擊次數分別為粉煤灰混凝土的4.07倍和5.12倍。

王璞等[32]對碳纖維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進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纖維種類和摻量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摻入可明顯提高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尤其是碳纖維混雜纖維混凝土提高幅度顯著,此次試驗最佳配比為,鋼絲型鋼纖維0.26%、銑削型鋼纖維0.26%、碳纖維0.13%、聚丙烯纖維0.11%四者混雜對混凝土抗衝擊性能提高是素混凝土8倍以上。

陳猛等[33]進行了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性能研究,試驗表明,在疲勞荷載下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破壞時發生塑性破壞,在各應力水準下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壽命均高於普通混凝土,在0.8應力水準時,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壽命是普通混凝土的10.8倍。

鄧宗才[34]研究了纖維素纖維與鋼纖維混雜對混凝土疲勞特性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明顯提高了普通混凝土的疲勞強度,且提高幅度大於單一纖維,即混雜纖維充分發揮了各種纖維優勢。

綜合本小節,對於混雜纖維混凝土衝擊及其抗疲勞性能等研究已有一些,但試驗結果差異較大,究其原因在於試驗方法不統一,且採用的混雜纖維不一,今後應加強在同一試驗方法下同種混雜纖維混雜混凝土衝擊及疲勞性能研究。

1.3 高溫後的力學性能研究

劉沐宇等[35]研究了高溫後的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結果表明,混雜纖維的摻入對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性能有積極作用,且鋼纖維提高混凝土高溫後殘餘強度的作用遠大於聚丙烯纖維,本次試驗鋼纖維最佳摻量為0.8%。王丹芳等[36]研究與劉沐宇有相似之處,相同點在於混雜纖維的摻入提高混凝土高溫後的殘餘力學強度,不同點在於,在聚丙烯纖維摻量一定,隨鋼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的殘餘抗壓及其劈拉強度整體呈上升趨勢。

Sriskandarajah等[37]研究了鋼-聚乙烯醇混雜纖維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溫後性能,試驗表明,隨溫度升高,混雜纖維混凝土品質損失率呈增大趨勢,抗壓強度和相對動彈性模量先升高後降低,不同摻量的混雜纖維對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溫後性能變化規律趨勢影響不大。

何曉達[38]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強度進行了研究,試驗表明,不同配比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的外觀及其抗壓強度變化基本一致,在400℃高溫2小時水淬冷卻後,表觀呈青灰色,有細小裂縫出現,殘餘抗壓強度在60%~75%左右;800℃高溫2小時水淬冷卻後,表觀呈灰白色,出現大量裂縫,殘餘抗壓強度在20%~45%左右。

高丹盈等[39]研究了鋼-聚丙烯高強混凝土高溫性能,結果表明,高強混凝土在600℃發生爆裂,而混雜纖維可有效抑制其高溫爆裂;高強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隨溫度的增加先升後降,在800℃之後還有較高的殘餘抗壓強度;而抗折強度隨溫度增加基本呈線性下降趨勢。

燕蘭等[40]人對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性能及其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抗壓強度變化規律與高丹盈研究一致,但普通混凝土在800℃時,殘餘強度較低並未爆裂,而其劈拉、抗折強度變化規律基本一致,在400℃會有一峰值隨後逐漸下降。混雜纖維混凝土微觀結構變化與其宏觀力學性能劣化規律存在一致性,在200℃時混凝土中游離水氣化加速了混凝土水化反應,使膠凝結構更加密實,介面過度區密實度也增加;在400℃時混凝土基體和介面過渡區緻密度進一步提高,且已熔融的聚丙烯所留孔道減輕了混凝土內部蒸汽壓力,再加上鋼纖維熱傳導性較好又消減了溫度應力,使高溫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損失較低;隨後在溫度再次升高後,水泥水化物分解,結晶水喪失,水泥凝膠體分解,而聚丙烯纖維熔融的孔道成為微裂縫擴展途徑,使得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開始下降。

綜合本小節,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性能研究成果豐富,且對其高溫後力學性能研究結論較為統一,而普通強度的混雜纖維混凝土和高強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力學性能較大區別在於高溫環境下混凝土會不會發生爆裂。

2混雜纖維混凝土耐久性能

2.1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張頊等[41]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性能進行研究,主要考慮了鋼纖維摻量及聚丙烯纖維摻量及二者混雜對混凝土碳化性能影響,試驗表明,在聚丙烯纖維摻量一定,隨鋼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能力提高;在鋼纖維摻量一定,隨聚丙烯纖維摻量增加,混雜纖維抗碳化能力先增加後降低。並根據試驗結果建立了考慮混雜纖維摻量的混凝土碳化深度模型。

董衍偉[42]對不同鋼纖維種類的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混雜纖維混凝土碳化深度隨碳化時間的增加而增長,且對混凝土碳化深度影響有所不同,但都低於普通混凝土,即混雜纖維可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最終根據試驗結果建立不同鋼纖維種類的混雜纖維混凝土碳化模型。

趙鵬飛等[43]對鋼-輔特維混雜纖維和耐鹼玻璃纖維-輔特維混雜纖維兩種混雜方式的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碳化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表明適量的輔特維與鋼纖維混雜可提高輕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但與單一鋼纖維混凝土相比,增強效果一般。而耐鹼玻璃纖維與輔特維混雜對輕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提升比較明顯,且都高於單一纖維輕骨料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董喜平[44]研究發現,玻璃纖維與聚丙烯纖維混雜對輕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有顯著提高,且高於單一纖維輕骨料混凝土碳化性能。

孫家瑛[45]研究表明,不同直徑的聚丙烯纖維混雜顯著降低了混凝土抗碳化性能,並認為聚丙烯纖維的摻加增加混凝土內部纖維-水泥砂漿介面,為CO2擴散提供便利,使混凝土碳化性能顯著降低。

結合本小節內容,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相對少一些,且對於同種混雜纖維摻入方式下混雜纖維混凝土碳化性能研究更少,且所建立的碳化模型相對簡單,考慮因素較少,不具有實際應用性。

2.2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A.Sivakumar等[46]研究發現鋼-聚丙烯纖維混雜摻入混凝土中可顯著提高其抗裂性能,且改善作用遠大于單一纖維,降低混凝土塑性收縮裂縫幅度可達99%。

梅國棟[47]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混雜纖維可顯著提高混凝土早期收縮抗裂能力,且隨混雜纖維摻量的增加,混凝土抗裂性能提高。而聚丙烯纖維主要對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縮裂縫抑制作用明顯,鋼纖維主要對混凝土後期裂縫擴展起抑制作用。

