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州南沙團組織:從培育青年獲得感開始打破發展障礙

圖為廣州市南沙區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中的位置

“雙城”生活, 讓吳池力感覺沒什麼不方便, 反而很自在。 他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名老師,

每週有3天來廣州南沙工作。 早上, 在香港乘坐7點半的客船, 一個半小時後到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上班。 這裡有他的團隊和專案, 還有國家和省級的科研經費支持。 吳池力一直關注科研轉化, 內地廣闊的市場讓他沒有了後顧之憂。

提起南沙, 很多人還不太熟悉, 這裡是廣州“一條腿”邁到大海邊的地方, 也是這個城市唯一的出海口, 距香港38海裡, 距澳門41海裡, 是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幾何中心, 如今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門戶。 這裡, 地理位置優越, 充滿著想像力。

1987年, 香港實業家霍英東來到南沙。 彼時的南沙一片荒灘, 有很多石礦場。 2005年南沙建成行政區後, 戰略地位不斷躍升:2012年獲批國家級新區, 2014年躋身自貿試驗區,

是廣東對外開放的重大平臺, 廣州唯一城市副中心, 成為多重政策疊加的“紅利區”。

2017年, 南沙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1.89億元, 同比增長10.5%。 小馬智行、科大訊飛、雲從科技等一大批IAB領域(即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專案落戶南沙。 相比於珠三角其他區域, 南沙最大的特點是行政年齡“年輕”——只有80多萬人口, 其中一半是年輕人。 與此同時, 南沙也遇到成長困惑——高大上的企業多了, 優秀的人才不夠用。

“粵港澳大灣區如火如荼在建設, 團組織正在建設青年人才來南沙的‘樞紐’, 讓更多年輕人願意來南沙紮根工作和生活。 ”團南沙區委書記高飛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其中的一個舉措,

是吸引港澳青年學生來南沙實習與創業, 讓南沙成為年輕人追夢的新平臺。

 遭遇壓縮式發展, 倒逼青年工作尋找新“增長極”

1993年出生的黎雪蘭是土生土長的南沙女孩,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留在南沙工作的。 大學畢業之後, 我在佛山工作了一段時間, 發現自己的家鄉發展很快, 決定還是回來”。

不誇張地說, 黎雪蘭是南沙發展的見證者, 在她的記憶中, 南沙的中心只有不大的街道, 有一些零散的小鋪子, 她當年最開心的事就是父母帶著她逛街。 讓她想不到的是, 如今, 區中心樓高超過100米的地標性建築鱗次櫛比, 隨之進入的還有世界500強企業, 港口的區位優勢凸顯。

“雪蘭可是我們引進回來的人才哦!”團南沙區委的幹部徐千秋笑著向記者介紹,

如何爭取外地人才來南沙, 是當地團組織最關心的問題。

團組織沒錢、沒資源, 有人認為, 基層的團工作“很虛”, 很難與黨政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 在徐千秋看來, 南沙團組織工作已經跳出了這一“低端的煩惱”, 陪伴青年“跑步”前進。

在五六年前, 南沙為了發展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產業, 皮革廠、制衣廠和電子配件廠等。 徐千秋說, 彼時團組織服務青年是1.0版本:“2013年, 我們建立了‘團青服務綜合體’, 服務物件是剛來南沙的外來務工青年, 重點工作是幫助他們找工作, 每週四和週五組織免費招聘會。 團組織還提供免費青年公寓, 解決‘找工作第一周’的問題。 ”

2015年, 隨著廣州南沙自貿區掛牌成立, 南沙面臨產業轉型, 落後和污染產能需要淘汰。

產業結構的“騰籠換鳥”, 意味著南沙正在進行壓縮式發展, 用幾年時間走完別人幾十年的發展之路, 高科技企業隨之入駐南沙。 人口結構迅速發生變化:務工年輕人少了, 科技行業的年輕人多了, 團組織1.0版本的服務體系顯然不靈了。

