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看世界 | 元大都遺址海棠花溪,廢墟上開出的盛世繁花

聞說花溪春正好, 也擬自由行。

早就聽說了“海棠花溪”, 只是沒想到已經成為了一個地標, 百度地圖有明確的路線指引。

地鐵10號線北土城站, 出站即到。

但我還是決定從西土城出站, 因為, 在看花之前, 我更想靜靜地走一遍元大都遺址。

元大都城垣遺址碑

元, 是一個我們刻意想要遺忘的朝代, 因為它銘刻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恥辱。

可是, 歷史的印記不容抹殺, 遺忘, 就等於背叛。

1

西元1260年, 忽必烈即汗位, 建元“中統”。 1264年, 為更好地控制中原, 忽必烈決定遷都燕京, 同時下令修建都城。

1271年, 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 次年遷都燕京, 稱大都 。

氣勢恢宏的大都建典群雕

遷都之後, 興建工作仍在進行, 直到1285年, 重要建築才陸續竣工, 忽必烈發佈了令舊城(金中都故城)居民遷入新都的詔書:

“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 以資高及居職者為先, 仍定制以地八畝為一份, 其地過八畝或力不能作室者, 皆不得冒據, 聽民作室”。

元大都平面圖

元大都共有十一門。 各城門的命名都與《周易》卦象相關。

南垣正中為麗正門, 取《周易》“日月麗乎天”之意;

東為文明門, 取《周易》“文明以健”、“其德剛健而文明”之意;

西為順承門, 取《周易》“至哉坤元, 萬物滋生, 乃順承天”之意(坤為西南方位)。

東垣正中為崇仁門, 取東方屬春、屬仁之義;

南為齊化門, 合《說卦傳》“齊乎巽, 巽東南也”之義;

北為光熙門, 取《周易》“艮(東北), 止也……其道光明”之意。

西垣正中為和義門, 取西方屬秋、屬義之理;

南為平則門, 北為肅清門。

北垣東為安貞門, 取《周易》“幹上坎下……安貞吉”之意;

西為健德門, 取《周易》“幹者健也, 剛陽之德吉”之意。

在中國歷史上, 元是最沒文化的朝代, 為什麼能以《易經》文化來建都?

原來, 大都的總設計師劉秉忠是深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漢人。

劉秉忠和他設計的元大都

劉秉忠, 河北人(近讀三國, 發現河北真是人才輩出啊), 既是政治家, 又是文學家, 崇尚儒釋道三教, 尤其精通《易經》, 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

因為受器重, 提出的建議能被接納, 在忽必烈攻宋時, 劉秉忠多次勸說忽必烈不要濫殺無辜, 因此拯救了萬千百姓的性命。

要知道, 蒙古帝國是以屠城著稱的, 每征服一地, 就展開野蠻屠殺, 直到攻宋時才有所收斂。

這樣的轉變, 劉秉忠功不可沒。

由此可見, 一味地反抗強權並不可取, 不如順應時勢, 對強權進行引導, 使之向文明發展。

此之謂“以柔克剛”。

劉秉忠正是這樣做的, 他不僅建議忽必烈以“大哉乾元”建朝, 而且幫助忽必烈建立和完善政治體制、典章制度, 並且受命設計和規劃元大都。

位於蘆溝橋的劉秉忠墓

劉秉忠只活了59歲,而且是無疾而終(很好奇,無疾為何早逝?)他是元朝唯一一個位封三公的漢人。

說到元大都的建設,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偉人——郭守敬。

建都燕京,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於是,當時著名的水利工程師郭守敬走馬上任,擔任元大都建設的都水監。

郭守敬雕像

郭守敬也是河北人,並且是劉秉忠的學生,既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師,也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現在遺址中,有兩處景點與郭守敬的水利工程有關。

一是“薊草芬菲”中的水源木架,取自郭守敬治水工程中的“跨河跳槽”及“荊芭編籠裝石”的創造。

元大都遺址之木架水源

二是“水關新意”中的泄水水關,是元大都排水工程的一部分。

元大都遺址之泄水水關

除此之外,郭守敬在水利上的巨大貢獻,就是挖建了漕運河道通惠河。

通惠河的挖建,不僅解決了大都的水源問題,而且解決了運輸問題,促進了大都的繁華。

美麗的通惠河

4

大都建成之後,忽必烈依然保留了原都城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據《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記載,每年春天,元世祖忽必烈都要“攜同後妃子、諸多貴族及大小官吏等,從大都前往上都度夏。到了秋天,再從上都回到大都過冬。年復一年,從無例外,形成雙都巡行的風俗。”

雙都巡幸圖

在大都遺址,到處可以見到栩栩如生的馬雕,充分體現了蒙古族的遊牧文化。

馬之雄壯,很容易讓人想起馬蹄下哀鳴的生命。

5

還沒來得及從悼古懷今的思緒中拉回來,穿過一個低矮的橋洞,前方陡然熱鬧了起來。在陣陣香味中,我知道,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海棠花溪。

