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回坊”中的高家大院 關中漢文化聖殿

西安美食早已享譽中外, 因此去西安旅行一定少不了品嘗當地美食。 品美食去哪裡?大家去的最多的當然是“回坊”。 “坊”在西安已有千年歷史積澱, 早在唐朝長安城既有一百零八坊,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中就有過描述:“百千家似圍棋局, 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 一條星宿五門西。 ”現在的“回坊”街並不是一個地名詞, 也不是歷史上唐朝一百零八坊的其中一坊, 而是當地回民對北院門街道所轄的化覺巷、紅埠街、學習巷、灑金橋四個社區自行的稱呼, 最先由當地回民習慣稱“坊上”或“回坊”, 後來被造訪者稱之為了習慣。

“回坊”中各族穆斯林人口占西安穆斯林總人口的50%以上, 因此這裡彙集的美食以穆斯林飲食為特色, 空氣中彌漫的是牛羊肉的味道, 處處展示的是伊斯蘭的文化, 漢文化在這裡似乎成了奇葩。

大部分遊客去“回坊”都是從鼓樓北側的北院門進入,

節假日或者到了晚上, 這裡是摩肩接踵人流攢動的景象, 人們的目光都是停留在街道兩側的各種美食上。 114號這個寬不足3米的青磚大門既便是掛著紅燈籠, 也很容易被人忽略掉。 門兩側精美的磚雕彰顯宅主人家的富貴, 門欄上“榜眼及第”的匾額則表明宅主人的身份, 這是在清朝科舉考試中獲得頭甲三人中榜眼的殊榮。

此宅院人稱高家大院, 宅主人叫高岳崧, 陝西長安人。 高岳崧的父親高景清, 字春潭, 由太學生議敘道員, 賞戴花翎。 是個在當地出名的義舍財、保鄉梓的鄉紳。 高岳崧幼年時, 嗜好看書, 擅寫文章, 字也寫得好。 由於出身官府人家, 成為稟生。 同治八年參加鄉試, 考中舉人。 當時, 人稱高岳崧承繼父志, 能為義舉。 同治十年, 應禮部會試, 考中進士。 殿試御賜一甲二名, 授翰林院編修。

光緒元年, 高岳崧出任長安州知府。 當時陝西甘肅鄉闈考試所拔取的名額各占一半, 高岳崧向當時的巡撫譚鐘麟申訴, 呈請給陝西增加十個考試名額, 奏疏呈進, 得聖旨准高嶽崧所請。 從此以後這就成了定例, 每年陝西都多增加了十個舉人。 高岳崧英年早逝, 去世時年僅31歲, 士林之中無不為此而惋惜。

大院占地4.2畝, 面積2517平方米, 共有房屋86間, 現對外開放56間。 建築格局為三院四進式磚木結構四合院, 其主體是明崇禎年間建築, 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園內以展示明清建築藝術、古傢俱、傳統民居楹聯、磚雕藝術為主;還經常舉辦茶藝、民間剪紙、皮影戲、古箏表演等,突出以“家”為主題的關中文化。

服飾、科舉、婚俗、傢俱以及各種磚雕、木雕、石雕,無不展示著高家主人書香門第的品味和元素。

晚上來這裡,可以欣賞到陝西的皮影戲。皮影戲,又稱“影戲”或“影子戲”,是非常古老的漢族戲曲藝術形式。它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陝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秦人氣息,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陝西皮影戲是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市生活中已經多年未見,因此在高家大院看到皮影戲的精彩表演真的是有些喜出望外。儘管陝西的碗碗腔不大容易聽得懂,但是演員的精彩表演還是博得了陣陣的掌聲和笑聲。

大院內有一處小戲臺,每天晚上在這裡都會上演更精彩的文化遺產表演節目。合陽提線木偶是“起於漢而興于唐”的關中漢族傳統劇種。合陽提線偶戲自成一家,表演時木偶的動作全部是靠演員用手中的細線懸控木偶完成。同時,配合劇情的唱腔也是獨一無二的,合陽人稱之為線腔,線腔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悲愴蒼涼而不失激情,委婉細膩而不失剛烈,頗具秦人秦地的風采和特點。

