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高曉松首談虛擬貨幣:人類開始貨幣就是虛擬的

“我很不明白今天很多人在批判虛擬貨幣, 人類從頭那貨幣就是虛擬的。 ” 繼王小川在節目中談到區塊鏈後, 高曉松在他最新一期的曉說中力挺虛擬貨幣。

“貨幣本質其實不在於它到底是金子還是銀子, 最重要的是全體人們都共同認定這個東西, 有交換價值, 它就是貨幣。 所以我這個很不明白的一件事, 就是今天好多人在批判虛擬貨幣, 人類從頭那貨幣就是虛擬的。 ”

高曉松認為, 人類歷史是一部貨幣歷史, 和人類的成長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貨幣的真正本質建立在法治, 信用和流通之上。

他在節目中舉了一個例子用以闡明觀點:在太平洋的加羅林群島上,

島上人民約定俗成用另一個島上的石頭作為交換貨幣, 這時大家就共同認定可以利用石頭記帳來進行交易, 比如石頭有30%屬於張三, 50%屬於李四。

終於有一天, 島上的一個富戶, 通過賣東西獲得了完整的大石頭, 此時, 他們希望把石頭從另外一個島上運回家, 結果在海運的過程中, 船突然沉了, 石頭也從此靜靜躺在海底。 但全島人民都認同沉在海底的石頭是土豪家的財產, 並可以用來交易。

據《區塊鏈-從數位貨幣到信用社會》一書中的觀點, 事實上, 貨幣只是一種記帳方式, 居民進行交易不需要挪動或者分割貨幣, 他們只需要更改石塊上的標記即可, 比特幣也是同理, 只要全網節點都承認, 那麼即可確認其歸屬。

當交易人群裡不只是兩人, 而是擴大到社會中的每個成員時, 信任問題則變得複雜, 需要引入銀行等可信協力廠商, 而島上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神奇的貨幣現象, 因為其處於自然經濟狀態,

小島人口不多, 交易不普遍, 貨幣的周轉速度也非常慢。

雅浦島石幣和比特幣的思想幾乎異曲同工, 石幣和比特幣都具有稀缺性, 兩者均需要付出勞力獲得, 兩者交易總帳均採用分散式存儲, 不過前者用大腦記憶, 後者用電腦記錄, 而在比特幣交易過程中, 雙方無序信任或熟悉, 也無需引入信任協力廠商, 即可進行交易。

雖然比特幣具有貨幣屬性, 但各國對其態度卻不盡相同, 2013年暴漲中的比特幣迎來了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 被認為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 而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 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 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但是普通民眾擁有買賣的自由。

今日, 人民日報發文表示加密數字貨幣存在眾多缺陷, 但也是具有價值的實驗, 尤其是在超主權貨幣探索方面, 但前提需是面向資料時代的“交易基準共識”的發掘。

當然, 如果受到太多價格波動、投機炒作、通縮限制等影響, 加密數位貨幣在支付功能方面無法真正落地, 則只能距離“貨幣實驗”越來越遠, 或者成為某種特殊的基礎“數字資產”, 或者在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

這樣看, 比特幣的角色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版權聲明:

作者保留權利。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 不代表巴比特立場。

發文時比特幣價格 ¥50592.6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