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鴻茅藥酒是毒藥”刷屏,涉事企業:警方辦案,暫不回應

因在網上發表文章稱

“鴻茅藥酒是毒藥”

廣州醫生譚秦東被

跨省抓捕

事件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譚秦東醫生於今年1月10日被內蒙古警方帶走,

現在他已被關押近3個月。

針對輿情回饋

今天上午10點50分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 @涼城縣公安局

介紹了案件進展

其中稱譚秦東所涉嫌罪名為“損害商品聲譽罪”, 公開資料顯示, 鴻茅藥酒認為多家公眾號對“鴻茅藥酒”惡意抹黑, 惡毒攻擊, 甚至宣稱鴻茅藥酒是“毒藥”,

大肆散播不實言論, 傳播虛假資訊, 誤導廣大讀者和患者。

那麼, 鴻茅藥酒是否含毒?譚醫生有沒有亂說?

鴻茅藥酒, 是否含“毒”?

針對這一問題, 丁香醫生公號專門進行了回答。

下圖是鴻茅藥酒在廣告材料裡公開的成分表, 而紅框標明的幾種成分, 對於其“是否有毒”權威機構早有解讀和定論。

鴻茅藥酒說明書截圖

1. 何首烏:明確肝毒性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早已提出過警示:不論何種類型的何首烏, 對肝臟的毒性是確切的, 並為此多次下調、規範保健食品和藥品中的何首烏用量。

2014年7月16日,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 明確提示口服何首烏及其成方製劑可能有引起肝損傷的風險。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警示

2. 檳榔和酒精:1類致癌物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致癌物清單中, 證據最確切的1類致癌物清單中, 檳榔多次出現, 而酒精及其相關產物也赫然在列。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於2017年10月翻譯了這份致癌物清單,

並將4類致癌物清單以表格的形式公佈在官方網站上。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

對於證據等級比較確切的1類致癌物, 國際權威機構的態度一直都非常明確:必須避免。

因為只要是明確或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並不存在安全劑量。

至於上述成分為何出現在一款號稱“保健”的藥酒裡, 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實際上, 對於鴻茅藥酒成分及其安全性, 有許多醫生都在表示質疑和擔憂。 來自北京的于鶯醫生、來自重慶的陳奇權醫生都已公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關於鴻茅藥酒其他質疑還有不少,無法一一列舉:

4月14日《人民日報》用戶端

轉載一篇澎拜新聞發佈的題為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跨省抓捕要慎重》

鴻茅藥酒方面認為,譚醫生的這篇文章,誤導廣大讀者和患者,“致多家經銷商退貨退款,總金額達827712元”,達到了構成刑事犯罪的立案標準。但這篇文章的點擊率只有2000多次,這麼小範圍的傳播與鴻茅藥酒所訴稱的80萬元的退貨的經濟損失是否構成因果關係?

要知道一個事實:在這篇文章之前,鴻茅藥酒已經在市場上飽受質疑。

在這麼一個四面楚歌的輿論環境之下,鴻茅藥酒遭遇的退貨和譚醫生的這篇小文章真的構成因果關係嗎?

的確,譚醫生的表述有不妥的地方,特別是在網文的標題中使用了“毒藥”一詞。但是,表述不妥,與民事侵權和刑事犯罪的界限,應該判然有別。

警權動用應當謹慎,特別是當進入刑事程式,直接可以限制一個公民的人身自由,涉及到將來的定罪處罰時。原本可以通過網路平臺申訴-刪帖解決的問題,一腳油門踩到死,直接動用國家機器跨省抓捕一名醫生,是否妥當?

這幾年,打擊網路謠言效果顯著,以雷霆萬鈞之力澄清網路輿論環境,但是,應該區分情緒化表達與名譽侵權,一般性言論失實與刑事犯罪的邊界。如果對所有失實的言論(甚至並不是失實,只是做了情緒化的表達)不問主觀動機,不問客觀危害後果,都要跨省抓捕,既違背了傳播規律,也可能造成寒蟬效應,搞得人人自危,無法正常表達。

幾年來,個別地方的警方為當地的支柱型企業跨省抓捕吐槽者的案例不少,當然不能一概斥之為“濫用警權”“員警家丁化”,但是既然涉及刑事犯罪,刑法的謙抑原則還是應該講的,對於這些本應該作為民事糾紛處理的案件,動用警權需要慎之又慎。

鴻茅藥酒廣告違法2630次,卻安然無恙;譚醫生一篇2000多點擊的小文章,卻被千里跨省抓捕。這不是公眾期待的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

幾天來社交平臺上

“鴻茅藥酒是毒藥”已刷屏

針對此次事件

涉事企業表示

警方辦案,暫不回應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關於鴻茅藥酒其他質疑還有不少,無法一一列舉:

4月14日《人民日報》用戶端

轉載一篇澎拜新聞發佈的題為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跨省抓捕要慎重》

鴻茅藥酒方面認為,譚醫生的這篇文章,誤導廣大讀者和患者,“致多家經銷商退貨退款,總金額達827712元”,達到了構成刑事犯罪的立案標準。但這篇文章的點擊率只有2000多次,這麼小範圍的傳播與鴻茅藥酒所訴稱的80萬元的退貨的經濟損失是否構成因果關係?

要知道一個事實:在這篇文章之前,鴻茅藥酒已經在市場上飽受質疑。

在這麼一個四面楚歌的輿論環境之下,鴻茅藥酒遭遇的退貨和譚醫生的這篇小文章真的構成因果關係嗎?

的確,譚醫生的表述有不妥的地方,特別是在網文的標題中使用了“毒藥”一詞。但是,表述不妥,與民事侵權和刑事犯罪的界限,應該判然有別。

警權動用應當謹慎,特別是當進入刑事程式,直接可以限制一個公民的人身自由,涉及到將來的定罪處罰時。原本可以通過網路平臺申訴-刪帖解決的問題,一腳油門踩到死,直接動用國家機器跨省抓捕一名醫生,是否妥當?

這幾年,打擊網路謠言效果顯著,以雷霆萬鈞之力澄清網路輿論環境,但是,應該區分情緒化表達與名譽侵權,一般性言論失實與刑事犯罪的邊界。如果對所有失實的言論(甚至並不是失實,只是做了情緒化的表達)不問主觀動機,不問客觀危害後果,都要跨省抓捕,既違背了傳播規律,也可能造成寒蟬效應,搞得人人自危,無法正常表達。

幾年來,個別地方的警方為當地的支柱型企業跨省抓捕吐槽者的案例不少,當然不能一概斥之為“濫用警權”“員警家丁化”,但是既然涉及刑事犯罪,刑法的謙抑原則還是應該講的,對於這些本應該作為民事糾紛處理的案件,動用警權需要慎之又慎。

鴻茅藥酒廣告違法2630次,卻安然無恙;譚醫生一篇2000多點擊的小文章,卻被千里跨省抓捕。這不是公眾期待的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

幾天來社交平臺上

“鴻茅藥酒是毒藥”已刷屏

針對此次事件

涉事企業表示

警方辦案,暫不回應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