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歌可以這樣唱!他們用“原生態世界音樂劇” 為壯族打call!

人間最美四月天, 2018年4月14日,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新地標——廣西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 上演了一部壯族原生態世界音樂劇《壯源》。

當你看過《壯源》演出後, 或許聽不懂山歌的歌詞, 或許歌中的旋律讓你感到驚豔, 原來山歌可以這樣唱。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年輕的《壯源》製作團隊走訪了很多廣西壯鄉偏遠地區, 搜集、整理了各種壯族民間山歌素材和壯族民間習俗資料, 神話傳說等, 這些都是最真實的壯歌組成部分。 《壯源》全劇分為八大樂章, 分別是:萬物同生、駱越鵲影、哭嫁歡歌、黑馬踏天、喜歲來兮、野趣漫聲、寢夢拾遺和壯源啟示。

整部原生態世界音樂劇裡的多數音樂素材都取自壯鄉民間, 並由主創團隊經過長達數年的精心收集整理而來。 音樂創作上在保留山歌原生態特質的同時, 縱向加入多個聲部, 並通過各種民間樂器和西洋樂器的交織融合去呈現山歌的厚薄變化、層次起伏。

演出中所使用的部分樂器都是取材於壯鄉兒女的日常生活勞作和鄉間田野, 比如吹木葉、打米槽、敲木棍、碰響鈴等, 用原始的聲音去為山歌伴奏, 特別強化原生態音樂本身的民族色彩……

音樂劇《壯源》主演之一韋晴晴, 是一個為民歌而生的女孩。 在《壯源》的演出當中, 她的歌聲能夠讓你感受到獨具魅力的壯族民歌。

關於愛情, 現代人有更多表達情感的方式, 而壯族民歌, 包括山歌的情感表達又是怎麼來呈現的呢?讓韋晴晴告訴你。

歌詞大意:

清風吹過歌滿坡

清風吹過情滿河

風吹過田又過地

妹隨清風會情歌

高興得連花都會笑

……

4月14日《壯源》的這場演出做了很多新的嘗試, 把廣西原生態音樂與世界音樂結合, 讓原來比較樸素直白的壯族山歌有了新的表現形式, 不再只拘泥於演奏特定的壯族曲目。

無論是主唱、樂隊、舞蹈, 還是舞美、燈光、道具, 細節到每位演員和樂手的服飾妝容, 都讓現場所有觀眾完全沉浸在壯族原生態山歌的音樂魅力中。 一曲終落, 《壯源》帶給人們的感官享受與心靈震撼卻久久不能平息。

音樂劇《壯源》主創團隊由一群80後青年代表組成, 劇組的演員來自廣西各個地區、各個行業,大家為了共同的民族音樂夢想走到了一起。總導演韋甯、編劇徐小毛、監製歐陽丁華、舞蹈編導安康及蔡文君長期致力於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希望將壯族文化傳承下去,做壯族人自己的音樂,為壯族發聲。

舞臺壯族老爺爺

山歌作為壯族文化的精神記憶,是壯族民眾的靈魂和血脈, 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源泉,更是壯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壯源》這支年輕的創作團隊,呈現出這樣一部與世界接軌的民族音樂劇,通過傳唱民族經典,堅持文化自信,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在這片紅土地上世世代代歌唱的民族——壯族。

如果一首歌從來不像是新的,

也永遠不會老,

那就成了民歌。

本文轉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之聲微信(ID:wenyi1066)

攝影、記者:董高頡、伍珂

轉載編輯:李沛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劇組的演員來自廣西各個地區、各個行業,大家為了共同的民族音樂夢想走到了一起。總導演韋甯、編劇徐小毛、監製歐陽丁華、舞蹈編導安康及蔡文君長期致力於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希望將壯族文化傳承下去,做壯族人自己的音樂,為壯族發聲。

舞臺壯族老爺爺

山歌作為壯族文化的精神記憶,是壯族民眾的靈魂和血脈, 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源泉,更是壯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壯源》這支年輕的創作團隊,呈現出這樣一部與世界接軌的民族音樂劇,通過傳唱民族經典,堅持文化自信,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在這片紅土地上世世代代歌唱的民族——壯族。

如果一首歌從來不像是新的,

也永遠不會老,

那就成了民歌。

本文轉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之聲微信(ID:wenyi1066)

攝影、記者:董高頡、伍珂

轉載編輯:李沛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