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週兩次 84歲力學泰斗鐘萬勰院士還在堅持上講臺

天健網消息新學期, 每週一、週四10時05分, 一位老者拄著拐、步履仍舊穩健, 走進一公共大教室, 教室裡坐滿了學生, 老先生底氣十足, 思維敏捷, 理論解析、公式推導娓娓道來。

這位84歲的我國計算力學泰斗、大連理工大學鐘萬勰院士, 每學期仍然在為本科生高年級或研究生上課, 雷打不動, 風雨兼程。

“讓更多年輕人理解‘辛’”

“每週兩次課, 您累不累?”“怎麼不累, 這是個力氣活。 ”84歲的老人每次上課前都少吃飯, 他說:“少吃, 胃裡沒負擔, 保持力氣。 ”

對上課, 老先生一絲不苟, 上課時長和學校規定時間一樣, 一大節課, 1小時30分鐘, 中間稍有休息, 可以說一氣呵成。 親自編寫教材, 免費發放給學生。 腿腳不便, 也不麻煩別人, 自帶個“小墩子”, 放在講臺旁, 方便上下。

鐘萬勰院士講授的課程是“經典力學‘辛’講”。 “辛”是1939年普林斯頓大學大數學家赫爾曼•韋爾, 在運用數學進行動力學分析時,

在國際上首次建立的“辛幾何”體系。

而鐘萬勰院士講授的這個“辛”, 是挑戰這個盛行西方半個世紀的“辛幾何”而創建的“辛代數”體系。 比較“辛幾何”, “辛代數”體系反其道行之, 擺脫了其高深難懂、脫離工程實際的局限性, 並且將分析動力學與分析結構力學聯接起來, 創造了國際力學領域一個嶄新的標誌性成果。

不僅如此, 鐘萬勰院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 在“牛棚裡”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進行了“核潛艇耐壓殼體錐柱結合殼體穩定性設計”, 確保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潛水。

談及為什麼把畢生建立起的理論體系作為課程講授給學生, 鐘萬勰院士說:“讓更多的學生理會‘辛’的妙處”, “希望有更多的學生與‘辛’‘結緣’”。

用“結緣”二字, 鐘萬勰院士解釋:“因為‘辛’體系不太好理解。

每學期上課我都在調整, 把它說得儘量的淺, 中國人講究返璞歸真, 深入淺出, 高明就在這裡。 ”

同學們對課程的普遍反應是“聽懂了個大概, 再深的還需要課下仔細學習。 ‘辛’體系對我們將來搞科研很有用。 ”這讓鐘萬勰院士非常高興, “一旦領會, 會不放手的。 ”

“我們不是在玩數學”

錢學森對鐘萬勰院士創建的“辛”體系曾致信:“是您使彈性力學的工程計算體系適應了電子電腦時代的要求, 真是立了大功!”

這也是鐘萬勰院士為何不辭辛苦傳授他的“辛”體系的深刻用意。 為此, 鐘萬勰院士不僅在大連理工大學, 還在北大、中科大、哈工大、上海交大等大學, 都做過系列講座, 可見老先生的拳拳之心。

凡是聽過他課的學生都有個共同感受, 就是老先生的民族氣節、傳統文化底蘊從講課中自然地流露出來, “不要小看給學生上課, 我還要把教材再修改, 把祖沖之越加突出寫在前邊。 ”

近年來, 鐘萬勰院士把“辛”體系按照祖沖之方法論進行歸結, 找尋中華民族科學之“根”, 揚中國人志氣。 可以說“教書育人”“課程思政”在老院士這裡發自肺腑, 真情實感融入他教學科研的每項工作中。 在研究生牛勇說:“鐘院士上課經常強調中國文化, 對我影響非常大。 ” 正因如此, 課下研究生周寶順問:“個人發展如何同國家建設統一起來?”

鐘萬勰院士這樣回答:“我講的課總是扣住我們國家的需要, 我們研究數學是為了應用, 不是玩數學, 沒有應用,

我們做它幹什麼?花了好多力氣, 倒是挺漂亮, 不解決問題, 那怎麼行!比如說人工智慧, 不懂就要學, 要去探索, 我講的只是基礎, 不能包打天下。 ”

可以說, 讓計算力學這一應用基礎學科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是鐘萬勰院士一生秉持的信念。 上世紀七十年代, 大連理工大學計算力學在服務國民經濟發展中率先在國內突起, 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而鐘萬勰院士就是這支隊伍中衝鋒陷陣的闖將。

“科學研究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體系自信”, 自信的底氣來自於科學研究要適應時代發展, “不是看誰先發明的, 固步自封, 沒有超越不行, 柯達公司就是一個教訓。 ”“世界潮流, 浩浩湯湯, 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 ”

鐘萬勰院士講授他學術體系的創建過程, 以此教誨學生創新的重要性。

傳統“辛”體系與計算科學融合不足,而鐘萬勰院士的“辛“體系在“離散分析”基礎上,又經過4年研究,成功引入數值計算,這樣分析動力學、分析結構力學經“離散”分析,便可進行數值計算。而且鐘萬勰院士還率團隊對這一理論體系設計了系統軟體,理論成果得以應用,適應了資訊化、數位化時代需要。

而且,鐘萬勰院士的“最優控制理論”,對機器人快速機動操作,制導武器的精確打擊和攔截,衛星編隊隊形的重構以及飛機起飛、降落階段的姿態調整等,都在發揮和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我幹嘛和洋人一樣”

老先生用自己不斷超越、不懈求“新”的一生對學生說:“行成於思,毀於隨。”“總隨別人走,能隨出原創成果嗎?原創是闖出來、不是隨出來的。”“有人說我的‘最優控制’和洋人不一樣,我幹嘛和洋人一樣,我做出來的就好使,你做不過我!”

