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診脈心法


手法

切診時, 當先以醫者之左手切病者之右手, 再以右手切病者之左手, 不可以單手切病者雙手之脈。 醫者運用自己之雙手時,

均應自病者之外(橈)側切入, 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間陽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 伸直, 然後將食指之中心平搭於病者腕後第二道橫紋之上, 此為寸, 中指持關上, 醫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竅勁定浮中沉。 使三指務必平按於病者之脈管上, 指腹正落于脈管上, 萬不可用指尖切脈。 此時可用醫之大指頂住病者之腕背方可自由施力。 身大者稀取, 身小者密取, 幼科一指取之。 自來診脈, 兩手分診。 系統學診脈, 必須兩手合診, 因整個圓運動的消息, 須兩手合診, 方能審察得出。 又須三指斜下, 次指按在浮部, 中指按在中部, 名指按在沉部。 沉部在骨, 中部在肉, 浮部在皮。 斜下者, 中指比次指重, 名指比中指重, 三部九候的診法, 只需三指斜下,
三指同時由輕按而重按, 由重按而再重按, 再由重按而輕按, 由輕按而再輕按, 便將寸、關, 尺三部九候的整個診法得著, 診脈所以審病, 診脈時卻不可先存審病之念, 只需審察整個的圓運動。

二.

脈位

1.

形體脈

(一)右手

(1)右寸之脈象屬肺之病理變化。 其脈「浮沉皆有力」。 肺雖與大腸相表裡, 但大腸之病脈, 應視「短脈」之有無而斷之, 並非浮取為大腸脈, 沉取為肺脈。 左右三部臟腑病變之斷法皆同此。 醫者不可不知。

(2)右關屬睥, 脾胃相表裡, 「微沉」為脾脈, 「短」則為胃脈。

(3)右尺為先天腎氣, 其脈言「微沉有力」。 亦主三焦利水之功能。 如見「大而長」之太陽膀胱脈, 則主泌尿系統之病變。

(二)左手

(1)左寸屬心, 其脈「微鉤, 微浮而有力」, 心與小腸表裡, 如見「大而長」之太陽脈始為小腸之病變。

(2)在關屬肝, 其脈「微弦」。 肝膽相表裡, 如見「弦大而浮」, 有力之脈則為少腸膽之相火。

(3)左尺屬後天腎氣, 主生殖、發育, 平脈當「微沉而有力」, 如大而長之見膀胱脈, 亦主泌尿系統之疾。

2.

氣象脈

(一)飲食入胃, 腐化消磨, 手太陰散其精華, 遊溢經絡, 以化氣血。 氣血周流, 現於氣口, 以成尺寸。 氣口者, 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 關前為寸, 關後為尺, 尺為陰而寸為陽, 關者, 陰陽之中氣也。 寸口在魚際之分, 關上在大淵之分, 尺中在經渠之分。

(二)心與小腸, 候于左寸, 肺與大腸, 候於右寸, 肝膽候于左關, 脾胃候于右關, 腎與膀胱 , 候於兩尺, 心主三焦, 隨水下蟄於右尺, 亦附此焉。

(三)《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 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

尺裡以候腹。 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內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 內以候脾, 兩關部也。 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內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內以候膻中, 兩寸部也。 前以候前, 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謹調尺寸, 而表裡上下, 於此得矣。

三.

脈理:

(一)脈位之理

兩寸者察火氣之虛實聚散

左寸右尺察君相火之虛實聚散 右寸左尺察金水之虛實聚散

左寸心:陰氣之散 右寸肺:陽氣之降

左關肝:中氣之升 兩關者察中土之虛實聚散 右關脾:中氣之降

左尺腎:陰氣之升 右尺命:陰氣之藏

左三部察木氣之虛實聚散 右三部察金氣之虛實聚散

兩尺者察水氣之虛實聚散

(二)脈象之理

脹:外實內虛

癆:血瘀虛熱 大〈芤〉 瘋:陽盛氣亂

數〈促〉 午 浮〈散〉

已 未

疝:實而積 閉:寒而不能

堅〈牢〉辰 申 澀〈結〉

厥:氣實邪逆 痢:氣虛下失

長〈絃〉 卯 酉 短〈濡〉

痟:熱而渴 痞:虛而滯

滑〈動〉寅 戌 軟〈弱〉

癲:陰盛氣藏 痹:氣滯實寒

醜 萎:內實外虛 亥

沉〈伏〉 子 遲〈結〉

小〈石〉

十二脈所主:

