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有來世,我還想當您的學生……"

四月, 四川盆地北緣的大巴山裡, 一種叫七裡香的野花正寂靜綻放, “染”白了山岡。 白色的小花聚成簇、連成串、紮成堆, 微甜的香氣浸潤著整個春天。

以往這個時候, 總會有一個人駕著摩托車在山間小路上穿梭, 嘟嘟嘟的馬達聲劃過一片片花海。 他個子不高, 身材乾瘦, 肥大的牛仔褲洗得發白, 褲腳高高挽起。 住在花海深處的鄉民, 光聽聲音便知道, 哦, 他又來了!

此番情景, 如今卻只能永遠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2018年3月21日, 廣元市昭化區磨灘村小教師劉明科, 在下貧困村核實學生資訊的途中遭遇車禍, 因公殉職,

終年55歲。 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 有人抱出自家嶄新的被子蓋在他的身上, 有人采下一束七裡香放在他的身邊, 人們失聲痛哭:劉老師, 快回來……

青山隱隱能諳苦, 白花點點也知愁。 這片土地銘刻著劉明科的堅持與守望, 那是34載的花謝花開。

不能讓一個孩子因

工作遺漏而失學

“許多人追求人生的圓滿, 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結局, 而在此刻的承擔。 ” 翻開劉明科的工作筆記, 扉頁上這段話跳入記者眼中。

1984年7月, 劉明科從廣元市高中畢業, 擔任昭化區觀音小學民辦教師。 1996年, 他考入廣元師範學校, 畢業後再度回到觀音小學, 成為一名正式教師。

同事李學遠回憶, 劉明科對工作極為認真, 在觀音小學工作期間, 常常下村走訪, 給家長講教育政策、給殘疾學生送教上門, 一個學生也不漏過。 山裡的天, 就像娃娃的臉, 一會兒晴空萬里, 一會兒大雨滂沱, 劉明科往往是穿得整整齊齊出去, 滿身泥水回來。 “偶爾看見他走路一瘸一拐, 一定是下鄉的路上摔的。 ”

正是通過這樣細緻入微的工作, 劉明科走進了學生和家長的心中。

“龍生龍, 鳳生鳳, 老鼠生的會打洞”“成龍上天, 成蛇鑽草”, 因為家裡窮、負擔重, 讀書無用論一度在大巴山區盛行, 不少學生難以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2016年春季, 熟悉農村情況的劉明科, 主動申請從觀音小學到更為邊遠的磨灘村小工作, 那年, 他53歲。

到村小後, 劉明科承擔的第一個重任就是擔任馬安村教育扶貧組組長。 按照全市的扶貧要求, 每個教師要聯繫一個村, 宣傳教育政策, 調查貧困學生資訊, 幫扶特困學生。

馬安村外出務工村民較多, 手機號更換頻繁, 核實學生資訊就變得異常困難。 最傷腦筋的, 部分村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舉家搬離, 但戶籍仍在馬安村, 他們在哪裡?家裡有沒有適齡學生?連本村人都說不清。

馬安村一社有一戶何姓人家, 不久前舉家搬離, 其家庭孩子就讀資訊不明, 劉明科心裡像懸了一塊石頭。 發生車禍的前一天,他騎上摩托,前後四次找到這家的親戚、鄰居要聯繫方式,均無結果。但他沒有放棄,決定第二天找到村幹部,再去調查。

“如果他工作不這麼認真,就不會犧牲在扶貧路上……” 李學遠哽咽著,“為了孩子,他承擔了所有風險,哪怕是付出最寶貴的生命。”

到磨灘村小的兩年零三個月裡,劉明科和他的兩個組員足跡踏遍了馬安村的每一塊土地。流動監測、資訊核實,村裡212個家庭的情況他都瞭若指掌,57名適齡孩子“一個不少”地入學就讀,他的摩托車在扶貧路上,記錄下了13000公里的行駛里程。

“寧可虧了自己,

也不肯虧了學生”

“他身上穿的衣褲鞋襪,加起來不超過100元。”同事安永洪和劉明科一起搭班教學23年,他對劉明科最深的印象是對自己近乎苛刻的“摳門兒”。一次,安永洪和劉明科到廣元市里學習,看到劉明科悄悄到天橋下的地攤上,“淘”殘次品、減價貨。

但對於貧困家庭學生,劉明科毫不猶豫,傾其所能。

安永洪還記得,一次劉明科找到他借50元錢,說買點文具給學生帶去。安永洪打趣地說,“你都在借錢了,還給學生‘送禮’呀!”

