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乎高贊:七種應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讓生活慢慢變好

從小到大, 總免不了要經歷各種被碾壓的時刻。

同一道題, 尖子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有的人憋了幾天也一點思路都沒有;到了工作中, 有人因為承受不住壓力就辭職, 有人卻能調整心態轉換方式, 發揮自己的長處……

知乎上有個話題, “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有超過1300萬人流覽, 23萬人關注。

出身不能改變, 智商沒法鍛煉, 但如果說人能有一次翻盤的機會, 靠的就是訓練不同的思維方式。

轉換一個和自己相處的方法, 生活由此變得不同。

一、拒絕“過度準備”

馬東曾說:“有一件事你不知道該不該去做,

如果你有時間, 就一定要做。 ”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裡, 有學生問李笑來:老師, 這種方法真的有用嗎?

李笑來回答:有沒有用, 不去做怎麼知道?

拖延時, 美其名曰:我準備一下。

機會都是給有準備之人, 但沒說給準備不完的人。

行動力強的人有兩種品質:一、不畏懼失敗;二、不給自己找藉口。

企業管理中有一個飛輪效應。 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 剛開始你必須要花很大的力氣, 每轉一圈都非常費力。

但其實, 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時, 無需耗費更大的力氣, 飛輪就能夠維持原有運動狀態。

有時, 人就像是一台機器, 一個新想法冒出來的時候就是要驅動這台機器運轉了, 可是懶惰就像機器上的鏽阻擋你的行動。

有人調侃, “我宛如戲臺上的老將軍, 背上插滿了早睡健身的flag, 可是每到深夜的時候, 手機又總是放不下。 這樣下去機器啟動得起來才怪呢。

如果你還沒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案, 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

二、保持懷疑態度

馬克思曾說“懷疑一切”, 警戒人們不要盲目的迷戀權威, 要永遠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大多數時候, 人只愛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Margaret Heffernan在TED的演講《去懷疑的勇氣》中提到一個例子。

20世紀的時候, 牛津有一對“奇葩”拍檔, Alice Stewart是一個優秀的女醫生, 她的拍檔George是個統計學家。

George總是不斷對Alice的工作提出質疑, 他說:我的工作就是證明Stewart博士是錯的。

他換用不同方式研究她的模型和資料,

把給Alice的理論創造矛盾當成任務——因為只有在他都無法證明Alice錯了的時候, 他就可以帶來Alice所需要的自信, 讓她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這樣的工作模式讓他們合作建立了近乎完美的思考模型。 Alice也在日後的工作中, 發現有三分之二因癌症而死的孩子, 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時都做過X光檢查。

因為這一發現, 25年後, 英國和美國禁止了給孕婦進行X光檢查。

無論是團隊合作, 或是孤軍奮戰, 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永遠留一個空間讓自己懷疑, 總沒錯。

三、記得反思犯過的錯

複盤思維, 可能是唯一一個通過後天不斷訓練, 能填平智商差距的思維能力。

複盤來源於棋類術語, 是指下完這盤棋後, 從以前的對壘中發現自己錯誤, 在什麼情況下會犯錯, 為什麼會犯錯, 反思除了這種做法外還有哪些更好的解決辦法。

主持人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說, 一次她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回家後, 她在地上坐了3個小時, 把整個節目從頭到尾在腦海中複演一遍, 什麼時候說了什麼話, 嘉賓說了什麼,

她自己又說了什麼, 換種方式說會不會更好一些?

也是這種善於反思, 讓她總能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 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增長最多的經驗, 也把事情做得更好。

複盤思維不容易,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事情做完了, 人就不會再關注已經過去的表現;

但複盤思維也很簡單, 在自己指導自己的過程中, 這樣的反思會更具有針對性。

養成複盤的思維習慣, 就像是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場戰役都有一張清晰的雷區作戰表一樣。

知道容易踩哪些雷, 就會在日後的戰場上避開那些地方。

《原則》的作者瑞·達利歐說, “回頭來看, 我曾經的一敗塗地是在我身上發生過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因為他讓我變得謙遜, 而我正需要用謙遜來平衡我的進攻性。 ”

當一個人習慣了複盤自己曾經的錯,就會在奮鬥的路上,越來越瞭解自己,從而事半功倍。

四、學會一心多用

如今,除了技術性比較強的崗位外,很多崗位都要求有“綜合素質”。

多工處理的技能,是一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混亂是一種常態,在混亂中找到條理需要的是結構化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的兩個關鍵字,是分類和順序。

想要不亂的第一步,是要明白待辦事項大概分為哪幾種。

工作和生活要徹底分開。

第二步,把事情按照輕重緩急用重要性排序。

著名管理學家史蒂芬·科維提出過一個時間管理理論:四象限法則。

從左到右,由上到下,分別代表不同的任務等級:

Q1:緊急且重要

Q2:不緊急但重要

Q3:緊急但不重要

Q4:不緊急也不重要

四象限法則 / Alex Czarto

Q1的任務不能避免,又很緊急,比如有嚴格截止日期的緊急任務、家庭事務、健康問題等,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是節省花在這部分時間的最好方法。