分隔時空的橋洞

橋洞之短,似乎是在說明元代短暫的壽命。從定都大都(西元1271年),到朱元璋攻佔北京,建立明朝(西元1368年),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當年的大都,也終成少人問津的廢墟。

這塊土地重新熱鬧,是源於1998年開始的海棠花節,至少已經熱鬧了20年。

元大都的“海棠花節”,與香山植物園的“桃花節”、玉淵潭的“櫻花節”,並稱京城春日裡的三大花事。每年四月,這裡都迎來大量喜歡海棠的遊客。

遊人如織

說到海棠,喜歡讀書的人一定不會忘了《紅樓夢》中史湘雲抽到的花箋:

只恐夜深花睡去

這句詩出自蘇軾的《海棠》

海棠

蘇軾 (宋)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當然,我們還會想起黛玉的《詠海棠》: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還有寶釵的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

更有一代才女李清照的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5

從西土城到北土城, 沿著地鐵10號線,短短3.7公里,走走停停,也只需半天,卻穿越了千年。

看到舊日繁華的大都,今天已成無人問津的廢墟,不由得想起清代詩人張英的一句勸誡詩: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當年,蒙古的鐵蹄踏遍了歐亞大陸,何等威風。如今,也只是黃土一塚,淹沒在萋萋芳草中。

反倒是海棠,隨著季節,伴著春風,兀自開放,散發著陣陣幽香。不為何人而開,不為何人而謝,只是順應時令,造就一年一度的盛世繁花。

春季到北京來看花,別忘了元大都遺址上盛開的海棠。

位於蘆溝橋的劉秉忠墓

劉秉忠只活了59歲,而且是無疾而終(很好奇,無疾為何早逝?)他是元朝唯一一個位封三公的漢人。

說到元大都的建設,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偉人——郭守敬。

建都燕京,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於是,當時著名的水利工程師郭守敬走馬上任,擔任元大都建設的都水監。

郭守敬雕像

郭守敬也是河北人,並且是劉秉忠的學生,既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師,也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現在遺址中,有兩處景點與郭守敬的水利工程有關。

一是“薊草芬菲”中的水源木架,取自郭守敬治水工程中的“跨河跳槽”及“荊芭編籠裝石”的創造。

元大都遺址之木架水源

二是“水關新意”中的泄水水關,是元大都排水工程的一部分。

元大都遺址之泄水水關

除此之外,郭守敬在水利上的巨大貢獻,就是挖建了漕運河道通惠河。

通惠河的挖建,不僅解決了大都的水源問題,而且解決了運輸問題,促進了大都的繁華。

美麗的通惠河

4

大都建成之後,忽必烈依然保留了原都城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據《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記載,每年春天,元世祖忽必烈都要“攜同後妃子、諸多貴族及大小官吏等,從大都前往上都度夏。到了秋天,再從上都回到大都過冬。年復一年,從無例外,形成雙都巡行的風俗。”

雙都巡幸圖

在大都遺址,到處可以見到栩栩如生的馬雕,充分體現了蒙古族的遊牧文化。

馬之雄壯,很容易讓人想起馬蹄下哀鳴的生命。

5

還沒來得及從悼古懷今的思緒中拉回來,穿過一個低矮的橋洞,前方陡然熱鬧了起來。在陣陣香味中,我知道,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海棠花溪。

分隔時空的橋洞

橋洞之短,似乎是在說明元代短暫的壽命。從定都大都(西元1271年),到朱元璋攻佔北京,建立明朝(西元1368年),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當年的大都,也終成少人問津的廢墟。

這塊土地重新熱鬧,是源於1998年開始的海棠花節,至少已經熱鬧了20年。

元大都的“海棠花節”,與香山植物園的“桃花節”、玉淵潭的“櫻花節”,並稱京城春日裡的三大花事。每年四月,這裡都迎來大量喜歡海棠的遊客。

遊人如織

說到海棠,喜歡讀書的人一定不會忘了《紅樓夢》中史湘雲抽到的花箋:

只恐夜深花睡去

這句詩出自蘇軾的《海棠》

海棠

蘇軾 (宋)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當然,我們還會想起黛玉的《詠海棠》: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還有寶釵的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

更有一代才女李清照的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5

從西土城到北土城, 沿著地鐵10號線,短短3.7公里,走走停停,也只需半天,卻穿越了千年。

看到舊日繁華的大都,今天已成無人問津的廢墟,不由得想起清代詩人張英的一句勸誡詩: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當年,蒙古的鐵蹄踏遍了歐亞大陸,何等威風。如今,也只是黃土一塚,淹沒在萋萋芳草中。

反倒是海棠,隨著季節,伴著春風,兀自開放,散發著陣陣幽香。不為何人而開,不為何人而謝,只是順應時令,造就一年一度的盛世繁花。

春季到北京來看花,別忘了元大都遺址上盛開的海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