邢通[48]研究了不同混凝土強度等級、鋼纖維摻量、聚丙烯纖維摻量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試驗表明,在鋼纖維摻量一定,隨聚丙烯纖維摻量的增加,裂縫面積逐漸減小,混雜纖維對混凝土阻裂效果越來越好;在聚丙烯纖維摻量一定,鋼纖維摻量的增加,得出的結論相同;隨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混雜纖維對其裂縫降低係數增速隨之減小。

孫海燕等[49]研究了3種不同尺寸的聚丙烯纖維與鋼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裂性能影響,試驗表明,不同尺寸的聚丙烯纖維與鋼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裂性能都有明顯提高,且提高程度不一,聚丙烯纖維尺寸越長提高效果越好。

王雪芳[50]通過對比玄武岩-聚丙烯纖維混雜和鋼-聚丙烯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裂性能影響規律得出,2中纖維混雜方式均能明顯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且其效果優於單一纖維,但鋼-聚丙烯纖維混雜比玄武岩-聚丙烯纖維混雜對混凝土阻裂效果更加顯著。

馬曉華[51]研究了2種不同的聚丙烯纖維與鋼纖維混雜對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試驗表明,長徑比較大的聚丙烯纖維對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改善優於長徑比小的;每種單一纖維的摻入都會減少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縮裂縫面積、裂縫長度、寬度、數量,即降低了早齡期高性能混凝土收縮裂縫;而鋼-聚丙烯纖維混雜對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較單一纖維進一步提高;同時對比室內外試驗結果發現,室外高性能混凝土在不定風向下出現“十字形”裂縫,而室內混凝土裂縫方向主要是沿風向。

目前,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成果較多,且研究結論較為統一,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對其抗裂性能有顯著提高,且改善效果一般優於單一纖維混凝土。

2.3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研究

黃傑[52]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經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隨聚丙烯纖維摻量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逐漸提高;鋼纖維摻量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影響不大;此次試驗混凝土抗滲性能最佳的混雜纖維摻量為鋼纖維0.5%、聚丙烯纖維0.3%。這與李文武[53]的研究結論存在一致性。

朱安標[4]研究表明,單摻聚丙烯纖維顯著降低了基準混凝土抗滲性能,隨聚丙烯纖維摻量增加,混凝土抗滲性能先降低後升高;鋼纖維對基體混凝土影響不大;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對其抗滲性能不利,且隨混雜纖維摻量的增加,混凝土抗滲性能降低呈增大趨勢。這與文獻[52]研究不符,朱安標認為這是纖維引入介面不利因素占主導地位導致。這與楊成蛟[17]研究結論存在一直性。

孫崇亮[54]採用電通量法和毛細吸水法測試了玄武岩-聚丙烯腈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研究表明,混雜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電通量呈增大趨勢;在聚丙烯腈纖維摻量一定,隨玄武岩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電通量先降後升,當玄武岩纖維與聚丙烯腈纖維為1:1時電通量最低,即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最優;隨粉煤灰摻量的增加,極大的降低了混雜纖維混凝土電通量,即粉煤灰對混凝土抗滲性提高作用遠大於混雜纖維;當固定混雜纖維比例為1:1,混雜纖維摻量為0.1%時,混雜纖維混凝土毛細吸水率最低,且粉煤灰的摻入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毛細吸水率有顯著降低作用。

何曉達[38]研究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滲及其抗氯離子滲透性能,試驗表明,混雜纖維對高性能混凝土抗滲性能改善作用遠大于單一聚丙烯纖維,在水壓1.8MPa時仍不見透水,平均滲水高度在110mm左右,抗滲標號大於S17;而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能要低於聚丙烯纖維混凝土高於鋼纖維混凝土,介於二者之間,何曉達認為這是因為試驗採用施加電場加速氯離子在混凝土中擴散的試驗方法,而鋼纖維導電性較好,從而影響了電導法測混凝土擴散係數。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主要分為抗水滲透性和抗氯離子滲透性,目前對其抗滲性能研究結論不一,原因可能是混凝土滲透性能分為多種試驗方法,每種測試方法都不同,會導致試驗結論不統一;其二,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所帶來的纖維-水泥漿體粘結介面對其抗滲性能起不利作用。

2.4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研究

黃國棟[55]研究了層布式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試驗,試驗表明,隨硫酸鹽侵蝕齡期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抗折強度先升後降趨勢,強度峰值在100d齡期,且其抗折強度遠高於同齡期下的素混凝土和粉煤灰混凝土,但其抗壓強度反而低於素混凝土。同時還進行了氯鹽與硫酸鹽共同作用下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得出結論與單一硫酸鹽侵蝕試驗一致。

李藝等[56]研究了幹濕迴圈作用下玄武岩-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試驗,結果表明,在硫酸鹽幹濕迴圈侵蝕作用下,普通混凝土與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劈拉強度變化規律存在一致性,即在侵蝕前期會有一個強度峰值隨後侵蝕時間越長強度越低;混雜纖維混凝土相對動彈性模量與普通混凝土變化規律一致,隨侵蝕時間增加,先上升後下降且數值相差不大;在侵蝕齡期和深度下,硫酸根離子濃度均小於普通混凝土。總之,混雜纖維的摻入對混凝土抗硫酸鹽性能有明顯改善作用。

王學志等[57]研究了不同混雜纖維摻量的玄武岩-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研究表明,隨硫酸鹽侵蝕齡期不同,最佳摻量不管是單一纖維還是混雜纖維均不同,整體而言混雜纖維摻量0.6%時較佳,且混雜纖維的摻入對混凝土抗硫酸鹽性能改善作用大於單一纖維。

何曉達[38]對不同硫酸鹽濃度28d侵蝕下的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壓及劈拉強度進行研究,試驗表明,當SO42-濃度為2500mg/L時,普通及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下降幅度較大,而鋼纖維和混雜纖維混凝土基本無變化,而劈拉強度均有上升但提高幅度不大;當SO42-濃度為5000mg/L時,混凝土抗壓強度相比低濃度的侵蝕基本無明顯變化,劈拉強度有所上升。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性能研究相對較少,但研究結論較為統一,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對其抗硫酸鹽侵蝕性能有改善作用。

2.5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研究

鮑威[58]通過對比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與單一纖維混凝土凍後宏觀性能指標發現,在凍融迴圈作用下混雜纖維混凝土和單一纖維混凝土其凍融指標變化規律存在一致性,品質損失率呈上升趨勢,相對動彈性模量、抗壓及抗折強度呈下降趨勢,但混雜纖維混凝土凍後殘餘性能均優於單一纖維,最終根據試驗結果建立了簡單的混雜纖維混凝土凍融衰減模型。

韓建宏[59]研究了層布式碳纖維-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試驗結果表明,混凝土土抗凍性能依次為,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聚丙烯纖維混凝土﹥層布式碳纖維混凝土﹥素混凝土;在100次凍融迴圈之後,混凝土表觀破壞明顯,但層布式混凝土品質損失為0,且普通混凝土和聚丙烯混凝土品質損失僅為0.4%左右,韓建宏認為這是混凝土內部損傷加大吸水率增加,致使表觀有所損傷但品質損失率不明顯。

