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PDCA迴圈(戴明環)

PDCA迴圈, 由現代品質管制之父 W. Edwards Deming發明, 也稱為“戴明環”, 通過Plan(計畫)、Do(實施)、Check(檢查)、Act(總結)4個步驟的迴圈反覆運算來逐步提高品質。

迴圈反覆運算思維不僅用於企業生產, 也適用個人管理, 本文從個人使用出發來理解PDCA迴圈4個操作步驟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Plan 計畫

做事之前要計畫一番, 考慮三點:

確定目標, 明確收益: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它帶來的價值是什麼?要有“商人心態”——做事求回報, 要知道目標達成後自己的收穫是什麼, 知識增加、技能提高、人脈積累等都是收益。

理解情景, 整合資源: 當前處在什麼樣的位置, 和目標有多大差距?自身和周圍都有什麼資源可以使用,

如何做到天時地利人和?

制定方案, 分步拆解:如何通過一步一步的小目標來實現大目標?

行動方案要切合預設目標

確定目標, 明確收益

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 即

Specific 具體的,

反例, “我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正例, “我要成為一名資料科學家”;

Measurable 可量化的

反例, 考試要靠高分;

正例, 考試要達到90分以上(滿分100分);

Attainable 可以實現的(實現概率較大)

反例, “我要開個公司, 幹掉BAT”;

正例, “我寫公眾號用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並樹立個人品牌”;

Relevant, 和目標相關的, 可以理解為“效度”, 即行動方案在多大程度上是和目標切合的。

反例, “我想通過打籃球來提高寫作水準”;

正例, “我要通過鍛煉和飲食改善來控制體重”

Time-based, 有時間限制

反例, “我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啥時候啊?”——“很久很久以後”;

正例, “我爭取努力複習3個月, 然後通過英語四級考試”;

理解情景, 整合資源

情景就是自己所處的環境, 以及環境提供的資源和資訊。

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任務:

e.g. 學校中, 考試很重要, 工作中,

拿績效升職加薪很重要;

同一任務在不同情境下的實現方式也不同。

e.g. 學英語, 大學參加英語角, 工作中則可能上國外的專業網站查英文資料

理解情景的方法之一是定位, 即發現自己的角色以及同周圍的人和事物的關係, 然後找出情景中可以利用的資源。

資源分為個人資源和外部資源, 個人資源是可以“隨身帶走”的, 外部資源則會因為所處的場景不一樣而發生變化。

個人資源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有句話說“底層拼體力, 中層拼智力, 高層拼智力+體力”, 高效地工作已充沛的精力為基礎, 充沛的精力以健康為基礎。 均衡飲食、良好作息、適當鍛煉等都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心智, 除了知識經驗, 還有學習力、思考力、情緒控制力等,

平時要有目的地訓練和積累這些“軟”實力;

時間, 時間有限且不可逆, 時間是每個人都有的“投資本金”,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除去運氣成分, 恐怕就在於對待時間的態度上了, 即使每天進步一點點, 可以積跬步以至千里

外部資源

天時, 時勢造英雄, 每個時代都有機遇和挑戰

e.g. 90年代開始發展的互聯網造就了BAT;

e.g. 近幾年機器學習發展火熱, 不少人會選擇這個方向的職業

地利, 即所處的環境或者平臺, 平臺是一個資源的集中地。

e.g. 利用公司、社團提供的各種資源進行自我充電

人和, 人脈資源

e.g. 高管工資高, 除了行業經驗, 還因為他們是有召喚能力的法師, 可以從0到1組建一個新團隊;

e.g. 通過朋友內推獲得新工作比投簡歷更靠譜

工具, 君子善假于物, 利用工具來提高效率。

e.g. 通過語音記錄軟體來寫作;

e.g. 使用付費訂閱app, 降低從鋪天蓋地的免費資訊中過濾垃圾的時間成本

制定方案, 分步拆解

確定起點(當前位置)和終點(目標)後, 將大目標拆分為一個個小目標, 然後分步解決小目標, 在每個步驟(環節)會有多種可選方案, 需要選擇最優的方案。

注:圖中的小黑點表示該環節下的不同解決方案

分步拆解的好處, 一方面可以借助實現每個小目標來逐步搜集所需的資源(而不是一下子都找齊, 前期時間成本太高), 另一方面小目標有助於較快獲得回饋, 以便及時調整行動方案。

