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詩經《溱洧》中所寫芍藥,實為牡丹

圖文/潤 芳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中國是牡丹的故鄉。

“維士與女, 伊其相謔, 贈之以芍藥。 ”《詩經•鄭風•溱洧》中描寫的是上巳節, 青年男女一起游春,

互贈芍藥表達愛慕之情。 而上巳節是農曆的三月三日, 大約是西曆的四月中旬左右, 正是穀雨時節。 俗語“穀雨看牡丹, 入夏賞芍藥。 ”所以詩中所寫芍藥, 實為牡丹。

秦漢時, 牡丹從芍藥裡分出來, 叫木芍藥。

在皇家園林中種植牡丹, 始于隋煬帝。

西元640年, 隋煬帝楊廣即位, 建都洛陽並辟西苑。 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 據王應麟《海山記》記載, “隋帝辟地二百為西苑, 詔天下進花卉。 易州進二十箱牡丹, 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等名貴品種。 ”

而使牡丹名冠天下源于李唐王朝。

盛世的唐王朝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時代, 至今仍津津樂道, 夢回唐朝是許多今人的穿越夢想。 胸襟博大、從容不迫的盛唐王朝培育了唐人獨特的審美趣味——大美。 淩寒的梅花太冷, 清幽的蘭花偏弱, 出水的芙蓉太孤高, 濃郁的桂花姿容太平凡, 這些花與盛唐王朝是不合拍的。 只有牡丹以碩大的花型、嬌豔的姿容、華貴的氣質征服了唐人的心, 成為唐王朝的國花。

唐朝李正封詩雲“國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由此牡丹被稱為“國色天香”。 而白居易的《買花》“帝城春欲暮, 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 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 酬值看花數……家家習為俗, 人人迷不悟……”通過寫長安城中貴門大戶爭相買牡丹花地熱鬧景象, 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追捧牡丹地盛況。

“自李唐來, 世人甚愛牡丹。 ”千百年來, 牡丹圈粉無數。 說幾個神級粉:

武則天,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之于牡丹, 世人最熟悉地莫過於女皇貶牡丹到洛陽的傳說, 將武則天說成一個暴君。 洛陽在唐時做過陪都, 頗得武則天地青睞, 盛極一時。 今天洛陽為牡丹之城, 恰恰說明與武則天地喜好有很大關係。 武則天極好牡丹。 據舒元輿《牡丹賦》, “天后之鄉, 西河也, 精捨下有牡丹, 其花特異, 天后上苑之有缺, 因命移植焉。 ”是說武則天的家鄉, 種有牡丹,而且品種“特異”,京城沒有,因此,武則天命人將家鄉的珍稀品種移到都城來。

如果要用一個人來比牡丹花,恐怕大家第一想會到楊貴妃。楊貴妃是大唐盛世的牡丹花,雍容華貴,豔冠群芳。而她本人也極愛牡丹。唐開元年間,宮廷上苑,遍植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花與人相映成美。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花即美人,美人即花。

詩人與花永遠有不解之緣。據初步收集,歷代文人專寫牡丹的詩詞就有四百餘首。其中,以唐、宋兩朝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餘首。

中唐詩人劉禹錫,曾任洛陽太子賓客,又稱劉賓客。他的《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成為詠牡丹絕唱。

大詩人白居易《惜牡丹》,“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只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愛花惜花之情溢於言表。

晚唐詩人皮日休《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詩人真是不知怎麼誇牡丹了,大白話出來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洛陽做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花開時士庶競為遨遊。”於是發揮自己的特長,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作了詳盡地考察,寫成了我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暮年之時,在自家庭院攜鋤栽牡丹,並感慨賦詩,“攜鋤庭下斸蒼苔,墨紫鞓紅手自栽。老子龍鍾逾八十,死前猶見幾回開。”陸遊說“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詳其所自出。”後來,他還寫了一本《天彭牡丹譜》。

明清時,牡丹粉得說慈禧。別看是滿人,可自幼在中原文化薰陶中長大,極愛牡丹。在故宮御花園和皇家宮苑中種了許多牡丹,“垂簾聽政”時,曾將牡丹定為國花。在故宮遊覽時,看慈禧的照片,貴則貴矣,卻無雍容之氣象,末世王朝,有的只是眉間的絲絲煩愁。

時代變遷,花的魅力歲歲不減,尋常百姓年年看花,樂此不疲。

那些曠野春花,分明是一群神奇的孩子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種有牡丹,而且品種“特異”,京城沒有,因此,武則天命人將家鄉的珍稀品種移到都城來。

如果要用一個人來比牡丹花,恐怕大家第一想會到楊貴妃。楊貴妃是大唐盛世的牡丹花,雍容華貴,豔冠群芳。而她本人也極愛牡丹。唐開元年間,宮廷上苑,遍植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花與人相映成美。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花即美人,美人即花。

詩人與花永遠有不解之緣。據初步收集,歷代文人專寫牡丹的詩詞就有四百餘首。其中,以唐、宋兩朝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餘首。

中唐詩人劉禹錫,曾任洛陽太子賓客,又稱劉賓客。他的《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成為詠牡丹絕唱。

大詩人白居易《惜牡丹》,“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只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愛花惜花之情溢於言表。

晚唐詩人皮日休《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詩人真是不知怎麼誇牡丹了,大白話出來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洛陽做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花開時士庶競為遨遊。”於是發揮自己的特長,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作了詳盡地考察,寫成了我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暮年之時,在自家庭院攜鋤栽牡丹,並感慨賦詩,“攜鋤庭下斸蒼苔,墨紫鞓紅手自栽。老子龍鍾逾八十,死前猶見幾回開。”陸遊說“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詳其所自出。”後來,他還寫了一本《天彭牡丹譜》。

明清時,牡丹粉得說慈禧。別看是滿人,可自幼在中原文化薰陶中長大,極愛牡丹。在故宮御花園和皇家宮苑中種了許多牡丹,“垂簾聽政”時,曾將牡丹定為國花。在故宮遊覽時,看慈禧的照片,貴則貴矣,卻無雍容之氣象,末世王朝,有的只是眉間的絲絲煩愁。

時代變遷,花的魅力歲歲不減,尋常百姓年年看花,樂此不疲。

那些曠野春花,分明是一群神奇的孩子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