線戲的表演方法就是通過提線來完成木偶的肢體動作。表演時,在戲臺上搭一高約1.2米的長板台,前邊用布帳圍起,表演時,演員站在布帳後的木臺上,手提木偶在帳前表演。提偶的線根據角色的不同,分別分為五到十根不等,旦角線最多,除了頭、耳、手、腰、腳之外,還有腹及肘、膝等關節處的加線,算下來有十七八根之多,最長的線有三四米,操作難度非常大。表演時,表演者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懸控通常高80~90釐米、重3.5~5公斤的偶人做出走、跑、跳、坐、騎馬、坐轎、舞槍弄棒、騰空駕霧、掄水袖、踢紗帽、閃官翅等難易不等的複雜動作,賦予木偶藝術生命,動作栩栩如生。

這晚我們看的是家喻戶曉的《豬八戒背媳婦》片段,難度最大的就是媳婦的旦角表演,幾十條線在表演者的手中變換著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的技巧,木偶通過線的變化手、腳、身體各個部位變的鮮活起來,惟妙惟肖,再現了楊柳腰,步步俏的絕活。

這樣難得一見的民間文化表演是遊客們在旅行中最喜歡看到的,難怪台下的觀眾被這精彩的表演深深的吸引了。

壓軸表演是被譽為“搖滾樂之祖”的華陰老腔。第一次看到華陰老腔表演還是在2016年的春晚螢屏上,譚維維和華陰老腔藝人的那首《 華陰老腔一聲喊》,雄壯豪邁、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當蒼勁的老腔響起,讓人一時恍惚身之所在。似乎讓人看到了古戰場上的長槍大戟、刀光劍影,忽而人歡馬叫、氣吞山河,忽而鳴金收兵、四顧蒼茫,陝人的剛強性格、雄強心態躍然而出。隨之全台所有的人都跟著吆喝,仿佛舞臺幕後的幫腔,音調激昂雄壯,氣氛熱烈,不僅增強了劇情,而且把演出情緒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後來得知華陰老腔表演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們是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目前處於失傳的狀態,已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很難想像,這群完全沒有受過樂理訓練甚至沒有經過文化薰陶的農民出身的民間藝人,用自家的木凳,自製的琴弦,口耳相傳了千年的唱詞唱腔,這種土得掉渣的、獨一無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以這種最原始的風貌出現,卻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

“眾人幫腔滿台吼,驚木一擊泣鬼神”就是對這種唱腔最形象的描述。老腔藝人一手持著木凳子,一手高舉木塊,和著曲調,有節奏地、用力地擊打木凳,使觀眾和演員群情激昂、遙相呼應。讓你親身感受原生態戲劇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這是一次最優質、最震撼、最具視聽效果的非物質文化盛宴。

曲終人散,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這個肉香撲鼻、人潮湧動的“回坊”,竟藏著這麼一處書香清淨之地,並且能看到瀕臨失傳的關中傳統文化表演,是榮幸更是福氣。除了表演,大院內還展示經營許多與文化有關係的產品和陝西特產,比如這茯茶,可是歷史上知名的黑茶之一,“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說的就是茯茶的特殊效果。

走出高家大院,“回坊”依舊是那個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這裡是美食的天下,是食客們的世界,民以食為天是最通俗的本能,無可非議。就像吃烤肉再來瓶冰峰,這才是西安品美食小吃的絕配。如果來“回坊”品伊斯蘭美食,再去高家大院看一場關中漢族的傳統文化表演,也是不錯的嘛。

高家大院與“回坊”,有種藏在深巷人不知的感覺。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如今像高家大院這樣的明清古民居真的不多,能挖掘、保護、展演關中地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更是少之又少,這是真的歷史文化。北院門的起點,就是古城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地標鐘鼓樓,高家大院距此不到五百米。

遇見已是美好,塵封便已傾城。本圖文為樂途旅遊作者原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和商用。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西安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除此之外,我還提到了...

推薦景點:

鐘鼓樓 大雁塔 小雁塔 大明宮遺址 西安城牆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官子 更新:2018.04.16

園內以展示明清建築藝術、古傢俱、傳統民居楹聯、磚雕藝術為主;還經常舉辦茶藝、民間剪紙、皮影戲、古箏表演等,突出以“家”為主題的關中文化。

服飾、科舉、婚俗、傢俱以及各種磚雕、木雕、石雕,無不展示著高家主人書香門第的品味和元素。

晚上來這裡,可以欣賞到陝西的皮影戲。皮影戲,又稱“影戲”或“影子戲”,是非常古老的漢族戲曲藝術形式。它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陝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秦人氣息,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陝西皮影戲是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市生活中已經多年未見,因此在高家大院看到皮影戲的精彩表演真的是有些喜出望外。儘管陝西的碗碗腔不大容易聽得懂,但是演員的精彩表演還是博得了陣陣的掌聲和笑聲。