Do 實施

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三點:資源配置、風險控制、尋求創新。

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 不同環節投入不同的資源,確定在各個環節下使用的各種資源的分配比例。

e.g. Goolgle資源配置法則70-20-10,70%是主營業務,20%是和主營業務關聯的業務,10%投入到創新業務中;

執行規劃

確定優先順序,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e.g. 參考28原則,緊急重要象限,波士頓矩陣模型等

執行模式,即多個行動步驟的結構。

e.g. 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水準鋪開還是垂直深入

e.g. 串列執行,還是並存執行

e.g. 從點-->線-->面,MVP反覆運算

e.g. 模組化,分段施工,然後拼接(例如汽車的製造,不同的零部件由不同生產商提供)

風險控制

注:圖片來自網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果一帆風順只能說明運氣很好(試問哪有不調試bug(漏洞)的程式師呢),如果遇到挫折也要積極應對(上天總是“打一巴掌,給一個棗”,肌肉在大量刺激後“超量恢復”而促進其生長)。

風險分類:

內部風險,人性的弱點、思維的局限、知識的不足、情緒的失控等等都可能讓自己陷於危險的境地;

外部風險,競爭對手的超越、合作關係的破裂、失去環境支撐等,都要提前預防和準備應對方案。

我們一直在和不斷變化的環境動態博弈,風險是動態的,相應的應對措施也要不斷更新,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不斷改正舊有的錯誤觀念,更新頭腦中的知識庫,動態的知識才能應對動態的複雜環境。

習以為常的東西可能非常致命——農場主飼養火雞1000天,天真的火雞認為主人每天都會定時來給它投食,直到感恩節前一天,這只可憐的火雞被宰殺掉了——1000天積累的經驗並不一定在第1001天發生作用。

更多請參考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作品《黑天鵝》、《反脆弱》

尋求創新

找出當前和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不斷突破已有的習慣的工作(思維)模式。

注:圖片來自網站 Pexles

人的天性是尋求舒適的,創新就要打破這種舒適的狀態,要走出舒適區,要警惕路徑依賴,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可能意味著“低效”和“風險”,要及時發現並做出改進。

有人習慣冗長重複的工作而不去思考更高效的方式,最懶的人應該就是連“偷懶”的方法都不願意學的人了。

Check 檢查

檢查的原則:

抓重點:考察的關鍵點、環節,然後再層層細分;

要量化:今天和昨天比是否有提高,要靠有效的(效度)、穩定的(信度)指標來進行比較;

要系統:對問題進行系統性分析,類似邏輯樹結構一樣層層分解(或者金字塔結構);

要規範:對檢查的流程規範化,這次的檢查流程在PDCA的下一迴圈中應該大部分可以重複使用;

注:圖片來自網站Pexels

檢查關注3點:

準確性,是否解決了問題,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穩定性,在不同風險環境下是否穩定?