內傷六脈:長短大小軟堅

外感六脈:遲數滑澀浮沉

浮沉者, 陰陽之性也, 主中氣之聚散

浮為未土 未為陽土, 為陽明胃之脈, 主中氣之化燥, 又為火中土, 主火氣之外發而主熱, 又藏木氣, 主木氣之升發而主強

沉為醜土 醜為陰土, 為太陰脾土脈, 主中氣之化濕, 又為水中土, 主水氣之內收而主寒, 又藏金氣, 主金氣之降收而主弱

軟堅者, 陰陽之情也, 主中氣之虛實

堅為辰土 辰為陰土, 為少陽三焦之脈, 主中氣之化寒, 又為木中土, 主木氣之上升而主強,又藏水氣,主水氣之沉凝而主寒

軟為戌土 戌為陽土,為厥陰心包之脈,主中氣之化熱,又為金中土,主金氣之下降而主弱,又藏火氣,主火氣之浮散而主熱

遲數者,陰陽之氣也,主水火之未濟

數為丙火 丙為陽火,為太陽小腸之脈,主外來之暑熱,又為火中金,為火氣不達,寒水不升,金受火克而元陽虛,主陰不濟陽。

遲為壬水 壬為陽水,為太陽膀胱之脈,主外受之陰寒,又為水中木,為水氣不藏,陽火不降,水寒木枯而陰氣凝,主陽不濟陰。

滑澀者,陰陽之體也,主氣血之凝滯

滑為甲木 甲為陽木,為少陽膽經之脈,主外來之溫病,又甲在六氣為相火,主木火上逆,為木氣不達水氣鬱而為濕

澀為庚金 庚為陽金,為陽明大腸之脈,主外來之涼病,在六氣為燥金,主燥金下陷,為金氣不升,火氣鬱而為淤

大小者,陰陽之象也,主陰血之多少

大為丁火 丁為陰火,為少陰心火之脈,主心火之鬱,火病則熱,外盛而內虛,又丁在六氣為君火, 主火熱陽盛

小為癸水 癸為陰水,為少陰腎水之脈,主腎水之凝,水病則寒,內盛而外虛,又癸在六氣為君火,也主火熱內伏。

長短者,陰陽之形也,主陽氣之強弱

長為乙木 乙為陰木,為厥陰肝木之脈,主肝木之滯,木病則強,氣機上逆, 主氣太過

短為辛金 辛為陰金,為太陰肺金之脈,主肺金之澀,金病則弱,氣機下陷,主氣不足

十二脈主病

四.

斷病

病者右手之動脈博動應全身「氣」之進退,亦主肺循環之狀況、屬陽、屬表,故當先察其外經之病理變化於此。左手主全身「血」氣之衰旺,亦為體循環之狀況。屬陰、屬裡,故次當察其血分之病變於此。

1.

知常

四時脈體

內容: 天地之氣,生長于春夏,收藏於秋冬。人與天地同氣也,陽氣生長,則脈浮升,陰氣收

藏,則脈沉降,是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秋之脈降,冬之脈沉。 《素問?脈要精微論》︰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隨時變更,寸脈本浮,而一交秋冬,則見沉意,尺脈本沉, 而一交春夏,則見浮機。此氣化一定,毫髮不爽也。仲景脈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極也。浮者,金氣方收,微 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約春脈沉而微浮,夏則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則全沉。

臟腑脈象

內容: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陽既殊,脈象攸分。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澀,腎脈

沉。 其甚者為髒,其微者為腑。《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邪幹心也,微急者,膽邪幹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幹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幹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幹心也,微緩

者,胃邪幹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幹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幹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

邪幹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腸也。其它臟腑,依此類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秉生脈體