賀東青[60]對層布式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層布式混雜纖維對混凝土抗凍性能有較好改善,而層布式鋼纖維對混凝土抗凍性能基本無明顯影響,即層布式鋼纖維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抗凍性基本一致;且隨凍融次數的增加,3種混凝土相對動彈性模量基本呈直線下降趨勢,而品質損失率和抗壓強度損失較低。

朱安標[4]研究發現50次凍融迴圈之後,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纖維摻量為0.5%且鋼纖維與聚丙烯纖維為1:1時凍後抗壓強度和品質損失最小。

楊成蛟[17]研究了鋼-聚丙烯混雜纖維對引氣混凝土抗凍性能,試驗表明,適量混雜纖維摻加對混凝土抗凍性能有明顯提高,表層灰漿剝離而不脫落,同時單一鋼纖維對引氣混凝土抗凍性基本無改善,最後引氣劑對纖維混凝土品質損失無明顯作用。研究還指出,引氣劑對混凝土抗鹽凍性能改善遠遠大於水凍作用,且在引氣劑與適量鋼-聚丙烯混雜纖維共同作用下混凝土抗鹽凍性能有顯著改善,在200次凍融迴圈後,品質損失和相對動彈性模量基本無變化。

何曉達[38]研究了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凍性能,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介於鋼纖維混凝土和聚丙烯纖維混凝土之間,但要高於普通高性能混凝土。

馬曉華[51]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凍性能及其凍後彎曲韌性進行了研究,試驗表明,混雜纖維對高性能混凝土凍後抗壓及劈拉強度有明顯提高,即混雜纖維可以改善高性能混凝土抗凍性能,同時在凍融環境下與抗拉性能相比抗壓性能受損傷更加明顯;凍融作用會降低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韌性,而鋼-聚丙烯纖維混雜會改善高性能混凝土凍後荷載-撓度曲線,即增加高性能混凝土韌性,且效果優於單一纖維混凝土,表現為“正混雜纖維效應”。

目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研究成果相對豐富,且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對其抗凍性能有顯著提高作用,但對氯鹽-凍融共同作用下混雜纖維混凝土抗鹽凍性能研究還未見報道,今後應加強此方面研究。

3結語

由於受到纖維材料製作工藝和經濟因素的制約,我國對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起步較晚,且發展緩慢。進入21世紀後,混雜纖維混凝土受到關注日益增多,我國成果愈發豐富。結合本文,目前,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多集中于力學性能方面,且在普通混凝土研究成果豐富,而對於高性能、高耐久性能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研 究相對較少,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微觀孔結構與力學性能相關研究鮮有報導,這些都是今後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方面研究方向。

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耐久性能相關研究已有一些,但多為單因素下研究,而實際工程中混凝土結構所處環境往往十分複雜,一般為多因素共同作用。即,開展混雜纖維混凝土在雙因素或多因素下耐久性研究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 李習波. 混雜纖維高強混凝土動態損傷本構關係[D]. 廣州大學, 2015.

[2] 史小興. 建築工程纖維應用技術[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

[3] Bathia N, Gupta R.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HyFRC): Fiber Synergy in High Strength Matrices [J].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04, 37(274):707-716.

[4] 朱安標.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強混凝土耐久性試驗研究與評價方法分析[D]. 遼寧工業大學, 2016.

[5] P.L.Walton, A.J.Majumdar. Cement-Based Composites with Mix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Fibers[J]. Composites, 1975, 6(5): 209-216.

[6] K.Kobayashi, R.Cho. Flex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 Fiber and Polyethylene Fiber hybrid-reinforced concrete[J]. Composites, 1982, 13(2):164-168.

[7] Glavind M, Aarre T. High-strength Concrete with Increased Fracture-toughness[C].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Symposia Proceedings, 1991,39-46.

[8] Soroushian P, Tilili A, Alhozaimy A et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ybrid Polyethylene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omposites[J]. ACI Materials Journal, 1993,90(2):182.

[9] 王豔, 趙凱月, 宋戰平, 畢曉靜.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進展[J]. 矽酸鹽通報, 2015, 07: 1885-1890.

[10] SOFREN Leo Suhaendi,TAKASH I Horiguchi.Effect of Short Fibers on Residual Perme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after Heat Exposition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6, 36 (6): 1003-1009.

[11] Bajaj Vineet,Singh Amrit Pal,Singh Surinder Pal,et al.Flexural Fatigue Analysis of Hybrid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J].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12, 64(4) : 361-373.

[12] KksalFuat, Gencel Osman,UnalBurhan,et al.Durability Properties of Concrete Reinforced with Steel-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s [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2, 19(1) :19-27.

[13] Suhaendi,Sofren Leo,Horiguchi,et al.Effect of Short Fibers on Residual Perme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after Heat Exposition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6, 36(9): 1672-1678.

[14] Hsie Machine,Chen Guohuei,Song Peyshiuan. Investigating Abrasion Resistance of Steel-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Using Statistical Experimental Desig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1, 4(5): 274-280.

[15] TanerYildirim S,EkinciCevdet E,FindikFehim.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under Repeated Impact Loads [J]. Russian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2010, 46(7) : 538-546.

[16] Chi Y, Xu L, Zhang Y. Experimental Study on Hybrid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Subjected to Uniaxial Compression[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4,26(2):211-218.

[17] 楊成蛟. 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及耐久性能試驗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7.

[18] 董振平,趙凱月,王豔等.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摻量對混凝土強度影響的試驗研究[J]. 混凝土, 2016, (6):53-56.

[19] FarhadAslani, ShamiNejadi.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Incorporating Steel and Polypropylene Fibers: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ngths, Moduli of Elasticity and Rupture, Compressive Stress–strain Curve, and Energy Dissipated Under Compression[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13, 53:121-133.

[20] 華淵,連俊英,周太全. 長徑比對混雜纖維增強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J]. 建築材料學報, 2005, 8(1):71-76.

[21] Zhen, Xiaoehun, CHEN,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lf Layered Steel Fiber and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23(5):733-736.

[22] Song P S, Wu J C, Hwang S, et 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mpact Strength and Strength Reliability of Steel-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J].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 2005,19(1):1-9.

[23] VahidAfroughsabet, TogayOzbakkaloglu. Mechanical and Durability Properties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Containing Steel and Polypropylene Fibers [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5, 94(30):73-82.

[24] 陳猛,白帥,張海鵬等.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和抗拉性能試驗研究[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14, 36(10):113-117.

[25] 孫小凱,刁波,葉英華. 超性能混雜鋼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J]. 混凝土, 2012, 29(2):55-60.

