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方害怕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篇演講說透了中國經濟的邏輯!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只會越開越大!”幾天前的博鼇論壇上, 習總書記的講話, 擲地有聲。

無疑, 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的舉措, 來源於對中國經濟現狀的深刻理解和判斷, 這其中既包含現存的風險, 也包含未來的機遇。 那麼, 中國經濟到底存在怎樣的風險, 又有哪些增長點?

今天, 庫叔想推薦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傑教授的一篇文章。 文章非常清晰地為我們展現了當下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 深刻揭示了其內在邏輯和外在表現, 非常值得一讀。 一起來看:

文︱魏傑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博商同學會”(ID:bosum0115),

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今天的題目是十九大和兩會之後中國經濟的走勢。 十九大、兩會都已經相繼閉幕, 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情況, 人們都非常關注。 經濟走勢的分析, 最關注兩個問題:第一, 風險在哪裡;第二, 增長點在哪裡。

尋找未來風險

風險在哪裡, 決策層已經有非常明確的共識。 我們未來的風險將主要在金融領域, 所以提出要防範金融風險。

防範金融風險可能是未來中國經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怎麼樣防範金融風險?從國際教訓看, 金融風險爆發往往從五個方面的因素引起。 中國防範金融風險, 也有五大方向。

1.抑制資產泡沫

理論上講, 既要防止股價漲太快, 也要防止房價漲太快。 但這次所講的抑制泡沫是指房地產, 不是指股市。 因為我們預測未來三五年內, 中國股市是一個緩慢上升的狀態, 也就是慢牛, 不會出現所謂泡沫。

三個原因:

第一, 現在證券監管部門把監控作為第一要務。 對內部交易、買殼、賣殼, 資本大顎的行為極其關注,

再加上大資料, 使得監管部門任何時候發現任何一支股票在哪個地方出現異常波動。

第二, 現在監管部門對場外配資非常關注。 我們國家有兩大資金池:銀行、保險。 保險資金和銀行資金是重大的資本市場之外的資金池。 現在對這兩大資金池的監控, 非常到位。 在這種條件下, 股價漲得太快的可能性基本不大。

第三, IPO的快速推進。 最快時一個星期上十家公司, 慢一點一個星期有一兩家。 這樣的上市速度, 我們估計股價漲太多的可能性基本不大。 前一段時間由於改革停止了IPO, 要把審核制變成註冊制。 現在明確提出IPO進行過程中也是改革。 只要IPO能夠持續推進, 股價漲太多的可能性也不大。

這三個原因導致未來股市基本上是慢牛,

緩慢上升。

現在最關注的資產泡沫是房地產。 判斷房地產有沒有泡沫, 有多大泡沫, 最主要指標是住房供給剛性需求。 如果平均每家五套房了, 泡沫一定破了。

房地產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 經常是住房供給超過剛性需求。 因為房子除了居住功能, 還有金融屬性、投資屬性。 這種需求拉動住房供給一定會超過剛性需求。 一旦住房供給過多超過剛性需求, 泡沫形成。

我前年在東京調研時發現, 北京房子賣掉一套, 在東京可以買三套, 因為(東京房子)很便宜, 房子多。 中國房地產泡沫如果擠破了, 後果比日本要嚴重多了。 我們個人財富的65%是房產。 一旦擠破, 所有人財富將縮水, 而且會導致信用關係斷裂, 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抑制房地產泡沫, 有兩層意思:一是不能繼續吹大, 繼續吹大未來將很麻煩;二是現在也不能擠破, 因為現在擠破現在就很麻煩。 所以我們提出了中短期對策和長效機制相結合。

中短期對策有兩個政策:

一是嚴格控制投機性需求和投資性需求。 現在這股衝動很強烈, 我在底下調研, 一線城市每家可以買兩套, 但現在大家都想買第三套、第四套, 覺得好像只有房子才可以抵制通脹。 如果不限制, 最終這股需求拉動住房供給一定會超過剛性需求, 所以會持續限購限貸。

二是2018年將持續嚴格約束開發商。 開發商不能繼續蓋下去, 這樣無限制的繼續蓋總有一天蓋出一個大泡沫出來。 對開發商的約束行為, 一個是資金, 一個是新房價格。

拿別人的錢蓋你只有收益沒有風險,拿你的錢蓋你會衡量一下這是不是超過剛需了,還要不要蓋。

另外一個辦法,控制新房價格,讓麵粉價高於麵包。我上次去調研,一家企業拿地時算過帳,一平米賣6萬都不賺,賣7萬才賺,最後政府說只准賣4萬。現在很多地王沒有入市,因為入市就賠。

這是中短期對策,另外一個叫長效機制。比如共有產權、租售同權、調整一線城市空間佈局、房產稅等等,都屬於長效機制。

調整一線城市空間佈局,北京率先開始,就是雄安新區。2010年時曾經討論過要不要遷都,但遷都這塊不能隨便聊,這是國運的事情,不能隨便遷都。去年3月份決定不遷都了,遷非首都功能,就是雄安新區。

雄安新區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實際上是一箭雙雕。一方面疏解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一方面建出一個“新首都”出來。

北京開始了,上海、廣州、深圳怎麼辦?

