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荔下尋粵韻 灣畔悅古風

荔灣湖是老城的一方休閒空間, 承載著兩千年的廣州故事。

蔡孝本

荔灣是粵劇名伶老倌薈萃之地。

掃描看視頻, 欣賞廣州古韻的文化品牌, 荔灣湖。

流花湖

荔灣湖

東山湖

麓湖

海珠濕地

南沙濕地

白雲湖

大學城中心湖

掛綠湖

花都湖

……

泛舟羊城湖

“一灣溪水綠, 兩岸荔枝紅。 ”廣州街坊口中的這道灣, 正是指歷史悠久、積厚流光的荔枝灣。 與之水脈相通的, 便是1958年新鑿的荔灣湖了。

這湖, 說是新的, 其實也是古雅的。 它長踞西關泮塘古地, 西臨黃沙大道, 北靠中山八路珠江大橋廣場, 東及龍津西路, 南到西關上支湧。 在廣州人的記憶裡, 這一帶是水上文化的發祥地, 疍民的咸水歌曾唱出過最古樸的嶺南風情;這裡, 也是羊城食文化的原點,

昔日泮塘五秀、白荷紅荔, 在“食在廣州”的金漆招牌下早已不只是食材, 而是粵人世代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徵了。

就為這一方地緣, 荔灣湖自誕生之日起, 便披澤了廣府古韻。 在街坊眼裡, 此處的亭台樓榭、煙柳石橋、工巧園林、粵謳南音, 無不飽蘸著最為地道的嶺南風情。

撰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桂來

攝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燕 實習生 譚蓉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延 李凡丁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倩薇

荔枝灣, 原是有新舊之分的。 如今說的新荔枝灣, 大抵由多寶路西頭起, 直至西郊泳場東邊的一帶。 至於舊荔枝灣, 東至“荔灣東約”(如今荔灣路中段), 西至荔灣湖公園西河邊的“紅荔灣頭第一村”以及“何仙姑廟”舊址一帶。

而現在的荔灣南約和荔灣北約, 都是這條灣水流經的地方。

舊荔枝灣, 過去還有一條支流, 斜向西北, 與彩虹橋小河接通, 在未辟為荔灣湖公園之前, 還曾有“紅荔灣頭第一村”的石牌坊立于湧邊。

如今, 當我們行走于荔灣路、中山八路、黃沙大道、多寶路……很難想像, 眼前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鬧市, 昔年曾是田園村舍的水鄉。 也許, 我們只有從舊日遺留的地名中, 才能恍惚遙想當年翠柳煙波、如詩如畫的美景了。

古風傳承 “荔灣漁唱”曾列羊城八景

走荔灣, 讀廣州。 荔灣湖講述的歷史, 最遠可以追溯到陸賈出使南越的年代。 在如今湖畔的兩尊銅像之前, 廣州的一段往事, 就這樣栩栩如生地再現。

這兩尊銅像, 一尊為“和集百越”、另一尊為“統一歸漢”,

說的是兩千多年前, 漢高祖劉邦派陸賈入穗, 向趙佗勸降。 陸賈到達後便於西村築城, 在河邊墾植鮮花、蓮藕和荔枝。 由此, 這一方碧水就被稱為“荔枝灣”了。

廣府文化學者蔡孝本, 今年72歲, 自幼生活在荔枝灣畔, 是一個地道的老西關。 在沉浸于傳統曲藝文化的他眼中, 荔灣湖就是一個“詩意的存在”。

蔡孝本說, 唐朝時, 這裡河湧縱橫, 荔枝夾道。 每逢荔熟時, 十裡紅塵, 八橋畫舫, 就如晚唐詩人曹松贊曰:葉中新火欺寒食, 樹上丹砂勝錦州。 而這“丹砂、新火”, 就是指紅彤彤的荔枝了。

南漢, 荔枝灣步入繁盛年代。 南漢王劉鋹在此建起廣袤三十餘裡的禦果園“昌華苑”, 每逢夏日便大擺“紅雲宴”, 豪氣干雲, 一時無兩。

宋代, 昌華苑宮殿被焚毀殆盡,但西園(今泮塘、荔枝灣一帶)仍是城外一個風景怡人的所在。詩人楊萬里曾詠歎:月在荔枝梢頭,人行茉莉花間,把古廣州月夜的色香都鋪陳紙上了。

明代,荔枝灣已成為平民百姓可以涉足的勝地。當時,綠波之間千樹荔紅,白荷玉立,五秀飄香。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一的,是婉約動人的“荔灣漁唱”。漁民清早出江捕魚,黃昏歸舟,泊於灣畔,於此漁歌互答,唱出一派詩情畫意。