[26] Sorelli L G, Meda A, Plizzari G A. Bending and Uniaxial Tensile Tests on Concrete Reinforced with Hybrid Steel Fibe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05,17(5):519-527.

[27] 駱冰冰,畢巧巍. 混雜纖維自密實混凝土孔結構對抗壓強度影響的試驗研究[J]. 矽酸鹽通報, 2012, 31(3):8-10.

[28] 周啟,趙文,張昭.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對混凝土抗衝擊性的影響[J]. 露天採礦技術, 2016, 31(5):79-82.

[29] 吳春曉,唐煜,李佳穎. 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與抗衝擊性能試驗研究[J]. 公路, 2015, (8):226-229.

[30] 姜猛,郭志昆,陳萬祥等. 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抗衝擊壓縮特性研究[J]. 混凝土, 2015, (11):75-78.

[31] 範玉玉. 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和抗裂性能試驗研究[D]. 安徽理工大學, 2013.

[32] 王璞,黃真,周岱等. 碳纖維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研究[J]. 振動與衝擊, 2012, 31(12):14-18.

[33] 陳猛,郭莎,盧哲安等. 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試驗研究[J]. 混凝土, 2010, (9):46-48.

[34] 鄧宗才. 高性能纖維素纖維及其混雜纖維混凝土的彎曲疲勞特性[J]. 公路, 2008, (1):165-169.

[35] 劉沐宇,程龍,丁慶軍等. 不同混雜纖維摻量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性能[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2008,36 (4):123-125.

[36] 王丹芳,施養杭. 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性能研究[J]. 安全與環境工程, 2010,17 (2):119-122.

[37] SriskandarajahSanchayan, Stephen J. Foster. High Temperature Behaviour of Hybrid Steel–PVA Fiber reinforc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J].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6 (49):769–782.

[38] 何曉達. 低摻量鋼纖維/聚丙烯纖維高性能混凝土試驗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2.

[39] 高丹盈,李晗,楊帆. 聚丙烯-鋼纖維增強高強混凝土高溫性能[J]. 複合材料學報, 2013,30 (1):187-193.

[40] 燕蘭,邢永明,郝貟洪. 混雜纖維增強高性能混凝土(HFHPC)高溫力學性能及微觀分析[J]. 混凝土, 2012, (1):24-28.

[41] 張頊,趙瑞,張帥等.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碳化性能試驗研究[J]. 四川建築科學研究, 2016,42 (6):120-123.

[42] 董衍偉. 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和碳化性能試驗研究[D]. 華僑大學, 2009.

[43] 趙鵬飛,畢巧巍,楊兆鵬. 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及耐久性能的試驗研究[J]. 矽酸鹽通報, 2008,27 (4):852-856.

[44] 董喜平. 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力學性能及那就性能試驗研究[D]. 內蒙古農業大學, 2015.

[45] 孫家瑛. 混雜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性能研究[J]. 混凝土, 2003, (11):16-20.

[46] A. Sivakumar, Manu Santhanam.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plastic shrinkage cracking in high strength hybrid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J].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2007,29(7):575-581.

[47] 梅國棟.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試驗研究[D]. 武漢工業學院, 2010.

[48] 邢通. 混雜纖維混凝土早期抗裂及抗凍性能試驗研究[D].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2013.

[49] 孫海燕,何真. 聚丙烯纖維與鋼纖維混雜時對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響[J]. 粉煤灰綜合利用, 2008, (4):19-22.

[50] 王雪芳,吳成泉,鄭建嵐. 混雜纖維高強混凝土抗裂性能試驗研究[J]. 福州大學學報, 2013,41 (2):225-228.

[51] 馬曉華. 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裂和抗凍融性能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6.

[52] 黃傑,劉肖凡,李繼祥.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試驗研究[J]. 武漢工業學院學報, 2012,31 (1):71-74.

[53] 李文武. 噴射混雜纖維混凝土隧道襯砌結構抗滲性能試驗研究[D]. 武漢輕工大學, 2013.

[54] 孫崇亮. 混雜纖維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及抗裂抗滲性能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6.

[55] 黃國棟.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和氯鹽侵蝕性能的試驗研究[D]. 安徽理工大學, 2010.

[56] 李藝,張爽. 幹濕迴圈作用下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性能[J]. 東北大學學報, 2016,37 (6):895-898.

[57] 王學志,賀晶晶,鄒浩飛等. 玄武岩-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硫酸鹽腐蝕試驗研究[J]. 混凝土與水泥製品, 2015, (5):50-54.

[58] 鮑威. 混雜纖維混凝土凍融損傷研究[D]. 湖北工業大學, 2016.

[59] 韓建宏. 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及凍融損傷試驗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60] 賀東青. 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幹縮、抗凍性能試驗研究及分析[D]. 武漢理工大學, 2007.

碳纖維和玻璃纖維合理長徑比分別為:500~700、450~650。而Lu[21]和Song P.C[22]研究得出鋼纖維長徑比是影響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彎強度重要因素。

Vahid等[23]研究了纖維高強混凝土力學性能,結果表明,單一鋼纖維或聚丙烯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對其力學強度均有提高;當鋼纖維摻量0.85%、聚丙烯纖維摻量0.15%時二者混雜為混凝土力學性能、吸水率、電阻率等各項指標綜合最優配比。

陳猛等[24]研究了單一鋼纖維、聚丙烯纖維和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及其劈拉強度,試驗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混凝土與鋼纖維混凝土抗壓及其劈拉強度基本一致,但都高於聚丙烯纖維混凝土。

孫小凱等[25]研究了混雜鋼纖維對超性能混凝土力學性能影響規律,試驗結果表明,端彎鋼纖維和超細鋼纖維混雜對超性能混凝土抗壓強度、抗彎強度、延性等性能都有明顯提高,且端彎纖維主導了混凝土延性,而超細纖維對混凝土作用主要體現在力學強度及韌性的提高。

Sorelli L.G等[26]在研究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彎和抗拉試驗時指出,短纖維主要是增強混凝土強度發揮積極作用,長纖維增強混凝土韌性更有優勢,二者混雜具有綜合優勢,顯著提高混凝土強度及其韌性。這與孫小凱研究存在一致性。

駱冰冰等[27]通過壓汞法對玄武岩-聚丙烯混雜纖維自密實混凝土微觀孔結構進行試驗,分析了其孔隙率、孔徑尺寸、孔徑分佈與抗壓強度的關係。試驗表明,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與其孔結構有較好相關性,且抗壓強度隨總孔體積和平均孔徑增大而降低,隨氣孔比表面積增大而增大;二種纖維混雜起到了“取長補短”的作用,抗壓強度最高提高38%,但單摻玄武岩纖維降低了自密實混凝土抗壓強度,而隨聚丙烯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總孔體積與平均孔徑呈下降趨勢,抗壓強度有上升趨勢,即聚丙烯纖維對自密實混凝土內部孔結構改善作用遠大於玄武岩纖維。