變化實在來得太快, 團南沙區委書記高飛一度感到壓力很大。 他發現, 來南沙的港資企業就有1000多家, 金融、航運、高端商貿的青年隨之進入南沙, 如何服務這類青年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 廣東經濟奇跡的規律是:某個區域經歷開發、建設、成功、發展、崛起, 這個增長點過後, 又有新的地方經歷這一過程。 發展之道是始終在尋找新的“增長極”, 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樣, 新的增長不斷湧現。回眸一看,不得了,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高飛看來,南沙團組織也不例外,迫在眉睫的是尋找新的工作“增長極”——南沙工作團2.0版本,如何吸引更多的優秀青年來南沙工作?

 下笨功夫提供軟環境,請港澳青年做“實習生”

人才,這兩年突然很吃香。各地大城市流行從“招商”變成“招才”,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人才就是決定因素。在南沙,也不例外,團組織看好這塊“人才紅利蛋糕”。誰鎖定人才,誰就能獲得下一階段的主動權。

“招募人才主要是組織人事部門在做,共青團不妨建立一個‘樞紐’,從涵養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開始。”不做“捕人才”的事,而是做“養人才”的活兒,高飛站在南沙客運港碼頭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從這裡可以乘船直達香港,時間不超過一個半小時,這裡的飲食、氣候、語言,與香港並無二致。

破題,談何容易!擺在團委書記高飛面前的待解難題是,團組織要“變出”錢和政策。

走訪、調研、開會、總結,團組織發現,很多香港年輕人覺得內地比較落後,甚至對政府部門存在偏見,認為行政效能低下。這一問題緣於資訊不對稱。團組織調研後發現,實習是讓港澳青年瞭解南沙的捷徑。高飛進一步分析:“團組織的定位很清晰,並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服務人才於‘前端’,請他們來南沙實習。”

2016年、2017年,南沙團組織啟動了港澳青年學生“百企千人”實習計畫,請香港、澳門的准大學生和大學生來南沙實習,崗位遍佈政府部門、央企、國企、外企、民企。可是,這一工作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團南沙區委的工作人員為此下了笨功夫:一家家地跑,篩選有接受實習生願望的企業。同時,聯合香港的社團,在香港八大院校同步招募實習生。

單純按照投入產出來計算,請香港和澳門青年來內地,人數不少,卻責任重大。高飛坦言,當時心裡也沒底,也擔心萬一做砸了怎麼辦。他當時只有一個想法:“團組織幹事不能總是畏手畏腳,要膽大心細,先做!”

2016年暑假,第一批20多名港澳學生來實習。兩人間的酒店住宿,工作日上下班有班車接送,週末前往企業和歷史景點參觀,工作人員甚至幫著這群年輕人辦電話卡、安裝微信軟體,服務可謂細緻入微。

第一批項目,效果不錯;第二批,2017年,實習生規模擴大到近400人。

相比於很多地方火熱的“人才大戰”,南沙團組織並沒有用財大氣粗的方式,而是通過軟環境來吸引香港和澳門的年輕人,是更加走心的吸引人才的方式。從短期來看,吸引年輕人的效果並非立竿見影。可是,最大的價值在於“人心工作”——國家認同。

 實習計畫不是“洗腦”,而是國情認同

“實習的時間太短了,應該延長,我們也很需要來自港澳的人才加入團隊。”吳春梅是華夏銀行南沙分行行長,12個實習生在華夏銀行南沙分行實習了一個月,這是她首次零距離接觸香港的年輕人。實習開始前,她花了一上午的時間和他們座談,瞭解這些年輕人心裡想什麼。

細心的吳春梅發現,來自香港的實習生,沒有午睡的習慣。她專門給每一個實習生都配了一張新的午睡折疊床,引導、方便年輕人休息。還專門建立一個工作群,每個實習生都有一個“師傅”,享受正式員工的待遇。

發傳單、陌生客戶拜訪……實習生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讓吳春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夏天的中午,她看到一名實習生在發傳單。她感歎,這群來自香港澳門的年輕人很能吃苦。

