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頭條|晶片為基軟硬結合:AI,手機設計下一程

AI技術作為全新的通用型技術, 經過近兩年的飛速發展, 已經邁入全新階段, 正在向各領域滲透融合, 而2018年也將成為AI技術在終端側產業化和商業化落地的重要階段。 我們可以看到, 越來愈多的“AI”正借助機器人、音箱、汽車等多種形態的“肉身”, 從虛擬世界邁進現實世界。

當然, 手機作為市場活躍度最高且陪伴用戶時間最長的智慧終端機產品, AI技術對於其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在AI技術的加持下, 智慧手機的效能以及場景化應用水準都會有較大提升, 使得手機能夠更加輕鬆地融入用戶生活並帶來更多便利。 另外, 處於風口浪尖的AI, 對於智慧手機的市場宣傳也能夠起到相當的助力。 因此, AI已然成為各大手機廠商最重要的一顆砝碼, 無論是對己還是對他。

加碼AI 晶片奠基

雖然如今手機市場上的競爭已經逐漸告別了“野蠻”的硬體堆砌, 從而轉向科技創新和服務提升。

但是, 硬體作為智慧手機的基礎, 其主導地位著實難以撼動, 而處理器更是核心的存在。 AI技術落地到手機上, 也是最先以AI晶片作為標誌的。

以時間為軸, 2017年9月, 華為和蘋果先後推出了搭載AI技術的CPU晶片麒麟970和A11 Bionic。 其中, 麒麟970是全球首款內置獨立NPU(神經網路單元)的智慧手機AI計算平臺, 通過專NPU來處理海量的AI資料;A11 Bionic則是重新設計了兩個殺手鐧: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和圖形引擎(Graphics Engine)。 其中, 神經網路引擎就是專為機器學習而開發的AI硬體, 它不僅能執行神經網路所需的高速運算, 亦能夠大幅提升晶片的運算效率, 以更少的能耗更快地完成更多工。

2018年3月, 高通則發佈了驍龍845處理器。 驍龍845屬於驍龍第三代AI平臺, 主要通過Kryo 385定制架構、Adreno 630、Hexagon 685在終端非同步運算資料, 這部分性能和終端解決方案可以讓開發者自由選擇, 相比驍龍835, 驍龍845在AI上的計算能力是驍龍835的三倍, 並支援多平臺的神經網路系統。

AI技術可以說是賦予了手機簡單的靈魂, 使其變得智慧化, 也就是所謂的“機器學習”能力。

常規的CPU並不適合進行“機器學習”,

如果試圖實現這個需求, 那只會拖慢你的系統運行速度和加快設備能量消耗。 而像麒麟970、A11 Bionic以及驍龍845這樣的處理器, 擁有專門的AI構架, 不但不會因為實現“機器學習”拖累系統運行速度, 反而能夠通過不斷對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行“學習”, 使得系統更為符合使用者使用習慣並提升效能。

軟硬結合 開啟智慧生活

究其根本而言, 手機與AI技術的結合是服務於使用者的。 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 消費者對手機體驗的要求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而AI技術與手機的結合, 恰好能夠滿足消費者對更優秀體驗的需求。

得益於AI晶片的支援, 包括蘋果、三星、華為、小米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已經在系統和應用側與AI技術進行了較為深度的融合。

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iPhone X的Face ID和三星的人工智慧平臺Bixby, 基本涵蓋了目前AI技術在手機軟硬體結合上的方向。

以蘋果為例, 因為A11仿生晶片具有神經網路引擎, 配合原生感攝像頭讓iPhone X的Face ID具備了深度智慧學習的技能。 Face ID在記住使用者的面部資訊後,會在日後的使用過程中進行不斷學習記憶,也就是說即便你的面容一點點發生改變,Face ID是可以學習並記錄下來,從而使得Face ID解鎖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而越發靈活。

而蘋果iPhone X作為第一部“吃螃蟹”的手機,通過Face ID,無疑在全面屏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得到了用戶和市場的認可,更是將AI視覺識別在手機端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嘗試,為國內外廠商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Bixby人工智慧平臺則可以說是AI技術在手機端應用的集大成者,在語音、視覺等多個方面均有著較為不錯的表現,並且實現了應用功能的廣泛覆蓋。Bixby不但支援電話、相冊等原生應用,還支援多達上百種協力廠商應用,使用者可以通過語音輕鬆進行多種應用操作,哪怕是給人發紅包這種複雜的識別都能夠通過語音輕鬆實現。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手機相機同AI技術的深度融合。

同樣以三星Bixby為例,手機相機同Bixby做了深入的結合,使用增強現實技術和深度學習技術,能夠為用戶在不同場景下即時提供相關資訊,實現即時翻譯、檢測識別等功能。例如,想找一家餐廳,只需要打開相機或者調用一張圖片,通過Bixby即可找到你想要的資訊。

除了三星Bixby,華為最新的P20 Pro上也有著類似的AI技術應用。

專家表示,未來的軟體側都會有所改變,傳統軟體都是實現專一型功能,而未來這些軟體會系統地集成在一起,並配合網路和雲端計算,綜合地邁過AI技術來進行操控。所以,這實際上也是對晶片廠商和手機廠家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國內外手機廠商正通過硬體和軟體的結合,重新定義著用戶同智慧手機的溝通方式,也讓使用者開始體驗到AI技術對生活邊界的擴展,真正開啟智慧生活的序幕。

警惕過度行銷 落地為王

AI技術與手機的融合確實對用戶的智慧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我們仍需警惕AI是否淪為行銷的手段?