綜合本小節,可以看出,混雜纖維混凝土基本力學強度相關研究成果豐碩,但多為普通混凝土層次,對高性能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強度研究相對較少,且在混雜纖維混凝土微觀孔結構與力學強度相關研究鮮有報導,應加強此方面報導。

1.2 衝擊及疲勞性能研究

周啟等[28]通過正交試驗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摻入對混凝土抗衝擊強度增強顯著,且鋼纖維是對其影響最大的因素。

吳曉春等[29]進行了鋼纖維與FERRO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影響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混雜纖維顯著提高了混凝土抗衝擊性能,且FERRO纖維對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增強作用遠大於鋼纖維,而最終破壞耗能是普通混凝土的7.6倍,是單一鋼纖維混凝土的2.5倍。

薑猛等[30]進行了塑鋼-聚丙烯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衝擊壓縮試驗,主要分析了密度、衝擊氣壓、衝擊次數等對破壞強度和峰值應變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低速衝擊下,塑鋼-聚丙烯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具備抗多次衝擊的能力;在衝擊荷載作用下,密度對試件破壞強度影響明顯,密度越高破壞強度越大。

範玉玉[31]對粉煤灰混凝土、單一纖維混凝土、混雜纖維混凝土、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進行了抗衝擊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粉煤灰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抗衝擊性略高,但均為脆性破壞;混雜纖維混凝土與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基本一致,但對混凝土抗衝擊性能有顯著提高,其中混雜纖維混凝土初裂衝擊次數和破壞衝擊次數分別為粉煤灰混凝土的4.07倍和5.12倍。

王璞等[32]對碳纖維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進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纖維種類和摻量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摻入可明顯提高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尤其是碳纖維混雜纖維混凝土提高幅度顯著,此次試驗最佳配比為,鋼絲型鋼纖維0.26%、銑削型鋼纖維0.26%、碳纖維0.13%、聚丙烯纖維0.11%四者混雜對混凝土抗衝擊性能提高是素混凝土8倍以上。

陳猛等[33]進行了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性能研究,試驗表明,在疲勞荷載下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破壞時發生塑性破壞,在各應力水準下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壽命均高於普通混凝土,在0.8應力水準時,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壽命是普通混凝土的10.8倍。

鄧宗才[34]研究了纖維素纖維與鋼纖維混雜對混凝土疲勞特性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明顯提高了普通混凝土的疲勞強度,且提高幅度大於單一纖維,即混雜纖維充分發揮了各種纖維優勢。

綜合本小節,對於混雜纖維混凝土衝擊及其抗疲勞性能等研究已有一些,但試驗結果差異較大,究其原因在於試驗方法不統一,且採用的混雜纖維不一,今後應加強在同一試驗方法下同種混雜纖維混雜混凝土衝擊及疲勞性能研究。

1.3 高溫後的力學性能研究

劉沐宇等[35]研究了高溫後的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結果表明,混雜纖維的摻入對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性能有積極作用,且鋼纖維提高混凝土高溫後殘餘強度的作用遠大於聚丙烯纖維,本次試驗鋼纖維最佳摻量為0.8%。王丹芳等[36]研究與劉沐宇有相似之處,相同點在於混雜纖維的摻入提高混凝土高溫後的殘餘力學強度,不同點在於,在聚丙烯纖維摻量一定,隨鋼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的殘餘抗壓及其劈拉強度整體呈上升趨勢。

Sriskandarajah等[37]研究了鋼-聚乙烯醇混雜纖維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溫後性能,試驗表明,隨溫度升高,混雜纖維混凝土品質損失率呈增大趨勢,抗壓強度和相對動彈性模量先升高後降低,不同摻量的混雜纖維對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溫後性能變化規律趨勢影響不大。

何曉達[38]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強度進行了研究,試驗表明,不同配比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的外觀及其抗壓強度變化基本一致,在400℃高溫2小時水淬冷卻後,表觀呈青灰色,有細小裂縫出現,殘餘抗壓強度在60%~75%左右;800℃高溫2小時水淬冷卻後,表觀呈灰白色,出現大量裂縫,殘餘抗壓強度在20%~45%左右。

高丹盈等[39]研究了鋼-聚丙烯高強混凝土高溫性能,結果表明,高強混凝土在600℃發生爆裂,而混雜纖維可有效抑制其高溫爆裂;高強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隨溫度的增加先升後降,在800℃之後還有較高的殘餘抗壓強度;而抗折強度隨溫度增加基本呈線性下降趨勢。

燕蘭等[40]人對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性能及其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抗壓強度變化規律與高丹盈研究一致,但普通混凝土在800℃時,殘餘強度較低並未爆裂,而其劈拉、抗折強度變化規律基本一致,在400℃會有一峰值隨後逐漸下降。混雜纖維混凝土微觀結構變化與其宏觀力學性能劣化規律存在一致性,在200℃時混凝土中游離水氣化加速了混凝土水化反應,使膠凝結構更加密實,介面過度區密實度也增加;在400℃時混凝土基體和介面過渡區緻密度進一步提高,且已熔融的聚丙烯所留孔道減輕了混凝土內部蒸汽壓力,再加上鋼纖維熱傳導性較好又消減了溫度應力,使高溫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損失較低;隨後在溫度再次升高後,水泥水化物分解,結晶水喪失,水泥凝膠體分解,而聚丙烯纖維熔融的孔道成為微裂縫擴展途徑,使得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開始下降。

綜合本小節,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性能研究成果豐富,且對其高溫後力學性能研究結論較為統一,而普通強度的混雜纖維混凝土和高強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後力學性能較大區別在於高溫環境下混凝土會不會發生爆裂。

2混雜纖維混凝土耐久性能

2.1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張頊等[41]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性能進行研究,主要考慮了鋼纖維摻量及聚丙烯纖維摻量及二者混雜對混凝土碳化性能影響,試驗表明,在聚丙烯纖維摻量一定,隨鋼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能力提高;在鋼纖維摻量一定,隨聚丙烯纖維摻量增加,混雜纖維抗碳化能力先增加後降低。並根據試驗結果建立了考慮混雜纖維摻量的混凝土碳化深度模型。

董衍偉[42]對不同鋼纖維種類的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混雜纖維混凝土碳化深度隨碳化時間的增加而增長,且對混凝土碳化深度影響有所不同,但都低於普通混凝土,即混雜纖維可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最終根據試驗結果建立不同鋼纖維種類的混雜纖維混凝土碳化模型。