Q2是應該花最多精力的部分,比如做計畫、弄備選方案、提升技能、尋找機會……然而很多人因為分不清重要和緊急的關係,往往浪費了太多時間在Q3部分,比如處理資訊、應對眼前雜事等。

至於Q4,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如果佔用了過多精力,就會讓人的效率負增長。

所有任務一起壓過來的時候,可以自己畫一個表格,分清輕重緩急,用最科學的時間安排方法,解開那一團亂麻。

五、認清拖延的本質

很多人都奉行著“deadline 是第一生產力”的信條,在大好時光且工作且拖延,等到最後關頭再不吃不睡完成KPI。

不得不承認,截止日期是非常偉大的發明,如果沒有截止日期也許很多公司都已經停止運轉了。

Tim Urban曾在TED上做過一個關於拖延症的演講。他用非常簡單明瞭的方式畫出了,拖延症和非拖延症兩者在大腦上的異同。

沒有拖延症的大腦

有拖延症的大腦

二者的大腦中都有一個決策的制定者,但拖延症人的大腦中還有一個及時行樂的猴子。

這猴子只在乎兩件事:簡單和快樂。

當人決定要去工作的時候,這個猴子總會來誘惑你說“我們去玩兒吧。”如果意志力不夠堅定,猴子就會搶過你的方向盤,成為決策者。

這是一個逐漸喪失自我的過程,本應是決策者的你,被想要及時行樂的情緒控制了。

約翰·蒂爾尼寫的《意志力:關於專注、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在決定人成功與否的後天因素中,意志力排名第一位。

在現代社會中誘惑越來越多,資訊、綜藝、遊戲、影視劇都可能成為打擊意志力的誘惑。

為了應對它們,第一,可以制定詳細具體的時間表,把一周要完成的作業細化成每天要完成什麼;第二、控制周圍的環境,遠離手機等可能對你產生誘惑的東西;第三、由易到難,鋼鐵般的意志力不是一天就能煉成的,要自己休息的時間,並接受自己的犯錯。

六、用換位思考給自己減負

有這麼一個觀點,累死人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的人。

很多時候,讓人心力交瘁的,就是那些溝通出了障礙的小瞬間,積極性一次次被共事的人打消,久而久之工作也讓人沒了熱情。

很多人認為換位思維是遷就對方損害自身利益,但實際上,換位思維恰是在擴大自己的舒適區。

如果一個人固守著舒適區,不順眼的人就回避,不喜歡的活動就不參加,漸漸地,舒適區也會越來越狹窄。

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沒有人或環境可以完全按照你的喜歡來生長。

此外,換位思維可以增強人的共情能力。

蔣方舟曾分享過一段經歷,她認識的一個美國男人,只見過一次面,對方卻不停地要求和她微信聊天。她不得以把對方拉黑,緊接著對方又開始電話轟炸,每天早上打三個電話,晚上打三個電話。

不停地追問說,“為什麼拉黑我,你欠我一個解釋。”

缺乏共情能力就體現在,當他提出無理的要求或者做出過激行為,已經給他人帶來了困擾,自己還完全意識不到。

在佛洛德的人格結構論中有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指人類的原始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需求。自我是人在適應現實生活中的“我”,會根據現實環境採取變化;超我是有理想有道德規範的自我,能夠跳出環境的漩渦,客觀分析事件反思自己。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自我”不斷打敗“本我”的過程,能對心理能量產生充分而有效的約束和控制。

不會換位思考的人,很大程度上還生活在本我的層次,“自我”能力極弱時,三個層次就會失衡,從而使人格不健全。

滿足了一時的需求,卻永遠學不會成熟。

七、懂得“假裝”的力量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令人害怕的東西,有人害怕考試,有人害怕演講,有人害怕變老,這些都是人類面對挑戰或未知時產生的正常的心理狀態。

但如果從結果來反向思考,這些害怕根本沒用。考試還是要參加、演講比賽還是定期舉行,生老病死更是不可逆的自然規律。

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沒有效果,甚至會加重負擔時,你的行為能不自覺地控制這些不良情緒。

TED有一期演講《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先假裝成功,直到成功為止”。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讓人們維持充滿力量和沒有力量的兩種姿勢,持續兩分鐘。

有力的姿勢

無力的姿勢

測試後發現,相比維持無力姿勢的人,維持有力姿勢的人無論從生理資料還是回答問題的表現來看,都更加積極且充滿力量。

心理會影響身體,身體也會對心理產生影響。

思維方式受到先天環境制約,但也可以接受後天訓練從而往更好的方向變化。

當你深陷困境的時候,換種思維方式,也許就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改變從現在開始!