高效性:哪些地方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Act 總結

記錄總結

對P、D、C(有時也包括A)各個環節進行複盤,把總結的事項列出清單,然後進行CSS分類——Continue(繼續)做什麼,Stop(停止)做什麼,Start(開始)做什麼。

試錯的過程是無法避免的,但要做到有效試錯,基於對環境和目標的判斷提出假設,然後驗證(假設就是PDCA迴圈中的計畫(Plan),而驗證對應Do(實施)、Check(檢查)兩個步驟)。

知識重構

要建立知識庫,例如失敗教訓庫、成功案例庫,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從成功中總結經驗,然後將這些經驗用於改善下一次的行動(也就是下一個PDCA過程)。

不斷對原有知識進行重構:

增加不知道或遺漏的、有價值的資訊;

刪除過時或無效的資訊;

改正錯誤的、不完善的資訊

發展導向

對於“檢查”(Check)環節發現的問題提出可能的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並應用到下一次反覆運算的P、D、C環節中。

PDCA的迴圈流程 注:圖片來自wikipedia

以下以個人寫公眾號文章的過程來舉例:

Plan 計畫

目標

寫原創文章,鍛煉寫作能力,在一年內能達到2個小時內寫3000字的水準;

3個月內拿到微信文章原創標識

資源

個人資源:可以寫的內容包括先前做的筆記(包括畫的思維導圖)、目前有看書和參加一些課程、工作上的經驗等;

外部資源,同事提供資料分析類文章的靈感,微信好友可以擴大文章傳播範圍

步驟

規劃文章主題,個人感悟、讀書筆記、思維工具、資料分析;

先嘗試每週至少一篇文章,培養寫作習慣;

前期整理發表已有的筆記,後期以專題、案例為主;

朋友圈擴散文章(也包括威逼利誘朋友幫忙轉發),以提升關注人數,這樣可以獲得外部動力

Do 實施

寫文章分3步走:

定要點,畫腦圖

列出文章主要的觀點123,然後通過思維導圖來擴展內容框架

注:畫思維導圖請見文章《思維導圖》

寫初稿,填內容

依據第一步的思維導圖,先在簡書上快速寫初稿,至少寫夠300字(注:微信公眾號違章至少300字以上才能聲明原創);

把內容拷貝到微信公眾號再次編輯,反復從頭到尾邊讀邊增加內容,內容增加主要是解釋性的文字、雞湯段子、好的例子

找配圖,再潤色

去pixabay和pexels兩個網站找高大上配圖;

對文字進行潤色修改,增加前後銜接的內容、刪除多餘的內容、改掉錯別字和表達不當的地方

一般提前一周確定主題,發文章當天早上寫初稿,並補充內容幾次,中午改幾次,晚上發佈前再修改潤色。

風險控制

版權

不要抄襲文章,不然會被封號,儘量不要使用一些版權不清楚的圖片,如有明確聲明不能免費用於商用,那就一定不要用,要遵守微信平臺的規則;

備份

寫文章的素材要備份好;

文章發佈後,我會複製一版到簡書上(設置為私密文章),簡書上有一鍵備份文章的功能

內容

遵守微信平臺的內容規定,除了不要涉及法律,還要避免敏感話題、人身攻擊等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麻煩的內容

尋求創新

現在能想到的點只有兩個:

文章配思維導圖(部分文章);

跨專業的思維分析,除了大學學過的數學、心理學,還可以結合自學的經濟學以及商業上的知識(後兩者相當粗淺)

Check 檢查

標題

標題是否容易理解,能不能看標題就知道文章說啥;

是否能“自帶流量”,即通過常見的關鍵字能查到這篇文章,比如本文可以通過關鍵字“PDCA”檢索到,如果我標題寫“Plan, Do, Check, Act”,就不那麼容易被其他人檢索到了,大部分人還是會直接檢索“PDCA”的;

標題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引發讀者的興趣(說實話,這點我目前做得不好)

摘要

是不是寫對了?先前有一篇文章摘要都寫錯了,導致刪除重發;

是否概括核心主題;

內容

要點是否基本涵蓋?

是否“說人話”(通俗易懂)?

是否廢話太多,刪除不必要的修飾詞和組詞

是否圖文並茂(一圖勝千言)?