長主高 短主矮

大主瘦 小主肥

軟主虛 堅主實

遲主愚 數主聰

滑主躁 澀主淤

浮主動 沉主靜

2.達變

脈體大象

五臟之脈,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間。陽浮而陰沉,其性然也。然陽主降而陰主升,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則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則沉中帶浮。沉而微浮,則陰不下走,浮而微沉,則陽不上飛。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陽氣上逆而不交于陰,尺脈但沉而不浮,則陰氣下陷而不交于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陽,戊土降則辛金下行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職者,木刑之也。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 降,木榮而不鬱。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鬱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於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鬱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 胃之鬱而不降也。膽木化氣於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氣鬱蒸,而生上熱,於是右寸之脈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 抑遏而生下熱,於是左尺之脈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倉廩不納,噁心嘔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則清氣下瘀, 水穀不消,脹滿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氣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鬱,木陷則血不溫升而下脫。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於流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 而不至於固結者,賴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則血脫於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郁 於上,而肝木不升,則氣下結。推之,凡驚悸、吐衄、盜汗、遺精之病,皆金氣不能降斂, 淋癃、泄痢、噯腐、吞酸之病,皆木氣不能生髮。金逆而莫收斂,則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則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大者、有餘之象也,于其有餘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則脈之妙解而醫之至數也。經所謂大則病進者,別有玄機,非後世醫書陽盛陰虛之說也。

五行相乘

《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邪幹心也,微急者,膽邪幹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幹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幹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幹心也,微緩

者,胃邪幹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幹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幹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

邪幹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腸也。其它臟腑,依此類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從後來者為虛邪,後者為母,母邪傳子則虛主內傷。前來實邪外感賒,前來為子,子邪傳母則實主外感。我克不妨為微證,來克我者命將絕。

真髒脈義

內容: 土者,四維之中氣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氣,故脾陽左升則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氣, 故胃 陰右降則化肺金。金降於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于南,溫氣化熱,是謂心火。肺、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

脾胃者,四髒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夫養,脈見真髒,則人死焉,故四髒之脈,必以胃氣為本。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毛,腎脈石,脾胃脈緩。其弦鉤毛石而緩者,是四髒之有胃氣也 。其弦鉤毛石而不緩者,是謂真髒脈。真髒脈見,胃氣敗竭,必死不救也。玉機真髒論︰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髒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真髒脈者,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諸真髒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髒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至於手太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髒也,故曰死。蓋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土生於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訓,以少陰負趺陽為順。少陰水勝,則火滅而土敗也。自醫法失傳,後世庸愚,乃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敗胃氣。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良可哀也﹗

主木氣之上升而主強,又藏水氣,主水氣之沉凝而主寒

軟為戌土 戌為陽土,為厥陰心包之脈,主中氣之化熱,又為金中土,主金氣之下降而主弱,又藏火氣,主火氣之浮散而主熱

遲數者,陰陽之氣也,主水火之未濟

數為丙火 丙為陽火,為太陽小腸之脈,主外來之暑熱,又為火中金,為火氣不達,寒水不升,金受火克而元陽虛,主陰不濟陽。

遲為壬水 壬為陽水,為太陽膀胱之脈,主外受之陰寒,又為水中木,為水氣不藏,陽火不降,水寒木枯而陰氣凝,主陽不濟陰。

滑澀者,陰陽之體也,主氣血之凝滯

滑為甲木 甲為陽木,為少陽膽經之脈,主外來之溫病,又甲在六氣為相火,主木火上逆,為木氣不達水氣鬱而為濕

澀為庚金 庚為陽金,為陽明大腸之脈,主外來之涼病,在六氣為燥金,主燥金下陷,為金氣不升,火氣鬱而為淤

大小者,陰陽之象也,主陰血之多少

大為丁火 丁為陰火,為少陰心火之脈,主心火之鬱,火病則熱,外盛而內虛,又丁在六氣為君火, 主火熱陽盛

小為癸水 癸為陰水,為少陰腎水之脈,主腎水之凝,水病則寒,內盛而外虛,又癸在六氣為君火,也主火熱內伏。

長短者,陰陽之形也,主陽氣之強弱

長為乙木 乙為陰木,為厥陰肝木之脈,主肝木之滯,木病則強,氣機上逆, 主氣太過

短為辛金 辛為陰金,為太陰肺金之脈,主肺金之澀,金病則弱,氣機下陷,主氣不足

十二脈主病

四.

