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些燒腦的哲學問題,能把一個說明白都算是哲學家(下)

十個燒腦的哲學問題, 不要太認真, 因為我怕你陷進去。

前面分享了前五個, 今天繼續後五個。

六 樹倒下的聲音

這是哲學裡的經典問題:在空曠的山谷中, 了無一人, 一棵樹倒下了, 請問有聲音嗎?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有, 因為他們覺得樹倒下的聲音是客觀存在的, 跟有沒有人在場無關, 但如果確實沒有人在場, 誰能說它有聲音呢?這種“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被稱為唯心主義, 它有點類似于王陽明的心學, 這裡不扯那麼遠, 就從科學辯證的角度來看看“樹倒下到底有沒有聲音”。

聲音的本質是什麼?不過物體振動產生的一串波而已, 光的本質是什麼?也是一群不斷振盪的波而已, 為什麼聲波到了人面前成了聲音, 光波到了人面前卻成了影像呢?這個事情的合理解釋在於人體的結構, 在一定頻率範圍內的波經過大腦轉化成了聲音, 另外一個頻率範圍內的波經過大腦轉化成了影像,

人們因而可以聽到、看到, 而在這世界上, 更大頻率範圍內的波是人類無法覺察到的, 請問人類無法覺察到的波客觀存在嗎?

對於樹倒下有沒有聲音這個問題, 可以說有, 也可以說沒有, 說有是對那些可以將這個波轉化成聲音的人來講的, 說沒有是對那些不能將這個波轉化成聲音的人來講的, 比如聾子(還有成千上萬無法識別這個波的其他生物)。 如果你認可這一點, 那麼說在空曠的山谷中, 空無一人, 樹倒下了就沒有聲音還算是唯心主義嗎?

七 我們不一樣

我們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不一樣》

人和人之間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這是哲學裡經常思考的問題, 哲學家會問這樣的問題:當兩個人看見同一朵花時,

一個人說“真紅啊”, 另外一個人說“是啊”, 他們兩個說的是同一回事嗎?

哲學家想問的是:你怎麼知道別人眼中的“紅”跟你眼中的“紅”是同一個紅?你怎麼知道別人眼中的“貓”和你眼中的“貓”都是貓?假如有個人是紅綠色盲, 他看到的紅色東西實際都是綠色的, 綠色東西實際都是紅色的, 這會影響他看紅綠燈嗎(實際上的紅綠色盲遠比這複雜, 此處為簡化)?

可做如下想像: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辨認顏色的, 不管你是不是紅綠色盲, 只要你從小就被教育說紅綠燈柱上第一個是紅燈, 第二個是黃燈, 第三個是綠燈, 那麼就不影響你識別顏色。 畢竟, 別人怎麼知道你口中的“紅色”與你眼中的“紅色”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哪一天科學技術能實現讓人交換視覺,

可以讓人從別人的視角看世界, 估計人們都會震驚的。

八 可持續發展困境

可持續發展已經提了很多年了, 也被全世界人民所認可, 但哲學家可不這麼看, 他們不是反對可持續發展, 他們是要問:你怎麼知道你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是真的可持續發展?

書裡舉了個例子, 一家作坊經營了好多年, 設備老化, 運行吃力, 老闆認為如果一直滿負荷運行, 設備很快就要壞掉了, 為了可持續發展, 不如讓設備只幹半天, 這樣的後果是賺錢的效率低了, 但好在能多幹一段時日。 又過了十年, 設備終於撐不住壞掉了, 需要買台新設備, 老闆算了算帳, 發現自己太傻了:當年的設備如果滿負荷運行, 能幹三年, 每年能賺十萬元, 半負荷運行以後, 幹了十年, 每年只能賺五萬元, 而更新設備的錢卻從十年前的二十萬漲到了現在的一百萬!

一提到可持續發展, 人們就會說即便現在吃點虧, 長遠看還是好的, 但長遠看真的好嗎?俗話說“二鳥在林, 不如一鳥在手”,長遠的事誰能說的准呢?

九 想要被吃掉的豬

有些素食主義者強烈反對吃肉,特別是吃經常與人類接觸的動物的肉,比如狗肉、貓肉,他們認為那些動物是不想被吃的,所以吃它們是不道義的。但這種想法真的合理嗎?