趙鵬飛等[43]對鋼-輔特維混雜纖維和耐鹼玻璃纖維-輔特維混雜纖維兩種混雜方式的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碳化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表明適量的輔特維與鋼纖維混雜可提高輕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但與單一鋼纖維混凝土相比,增強效果一般。而耐鹼玻璃纖維與輔特維混雜對輕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提升比較明顯,且都高於單一纖維輕骨料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董喜平[44]研究發現,玻璃纖維與聚丙烯纖維混雜對輕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有顯著提高,且高於單一纖維輕骨料混凝土碳化性能。

孫家瑛[45]研究表明,不同直徑的聚丙烯纖維混雜顯著降低了混凝土抗碳化性能,並認為聚丙烯纖維的摻加增加混凝土內部纖維-水泥砂漿介面,為CO2擴散提供便利,使混凝土碳化性能顯著降低。

結合本小節內容,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相對少一些,且對於同種混雜纖維摻入方式下混雜纖維混凝土碳化性能研究更少,且所建立的碳化模型相對簡單,考慮因素較少,不具有實際應用性。

2.2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A.Sivakumar等[46]研究發現鋼-聚丙烯纖維混雜摻入混凝土中可顯著提高其抗裂性能,且改善作用遠大于單一纖維,降低混凝土塑性收縮裂縫幅度可達99%。

梅國棟[47]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混雜纖維可顯著提高混凝土早期收縮抗裂能力,且隨混雜纖維摻量的增加,混凝土抗裂性能提高。而聚丙烯纖維主要對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縮裂縫抑制作用明顯,鋼纖維主要對混凝土後期裂縫擴展起抑制作用。

邢通[48]研究了不同混凝土強度等級、鋼纖維摻量、聚丙烯纖維摻量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試驗表明,在鋼纖維摻量一定,隨聚丙烯纖維摻量的增加,裂縫面積逐漸減小,混雜纖維對混凝土阻裂效果越來越好;在聚丙烯纖維摻量一定,鋼纖維摻量的增加,得出的結論相同;隨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混雜纖維對其裂縫降低係數增速隨之減小。

孫海燕等[49]研究了3種不同尺寸的聚丙烯纖維與鋼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裂性能影響,試驗表明,不同尺寸的聚丙烯纖維與鋼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裂性能都有明顯提高,且提高程度不一,聚丙烯纖維尺寸越長提高效果越好。

王雪芳[50]通過對比玄武岩-聚丙烯纖維混雜和鋼-聚丙烯纖維混雜對混凝土抗裂性能影響規律得出,2中纖維混雜方式均能明顯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且其效果優於單一纖維,但鋼-聚丙烯纖維混雜比玄武岩-聚丙烯纖維混雜對混凝土阻裂效果更加顯著。

馬曉華[51]研究了2種不同的聚丙烯纖維與鋼纖維混雜對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試驗表明,長徑比較大的聚丙烯纖維對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改善優於長徑比小的;每種單一纖維的摻入都會減少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縮裂縫面積、裂縫長度、寬度、數量,即降低了早齡期高性能混凝土收縮裂縫;而鋼-聚丙烯纖維混雜對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較單一纖維進一步提高;同時對比室內外試驗結果發現,室外高性能混凝土在不定風向下出現“十字形”裂縫,而室內混凝土裂縫方向主要是沿風向。

目前,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成果較多,且研究結論較為統一,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對其抗裂性能有顯著提高,且改善效果一般優於單一纖維混凝土。

2.3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研究

黃傑[52]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經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隨聚丙烯纖維摻量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逐漸提高;鋼纖維摻量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影響不大;此次試驗混凝土抗滲性能最佳的混雜纖維摻量為鋼纖維0.5%、聚丙烯纖維0.3%。這與李文武[53]的研究結論存在一致性。

朱安標[4]研究表明,單摻聚丙烯纖維顯著降低了基準混凝土抗滲性能,隨聚丙烯纖維摻量增加,混凝土抗滲性能先降低後升高;鋼纖維對基體混凝土影響不大;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對其抗滲性能不利,且隨混雜纖維摻量的增加,混凝土抗滲性能降低呈增大趨勢。這與文獻[52]研究不符,朱安標認為這是纖維引入介面不利因素占主導地位導致。這與楊成蛟[17]研究結論存在一直性。

孫崇亮[54]採用電通量法和毛細吸水法測試了玄武岩-聚丙烯腈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研究表明,混雜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電通量呈增大趨勢;在聚丙烯腈纖維摻量一定,隨玄武岩纖維摻量的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電通量先降後升,當玄武岩纖維與聚丙烯腈纖維為1:1時電通量最低,即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最優;隨粉煤灰摻量的增加,極大的降低了混雜纖維混凝土電通量,即粉煤灰對混凝土抗滲性提高作用遠大於混雜纖維;當固定混雜纖維比例為1:1,混雜纖維摻量為0.1%時,混雜纖維混凝土毛細吸水率最低,且粉煤灰的摻入對混雜纖維混凝土毛細吸水率有顯著降低作用。

何曉達[38]研究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滲及其抗氯離子滲透性能,試驗表明,混雜纖維對高性能混凝土抗滲性能改善作用遠大于單一聚丙烯纖維,在水壓1.8MPa時仍不見透水,平均滲水高度在110mm左右,抗滲標號大於S17;而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能要低於聚丙烯纖維混凝土高於鋼纖維混凝土,介於二者之間,何曉達認為這是因為試驗採用施加電場加速氯離子在混凝土中擴散的試驗方法,而鋼纖維導電性較好,從而影響了電導法測混凝土擴散係數。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主要分為抗水滲透性和抗氯離子滲透性,目前對其抗滲性能研究結論不一,原因可能是混凝土滲透性能分為多種試驗方法,每種測試方法都不同,會導致試驗結論不統一;其二,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所帶來的纖維-水泥漿體粘結介面對其抗滲性能起不利作用。

2.4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研究

黃國棟[55]研究了層布式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試驗,試驗表明,隨硫酸鹽侵蝕齡期增加,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抗折強度先升後降趨勢,強度峰值在100d齡期,且其抗折強度遠高於同齡期下的素混凝土和粉煤灰混凝土,但其抗壓強度反而低於素混凝土。同時還進行了氯鹽與硫酸鹽共同作用下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得出結論與單一硫酸鹽侵蝕試驗一致。

李藝等[56]研究了幹濕迴圈作用下玄武岩-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試驗,結果表明,在硫酸鹽幹濕迴圈侵蝕作用下,普通混凝土與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劈拉強度變化規律存在一致性,即在侵蝕前期會有一個強度峰值隨後侵蝕時間越長強度越低;混雜纖維混凝土相對動彈性模量與普通混凝土變化規律一致,隨侵蝕時間增加,先上升後下降且數值相差不大;在侵蝕齡期和深度下,硫酸根離子濃度均小於普通混凝土。總之,混雜纖維的摻入對混凝土抗硫酸鹽性能有明顯改善作用。