Act 總結

在“檢查”環節發現的錯誤怎麼改進?

e.g. 先前有兩篇文章因為摘要和內容核查上不夠仔細,然後完善了審查的順序和細節

經驗總結,文章發出來後通過對比不同文章的閱讀量及帶來的新關注人數來發現自己哪些主題的文章更被認可,同時閱讀一些關於寫作訓練的資料,來提升寫作的速度和品質,以及多讀書以提高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不同環節投入不同的資源,確定在各個環節下使用的各種資源的分配比例。

e.g. Goolgle資源配置法則70-20-10,70%是主營業務,20%是和主營業務關聯的業務,10%投入到創新業務中;

執行規劃

確定優先順序,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e.g. 參考28原則,緊急重要象限,波士頓矩陣模型等

執行模式,即多個行動步驟的結構。

e.g. 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水準鋪開還是垂直深入

e.g. 串列執行,還是並存執行

e.g. 從點-->線-->面,MVP反覆運算

e.g. 模組化,分段施工,然後拼接(例如汽車的製造,不同的零部件由不同生產商提供)

風險控制

注:圖片來自網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果一帆風順只能說明運氣很好(試問哪有不調試bug(漏洞)的程式師呢),如果遇到挫折也要積極應對(上天總是“打一巴掌,給一個棗”,肌肉在大量刺激後“超量恢復”而促進其生長)。

風險分類:

內部風險,人性的弱點、思維的局限、知識的不足、情緒的失控等等都可能讓自己陷於危險的境地;

外部風險,競爭對手的超越、合作關係的破裂、失去環境支撐等,都要提前預防和準備應對方案。

我們一直在和不斷變化的環境動態博弈,風險是動態的,相應的應對措施也要不斷更新,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不斷改正舊有的錯誤觀念,更新頭腦中的知識庫,動態的知識才能應對動態的複雜環境。

習以為常的東西可能非常致命——農場主飼養火雞1000天,天真的火雞認為主人每天都會定時來給它投食,直到感恩節前一天,這只可憐的火雞被宰殺掉了——1000天積累的經驗並不一定在第1001天發生作用。

更多請參考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作品《黑天鵝》、《反脆弱》

尋求創新

找出當前和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不斷突破已有的習慣的工作(思維)模式。

注:圖片來自網站 Pexles

人的天性是尋求舒適的,創新就要打破這種舒適的狀態,要走出舒適區,要警惕路徑依賴,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可能意味著“低效”和“風險”,要及時發現並做出改進。

有人習慣冗長重複的工作而不去思考更高效的方式,最懶的人應該就是連“偷懶”的方法都不願意學的人了。

Check 檢查

檢查的原則:

抓重點:考察的關鍵點、環節,然後再層層細分;

要量化:今天和昨天比是否有提高,要靠有效的(效度)、穩定的(信度)指標來進行比較;

要系統:對問題進行系統性分析,類似邏輯樹結構一樣層層分解(或者金字塔結構);

要規範:對檢查的流程規範化,這次的檢查流程在PDCA的下一迴圈中應該大部分可以重複使用;

注:圖片來自網站Pexels

檢查關注3點:

準確性,是否解決了問題,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穩定性,在不同風險環境下是否穩定?

高效性:哪些地方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Act 總結

記錄總結

對P、D、C(有時也包括A)各個環節進行複盤,把總結的事項列出清單,然後進行CSS分類——Continue(繼續)做什麼,Stop(停止)做什麼,Start(開始)做什麼。

試錯的過程是無法避免的,但要做到有效試錯,基於對環境和目標的判斷提出假設,然後驗證(假設就是PDCA迴圈中的計畫(Plan),而驗證對應Do(實施)、Check(檢查)兩個步驟)。

知識重構

要建立知識庫,例如失敗教訓庫、成功案例庫,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從成功中總結經驗,然後將這些經驗用於改善下一次的行動(也就是下一個PDCA過程)。

不斷對原有知識進行重構:

增加不知道或遺漏的、有價值的資訊;

刪除過時或無效的資訊;

