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工中耳(middle ear implant,MEI)

人工中耳(middle ear implant, MEI)是將中耳植入體附著在耳內可振動部位(如聽骨鏈)或耳蝸(如前庭窗、蝸窗), 通過將聲波的能量轉換成機械振動, 將放大的神經衝動傳到大腦, 提高聽功能的裝置。 根據振動子產生振動的原理不同, 人工中耳裝置分為壓電式和電磁式。

人工中耳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用麥克風接受外界音, 將聲轉換成電能;二是經連接的電池上的電路將電脈衝放大, 顯然這個放大需供給電能;第三步是通過和聽骨直接接觸的振動器放大後的電脈衝轉換成機械振動。 結果, 放大後的聲能被直接傳遞到內耳的淋巴液,

引起淋巴液振動, 刺激聽覺末梢感受器產生聽覺。 常規的助聽器是麥克風接受外界聲音並轉換成電能, 經放大後再轉換成聲能, 經外耳道空氣和中耳傳音裝置引起鐙骨振動, 將聲音傳入內耳。 可見人工中耳與常規助聽器不同之處在于聲能轉換成電能, 放大後直接引起聽骨振動。 因此能高保真、無雜訊、無回饋地真實地將聲音傳入內耳

發展歷程:

人工中耳的研究由來已久, 1935年Wilska的實驗中通過線圈的磁場使放在鼓膜上的鐵片振動, 帶動鼓膜振動, 聲音傳導到內耳。 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中耳植入裝置真正被植入中耳的研究。 如今, 人工中耳已普遍應用於臨床及研究。 一般情況下, 人工中耳植入需要完整的聽骨鏈,

大多數的人工中耳裝置還需要一個外部耳背式的類似於麥克風的處理器, 用於收集聲信號, 將其轉化為電信號並傳導給振動子。

優點:

人工中耳適用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輕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其他治療或助聽裝置效果不理想的患者。 與傳統助聽器相比, 人工中耳能有效避免耳模帶來的閉塞感;植入體與麥克風相距很遠, 因此沒有聲回饋或嘯叫的困擾;沒有耳道感染或者過敏的情況;處理高頻較好, 符合對聆聽音樂要求較高患者的需求。 另外, 因為外部的裝置很小, 藏在頭髮內, 耳內植入體是完全隱形的, 有一定的美觀度。 當然, 人工中耳不可能替代傳統助聽器, 但卻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手術狀況:

人工中耳植入的裝置和手術費用一般在1.5~2萬美元左右。 手術在全麻下進行, 需要2小時左右, 術後患者需要留院觀察2~3天, 開機在術後2個月左右。 根據患者情況、不同公司的產品或者手術的程式不同, 患者的自然中耳可能被保留或破壞。

發展狀況:

據有關統計, 目前全球人工中耳植入人數有9500名, 2009年一年的植入人數為1700名。 因為不同公司人工中耳的技術不同而且發展非常迅速, 它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市場, 瓜分兩者的市場份額。 有研究報告預估, 人工中耳的市場增長率將達到2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