王學志等[57]研究了不同混雜纖維摻量的玄武岩-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研究表明,隨硫酸鹽侵蝕齡期不同,最佳摻量不管是單一纖維還是混雜纖維均不同,整體而言混雜纖維摻量0.6%時較佳,且混雜纖維的摻入對混凝土抗硫酸鹽性能改善作用大於單一纖維。

何曉達[38]對不同硫酸鹽濃度28d侵蝕下的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壓及劈拉強度進行研究,試驗表明,當SO42-濃度為2500mg/L時,普通及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下降幅度較大,而鋼纖維和混雜纖維混凝土基本無變化,而劈拉強度均有上升但提高幅度不大;當SO42-濃度為5000mg/L時,混凝土抗壓強度相比低濃度的侵蝕基本無明顯變化,劈拉強度有所上升。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性能研究相對較少,但研究結論較為統一,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對其抗硫酸鹽侵蝕性能有改善作用。

2.5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研究

鮑威[58]通過對比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與單一纖維混凝土凍後宏觀性能指標發現,在凍融迴圈作用下混雜纖維混凝土和單一纖維混凝土其凍融指標變化規律存在一致性,品質損失率呈上升趨勢,相對動彈性模量、抗壓及抗折強度呈下降趨勢,但混雜纖維混凝土凍後殘餘性能均優於單一纖維,最終根據試驗結果建立了簡單的混雜纖維混凝土凍融衰減模型。

韓建宏[59]研究了層布式碳纖維-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試驗結果表明,混凝土土抗凍性能依次為,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聚丙烯纖維混凝土﹥層布式碳纖維混凝土﹥素混凝土;在100次凍融迴圈之後,混凝土表觀破壞明顯,但層布式混凝土品質損失為0,且普通混凝土和聚丙烯混凝土品質損失僅為0.4%左右,韓建宏認為這是混凝土內部損傷加大吸水率增加,致使表觀有所損傷但品質損失率不明顯。

賀東青[60]對層布式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層布式混雜纖維對混凝土抗凍性能有較好改善,而層布式鋼纖維對混凝土抗凍性能基本無明顯影響,即層布式鋼纖維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抗凍性基本一致;且隨凍融次數的增加,3種混凝土相對動彈性模量基本呈直線下降趨勢,而品質損失率和抗壓強度損失較低。

朱安標[4]研究發現50次凍融迴圈之後,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纖維摻量為0.5%且鋼纖維與聚丙烯纖維為1:1時凍後抗壓強度和品質損失最小。

楊成蛟[17]研究了鋼-聚丙烯混雜纖維對引氣混凝土抗凍性能,試驗表明,適量混雜纖維摻加對混凝土抗凍性能有明顯提高,表層灰漿剝離而不脫落,同時單一鋼纖維對引氣混凝土抗凍性基本無改善,最後引氣劑對纖維混凝土品質損失無明顯作用。研究還指出,引氣劑對混凝土抗鹽凍性能改善遠遠大於水凍作用,且在引氣劑與適量鋼-聚丙烯混雜纖維共同作用下混凝土抗鹽凍性能有顯著改善,在200次凍融迴圈後,品質損失和相對動彈性模量基本無變化。

何曉達[38]研究了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凍性能,結果表明,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介於鋼纖維混凝土和聚丙烯纖維混凝土之間,但要高於普通高性能混凝土。

馬曉華[51]對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凍性能及其凍後彎曲韌性進行了研究,試驗表明,混雜纖維對高性能混凝土凍後抗壓及劈拉強度有明顯提高,即混雜纖維可以改善高性能混凝土抗凍性能,同時在凍融環境下與抗拉性能相比抗壓性能受損傷更加明顯;凍融作用會降低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韌性,而鋼-聚丙烯纖維混雜會改善高性能混凝土凍後荷載-撓度曲線,即增加高性能混凝土韌性,且效果優於單一纖維混凝土,表現為“正混雜纖維效應”。

目前,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凍性能研究成果相對豐富,且混雜纖維摻入混凝土中對其抗凍性能有顯著提高作用,但對氯鹽-凍融共同作用下混雜纖維混凝土抗鹽凍性能研究還未見報道,今後應加強此方面研究。

3結語

由於受到纖維材料製作工藝和經濟因素的制約,我國對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起步較晚,且發展緩慢。進入21世紀後,混雜纖維混凝土受到關注日益增多,我國成果愈發豐富。結合本文,目前,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多集中于力學性能方面,且在普通混凝土研究成果豐富,而對於高性能、高耐久性能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研 究相對較少,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微觀孔結構與力學性能相關研究鮮有報導,這些都是今後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方面研究方向。

關於混雜纖維混凝土耐久性能相關研究已有一些,但多為單因素下研究,而實際工程中混凝土結構所處環境往往十分複雜,一般為多因素共同作用。即,開展混雜纖維混凝土在雙因素或多因素下耐久性研究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 李習波. 混雜纖維高強混凝土動態損傷本構關係[D]. 廣州大學, 2015.

[2] 史小興. 建築工程纖維應用技術[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

[3] Bathia N, Gupta R.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HyFRC): Fiber Synergy in High Strength Matrices [J].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04, 37(274):707-716.

[4] 朱安標.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高強混凝土耐久性試驗研究與評價方法分析[D]. 遼寧工業大學, 2016.

[5] P.L.Walton, A.J.Majumdar. Cement-Based Composites with Mix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Fibers[J]. Composites, 1975, 6(5): 209-216.

[6] K.Kobayashi, R.Cho. Flex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 Fiber and Polyethylene Fiber hybrid-reinforced concrete[J]. Composites, 1982, 13(2):164-168.

[7] Glavind M, Aarre T. High-strength Concrete with Increased Fracture-toughness[C].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Symposia Proceedings, 1991,39-46.

[8] Soroushian P, Tilili A, Alhozaimy A et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ybrid Polyethylene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omposites[J]. ACI Materials Journal, 1993,90(2):182.

[9] 王豔, 趙凱月, 宋戰平, 畢曉靜.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研究進展[J]. 矽酸鹽通報, 2015, 07: 1885-1890.

[10] SOFREN Leo Suhaendi,TAKASH I Horiguchi.Effect of Short Fibers on Residual Perme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after Heat Exposition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6, 36 (6): 1003-1009.

[11] Bajaj Vineet,Singh Amrit Pal,Singh Surinder Pal,et al.Flexural Fatigue Analysis of Hybrid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J].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12, 64(4) : 361-373.

[12] KksalFuat, Gencel Osman,UnalBurhan,et al.Durability Properties of Concrete Reinforced with Steel-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s [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2, 19(1) :19-27.

[13] Suhaendi,Sofren Leo,Horiguchi,et al.Effect of Short Fibers on Residual Perme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after Heat Exposition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6, 36(9): 1672-1678.