斷病

病者右手之動脈博動應全身「氣」之進退,亦主肺循環之狀況、屬陽、屬表,故當先察其外經之病理變化於此。左手主全身「血」氣之衰旺,亦為體循環之狀況。屬陰、屬裡,故次當察其血分之病變於此。

1.

知常

四時脈體

內容: 天地之氣,生長于春夏,收藏於秋冬。人與天地同氣也,陽氣生長,則脈浮升,陰氣收

藏,則脈沉降,是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秋之脈降,冬之脈沉。 《素問?脈要精微論》︰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隨時變更,寸脈本浮,而一交秋冬,則見沉意,尺脈本沉, 而一交春夏,則見浮機。此氣化一定,毫髮不爽也。仲景脈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極也。浮者,金氣方收,微 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約春脈沉而微浮,夏則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則全沉。

臟腑脈象

內容: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陽既殊,脈象攸分。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澀,腎脈

沉。 其甚者為髒,其微者為腑。《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邪幹心也,微急者,膽邪幹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幹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幹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幹心也,微緩

者,胃邪幹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幹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幹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

邪幹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腸也。其它臟腑,依此類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秉生脈體

長主高 短主矮

大主瘦 小主肥

軟主虛 堅主實

遲主愚 數主聰

滑主躁 澀主淤

浮主動 沉主靜

2.達變

脈體大象

五臟之脈,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間。陽浮而陰沉,其性然也。然陽主降而陰主升,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則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則沉中帶浮。沉而微浮,則陰不下走,浮而微沉,則陽不上飛。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陽氣上逆而不交于陰,尺脈但沉而不浮,則陰氣下陷而不交于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陽,戊土降則辛金下行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職者,木刑之也。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 降,木榮而不鬱。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鬱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於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鬱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 胃之鬱而不降也。膽木化氣於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氣鬱蒸,而生上熱,於是右寸之脈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 抑遏而生下熱,於是左尺之脈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倉廩不納,噁心嘔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則清氣下瘀, 水穀不消,脹滿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氣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鬱,木陷則血不溫升而下脫。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於流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 而不至於固結者,賴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則血脫於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郁 於上,而肝木不升,則氣下結。推之,凡驚悸、吐衄、盜汗、遺精之病,皆金氣不能降斂, 淋癃、泄痢、噯腐、吞酸之病,皆木氣不能生髮。金逆而莫收斂,則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則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大者、有餘之象也,于其有餘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則脈之妙解而醫之至數也。經所謂大則病進者,別有玄機,非後世醫書陽盛陰虛之說也。

五行相乘

《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邪幹心也,微急者,膽邪幹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幹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幹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幹心也,微緩

者,胃邪幹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幹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幹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

邪幹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腸也。其它臟腑,依此類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從後來者為虛邪,後者為母,母邪傳子則虛主內傷。前來實邪外感賒,前來為子,子邪傳母則實主外感。我克不妨為微證,來克我者命將絕。

真髒脈義

內容: 土者,四維之中氣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氣,故脾陽左升則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氣, 故胃 陰右降則化肺金。金降於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于南,溫氣化熱,是謂心火。肺、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

脾胃者,四髒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夫養,脈見真髒,則人死焉,故四髒之脈,必以胃氣為本。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毛,腎脈石,脾胃脈緩。其弦鉤毛石而緩者,是四髒之有胃氣也 。其弦鉤毛石而不緩者,是謂真髒脈。真髒脈見,胃氣敗竭,必死不救也。玉機真髒論︰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髒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真髒脈者,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諸真髒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髒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至於手太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髒也,故曰死。蓋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土生於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訓,以少陰負趺陽為順。少陰水勝,則火滅而土敗也。自醫法失傳,後世庸愚,乃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敗胃氣。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良可哀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