大院內有一處小戲臺,每天晚上在這裡都會上演更精彩的文化遺產表演節目。合陽提線木偶是“起於漢而興于唐”的關中漢族傳統劇種。合陽提線偶戲自成一家,表演時木偶的動作全部是靠演員用手中的細線懸控木偶完成。同時,配合劇情的唱腔也是獨一無二的,合陽人稱之為線腔,線腔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悲愴蒼涼而不失激情,委婉細膩而不失剛烈,頗具秦人秦地的風采和特點。

線戲的表演方法就是通過提線來完成木偶的肢體動作。表演時,在戲臺上搭一高約1.2米的長板台,前邊用布帳圍起,表演時,演員站在布帳後的木臺上,手提木偶在帳前表演。提偶的線根據角色的不同,分別分為五到十根不等,旦角線最多,除了頭、耳、手、腰、腳之外,還有腹及肘、膝等關節處的加線,算下來有十七八根之多,最長的線有三四米,操作難度非常大。表演時,表演者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懸控通常高80~90釐米、重3.5~5公斤的偶人做出走、跑、跳、坐、騎馬、坐轎、舞槍弄棒、騰空駕霧、掄水袖、踢紗帽、閃官翅等難易不等的複雜動作,賦予木偶藝術生命,動作栩栩如生。

這晚我們看的是家喻戶曉的《豬八戒背媳婦》片段,難度最大的就是媳婦的旦角表演,幾十條線在表演者的手中變換著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的技巧,木偶通過線的變化手、腳、身體各個部位變的鮮活起來,惟妙惟肖,再現了楊柳腰,步步俏的絕活。

這樣難得一見的民間文化表演是遊客們在旅行中最喜歡看到的,難怪台下的觀眾被這精彩的表演深深的吸引了。

壓軸表演是被譽為“搖滾樂之祖”的華陰老腔。第一次看到華陰老腔表演還是在2016年的春晚螢屏上,譚維維和華陰老腔藝人的那首《 華陰老腔一聲喊》,雄壯豪邁、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當蒼勁的老腔響起,讓人一時恍惚身之所在。似乎讓人看到了古戰場上的長槍大戟、刀光劍影,忽而人歡馬叫、氣吞山河,忽而鳴金收兵、四顧蒼茫,陝人的剛強性格、雄強心態躍然而出。隨之全台所有的人都跟著吆喝,仿佛舞臺幕後的幫腔,音調激昂雄壯,氣氛熱烈,不僅增強了劇情,而且把演出情緒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後來得知華陰老腔表演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們是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目前處於失傳的狀態,已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很難想像,這群完全沒有受過樂理訓練甚至沒有經過文化薰陶的農民出身的民間藝人,用自家的木凳,自製的琴弦,口耳相傳了千年的唱詞唱腔,這種土得掉渣的、獨一無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以這種最原始的風貌出現,卻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

“眾人幫腔滿台吼,驚木一擊泣鬼神”就是對這種唱腔最形象的描述。老腔藝人一手持著木凳子,一手高舉木塊,和著曲調,有節奏地、用力地擊打木凳,使觀眾和演員群情激昂、遙相呼應。讓你親身感受原生態戲劇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這是一次最優質、最震撼、最具視聽效果的非物質文化盛宴。

曲終人散,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這個肉香撲鼻、人潮湧動的“回坊”,竟藏著這麼一處書香清淨之地,並且能看到瀕臨失傳的關中傳統文化表演,是榮幸更是福氣。除了表演,大院內還展示經營許多與文化有關係的產品和陝西特產,比如這茯茶,可是歷史上知名的黑茶之一,“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說的就是茯茶的特殊效果。

走出高家大院,“回坊”依舊是那個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這裡是美食的天下,是食客們的世界,民以食為天是最通俗的本能,無可非議。就像吃烤肉再來瓶冰峰,這才是西安品美食小吃的絕配。如果來“回坊”品伊斯蘭美食,再去高家大院看一場關中漢族的傳統文化表演,也是不錯的嘛。

高家大院與“回坊”,有種藏在深巷人不知的感覺。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如今像高家大院這樣的明清古民居真的不多,能挖掘、保護、展演關中地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更是少之又少,這是真的歷史文化。北院門的起點,就是古城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地標鐘鼓樓,高家大院距此不到五百米。

遇見已是美好,塵封便已傾城。本圖文為樂途旅遊作者原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和商用。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西安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除此之外,我還提到了...

推薦景點:

鐘鼓樓 大雁塔 小雁塔 大明宮遺址 西安城牆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官子 更新:2018.04.16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