而支撐鐘萬勰院士一生敢闖敢拼的是他不拘泥於“洋人”、骨子裡那股傲氣和勇氣。“不要迷信洋人,洋人也有誤區,我們要搞出自己的東西來”“闖出特色思路”;這些話語穿插進他講課中、與學生的交流中;“中行獨複,以從道也”,總是放在他出版的書籍以及給學生編寫的教材的封面上。

研究生肖文靈說:“我以前認為‘辛’是電腦方面的,但我現在明白,應該怎麼樣使之跟力學相結合,鐘院士給我們指出了大方向,怎麼走前面的路,很受啟發。”

這些年,鐘萬勰院士堅持為學生上課,感動了無數師生。去年老先生心臟不太好,住院一段時間,這學期身體稍好,又堅持上課。而且鐘萬勰院士現在仍舊堅持每天上班,沒有星期休息和節假日。從家到辦公室,雖然道兒不遠,可老先生要歇兩回,一次吃藥,治心臟病的藥;一次休息。他還有糖尿病、皮膚病。

“您完全可以不上課呀?”鐘萬勰院士連用三個“不”,態度堅定地說:“不敢輕視它,只要身體允許就堅持。上課是熱身,使我始終處於研究狀態,同時也帶年輕教師。”

他辦公室有張小床,除了去年生病期間外,每天午間都和大家一起去食堂,回來在辦公室小憩一會兒後,接著工作。即便是現在,他的“鬥志”依舊不減,正如弟子高強教授說:“鐘先生眼界高遠,我們都跟不上,往往開闢出一個研究方向後,就留給我們做,他馬上又找尋新的方向。”

“我雖然老了,但新課題我都願意做,機會來了,就得抓住!”

以此教誨學生創新的重要性。

傳統“辛”體系與計算科學融合不足,而鐘萬勰院士的“辛“體系在“離散分析”基礎上,又經過4年研究,成功引入數值計算,這樣分析動力學、分析結構力學經“離散”分析,便可進行數值計算。而且鐘萬勰院士還率團隊對這一理論體系設計了系統軟體,理論成果得以應用,適應了資訊化、數位化時代需要。

而且,鐘萬勰院士的“最優控制理論”,對機器人快速機動操作,制導武器的精確打擊和攔截,衛星編隊隊形的重構以及飛機起飛、降落階段的姿態調整等,都在發揮和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我幹嘛和洋人一樣”

老先生用自己不斷超越、不懈求“新”的一生對學生說:“行成於思,毀於隨。”“總隨別人走,能隨出原創成果嗎?原創是闖出來、不是隨出來的。”“有人說我的‘最優控制’和洋人不一樣,我幹嘛和洋人一樣,我做出來的就好使,你做不過我!”

而支撐鐘萬勰院士一生敢闖敢拼的是他不拘泥於“洋人”、骨子裡那股傲氣和勇氣。“不要迷信洋人,洋人也有誤區,我們要搞出自己的東西來”“闖出特色思路”;這些話語穿插進他講課中、與學生的交流中;“中行獨複,以從道也”,總是放在他出版的書籍以及給學生編寫的教材的封面上。

研究生肖文靈說:“我以前認為‘辛’是電腦方面的,但我現在明白,應該怎麼樣使之跟力學相結合,鐘院士給我們指出了大方向,怎麼走前面的路,很受啟發。”

這些年,鐘萬勰院士堅持為學生上課,感動了無數師生。去年老先生心臟不太好,住院一段時間,這學期身體稍好,又堅持上課。而且鐘萬勰院士現在仍舊堅持每天上班,沒有星期休息和節假日。從家到辦公室,雖然道兒不遠,可老先生要歇兩回,一次吃藥,治心臟病的藥;一次休息。他還有糖尿病、皮膚病。

“您完全可以不上課呀?”鐘萬勰院士連用三個“不”,態度堅定地說:“不敢輕視它,只要身體允許就堅持。上課是熱身,使我始終處於研究狀態,同時也帶年輕教師。”

他辦公室有張小床,除了去年生病期間外,每天午間都和大家一起去食堂,回來在辦公室小憩一會兒後,接著工作。即便是現在,他的“鬥志”依舊不減,正如弟子高強教授說:“鐘先生眼界高遠,我們都跟不上,往往開闢出一個研究方向後,就留給我們做,他馬上又找尋新的方向。”

“我雖然老了,但新課題我都願意做,機會來了,就得抓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