當一個人習慣了複盤自己曾經的錯,就會在奮鬥的路上,越來越瞭解自己,從而事半功倍。

四、學會一心多用

如今,除了技術性比較強的崗位外,很多崗位都要求有“綜合素質”。

多工處理的技能,是一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混亂是一種常態,在混亂中找到條理需要的是結構化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的兩個關鍵字,是分類和順序。

想要不亂的第一步,是要明白待辦事項大概分為哪幾種。

工作和生活要徹底分開。

第二步,把事情按照輕重緩急用重要性排序。

著名管理學家史蒂芬·科維提出過一個時間管理理論:四象限法則。

從左到右,由上到下,分別代表不同的任務等級:

Q1:緊急且重要

Q2:不緊急但重要

Q3:緊急但不重要

Q4:不緊急也不重要

四象限法則 / Alex Czarto

Q1的任務不能避免,又很緊急,比如有嚴格截止日期的緊急任務、家庭事務、健康問題等,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是節省花在這部分時間的最好方法。

Q2是應該花最多精力的部分,比如做計畫、弄備選方案、提升技能、尋找機會……然而很多人因為分不清重要和緊急的關係,往往浪費了太多時間在Q3部分,比如處理資訊、應對眼前雜事等。

至於Q4,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如果佔用了過多精力,就會讓人的效率負增長。

所有任務一起壓過來的時候,可以自己畫一個表格,分清輕重緩急,用最科學的時間安排方法,解開那一團亂麻。

五、認清拖延的本質

很多人都奉行著“deadline 是第一生產力”的信條,在大好時光且工作且拖延,等到最後關頭再不吃不睡完成KPI。

不得不承認,截止日期是非常偉大的發明,如果沒有截止日期也許很多公司都已經停止運轉了。

Tim Urban曾在TED上做過一個關於拖延症的演講。他用非常簡單明瞭的方式畫出了,拖延症和非拖延症兩者在大腦上的異同。

沒有拖延症的大腦

有拖延症的大腦

二者的大腦中都有一個決策的制定者,但拖延症人的大腦中還有一個及時行樂的猴子。

這猴子只在乎兩件事:簡單和快樂。

當人決定要去工作的時候,這個猴子總會來誘惑你說“我們去玩兒吧。”如果意志力不夠堅定,猴子就會搶過你的方向盤,成為決策者。

這是一個逐漸喪失自我的過程,本應是決策者的你,被想要及時行樂的情緒控制了。

約翰·蒂爾尼寫的《意志力:關於專注、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在決定人成功與否的後天因素中,意志力排名第一位。

在現代社會中誘惑越來越多,資訊、綜藝、遊戲、影視劇都可能成為打擊意志力的誘惑。

為了應對它們,第一,可以制定詳細具體的時間表,把一周要完成的作業細化成每天要完成什麼;第二、控制周圍的環境,遠離手機等可能對你產生誘惑的東西;第三、由易到難,鋼鐵般的意志力不是一天就能煉成的,要自己休息的時間,並接受自己的犯錯。

六、用換位思考給自己減負

有這麼一個觀點,累死人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的人。

很多時候,讓人心力交瘁的,就是那些溝通出了障礙的小瞬間,積極性一次次被共事的人打消,久而久之工作也讓人沒了熱情。

很多人認為換位思維是遷就對方損害自身利益,但實際上,換位思維恰是在擴大自己的舒適區。

如果一個人固守著舒適區,不順眼的人就回避,不喜歡的活動就不參加,漸漸地,舒適區也會越來越狹窄。

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沒有人或環境可以完全按照你的喜歡來生長。

此外,換位思維可以增強人的共情能力。

蔣方舟曾分享過一段經歷,她認識的一個美國男人,只見過一次面,對方卻不停地要求和她微信聊天。她不得以把對方拉黑,緊接著對方又開始電話轟炸,每天早上打三個電話,晚上打三個電話。

不停地追問說,“為什麼拉黑我,你欠我一個解釋。”

缺乏共情能力就體現在,當他提出無理的要求或者做出過激行為,已經給他人帶來了困擾,自己還完全意識不到。

在佛洛德的人格結構論中有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指人類的原始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需求。自我是人在適應現實生活中的“我”,會根據現實環境採取變化;超我是有理想有道德規範的自我,能夠跳出環境的漩渦,客觀分析事件反思自己。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自我”不斷打敗“本我”的過程,能對心理能量產生充分而有效的約束和控制。

不會換位思考的人,很大程度上還生活在本我的層次,“自我”能力極弱時,三個層次就會失衡,從而使人格不健全。

滿足了一時的需求,卻永遠學不會成熟。

七、懂得“假裝”的力量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令人害怕的東西,有人害怕考試,有人害怕演講,有人害怕變老,這些都是人類面對挑戰或未知時產生的正常的心理狀態。

但如果從結果來反向思考,這些害怕根本沒用。考試還是要參加、演講比賽還是定期舉行,生老病死更是不可逆的自然規律。

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沒有效果,甚至會加重負擔時,你的行為能不自覺地控制這些不良情緒。

TED有一期演講《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先假裝成功,直到成功為止”。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讓人們維持充滿力量和沒有力量的兩種姿勢,持續兩分鐘。

有力的姿勢

無力的姿勢

測試後發現,相比維持無力姿勢的人,維持有力姿勢的人無論從生理資料還是回答問題的表現來看,都更加積極且充滿力量。

心理會影響身體,身體也會對心理產生影響。

思維方式受到先天環境制約,但也可以接受後天訓練從而往更好的方向變化。

當你深陷困境的時候,換種思維方式,也許就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改變從現在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