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感恩奮進十年巨變|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學術座談會舉行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13日至15日, 作為我市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的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學術座談會舉行。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學民出席並致辭。

張學民在致辭時說, 典型的地震遺址遺跡對防震減災科學研究、宣傳教育是重要基地, 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教育價值。 近年來, 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關於要把地震遺址保護好, 使其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指示精神, 大力保護並建設北川老縣城遺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和北川新縣城。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際, 各位專家學者相聚國家科技城, 共同探討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 將進一步推動我市保護好、建設好地震遺址, 發揮好“三基地一視窗”的教育功能。

座談會上, 專家學者圍繞“保護地震遺址弘揚抗震精神”主題, 以主旨演講、交流發言等形式, 共同探討了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規劃、具體措施, 以及各地的地震遺址管理保護、社會教育功能發揮等工作。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 地震遺址遺跡是開展地震災害研究、地震構造以及地殼運動特徵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不可複製的基地, 是弘揚抗震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展示中國道路、制度、理論、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 極易發生風化、損毀、滅失, 急需開展震損建築、斷層、錯層及珍貴文物、文獻實物等本體保護工作。

會上, 專家學者聯名發佈了《綿陽共識》, 呼籲聯合建立地震災難研究資料庫, 定期舉辦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座談會、專題學術交流和研討會, 分享經驗成果, 商討形成最優的保護方案。 研討會期間還前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地震科普體驗館進行參觀。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郭若雪)

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綿陽共識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際, 來自國內外專家學者、相關場館負責人、“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宣傳部負責人, 于2018年4月13日至14日相聚在四川綿陽,

參加“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座談會”, 圍繞“保護地震遺址, 弘揚抗震精神”主題深入交流, 達成以下共識。

一、永遠銘記地震災難

古往今來, 地震災害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 同地震災害抗爭, 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永恆的課題。 防災減災救災, 包括搶險救災、恢復重建等各個環節的經驗教訓彌足珍貴。 面對災難, 人們的每一次抉擇、每一次應對、每一次經驗總結, 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彰顯著人間的大愛, 我們將永遠銘記。

二、地震遺產亟待保護

近年來, 強烈地震不斷發生, 破壞力巨大, 在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同時留下了許多地震遺產。 這些地震遺產是開展地震科學研究和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場所, 是珍貴的災難遺產。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

極易損毀湮滅, 面臨“科學保護, 長久保存”的共同技術難題, 形勢嚴峻, 急需編制保護方案, 採取強有力措施, 在推進中國20世紀巨災事件學上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三、地震遺產作用巨大

地震遺址遺跡是揭示地震孕育發生過程的生動教材, 是天然的地震科技博物館, 是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具有教育、紀念、展示、宣傳、科研等功能。 為此:

我們呼籲, 社會各界人士為地震遺產保護與利用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我們呼籲, 地震遺址遺跡管理部門應主動作為, 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地震遺址遺跡社會教育功能。

我們呼籲, 相關部門和單位要立法保護, 並採取有力措施,

使地震遺產保護與利用落到實處。

我們呼籲, 全社會要利用地震遺產保護與利用之機, 加大公眾防災減災知識教育。

讓我們共同攜手, 為人類防災減災生命共同體的建構作出積極貢獻。

2018年4月14日於四川綿陽

編輯:郭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