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總出貨量為14.72億部,同比下滑約1%,其中第四季度中國、美國等市場均出現下滑。雖然下滑幅度不多,但卻說明隨著智慧手機功能的同質化,市場、銷量開始出現了增長瓶頸。

很多手機廠商為了啟動市場,同時也是為了迎合趨勢,在手機產品中增加了AI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將AI作為一個噱頭,僅僅強調AI的拍照性能提示、後臺管理優化、增加了語音助手等等,但在真正核心硬體、作業系統、演算法等方面,卻沒有AI的痕跡。

有專家對《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理解部分手機廠商的行銷用意,但不希望以“AI”進行過度炒作,而且未來最能體現AI技術含量的載體可能還是手機。如果真要實現這樣的願景,就需要手機廠商不固守陳規,深耕AI落地於手機的技術研發,真正地將AI當成戰略來執行。

AI技術創新,正在讓手機領域的傳統生態發生全新的變化。我們清楚地看到,無論是在晶片上植入AI,還是在系統和應用層面引入AI元素,智慧手機都在朝著“越來越懂你”的方向不斷演進。

Face ID在記住使用者的面部資訊後,會在日後的使用過程中進行不斷學習記憶,也就是說即便你的面容一點點發生改變,Face ID是可以學習並記錄下來,從而使得Face ID解鎖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而越發靈活。

而蘋果iPhone X作為第一部“吃螃蟹”的手機,通過Face ID,無疑在全面屏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得到了用戶和市場的認可,更是將AI視覺識別在手機端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嘗試,為國內外廠商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Bixby人工智慧平臺則可以說是AI技術在手機端應用的集大成者,在語音、視覺等多個方面均有著較為不錯的表現,並且實現了應用功能的廣泛覆蓋。Bixby不但支援電話、相冊等原生應用,還支援多達上百種協力廠商應用,使用者可以通過語音輕鬆進行多種應用操作,哪怕是給人發紅包這種複雜的識別都能夠通過語音輕鬆實現。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手機相機同AI技術的深度融合。

同樣以三星Bixby為例,手機相機同Bixby做了深入的結合,使用增強現實技術和深度學習技術,能夠為用戶在不同場景下即時提供相關資訊,實現即時翻譯、檢測識別等功能。例如,想找一家餐廳,只需要打開相機或者調用一張圖片,通過Bixby即可找到你想要的資訊。

除了三星Bixby,華為最新的P20 Pro上也有著類似的AI技術應用。

專家表示,未來的軟體側都會有所改變,傳統軟體都是實現專一型功能,而未來這些軟體會系統地集成在一起,並配合網路和雲端計算,綜合地邁過AI技術來進行操控。所以,這實際上也是對晶片廠商和手機廠家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國內外手機廠商正通過硬體和軟體的結合,重新定義著用戶同智慧手機的溝通方式,也讓使用者開始體驗到AI技術對生活邊界的擴展,真正開啟智慧生活的序幕。

警惕過度行銷 落地為王

AI技術與手機的融合確實對用戶的智慧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我們仍需警惕AI是否淪為行銷的手段?

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總出貨量為14.72億部,同比下滑約1%,其中第四季度中國、美國等市場均出現下滑。雖然下滑幅度不多,但卻說明隨著智慧手機功能的同質化,市場、銷量開始出現了增長瓶頸。

很多手機廠商為了啟動市場,同時也是為了迎合趨勢,在手機產品中增加了AI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將AI作為一個噱頭,僅僅強調AI的拍照性能提示、後臺管理優化、增加了語音助手等等,但在真正核心硬體、作業系統、演算法等方面,卻沒有AI的痕跡。

有專家對《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理解部分手機廠商的行銷用意,但不希望以“AI”進行過度炒作,而且未來最能體現AI技術含量的載體可能還是手機。如果真要實現這樣的願景,就需要手機廠商不固守陳規,深耕AI落地於手機的技術研發,真正地將AI當成戰略來執行。

AI技術創新,正在讓手機領域的傳統生態發生全新的變化。我們清楚地看到,無論是在晶片上植入AI,還是在系統和應用層面引入AI元素,智慧手機都在朝著“越來越懂你”的方向不斷演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