如果有一種動物,它們很想被人吃掉,那麼吃它們還算違反道義嗎?假設科學家們通過基因手段,創造出一種想被人吃掉的豬,是不是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呢?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創造出“想要被人吃掉的豬”太噁心了,他們本能地覺得這很不自然,不自然的東西只能讓人感到噁心,但雜交水稻是自然的東西嗎?不會令人噁心嗎?

十 公平難題

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那麼下面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呢?

小明的媽媽和朋友們組團買奶粉,團購的優惠是買十送二,媽媽團們剛好組了十個人,要買十罐奶粉,本來是一人一罐的,現在多出了兩罐應該給誰?這幫人在微信群裡討論,有人說應該把多出來的兩罐一勺一勺的再分出來,也有人說應該再賣出去,得到的錢平分,還有人說先給其中兩人,記在賬上,以後團購再給沒分到的人。群裡七嘴八舌,意見不一,這讓小明的媽媽很頭痛,早知如此,不如不組團了,簡單明瞭,沒那多事。

不參團行嗎?不行,因為它減少了你本可以得到的數量。這裡的本質問題是,以降低品質的前提來追求平等是很容易的,大家都是窮光蛋,全部一無所有,公平是公平了,可是你願意嗎?就像分蛋糕,有一邊是均勻的分,另一邊是不均勻的分,但不均勻分的那邊最小的塊都要比均勻分那邊的大,你會作何選擇(分蛋糕的例子經常被拿來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為了大家的利益,也為了自己的利益,人們必須要接受不平等現象的存在,但如果有了不平等的先例,就沒有人能說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平等,什麼時候可以不平等,所以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部分情況下只是空談。

十個案例講完了,總結下來可以發現,哲學家們的確喜歡刨根問底,他們大多數時候喜歡提問題,而不喜歡回答問題,不管你怎樣講,他們總會從各種奇怪的角度提問,把你擠到牆角出不來。你可以說他們全是詭辯,所思所想全無意義,或許,你也可以說他們確實提供了某些看問題的新角度,具有那麼一點啟發意義。

不如一鳥在手”,長遠的事誰能說的准呢?

九 想要被吃掉的豬

有些素食主義者強烈反對吃肉,特別是吃經常與人類接觸的動物的肉,比如狗肉、貓肉,他們認為那些動物是不想被吃的,所以吃它們是不道義的。但這種想法真的合理嗎?

如果有一種動物,它們很想被人吃掉,那麼吃它們還算違反道義嗎?假設科學家們通過基因手段,創造出一種想被人吃掉的豬,是不是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呢?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創造出“想要被人吃掉的豬”太噁心了,他們本能地覺得這很不自然,不自然的東西只能讓人感到噁心,但雜交水稻是自然的東西嗎?不會令人噁心嗎?

十 公平難題

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那麼下面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呢?

小明的媽媽和朋友們組團買奶粉,團購的優惠是買十送二,媽媽團們剛好組了十個人,要買十罐奶粉,本來是一人一罐的,現在多出了兩罐應該給誰?這幫人在微信群裡討論,有人說應該把多出來的兩罐一勺一勺的再分出來,也有人說應該再賣出去,得到的錢平分,還有人說先給其中兩人,記在賬上,以後團購再給沒分到的人。群裡七嘴八舌,意見不一,這讓小明的媽媽很頭痛,早知如此,不如不組團了,簡單明瞭,沒那多事。

不參團行嗎?不行,因為它減少了你本可以得到的數量。這裡的本質問題是,以降低品質的前提來追求平等是很容易的,大家都是窮光蛋,全部一無所有,公平是公平了,可是你願意嗎?就像分蛋糕,有一邊是均勻的分,另一邊是不均勻的分,但不均勻分的那邊最小的塊都要比均勻分那邊的大,你會作何選擇(分蛋糕的例子經常被拿來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為了大家的利益,也為了自己的利益,人們必須要接受不平等現象的存在,但如果有了不平等的先例,就沒有人能說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平等,什麼時候可以不平等,所以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部分情況下只是空談。

十個案例講完了,總結下來可以發現,哲學家們的確喜歡刨根問底,他們大多數時候喜歡提問題,而不喜歡回答問題,不管你怎樣講,他們總會從各種奇怪的角度提問,把你擠到牆角出不來。你可以說他們全是詭辯,所思所想全無意義,或許,你也可以說他們確實提供了某些看問題的新角度,具有那麼一點啟發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