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南鄉村遊:中國愛情第一村叫陪嫁妝村,在河南焦作

在河南焦作修武縣青龍峽太行群山中, 有一個村, 叫做“陪嫁妝村”。 這裡被譽為“中國愛情第一村”。 上百年來, 這裡的人們信奉愛情, 從未有人離過婚。

“陪嫁妝村”傳說

陪嫁妝村這個名字, 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東海青龍因為錯行雨譜, 被玉帝貶下凡塵24年, 住在青龍洞中。

明朝永樂五年夏, 天氣炎熱, 久旱無雨, 莊稼眼看就要枯死, 正在青龍洞中修行的青龍化身為青年小夥到武陟縣萬花莊村高員外家打工,

並常在夜間化身龍形, 引水灌溉, 噴水澆地。

高員外漸漸知道青龍並非凡人, 又知女兒已經芳心暗許, 為了留住青龍, 高員外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青龍謫期滿後, 攜妻重返天庭, 而凡體仍住在青龍洞中。 高員外思念女兒,

也為了感謝青龍恩澤, 就將青龍洞一代方圓百里的山場買下作了女兒的嫁妝。 從那時起, 這個村也就取名叫“陪嫁妝村”。

村民們對青龍傳說深信不疑, 並深受其影響。 如今的陪嫁妝村村頭有著大片象徵著愛情的榔榆林, 最大的一棵胸徑4.5米, 高17米, 有1800歲了。

因為愛情, 越來越多的遊人到千年榔榆林和陪嫁妝村許下愛情諾言, 希望愛情長長久久。

榔榆林

榔榆

榔榆林是陪嫁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共有榔榆三十一棵。

榔榆又名黃榆, 生長在北方山地, 耐乾旱、抗嚴寒, 是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落葉灌木。 榔榆木質堅硬, 古時候常常被用來做農具或者車輪。

這片榔榆林能長的這麼高這麼粗, 在國內都非常罕見。 那麼, 大家也許會奇怪, 這一片榔榆樹為什麼沒有被砍掉去做農具和車輪, 千百年來又是如何保留下來的呢?

當地有一個風俗, 凡是有村子的地方, 山民們都要在村邊建山神廟,四季香火不斷祈求山神保佑。這裡原先也曾建有山神廟。山民們對山神非常敬畏,認為山神廟周圍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神聖,不能亂動,否則就會壞了村裡的風水,給自己和後代帶來災難。

這些榔榆也就這樣代代相傳,保存至今。其中最大的一棵胸徑3米,據專家測算,距今已有1800年了。千百年來,這片榔榆一直鬱鬱蔥蔥,作為一道綠色屏障,抵擋著風沙對村莊的襲擊。

榔榆樹也是陪嫁莊村的情感樹,夏季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們習慣端著飯碗來到榔榆樹下,邊吃邊聊,避暑乘涼,議古論今,談天說地;村裡的人們離開村莊到山外去,家人就到村口榔榆樹下揮手送別,看著親人消失在山路的盡頭;外出的人們歸期臨近,家人又會在樹下翹首遠眺,期待著親人歸來,盼著美好的團聚。榔榆樹下演繹著村莊裡的悲歡離合,榔榆樹也自然成為人們感情的寄託。

陪嫁妝村位於青龍峽景區境內,陪嫁妝村的民居與平原地區有所不同,是一個典型的石頭村。

陪嫁莊就象一個小小的山寨,有寨必有寨門。進入陪嫁莊村,我們首先經過的就是寨門。陪嫁莊原來的寨門用青石砌成,有一大兩小3個門洞,門樓上設有瞭望台,門洞旁分列著兩隻石獅。現在大家看到的寨門是村民們在舊址上重建的。為什麼村口一定要建寨門呢?其一,建寨門可以使整個村子更具整體性,使山村渾然一體;其二,建寨門可以加強對村莊的管理和保護,抵禦外來侵擾;其三,“進門是一家”。寨門又是一個村莊團結和睦的象徵,說明了陪嫁莊人團結友好,親如一家。

