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浦東開發開放28周年②|塔吊司機在雲端見證上海高度的刷新

【編者按】

每一個拓荒者, 並不知道自己會寫下怎樣的歷史。

1990年4月18日, 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佈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時候, 誰都不知道, 黃浦江邊的滄海桑田會發生怎樣的巨變。 在國家戰略的激勵下, 浦東不斷調整自己的歷史方位:從經濟領域的改革到綜合配套改革, 從改革開放的“視窗”到攻堅破冰的“試驗田”……28年, 憑藉“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浦東成為享譽國際的中國“改革樣本”。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也是浦東開發開放28周年, 舉國上下, 全面深化改革,

浦東將如何吹響“改革再出發”的號角?

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10位浦東開發開放親歷者。 他們的故事, 鐫刻著改革開放的印記, 濃縮著砥礪奮進的執著, 追求著美好生活的實現。

千帆競發, 勇進者勝!

自述人姓名:魏根生

年齡:63歲

職業:上海建工機施集團退休職工

【自述全文】

我是魏根生, 一名吊車司機。

1975年, 我從部隊退役, 到上海建工機械公司做吊車司機, 直到前兩年才退休。 從開造廠房的小吊車開始, 再到國際金融中心、上海中心, 40年的時間, 我見證了上海高度的不斷刷新。

2013年2月26日, 魏根生拍下的塔車“吊”起東方明珠。 本文圖片均為 魏根生提供

我也是個攝影愛好者。 我最早的一台相機, 是1980年代買的海鷗卡片機, 360塊, 這是相當奢侈的愛好了, 那時我還在地面開履帶吊車, 工資每個月才36塊。 1988年浦西南碼頭的老房子拆遷, 我搬到了浦東, 工作還要坐擺渡船, 大霧天過不了江, 大家擠在碼頭上。

沒過幾年, 浦東大開發開始了, 大橋隧道也建起來了, 我工作的地方, 也基本都在浦東了。 上世紀90年代,

張楊路那一帶, 就是我們建的。 敬一丹還來過我們工地, 做焦點訪談節目。

當時那塊還都是農田, 一下雨就成了爛泥地, 也沒有下水道, 球鞋踩上去馬上就濕透了。 很多人不知道, 那邊的東方路, 最早叫文登路, 上海話念出來很難聽後來改了名。

1996年, 我臨時調去金茂大廈工地, 那是我第一次在高空開吊車, 那時, 現在的大多數樓都還沒有, 我能望見大片的稻田。 但到了2006年, 我在國際金融中心的時候, 周圍已經有很多高樓了, 還有很多在建。

2013年4月3日, 上海中心建設中, 魏根生拍攝的晚霞中的環球金融中心與楊浦大橋。

開吊車其實很簡單, 看起來那麼大的車, 實際上按鈕很少。 出勾、收勾, 主要就三四個動作。 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理解, 一份工作為什麼能做40年, 但對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來說, 這也是很驕傲的事了。

我後來開的吊車, 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建迪拜塔用的也是這個, 單車就能吊起一百噸的重物。 早前的吊車, 還要猛踩腳刹車, 現在都自動化了。 機械越先進, 人越輕鬆。

這份工作當然也很辛苦。

開卡車的人臉都是黑的, 開吊車的比他們更黑, 因為我們四面玻璃, 連頂上也沒遮擋。 冬天坐久了很冷, 再小的洞都要堵住。 上廁所也要提前解決好。 手機沒信號, 寂寞得只能聽到機器還有對講機的聲音。

我開吊車的最後一個項目是上海中心, 項目很順利, 兩年多就建起來了。 那時候, 陸家嘴已經是現在的模樣了, 我們完全是在夾縫中造房子。

我得獎的照片就是在上海中心拍的, 抽著空就拍幾張, 拍過晨曦, 拍過晚霞, 拍過火燒雲, 拍過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上海, 拍過塔吊車倒映在雲上的影子。 2013年, 我拿了上海雙年展攝影銀獎。

2013年9月20日,上海中心建設一景。

我是從建國際金融中心開始,有意識地拍這些照片。站在200米以上,雲很低的時候,像霧一樣飄,人就像浮在天上。我發現通過借位,我可以拍攝出吊鉤“放”到東方明珠塔上的照片,放到任何位置都行,像是把它們吊起來了,很有趣。要知道,那時候無人機還沒普及。

成名後,媒體稱我是“最高”的攝影師。有人說我運氣好。確實是這樣,很多人到上海中心頂上去拍,但只有我一直在上面,能拍到很多驚豔的瞬間。

開了四十年吊車,我沒出過事故。建完上海中心,我還沒退休,又到迪士尼工地,我說別讓我開塔吊了,萬一出事了,那麼多媒體認識我。我女兒跟我說,爸你就是一個普通工人,拍了幾張好照片,實際上就是那麼一回事。

過去的四十年,我很驕傲。我為企業創造了財富,自己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一次次刷新上海的地標高度,也覺得自己為生活的這座城市,貢獻了一份力量。

2013年9月20日,上海中心建設一景。

我是從建國際金融中心開始,有意識地拍這些照片。站在200米以上,雲很低的時候,像霧一樣飄,人就像浮在天上。我發現通過借位,我可以拍攝出吊鉤“放”到東方明珠塔上的照片,放到任何位置都行,像是把它們吊起來了,很有趣。要知道,那時候無人機還沒普及。

成名後,媒體稱我是“最高”的攝影師。有人說我運氣好。確實是這樣,很多人到上海中心頂上去拍,但只有我一直在上面,能拍到很多驚豔的瞬間。

開了四十年吊車,我沒出過事故。建完上海中心,我還沒退休,又到迪士尼工地,我說別讓我開塔吊了,萬一出事了,那麼多媒體認識我。我女兒跟我說,爸你就是一個普通工人,拍了幾張好照片,實際上就是那麼一回事。

過去的四十年,我很驕傲。我為企業創造了財富,自己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一次次刷新上海的地標高度,也覺得自己為生活的這座城市,貢獻了一份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