改正錯誤的、不完善的資訊

發展導向

對於“檢查”(Check)環節發現的問題提出可能的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並應用到下一次反覆運算的P、D、C環節中。

PDCA的迴圈流程 注:圖片來自wikipedia

以下以個人寫公眾號文章的過程來舉例:

Plan 計畫

目標

寫原創文章,鍛煉寫作能力,在一年內能達到2個小時內寫3000字的水準;

3個月內拿到微信文章原創標識

資源

個人資源:可以寫的內容包括先前做的筆記(包括畫的思維導圖)、目前有看書和參加一些課程、工作上的經驗等;

外部資源,同事提供資料分析類文章的靈感,微信好友可以擴大文章傳播範圍

步驟

規劃文章主題,個人感悟、讀書筆記、思維工具、資料分析;

先嘗試每週至少一篇文章,培養寫作習慣;

前期整理發表已有的筆記,後期以專題、案例為主;

朋友圈擴散文章(也包括威逼利誘朋友幫忙轉發),以提升關注人數,這樣可以獲得外部動力

Do 實施

寫文章分3步走:

定要點,畫腦圖

列出文章主要的觀點123,然後通過思維導圖來擴展內容框架

注:畫思維導圖請見文章《思維導圖》

寫初稿,填內容

依據第一步的思維導圖,先在簡書上快速寫初稿,至少寫夠300字(注:微信公眾號違章至少300字以上才能聲明原創);

把內容拷貝到微信公眾號再次編輯,反復從頭到尾邊讀邊增加內容,內容增加主要是解釋性的文字、雞湯段子、好的例子

找配圖,再潤色

去pixabay和pexels兩個網站找高大上配圖;

對文字進行潤色修改,增加前後銜接的內容、刪除多餘的內容、改掉錯別字和表達不當的地方

一般提前一周確定主題,發文章當天早上寫初稿,並補充內容幾次,中午改幾次,晚上發佈前再修改潤色。

風險控制

版權

不要抄襲文章,不然會被封號,儘量不要使用一些版權不清楚的圖片,如有明確聲明不能免費用於商用,那就一定不要用,要遵守微信平臺的規則;

備份

寫文章的素材要備份好;

文章發佈後,我會複製一版到簡書上(設置為私密文章),簡書上有一鍵備份文章的功能

內容

遵守微信平臺的內容規定,除了不要涉及法律,還要避免敏感話題、人身攻擊等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麻煩的內容

尋求創新

現在能想到的點只有兩個:

文章配思維導圖(部分文章);

跨專業的思維分析,除了大學學過的數學、心理學,還可以結合自學的經濟學以及商業上的知識(後兩者相當粗淺)

Check 檢查

標題

標題是否容易理解,能不能看標題就知道文章說啥;

是否能“自帶流量”,即通過常見的關鍵字能查到這篇文章,比如本文可以通過關鍵字“PDCA”檢索到,如果我標題寫“Plan, Do, Check, Act”,就不那麼容易被其他人檢索到了,大部分人還是會直接檢索“PDCA”的;

標題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引發讀者的興趣(說實話,這點我目前做得不好)

摘要

是不是寫對了?先前有一篇文章摘要都寫錯了,導致刪除重發;

是否概括核心主題;

內容

要點是否基本涵蓋?

是否“說人話”(通俗易懂)?

是否廢話太多,刪除不必要的修飾詞和組詞

是否圖文並茂(一圖勝千言)?

Act 總結

在“檢查”環節發現的錯誤怎麼改進?

e.g. 先前有兩篇文章因為摘要和內容核查上不夠仔細,然後完善了審查的順序和細節

經驗總結,文章發出來後通過對比不同文章的閱讀量及帶來的新關注人數來發現自己哪些主題的文章更被認可,同時閱讀一些關於寫作訓練的資料,來提升寫作的速度和品質,以及多讀書以提高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