國情認識一點一滴在積累。去年在金融工作局實習的陳寶琳感歎:“看到同事們每天在辦公室忙碌地工作,讓我親身感受到祖國迅速發展增長的背後,是有這麼一群人在努力。”

來自香港大學的鐘偉健在中國工商銀行南沙分行實習,作為優秀實習生代表,他在與大家分享實習感悟時說:“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工商銀行電子化及自動化的程度,甚至超越香港,覆蓋了櫃檯90%的非現金業務。”

無需宣傳和說教,港澳的實習生自然而然對南沙有了認同感。不過,也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類似針對港澳青年的實習計畫越來越多,是不是意味著“洗腦”和統戰?

作為專案負責人,高飛認為,這是一項“人心工作”,但如果僅僅認為這是統戰就太狹隘了。他坦言,有一些港澳年輕人對內地的發展產生誤解,究其根源出於不瞭解彼此,團組織不妨創造更多深度瞭解內地的機會,讓他們更加認同國情,分享內地發展的紅利。

如何開展類似的專案?王耀瑩是全國青聯港區委員,他在香港負責實習計畫的部分招募工作。在他看來,實習項目不能務虛,一定要專業,前提是必須要有“市場意識”,一方面讓實習生在職場上有所收穫,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瞭解內地的發展水準。為了做好實習計畫,他經常帶著社團的成員來南沙考察。

實習計畫的本質是給港澳青年職場 “試錯”的紅利,通過職場的體驗,自我檢視未來更適合什麼樣的工作。高飛直言“人心工作”一定要“做實”:“哪怕他們以後不在內地工作,在南沙的實習經歷,也會讓他們回到香港找工作更有競爭力。”

南沙團組織的“試錯”結果試對了,2017年實習結束之後,南沙團組織對125名港澳青年學生的問卷調查回饋,近七成港澳青年學生表示將繼續參與或推薦身邊的朋友參與來年的實習,並且表達出參與南沙開發建設的強烈意願。

團南沙區委幹部徐千秋,一直參與這項實習計畫專案。他認為,以往香港青年來南沙,共青團更多地是安排一些參觀活動,例如參觀一些大型工程。可是有的港澳青年不無疑惑,這些工程與自己的直接關係在哪裡?

因此,團組織不妨要“破題”——深度瞭解國情,關鍵要解決青年獲得感的問題。從硬實力的展示到軟實力的共用,從單一的參觀到多向實習互動,實習計畫的背後,也是共青團青年工作方式的隨之改變。

有識之士建議,類似的實習計畫,不僅讓港澳青年看到內地的物質文明發展,也讓他們看到最前沿的商業文明。當然,隨著交流計畫的深入推進,未來也可以讓港澳青年近距離觀察內地的政治文明,比如讓他們進一步瞭解協商民主過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實行等,講好國情故事,充分展現出內地的制度自信。

 走出“四缺”瓶頸,團組織進行集團化運營

粗略算一下賬,對每一個香港來實習的年輕人,一個月的實習時間,團組織需要投入1.3萬元。有的基層團幹部會抱怨“四缺”:缺編制、缺人員、缺經費、缺場所,類似南沙團組織的工作沒有可複製性,這樣“大手筆”的項目,也許只有財大氣粗的廣東能做成,其他地方沒有實施條件。

團南沙區委書記高飛笑著否認這樣的說法。最窘迫的時候,2012年團區委一度只有1名在編幹部,如今團區委在編幹部也不過3人。可是,為什麼這些項目還能幹出來?

