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民日報評論:同性戀絕非精神疾病

談到“性”, 不少人會覺得難以啟齒。 然而, 孩子們總愛問“我是從哪裡來的”, 很多家長只好選擇搪塞其詞。 不過, 一段時間以來, 一套名為《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的教材, 消除了家長和老師在給孩子們解說性時的尷尬。 這套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編寫而成的性教育讀本, 從最初被視為“大尺度”到現在越來越受歡迎, 背後的原因, 網友一言以蔽之——“三觀正”。

這套讀本的“三觀正”, 從一個例子可見一斑。 在六年級上冊中, 專門有一個單元講述“性別與權利”, 其中介紹了不同的性傾向。

這本教材說, 性傾向不止一種, 不管是同性戀還是雙性戀都屬正常, 絕不是疾病。

的確, 這應該是一個共識, 同性戀絕非一種精神疾病。 早在1990年, 世界衛生組織就正式將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去除;2001年, 中華精神科學會也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

不歧視同性戀, 並且保障其權益, 更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 正如這本教材中所說的,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長相、膚色、身高、體重、性格、民族、國籍都不相同, 性傾向只是不同的一個方面。

不過, 這樣能寫入孩子們教材的認識, 也並非自然而然形成的。 對不同性傾向的尊重與保護,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方面是個體的權利。 性傾向, 在本質上是一種個人權利, 只要不妨礙他人,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另一方面, 則是少數群體的權利。 同性戀者在性傾向上是少數群體, 保護少數人的權利, 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 從情感上, 各人對同性戀的接受度可以不同;但是從理智上,

尊重他人的性傾向卻應該是共識。

消除偏見, 理解差異, 應是社會的信念, 我們都可以從這套小學教材中學到更多。 或許, 我們可以更多地學會理解“不一樣的煙火”。 羅素曾言, “須知參差多態, 乃是世界本源”。 在很大程度上, 同性戀的存在, 也正是人類在性意識、性傾向上“參差多態”的體現。 從《荷馬史詩》中英雄阿喀琉斯和同伴的情誼, 到湯瑪斯·曼名著《魂斷威尼斯》中對同性之美的熱烈讚歎, 許多文藝作品在探索人類心靈的過程中觸及同性戀的主題, 更讓人看到, 人類最寶貴的情感, 本就是在性別界限之上的。

當然, 如果涉及違法犯罪, 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都應該受到法律制裁, 這同樣是一個基本原則。 正如網路上的不少內容, 如果涉黃涉暴、違法違規, 不管是哪種性傾向的內容, 都應該堅決清理。 網路泥沙俱下讓人憂心, 不過在處理時也需要把握好分類, 不能因急而生錯, 眉毛鬍子一把抓。 把同性戀內容與涉黃的、血腥暴力的內容相提並論, 把同性戀視為性侵犯、性暴力一類的非正常性關係,

難免會引來輿論的焦慮。

另一方面, 性傾向本身, 也不應該成為少數人嘩眾取寵的內容。 如果在網路平臺以各種方式博出位元、博眼球, 把性傾向當成了一個“賣點”, 就會變成一種低俗、媚俗的表演。 類似的低俗內容多了, 也難免讓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認為這是一種風尚, 從而出現盲目追隨的情況。 總之, 同性戀者也是正常的公民, 在主張權利的同時, 也需要承擔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

這套《珍愛生命》初問世時, 曾讓許多人不快, 不少學校甚至收回了課本。 其實, 對孩子的性教育, 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對於社會, 又何嘗不是如此?性不可恥, 愛更是。 希望更多人能放下偏見、消除誤解、包容他人, 願每一種愛都不被傷害,願每一個人都能活出內心的色彩。

願每一種愛都不被傷害,願每一個人都能活出內心的色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