34年來,劉明科慷慨解囊,資助了多少學生,這筆賬可能連他自己都算不清。

馬安村四社學生小林(化名),屬於智力缺陷兒童,不能正常到校上課。劉明科主動向學校申請,做小林“送教上門”的班主任。每週一節課,周周不間斷,不論嚴寒酷暑、狂風驟雨。

這幾年,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省、市、縣各級政府都制定了許多助學政策。為了把助學政策送到每一個貧困家庭,劉明科煞費苦心:班會上講,校會上講,村民大會上講,甚至走進貧困家庭,面對面、一對一地講。

同事們笑勸他:“會上講講就行了,逐戶去講解,多麻煩!”平時樂呵呵的劉明科一臉嚴肅,“教育資助就是在給貧困家庭輸血,宣講政策等於為這個家庭連接輸血管。”

劉明科班上有個叫李傑的學生,家庭十分貧困,但因為戶籍在鄰縣,按規定不能享受昭化區的部分助學政策。劉明科得知可以申請社會捐贈時,反復與市、縣教育基金會聯繫,最後為李傑爭取到基金資助。磨灘村小的老師們還記得,今年1月16日,天寒地凍,劉明科一大早便用自己的衣服,把李傑裹得嚴嚴實實,騎車把孩子送到中心校領取資助金。

在村小的兩年零三個月,劉明科為26個貧困家庭孩子申辦了教育資助,自己掏腰包救助了5個貧困家庭孩子。他常說,鄉里鄉親血濃於水,要不離不棄。

“花開時節又逢君”

“雖然至今還不能接受您離開我們,但身邊確實沒了您的身影,沒有了您爽朗的笑聲。……劉老師,如果有來世,我還當您的學生。……”

這是劉明科去世後,磨灘村小教師尹晴發在QQ空間的一段文字。2016年,音樂專業畢業的尹晴到磨灘村小任教,並兼任一個班的數學課教學。專業不對口,知識存在缺陷,最初她的課堂“糟糕透了”。

這時,劉明科以一個老教師的身份站在尹晴面前:“農村學生底子薄,理解抽象問題需要過程,老師就要多多舉例子、打比方,你還要瞭解孩子們,知道他們喜歡什麼,讓學生對這門課感興趣。”

找准了方向,尹晴的工作有了眉目。通過兩年多的摸索,她的教學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成了學校的教學骨幹。

這幾年,隨著鄉村辦學條件的改善、教師待遇的提高,村小來了不少年輕教師。為了儘快讓年輕教師們成為教學上的行家裡手,劉明科一個月要上幾次示範課,解答專業難題,傳授課堂技巧。在他的影響下,磨灘村小教師快速成長,整體教學品質趕超了中心校。

“他是一個樂觀向上的小老頭,像堅實的後盾在我們身後閃閃發光,讓我們不斷有勇氣走向前臺。”在青年教師們心中,劉明科還扮演著父親的角色。

週末學校食堂不開火,在場鎮上租房的劉明科就做好飯菜請老師們吃。年輕人生活節奏不規律,難免犯困賴床,每天天光微亮,劉明科總會站在教師宿舍下“扯”上一嗓子:“孩兒們,吃飯咯!”

“一個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是一輩子的幸福。”劉明科常常對年輕教師們說,“你們不可能一輩子都留在這個村小,但在這兒一天,就要愛學生,這是老師的本職。你們還要在這裡好好練習本領,將來……”

“正是巴山好風景,花開時節又逢君。”磨灘村小的老師們說,劉明科老師就像這漫山的七裡香,默默綻放,芬芳卻不名貴,纖弱卻堅韌挺拔,“以後每年七裡香漫山遍野的時候,我們就能想起劉老師的點點滴滴,聽見花開的聲音。”

文丨魯磊 何元凱

圖丨受訪學校提供

編輯 丨 陳智

發生車禍的前一天,他騎上摩托,前後四次找到這家的親戚、鄰居要聯繫方式,均無結果。但他沒有放棄,決定第二天找到村幹部,再去調查。

“如果他工作不這麼認真,就不會犧牲在扶貧路上……” 李學遠哽咽著,“為了孩子,他承擔了所有風險,哪怕是付出最寶貴的生命。”

到磨灘村小的兩年零三個月裡,劉明科和他的兩個組員足跡踏遍了馬安村的每一塊土地。流動監測、資訊核實,村裡212個家庭的情況他都瞭若指掌,57名適齡孩子“一個不少”地入學就讀,他的摩托車在扶貧路上,記錄下了13000公里的行駛里程。