高飛介紹,關鍵在於把准“黨政所期、青年所需、共青團所能”的結合點。南沙獲批自貿區後,如何有效拓展港澳青年的內地發展空間成為黨政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此,團區委探索了服務港澳青年的4條工作路徑:人文交流、實習就業、創新創業、經貿往來。

“第一期實習計畫是其中的一個子項目,有20名年輕人參加,效果非常好。”高飛說,實習項目只是其中的一個子專案,“一攬子服務青年專案”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當年就決定來年要追加投入,擴大專案。

為了更好承接這些項目,團南沙區委培育孵化了3個平臺:成立南沙團青匯青少年發展促進會,負責粵港澳專業青少年事務合作;成立南沙青年創新創業創優服務中心,服務港澳青年在南沙實習就業、創新創業;成立南沙區粵港澳青少年深度合作發展促進中心,開展各類粵港澳青少年深度合作發展活動。

2017年,財政撥款近700萬元,今年已突破1000萬元。團南沙區委孵化出來的這三大平臺,使自己有了三大“工作手臂”,目前,南沙“團青工作集團”已有40多名工作人員,是做好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成為破解基層“四缺”的關鍵一環。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共青團這塊土壤生長出來的服務力量,如果要實現社會效應最大化,一定要讓他們有市場意識並進入“公益市場”。比如,團青匯青少年發展促進會有七八名社會工作者,不僅可以承接團組織的專案,還可以承接其他政府部門的青少年事務服務。

有的基層團幹部擔憂,社會組織壯大之後會不會與團組織“勞燕分飛”?在高飛看來,完全不用擔心。團組織孵化出來的社會組織,隨著經費和專案增加,這些社會組織從小到大,工作人員的收入也會越來越高,不僅有利於人員穩定,而且能吸引更多的優秀青年加入。所以,團組織不求對這些平臺加以直接控制,而是讓這些平臺擁有社會效益最大化,成為服務青少年的專業力量。

南沙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鄭翔介紹,南沙共青團組織所做的人才工作非常重要,與整體的青年工作有效地進行銜接,廣泛凝聚港澳青年人心、彙聚青春智慧力量。實習計畫項目的效果雖沒有立竿見影,但人才紅利已經顯現。自貿區掛牌以來,共發放“港澳青才卡”262張,由南沙區青年聯合會與其他專業機構為持卡港澳青年專才提供個性化可預約服務。2017年以來,開展各類交流活動超52場次,共覆蓋港澳青年3390多人,其中凝聚港澳青年專才1500餘名,推動廣泛交流、深度合作、共同發展,“磁場”效應持續顯現。

新的增長不斷湧現。回眸一看,不得了,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高飛看來,南沙團組織也不例外,迫在眉睫的是尋找新的工作“增長極”——南沙工作團2.0版本,如何吸引更多的優秀青年來南沙工作?

 下笨功夫提供軟環境,請港澳青年做“實習生”

人才,這兩年突然很吃香。各地大城市流行從“招商”變成“招才”,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人才就是決定因素。在南沙,也不例外,團組織看好這塊“人才紅利蛋糕”。誰鎖定人才,誰就能獲得下一階段的主動權。

“招募人才主要是組織人事部門在做,共青團不妨建立一個‘樞紐’,從涵養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開始。”不做“捕人才”的事,而是做“養人才”的活兒,高飛站在南沙客運港碼頭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從這裡可以乘船直達香港,時間不超過一個半小時,這裡的飲食、氣候、語言,與香港並無二致。

破題,談何容易!擺在團委書記高飛面前的待解難題是,團組織要“變出”錢和政策。

走訪、調研、開會、總結,團組織發現,很多香港年輕人覺得內地比較落後,甚至對政府部門存在偏見,認為行政效能低下。這一問題緣於資訊不對稱。團組織調研後發現,實習是讓港澳青年瞭解南沙的捷徑。高飛進一步分析:“團組織的定位很清晰,並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服務人才於‘前端’,請他們來南沙實習。”

2016年、2017年,南沙團組織啟動了港澳青年學生“百企千人”實習計畫,請香港、澳門的准大學生和大學生來南沙實習,崗位遍佈政府部門、央企、國企、外企、民企。可是,這一工作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團南沙區委的工作人員為此下了笨功夫:一家家地跑,篩選有接受實習生願望的企業。同時,聯合香港的社團,在香港八大院校同步招募實習生。

單純按照投入產出來計算,請香港和澳門青年來內地,人數不少,卻責任重大。高飛坦言,當時心裡也沒底,也擔心萬一做砸了怎麼辦。他當時只有一個想法:“團組織幹事不能總是畏手畏腳,要膽大心細,先做!”