清嘉道年間,這裡建起一代名園“海山仙館”,時人曰:宛如人間仙境鑲嵌其間。夏日,泊畫船綠蔭下,枝葉蔭覆,渺不知人間有盫蒸氣——這,便是對荔枝灣風情的生動寫照了。

時至民國,荔枝灣人氣愈盛。當年一些古色古香的小樓,至今仍矗立水邊,讓人觀之便憶起昔日風貌。就如現在荔灣湖公園附近有一座荔灣博物館,舊日是英商滙豐銀行買辦陳廉仲的故居。蔡孝本說:“每天早上,陳廉仲就從自家私人碼頭坐船,穿過荔枝灣一路南行,前往沙面上班。”

民國後期,荔枝灣的“四柱大廳”和“塘尾仔”(粵語:小蜻蜓,指小且敏捷的船隻)越來越多,供人們出行、閒遊,自從西郊泳場和海角紅樓相繼開張以後,遊艇頓增,且有新型畫舫取代了舊式舢板。荔枝灣的水上生活逐漸熱鬧起來,不僅有專供豪商宴遊的紫洞艇和酒菜艇(如“老九記”等),還有了沽售艇仔粥、荔枝、西瓜和海鮮的商艇。一時間,水面扁舟蕩漾,往來穿梭,叫賣聲、管弦聲、咸水歌聲交織一處,構成了一組別有情趣的南國城郊水鄉風情畫。

“荔枝灣,後來雖有一些變化,但古韻始終不減”,蔡孝本說,如今,荔灣湖公園依然保留著長約400米的故道。兩岸古樹嵯峨,濃蔭掩映。嶺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風情,依然沉醉著萬千遊客,讓他們流連忘返。

古味飄香 泮塘五秀昔為唐朝貢品

“說起荔灣,不可不提泮塘五秀。如今,它們早已是尋常食材了。只要時令合宜,誰都可以買來吃。然而,在唐代,這五秀實非尋常物,卻是北奉入朝的一味貢品呢。”

說起這古已有之的廣州美食,參與過《廣東風物志》編撰的曾仁安娓娓道來,“泮塘五秀,是指蓮藕、馬蹄、菱角、慈姑和茭筍。這5種植物,對於泥土的有機物要求比較高。而泮塘恰好就是個地勢低窪、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質優良的地方,很適合五秀生長。於是,這5種植物就成為廣州傳統食品的代表了”。

“然而,你也看到了,泮塘地區並不大,出產的五秀很有限。物以稀為貴,最後就被選為貢品北奉。老百姓不容易吃到呢!”曾仁安說。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這裡地勢低窪,一下雨就水浸,動不動就淹成一片爛泥塘和水窪。小時候,我們還曾經拿著破蚊帳布來這裡撈魚撈小螃蟹呢。”蔡孝本回憶道,為了治理水患,1958年4月,大約歷時一年時間,廣州人在爛泥地上挖出了玉翠、小翠、如意、五秀4個人工湖,湖與湖水脈相通,拼成現在的荔灣湖公園。“挖完湖,堤壩上還刻了幾個字:往日蚊蠅滋生地,今日花香滿湖春。”現在這幾個字已不見蹤影。

此後,與荔灣湖相依的荔枝灣也經歷幾次變遷。1966年,政府整治河湧,大部分濠湧被填塞或改為暗渠。2009年,此前填埋的部分河道重見天日。2010年,荔灣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湧。曾經的荔枝灣湧迎來新生,又從歷史記憶裡,重新回到現實中。

如今,荔灣湖掩映於綠樹之間,是老西關最美麗的景致之一。遊客徜徉湖畔,或賞花,或飲茶,將當年泮塘五秀的傳奇娓娓道來,是閒適時光之中至為怡然的樂事。

古曲悠揚 地道私夥局傳唱不息

談起對荔灣湖的印象,不可不提私夥局。雖然,在廣州其他的湖畔公園裡,常常也有擺局唱戲的街坊,但荔灣湖,由於長踞西關的緣故,總能尋到更多行家,還有懂行捧場的觀眾。

公園裡有一處大戲臺。每到下午,私夥局便自發到這裡開唱,“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唱的,正是粵劇名本《帝女花》。

廣州是粵劇之鄉,西關更是名伶老倌薈萃之地。不少伶人的生活及演出都在此處。因此,這裡也成為梨園行內人景仰之地。粵劇藝人的“精神家園”八和會館,以及眾多名伶的故居都聚集在這一帶。