“寧可虧了自己,

也不肯虧了學生”

“他身上穿的衣褲鞋襪,加起來不超過100元。”同事安永洪和劉明科一起搭班教學23年,他對劉明科最深的印象是對自己近乎苛刻的“摳門兒”。一次,安永洪和劉明科到廣元市里學習,看到劉明科悄悄到天橋下的地攤上,“淘”殘次品、減價貨。

但對於貧困家庭學生,劉明科毫不猶豫,傾其所能。

安永洪還記得,一次劉明科找到他借50元錢,說買點文具給學生帶去。安永洪打趣地說,“你都在借錢了,還給學生‘送禮’呀!”

34年來,劉明科慷慨解囊,資助了多少學生,這筆賬可能連他自己都算不清。

馬安村四社學生小林(化名),屬於智力缺陷兒童,不能正常到校上課。劉明科主動向學校申請,做小林“送教上門”的班主任。每週一節課,周周不間斷,不論嚴寒酷暑、狂風驟雨。

這幾年,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省、市、縣各級政府都制定了許多助學政策。為了把助學政策送到每一個貧困家庭,劉明科煞費苦心:班會上講,校會上講,村民大會上講,甚至走進貧困家庭,面對面、一對一地講。

同事們笑勸他:“會上講講就行了,逐戶去講解,多麻煩!”平時樂呵呵的劉明科一臉嚴肅,“教育資助就是在給貧困家庭輸血,宣講政策等於為這個家庭連接輸血管。”

劉明科班上有個叫李傑的學生,家庭十分貧困,但因為戶籍在鄰縣,按規定不能享受昭化區的部分助學政策。劉明科得知可以申請社會捐贈時,反復與市、縣教育基金會聯繫,最後為李傑爭取到基金資助。磨灘村小的老師們還記得,今年1月16日,天寒地凍,劉明科一大早便用自己的衣服,把李傑裹得嚴嚴實實,騎車把孩子送到中心校領取資助金。

在村小的兩年零三個月,劉明科為26個貧困家庭孩子申辦了教育資助,自己掏腰包救助了5個貧困家庭孩子。他常說,鄉里鄉親血濃於水,要不離不棄。

“花開時節又逢君”

“雖然至今還不能接受您離開我們,但身邊確實沒了您的身影,沒有了您爽朗的笑聲。……劉老師,如果有來世,我還當您的學生。……”

這是劉明科去世後,磨灘村小教師尹晴發在QQ空間的一段文字。2016年,音樂專業畢業的尹晴到磨灘村小任教,並兼任一個班的數學課教學。專業不對口,知識存在缺陷,最初她的課堂“糟糕透了”。

這時,劉明科以一個老教師的身份站在尹晴面前:“農村學生底子薄,理解抽象問題需要過程,老師就要多多舉例子、打比方,你還要瞭解孩子們,知道他們喜歡什麼,讓學生對這門課感興趣。”

找准了方向,尹晴的工作有了眉目。通過兩年多的摸索,她的教學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成了學校的教學骨幹。

這幾年,隨著鄉村辦學條件的改善、教師待遇的提高,村小來了不少年輕教師。為了儘快讓年輕教師們成為教學上的行家裡手,劉明科一個月要上幾次示範課,解答專業難題,傳授課堂技巧。在他的影響下,磨灘村小教師快速成長,整體教學品質趕超了中心校。

“他是一個樂觀向上的小老頭,像堅實的後盾在我們身後閃閃發光,讓我們不斷有勇氣走向前臺。”在青年教師們心中,劉明科還扮演著父親的角色。

週末學校食堂不開火,在場鎮上租房的劉明科就做好飯菜請老師們吃。年輕人生活節奏不規律,難免犯困賴床,每天天光微亮,劉明科總會站在教師宿舍下“扯”上一嗓子:“孩兒們,吃飯咯!”

“一個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是一輩子的幸福。”劉明科常常對年輕教師們說,“你們不可能一輩子都留在這個村小,但在這兒一天,就要愛學生,這是老師的本職。你們還要在這裡好好練習本領,將來……”

“正是巴山好風景,花開時節又逢君。”磨灘村小的老師們說,劉明科老師就像這漫山的七裡香,默默綻放,芬芳卻不名貴,纖弱卻堅韌挺拔,“以後每年七裡香漫山遍野的時候,我們就能想起劉老師的點點滴滴,聽見花開的聲音。”

文丨魯磊 何元凱

圖丨受訪學校提供

編輯 丨 陳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