2016年暑假,第一批20多名港澳學生來實習。兩人間的酒店住宿,工作日上下班有班車接送,週末前往企業和歷史景點參觀,工作人員甚至幫著這群年輕人辦電話卡、安裝微信軟體,服務可謂細緻入微。

第一批項目,效果不錯;第二批,2017年,實習生規模擴大到近400人。

相比於很多地方火熱的“人才大戰”,南沙團組織並沒有用財大氣粗的方式,而是通過軟環境來吸引香港和澳門的年輕人,是更加走心的吸引人才的方式。從短期來看,吸引年輕人的效果並非立竿見影。可是,最大的價值在於“人心工作”——國家認同。

 實習計畫不是“洗腦”,而是國情認同

“實習的時間太短了,應該延長,我們也很需要來自港澳的人才加入團隊。”吳春梅是華夏銀行南沙分行行長,12個實習生在華夏銀行南沙分行實習了一個月,這是她首次零距離接觸香港的年輕人。實習開始前,她花了一上午的時間和他們座談,瞭解這些年輕人心裡想什麼。

細心的吳春梅發現,來自香港的實習生,沒有午睡的習慣。她專門給每一個實習生都配了一張新的午睡折疊床,引導、方便年輕人休息。還專門建立一個工作群,每個實習生都有一個“師傅”,享受正式員工的待遇。

發傳單、陌生客戶拜訪……實習生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讓吳春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夏天的中午,她看到一名實習生在發傳單。她感歎,這群來自香港澳門的年輕人很能吃苦。

國情認識一點一滴在積累。去年在金融工作局實習的陳寶琳感歎:“看到同事們每天在辦公室忙碌地工作,讓我親身感受到祖國迅速發展增長的背後,是有這麼一群人在努力。”

來自香港大學的鐘偉健在中國工商銀行南沙分行實習,作為優秀實習生代表,他在與大家分享實習感悟時說:“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工商銀行電子化及自動化的程度,甚至超越香港,覆蓋了櫃檯90%的非現金業務。”

無需宣傳和說教,港澳的實習生自然而然對南沙有了認同感。不過,也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類似針對港澳青年的實習計畫越來越多,是不是意味著“洗腦”和統戰?

作為專案負責人,高飛認為,這是一項“人心工作”,但如果僅僅認為這是統戰就太狹隘了。他坦言,有一些港澳年輕人對內地的發展產生誤解,究其根源出於不瞭解彼此,團組織不妨創造更多深度瞭解內地的機會,讓他們更加認同國情,分享內地發展的紅利。

如何開展類似的專案?王耀瑩是全國青聯港區委員,他在香港負責實習計畫的部分招募工作。在他看來,實習項目不能務虛,一定要專業,前提是必須要有“市場意識”,一方面讓實習生在職場上有所收穫,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瞭解內地的發展水準。為了做好實習計畫,他經常帶著社團的成員來南沙考察。

實習計畫的本質是給港澳青年職場 “試錯”的紅利,通過職場的體驗,自我檢視未來更適合什麼樣的工作。高飛直言“人心工作”一定要“做實”:“哪怕他們以後不在內地工作,在南沙的實習經歷,也會讓他們回到香港找工作更有競爭力。”

南沙團組織的“試錯”結果試對了,2017年實習結束之後,南沙團組織對125名港澳青年學生的問卷調查回饋,近七成港澳青年學生表示將繼續參與或推薦身邊的朋友參與來年的實習,並且表達出參與南沙開發建設的強烈意願。

團南沙區委幹部徐千秋,一直參與這項實習計畫專案。他認為,以往香港青年來南沙,共青團更多地是安排一些參觀活動,例如參觀一些大型工程。可是有的港澳青年不無疑惑,這些工程與自己的直接關係在哪裡?

