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學生談留學收穫:走出溫柔鄉獨立是最大的成長

來自教育部的最新資料顯示, 改革開放40年來, 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 目前有145.41萬人正在國外進行不同階段的學習和研究。 2017年, 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 達60.84萬人, 同比增長11.74%, 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 對出國留學人員來說, 從留學收穫的維度上看, 個體收穫各異, 但“朝著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前進”是大家的共識。

“獨立”:最大的成長

5年前,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出發閘口處, 小陶的母親看著女兒的背影越來越遠, “心裡擔心極了”, 因為這是小陶第一次離家遠行。

內向的女兒是否能適應英國的學習節奏, 是否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她心中, 直到女兒畢業歸來。

已經工作的小陶回望自己的留學經歷, 認為最重要的收穫是獨立生存能力的增強。 “身處異鄉, 沒了家人的照顧, 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解決。 ”小陶說, “我自己找過房子, 和房東討價還價;找過學校負責人, 為了繳費問題……這些在以前我不擅長的溝通問題, 我都一一面對並解決了。 之前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留學之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

“獨立”是海外學子總結留學收穫時使用的高頻詞。 就此, 相關留學專家認為, 隨著留學低齡化趨勢的發展, 在父母溫柔鄉中長大的一代走出了國門, 對這些學生來說,

學習、生活的日漸“獨立”確實是最大的成長。

“思辨”:拓寬了視野

在海外學子中, 除了研究生外, 還有得益於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發展而出國訪學交流的學者。 他們是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骨幹力量, 訪學經歷于他們的意義, 是在求學的同時, 可以用比較的眼光, 觀察、評鑒進而對中外學術環境、成果做出客觀的評價, 並在回國後運用於教學中。

在法國里昂訪學的孫老師表示, 訪學期間, 在專業領域進行了大量閱讀和資料收集, 不僅開闊了知識視野, 而且反思既往, 吐故納新;其次, 與眾多傑出學者結為同事, 開展學術交流, 舉辦學術講座, 交換思想, 砥礪學術, 增進瞭解和友誼。

在英國牛津大學訪學的楊老師在接待導師的課題研究中,

獨立承擔了一個子課題。 這一機遇讓他能從選題開始, 就與導師和課題組成員討論。 “從擬定研究方案、採集標本、樣本處理、實驗室分析、資料收集, 到撰寫論文, 我都認真準備, 充分思考, 體會接待導師如何提出問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和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問題。 從中, 我對中外研究現狀有了比較, 對學術前沿有了把握, 這對自己未來的學術走向影響很大。 ”他說。

“堅持”:未來更清晰

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批判精神, 求同存異, 化解衝突, 是出國留學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和重要收穫。

留學英國的小悅認為, 夾在中外文化之間, 有衝突也有和解, 但在適應留學地文化的過程中, 會接納新的文化元素, 也會堅持自己固有的文化元素。

接納新知和堅持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會讓自己反思,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讓自己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畢業於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的許瀚也認為, 在跨文化學習中, 堅持自己的觀點, 保持批判精神, 也是適應新的文化氛圍的一部分。

交流不是單向的, 而是雙向、甚至多邊的互動。 因為海外學子的主動交流, 他們身邊的同事和周圍的朋友甚至改變了對中國的固有印象。

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美術學院訪學的周利明就堅持在訪學期間最大限度地參與學校活動, 用中國水墨在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寫生, 使得當地的教授對中國水墨和西洋畫技巧, “越來越有比較的興趣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