蔡孝本說,從前,粵劇大老倌在晚上演出結束後,都會乘紅船沿水路回城,“有時候回來得太晚,城門就會關閉。於是,為著方便,他們大多數會把家安在城門外的西關。這樣,什麼時候想走,什麼時候想回,便可來去隨意了。”蔡孝本說,荔灣作為粵劇的發祥地,是這一傳統文化中興繁盛的歷史見證。

粵劇在荔灣到底有多熱?蔡孝本笑著說,在荔灣,從孩童到耄耋,粵劇是一種跨越年齡的癡迷。“今年4月28日,我們荔灣區曲協成立20周年,要筵開七十多席慶賀。這麼多的人,在荔灣,連找一個合適的酒店都費了點周折。”

據統計,荔灣區目前僅登記在冊的私夥局就達78個,而大大小小散落于麻石街巷間的民間粵劇團體更是難以計數,足以體現荔灣街坊對於粵劇文化的熱情。

悠長的時光 真實的生活

舊城荔灣湖公園一帶,坐落于傳統商區和嶺南文化主要發源地之上,近年來已逐漸成為集遊覽、文體、娛樂、休息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在這座公園內,餐飲休憩娛樂等城市遊憩場所相對集中,重要的歷史遺存、舊城風貌、嶺南建築群等人文景觀和建築風貌基本保存完整。在這裡,還有廣州舊社區所特有的親切的鄰里關係、緩慢的生活步調、閒適的休閒空間,在街坊游憩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構成市民日常的生活空間和交往場所。

有研究指出,遊憩交往所依賴的公園環境,成為遊憩者感知的第一取向。荔灣湖公園就是一個具有“場所精神”的環境,不但集合了一群同聲同氣的街坊,更重要的是,這裡具有自然、日照、空間象徵、歷史文脈、心靈感悟、人文事件等多種的綜合感知要素。一草一木、一座樓宇、一個傳說,都早已和街坊的記憶血脈相連,構成了荔灣湖公園特有的場所文化。人在景中,一份和諧的認同感便油然而生了。

昌華苑宮殿被焚毀殆盡,但西園(今泮塘、荔枝灣一帶)仍是城外一個風景怡人的所在。詩人楊萬里曾詠歎:月在荔枝梢頭,人行茉莉花間,把古廣州月夜的色香都鋪陳紙上了。

明代,荔枝灣已成為平民百姓可以涉足的勝地。當時,綠波之間千樹荔紅,白荷玉立,五秀飄香。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一的,是婉約動人的“荔灣漁唱”。漁民清早出江捕魚,黃昏歸舟,泊於灣畔,於此漁歌互答,唱出一派詩情畫意。

清嘉道年間,這裡建起一代名園“海山仙館”,時人曰:宛如人間仙境鑲嵌其間。夏日,泊畫船綠蔭下,枝葉蔭覆,渺不知人間有盫蒸氣——這,便是對荔枝灣風情的生動寫照了。

時至民國,荔枝灣人氣愈盛。當年一些古色古香的小樓,至今仍矗立水邊,讓人觀之便憶起昔日風貌。就如現在荔灣湖公園附近有一座荔灣博物館,舊日是英商滙豐銀行買辦陳廉仲的故居。蔡孝本說:“每天早上,陳廉仲就從自家私人碼頭坐船,穿過荔枝灣一路南行,前往沙面上班。”

民國後期,荔枝灣的“四柱大廳”和“塘尾仔”(粵語:小蜻蜓,指小且敏捷的船隻)越來越多,供人們出行、閒遊,自從西郊泳場和海角紅樓相繼開張以後,遊艇頓增,且有新型畫舫取代了舊式舢板。荔枝灣的水上生活逐漸熱鬧起來,不僅有專供豪商宴遊的紫洞艇和酒菜艇(如“老九記”等),還有了沽售艇仔粥、荔枝、西瓜和海鮮的商艇。一時間,水面扁舟蕩漾,往來穿梭,叫賣聲、管弦聲、咸水歌聲交織一處,構成了一組別有情趣的南國城郊水鄉風情畫。

“荔枝灣,後來雖有一些變化,但古韻始終不減”,蔡孝本說,如今,荔灣湖公園依然保留著長約400米的故道。兩岸古樹嵯峨,濃蔭掩映。嶺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風情,依然沉醉著萬千遊客,讓他們流連忘返。

古味飄香 泮塘五秀昔為唐朝貢品

“說起荔灣,不可不提泮塘五秀。如今,它們早已是尋常食材了。只要時令合宜,誰都可以買來吃。然而,在唐代,這五秀實非尋常物,卻是北奉入朝的一味貢品呢。”