[14] Hsie Machine,Chen Guohuei,Song Peyshiuan. Investigating Abrasion Resistance of Steel-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Using Statistical Experimental Desig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1, 4(5): 274-280.

[15] TanerYildirim S,EkinciCevdet E,FindikFehim.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under Repeated Impact Loads [J]. Russian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2010, 46(7) : 538-546.

[16] Chi Y, Xu L, Zhang Y. Experimental Study on Hybrid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Subjected to Uniaxial Compression[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4,26(2):211-218.

[17] 楊成蛟. 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及耐久性能試驗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7.

[18] 董振平,趙凱月,王豔等.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摻量對混凝土強度影響的試驗研究[J]. 混凝土, 2016, (6):53-56.

[19] FarhadAslani, ShamiNejadi.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Incorporating Steel and Polypropylene Fibers: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ngths, Moduli of Elasticity and Rupture, Compressive Stress–strain Curve, and Energy Dissipated Under Compression[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13, 53:121-133.

[20] 華淵,連俊英,周太全. 長徑比對混雜纖維增強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J]. 建築材料學報, 2005, 8(1):71-76.

[21] Zhen, Xiaoehun, CHEN,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lf Layered Steel Fiber and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23(5):733-736.

[22] Song P S, Wu J C, Hwang S, et 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mpact Strength and Strength Reliability of Steel-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J].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 2005,19(1):1-9.

[23] VahidAfroughsabet, TogayOzbakkaloglu. Mechanical and Durability Properties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Containing Steel and Polypropylene Fibers [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5, 94(30):73-82.

[24] 陳猛,白帥,張海鵬等.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壓和抗拉性能試驗研究[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14, 36(10):113-117.

[25] 孫小凱,刁波,葉英華. 超性能混雜鋼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J]. 混凝土, 2012, 29(2):55-60.

[26] Sorelli L G, Meda A, Plizzari G A. Bending and Uniaxial Tensile Tests on Concrete Reinforced with Hybrid Steel Fibe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05,17(5):519-527.

[27] 駱冰冰,畢巧巍. 混雜纖維自密實混凝土孔結構對抗壓強度影響的試驗研究[J]. 矽酸鹽通報, 2012, 31(3):8-10.

[28] 周啟,趙文,張昭.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對混凝土抗衝擊性的影響[J]. 露天採礦技術, 2016, 31(5):79-82.

[29] 吳春曉,唐煜,李佳穎. 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與抗衝擊性能試驗研究[J]. 公路, 2015, (8):226-229.

[30] 姜猛,郭志昆,陳萬祥等. 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抗衝擊壓縮特性研究[J]. 混凝土, 2015, (11):75-78.

[31] 範玉玉. 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和抗裂性能試驗研究[D]. 安徽理工大學, 2013.

[32] 王璞,黃真,周岱等. 碳纖維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衝擊性能研究[J]. 振動與衝擊, 2012, 31(12):14-18.

[33] 陳猛,郭莎,盧哲安等. 混雜纖維混凝土疲勞試驗研究[J]. 混凝土, 2010, (9):46-48.

[34] 鄧宗才. 高性能纖維素纖維及其混雜纖維混凝土的彎曲疲勞特性[J]. 公路, 2008, (1):165-169.

[35] 劉沐宇,程龍,丁慶軍等. 不同混雜纖維摻量混凝土高溫後的力學性能[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2008,36 (4):123-125.

[36] 王丹芳,施養杭. 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性能研究[J]. 安全與環境工程, 2010,17 (2):119-122.

[37] SriskandarajahSanchayan, Stephen J. Foster. High Temperature Behaviour of Hybrid Steel–PVA Fiber reinforc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J].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6 (49):769–782.

[38] 何曉達. 低摻量鋼纖維/聚丙烯纖維高性能混凝土試驗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2.

[39] 高丹盈,李晗,楊帆. 聚丙烯-鋼纖維增強高強混凝土高溫性能[J]. 複合材料學報, 2013,30 (1):187-193.

[40] 燕蘭,邢永明,郝貟洪. 混雜纖維增強高性能混凝土(HFHPC)高溫力學性能及微觀分析[J]. 混凝土, 2012, (1):24-28.

[41] 張頊,趙瑞,張帥等. 鋼-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碳化性能試驗研究[J]. 四川建築科學研究, 2016,42 (6):120-123.

[42] 董衍偉. 混雜纖維混凝土高溫和碳化性能試驗研究[D]. 華僑大學, 2009.

[43] 趙鵬飛,畢巧巍,楊兆鵬. 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及耐久性能的試驗研究[J]. 矽酸鹽通報, 2008,27 (4):852-856.

[44] 董喜平. 混雜纖維輕骨料混凝土力學性能及那就性能試驗研究[D]. 內蒙古農業大學, 2015.

[45] 孫家瑛. 混雜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性能研究[J]. 混凝土, 2003, (11):16-20.

[46] A. Sivakumar, Manu Santhanam.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plastic shrinkage cracking in high strength hybrid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J].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2007,29(7):575-581.

[47] 梅國棟.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裂性能試驗研究[D]. 武漢工業學院, 2010.

[48] 邢通. 混雜纖維混凝土早期抗裂及抗凍性能試驗研究[D].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2013.

[49] 孫海燕,何真. 聚丙烯纖維與鋼纖維混雜時對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響[J]. 粉煤灰綜合利用, 2008, (4):19-22.

[50] 王雪芳,吳成泉,鄭建嵐. 混雜纖維高強混凝土抗裂性能試驗研究[J]. 福州大學學報, 2013,41 (2):225-228.

[51] 馬曉華. 混雜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裂和抗凍融性能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6.

[52] 黃傑,劉肖凡,李繼祥.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滲性能試驗研究[J]. 武漢工業學院學報, 2012,31 (1):71-74.

[53] 李文武. 噴射混雜纖維混凝土隧道襯砌結構抗滲性能試驗研究[D]. 武漢輕工大學, 2013.

[54] 孫崇亮. 混雜纖維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及抗裂抗滲性能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6.

[55] 黃國棟. 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和氯鹽侵蝕性能的試驗研究[D]. 安徽理工大學, 2010.

[56] 李藝,張爽. 幹濕迴圈作用下混雜纖維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性能[J]. 東北大學學報, 2016,37 (6):895-898.

[57] 王學志,賀晶晶,鄒浩飛等. 玄武岩-聚丙烯混雜纖維混凝土硫酸鹽腐蝕試驗研究[J]. 混凝土與水泥製品, 2015, (5):50-54.

[58] 鮑威. 混雜纖維混凝土凍融損傷研究[D]. 湖北工業大學, 2016.

[59] 韓建宏. 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力學性能及凍融損傷試驗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60] 賀東青. 層布式混雜纖維混凝土幹縮、抗凍性能試驗研究及分析[D]. 武漢理工大學, 2007.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