因此,團組織不妨要“破題”——深度瞭解國情,關鍵要解決青年獲得感的問題。從硬實力的展示到軟實力的共用,從單一的參觀到多向實習互動,實習計畫的背後,也是共青團青年工作方式的隨之改變。

有識之士建議,類似的實習計畫,不僅讓港澳青年看到內地的物質文明發展,也讓他們看到最前沿的商業文明。當然,隨著交流計畫的深入推進,未來也可以讓港澳青年近距離觀察內地的政治文明,比如讓他們進一步瞭解協商民主過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實行等,講好國情故事,充分展現出內地的制度自信。

 走出“四缺”瓶頸,團組織進行集團化運營

粗略算一下賬,對每一個香港來實習的年輕人,一個月的實習時間,團組織需要投入1.3萬元。有的基層團幹部會抱怨“四缺”:缺編制、缺人員、缺經費、缺場所,類似南沙團組織的工作沒有可複製性,這樣“大手筆”的項目,也許只有財大氣粗的廣東能做成,其他地方沒有實施條件。

團南沙區委書記高飛笑著否認這樣的說法。最窘迫的時候,2012年團區委一度只有1名在編幹部,如今團區委在編幹部也不過3人。可是,為什麼這些項目還能幹出來?

高飛介紹,關鍵在於把准“黨政所期、青年所需、共青團所能”的結合點。南沙獲批自貿區後,如何有效拓展港澳青年的內地發展空間成為黨政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此,團區委探索了服務港澳青年的4條工作路徑:人文交流、實習就業、創新創業、經貿往來。

“第一期實習計畫是其中的一個子項目,有20名年輕人參加,效果非常好。”高飛說,實習項目只是其中的一個子專案,“一攬子服務青年專案”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當年就決定來年要追加投入,擴大專案。

為了更好承接這些項目,團南沙區委培育孵化了3個平臺:成立南沙團青匯青少年發展促進會,負責粵港澳專業青少年事務合作;成立南沙青年創新創業創優服務中心,服務港澳青年在南沙實習就業、創新創業;成立南沙區粵港澳青少年深度合作發展促進中心,開展各類粵港澳青少年深度合作發展活動。

2017年,財政撥款近700萬元,今年已突破1000萬元。團南沙區委孵化出來的這三大平臺,使自己有了三大“工作手臂”,目前,南沙“團青工作集團”已有40多名工作人員,是做好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成為破解基層“四缺”的關鍵一環。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共青團這塊土壤生長出來的服務力量,如果要實現社會效應最大化,一定要讓他們有市場意識並進入“公益市場”。比如,團青匯青少年發展促進會有七八名社會工作者,不僅可以承接團組織的專案,還可以承接其他政府部門的青少年事務服務。

有的基層團幹部擔憂,社會組織壯大之後會不會與團組織“勞燕分飛”?在高飛看來,完全不用擔心。團組織孵化出來的社會組織,隨著經費和專案增加,這些社會組織從小到大,工作人員的收入也會越來越高,不僅有利於人員穩定,而且能吸引更多的優秀青年加入。所以,團組織不求對這些平臺加以直接控制,而是讓這些平臺擁有社會效益最大化,成為服務青少年的專業力量。

南沙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鄭翔介紹,南沙共青團組織所做的人才工作非常重要,與整體的青年工作有效地進行銜接,廣泛凝聚港澳青年人心、彙聚青春智慧力量。實習計畫項目的效果雖沒有立竿見影,但人才紅利已經顯現。自貿區掛牌以來,共發放“港澳青才卡”262張,由南沙區青年聯合會與其他專業機構為持卡港澳青年專才提供個性化可預約服務。2017年以來,開展各類交流活動超52場次,共覆蓋港澳青年3390多人,其中凝聚港澳青年專才1500餘名,推動廣泛交流、深度合作、共同發展,“磁場”效應持續顯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