說起這古已有之的廣州美食,參與過《廣東風物志》編撰的曾仁安娓娓道來,“泮塘五秀,是指蓮藕、馬蹄、菱角、慈姑和茭筍。這5種植物,對於泥土的有機物要求比較高。而泮塘恰好就是個地勢低窪、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質優良的地方,很適合五秀生長。於是,這5種植物就成為廣州傳統食品的代表了”。

“然而,你也看到了,泮塘地區並不大,出產的五秀很有限。物以稀為貴,最後就被選為貢品北奉。老百姓不容易吃到呢!”曾仁安說。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這裡地勢低窪,一下雨就水浸,動不動就淹成一片爛泥塘和水窪。小時候,我們還曾經拿著破蚊帳布來這裡撈魚撈小螃蟹呢。”蔡孝本回憶道,為了治理水患,1958年4月,大約歷時一年時間,廣州人在爛泥地上挖出了玉翠、小翠、如意、五秀4個人工湖,湖與湖水脈相通,拼成現在的荔灣湖公園。“挖完湖,堤壩上還刻了幾個字:往日蚊蠅滋生地,今日花香滿湖春。”現在這幾個字已不見蹤影。

此後,與荔灣湖相依的荔枝灣也經歷幾次變遷。1966年,政府整治河湧,大部分濠湧被填塞或改為暗渠。2009年,此前填埋的部分河道重見天日。2010年,荔灣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湧。曾經的荔枝灣湧迎來新生,又從歷史記憶裡,重新回到現實中。

如今,荔灣湖掩映於綠樹之間,是老西關最美麗的景致之一。遊客徜徉湖畔,或賞花,或飲茶,將當年泮塘五秀的傳奇娓娓道來,是閒適時光之中至為怡然的樂事。

古曲悠揚 地道私夥局傳唱不息

談起對荔灣湖的印象,不可不提私夥局。雖然,在廣州其他的湖畔公園裡,常常也有擺局唱戲的街坊,但荔灣湖,由於長踞西關的緣故,總能尋到更多行家,還有懂行捧場的觀眾。

公園裡有一處大戲臺。每到下午,私夥局便自發到這裡開唱,“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唱的,正是粵劇名本《帝女花》。

廣州是粵劇之鄉,西關更是名伶老倌薈萃之地。不少伶人的生活及演出都在此處。因此,這裡也成為梨園行內人景仰之地。粵劇藝人的“精神家園”八和會館,以及眾多名伶的故居都聚集在這一帶。

蔡孝本說,從前,粵劇大老倌在晚上演出結束後,都會乘紅船沿水路回城,“有時候回來得太晚,城門就會關閉。於是,為著方便,他們大多數會把家安在城門外的西關。這樣,什麼時候想走,什麼時候想回,便可來去隨意了。”蔡孝本說,荔灣作為粵劇的發祥地,是這一傳統文化中興繁盛的歷史見證。

粵劇在荔灣到底有多熱?蔡孝本笑著說,在荔灣,從孩童到耄耋,粵劇是一種跨越年齡的癡迷。“今年4月28日,我們荔灣區曲協成立20周年,要筵開七十多席慶賀。這麼多的人,在荔灣,連找一個合適的酒店都費了點周折。”

據統計,荔灣區目前僅登記在冊的私夥局就達78個,而大大小小散落于麻石街巷間的民間粵劇團體更是難以計數,足以體現荔灣街坊對於粵劇文化的熱情。

悠長的時光 真實的生活

舊城荔灣湖公園一帶,坐落于傳統商區和嶺南文化主要發源地之上,近年來已逐漸成為集遊覽、文體、娛樂、休息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在這座公園內,餐飲休憩娛樂等城市遊憩場所相對集中,重要的歷史遺存、舊城風貌、嶺南建築群等人文景觀和建築風貌基本保存完整。在這裡,還有廣州舊社區所特有的親切的鄰里關係、緩慢的生活步調、閒適的休閒空間,在街坊游憩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構成市民日常的生活空間和交往場所。

有研究指出,遊憩交往所依賴的公園環境,成為遊憩者感知的第一取向。荔灣湖公園就是一個具有“場所精神”的環境,不但集合了一群同聲同氣的街坊,更重要的是,這裡具有自然、日照、空間象徵、歷史文脈、心靈感悟、人文事件等多種的綜合感知要素。一草一木、一座樓宇、一個傳說,都早已和街坊的記憶血脈相連,構成了荔灣湖公園特有的場所文化。人在景中,一份和諧的認同感便油然而生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