陪嫁莊的民居與平原地區有所不同,是一個典型的石頭村。這裡的房屋幾乎全用石頭建成。石頭磊的牆,石板築房頂,就連一些傢俱諸如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槽、石臼,包括牛圈、豬窩、茅廁都是石頭砌起來的,石頭的作用在這裡達到充分展示。陪嫁莊的房屋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在這個小小的山坳裡,十幾戶民居院落建造得既隨意方便,又順應風水。石頭作為一種原始的建築材料,具有防寒隔熱的特點,住在石屋裡,冬暖夏涼,舒適宜人,別有情趣。夏季的中午,在石屋裡午休,需要蓋上一條被子。

這裡的石房大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的一幢房屋還是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6)建造的,距今已有將近三百年的歷史。這裡的石屋建築工藝考究,建房用的青石被鍛砌的方方正正,極其規則,縫隙用石灰、毛髮、米湯等合成的泥漿填充得嚴嚴實實。許多房屋上雕刻有鴿子、鴛鴦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小動物,門窗上也有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可謂妙趣橫生。除此之外,每家每戶院子裡都種有一棵蘋果樹,體現了山民們求平安、求結果、求殷實、求富裕的美好願望。

本文為公益宣傳,圖片及素材來源網上,不單獨注明,特此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山民們都要在村邊建山神廟,四季香火不斷祈求山神保佑。這裡原先也曾建有山神廟。山民們對山神非常敬畏,認為山神廟周圍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神聖,不能亂動,否則就會壞了村裡的風水,給自己和後代帶來災難。

這些榔榆也就這樣代代相傳,保存至今。其中最大的一棵胸徑3米,據專家測算,距今已有1800年了。千百年來,這片榔榆一直鬱鬱蔥蔥,作為一道綠色屏障,抵擋著風沙對村莊的襲擊。

榔榆樹也是陪嫁莊村的情感樹,夏季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們習慣端著飯碗來到榔榆樹下,邊吃邊聊,避暑乘涼,議古論今,談天說地;村裡的人們離開村莊到山外去,家人就到村口榔榆樹下揮手送別,看著親人消失在山路的盡頭;外出的人們歸期臨近,家人又會在樹下翹首遠眺,期待著親人歸來,盼著美好的團聚。榔榆樹下演繹著村莊裡的悲歡離合,榔榆樹也自然成為人們感情的寄託。

陪嫁妝村位於青龍峽景區境內,陪嫁妝村的民居與平原地區有所不同,是一個典型的石頭村。

陪嫁莊就象一個小小的山寨,有寨必有寨門。進入陪嫁莊村,我們首先經過的就是寨門。陪嫁莊原來的寨門用青石砌成,有一大兩小3個門洞,門樓上設有瞭望台,門洞旁分列著兩隻石獅。現在大家看到的寨門是村民們在舊址上重建的。為什麼村口一定要建寨門呢?其一,建寨門可以使整個村子更具整體性,使山村渾然一體;其二,建寨門可以加強對村莊的管理和保護,抵禦外來侵擾;其三,“進門是一家”。寨門又是一個村莊團結和睦的象徵,說明了陪嫁莊人團結友好,親如一家。

陪嫁莊的民居與平原地區有所不同,是一個典型的石頭村。這裡的房屋幾乎全用石頭建成。石頭磊的牆,石板築房頂,就連一些傢俱諸如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槽、石臼,包括牛圈、豬窩、茅廁都是石頭砌起來的,石頭的作用在這裡達到充分展示。陪嫁莊的房屋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在這個小小的山坳裡,十幾戶民居院落建造得既隨意方便,又順應風水。石頭作為一種原始的建築材料,具有防寒隔熱的特點,住在石屋裡,冬暖夏涼,舒適宜人,別有情趣。夏季的中午,在石屋裡午休,需要蓋上一條被子。

這裡的石房大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的一幢房屋還是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6)建造的,距今已有將近三百年的歷史。這裡的石屋建築工藝考究,建房用的青石被鍛砌的方方正正,極其規則,縫隙用石灰、毛髮、米湯等合成的泥漿填充得嚴嚴實實。許多房屋上雕刻有鴿子、鴛鴦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小動物,門窗上也有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可謂妙趣橫生。除此之外,每家每戶院子裡都種有一棵蘋果樹,體現了山民們求平安、求結果、求殷實、求富裕的美好願望。

本文為公益宣傳,圖片及素材來源網上,不單獨注明,特此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