上海未來真要走向自由港的話,一些功能恐怕也得想辦法要剝離下來。誰來承載上海的一線功能?未來的長三角一定會重新討論空間佈局。

廣州、深圳提出粵港澳大灣區,中央也同意了,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大灣區是向粵東發展還是向粵西發展,都會遇到它的問題。

再比如房地產稅,今年兩會討論最熱烈的話題是房地產稅。

一般這種法律最少三上三下,只要上會,政策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人們知道不能太多的持有房子。有人問我,房地產稅一旦實行,房價跌還是漲。主要看這個城市,有人拋有人接不會跌,有人拋沒人接,那就一定會跌。

這就是我們防範金融風險要做的第一件事,抑制資產泡沫。抑制資產泡沫主要針對房地產,現在講中短期對策和長效機制相結合。

2.穩住外匯

許多國家金融風險的爆發就是外匯引起的。我們國家外匯從2015年開始波動,兩個壓力很大:第一,人民幣貶值壓力;第二,外匯儲備量減少。後來國務院提出要穩住外匯,目前推出三個對策穩住外匯。

第一,外匯改革中已經放開的專案繼續放,但沒有放開的暫時停止。改革不能倒退,不能恢復到資本管制時代。凡是外匯改革中已經推出來的,將繼續堅持。比如說一個身份證一年可以買1萬美金,推出就繼續堅持不變;孩子出國留學,需要外匯是可以的。

個人海外投資越來越嚴格。過去海外不動產投資是灰色地帶,現在基本停了;過去刷銀行卡,既能刷投資類也能刷消費類,現在投資類叫停了。去年8月21號起,在海外刷銀行卡,單筆消費超過1000塊錢,連續超23天以上,就要立案調查了。今年又宣佈海外銀行卡提現一年最多不超過10萬美元。

第二條,海外並購,凡是技術類的並購,繼續支援,比如向海外收購晶片製造企業、半導體企業等等;但非技術類嚴格審查了,在海外搞房地產,買酒店,買酒莊,買足球俱樂部等等要嚴格審查。

第三條,“一帶一路”投資,堅持使用人民幣投資,不再動用外匯儲備。因為“一帶一路”投資我們是主導的,我們有權利選擇什麼貨幣,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國際化既能穩住外匯,又能實現金融話語權。我們已經提出進入強起來的時代。沒有金融話語權就不是強國。

這就是穩住外匯的三條辦法,現在外匯基本上穩住了。

3.穩住債務

許多國家金融風險的產生,就是債務引起的。2008年底美國金融危機,是次貸危機引起的。我們防範金融風險,也要穩住債務。債務分三種:

第一種,個人債務。我們原來以為個人債務不高,因為中國的國民性格,一般不會借錢消費,存錢的欲望很高。十九大開會期間,央行周小川反復強調,要注意個人負債率上漲太快的問題。

我估計2018年個人房貸將繼續嚴格控制。2015年個人負債率是GDP總量的30%,到2016年底上升到45%。一年上升15個百分點,重要原因是房貸上升太快。

第二種,企業債務。企業債務明顯偏高,已經是GDP總量的167%,遠遠超過紅色警戒線。但民營企業負債不高,主要是國有企業負債高。中央提出企業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是國有企業,對企業債務的問題重點是解決國有負債太高的問題,民營企業負債率不高。

有三件事可以反映決策層要下大力氣降低國有負債。

第一件事情是聯通混改,聯通非國有資本已經超過國有資本,國家寧可喪失絕對控股權也要把負債降下來。

第二件事,東北特鋼破產重組,打破了剛性兌付。這個信號就告訴你,你跟國有企業借錢也要注意了,也可能還不回來。這個情況誰還敢跟他借錢。

第三件事情是準備拿一部分優質資產搞債轉股券,寧可把優質資產放出去也要把股債降下來。

2018年國有企業降杠杆將是重點,三年時間必須完成,2018、2019、2020年要確定完成。

第三種,政府債務。政府債務中央負債率不高,現在主要是地方政府負債率太高。地方政府負債裡,帳面看好像也不高,但實際很高。政府的潛在債務太大。比如地方的負債一般是搞一個融資平臺,這個融資表現為企業債務,實際是政府債務。

之前有關部門講得很清楚,最擔心是地方潛在債務。今年下定決心要控制地方潛在債務惡性上漲,提了一個原則叫終身追究責任。去年年底叫停了包頭地鐵、呼和浩特的機場,叫停了一大批基礎設施,為什麼?寅吃卯糧。

發改委按照新標準,已經批准有13個城市不能修地鐵,因為你不符合修地鐵條件,寅吃卯糧最後是麻煩的。今年主要是查PPP專案,防止地方潛在債務。

4.治理金融亂象

金融亂象分兩類,一類是改革所引起的。過去搞了不少金融改革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配套措施沒有跟上,結果引發了金融亂象。

舉個例子,我們之前放開了各類投資公司,結果沒有准入條件,誰都能辦投資公司,租個門面房裝修一把,錢騙到手就跑了。很可憐那些窮人們,一輩子賺的錢一夜之間打了水飄。

第二種亂象,新技術引起的金融亂象。

像比特幣、ICO等等,現在炒得很熱,就炒出亂象了。2018年治理亂象裡有一部分是對新技術進入金融之後要做一個交代。

5.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

首先是控制好貨幣政策,今年兩會再次強調堅定不移地實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過去長期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旦轉向穩健,就出現錢荒,資金緊張,導致去年不小利益群體要求鬆動貨幣政策。大家絕不能抱過去的幻想搞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現在和過去不同,現在一爆發風險,不可收拾,所以寧可慢一點,也不能爆發風險。

我估計2018年還會出現錢荒。當流動性太緊張時,央行可能調整一下,滿足一下發展的需要,但絕不會恢復到寬鬆的貨幣政策來。

另外一個政策,宏觀審慎政策。

宏觀審慎政策要強調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叫順週期理論。經濟發展是順週期時,人們一般沒有風險意識,盲目擴張、加杠杆、負債,導致整個社會杠杆率太高。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順週期的40年,如果不去杠杆,會引爆下一波金融風險。未來幾年內我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去杠杆,包括企業杠杆、個人杠杆也包括政府杠杆。

宏觀審慎政策第二個要點,防止市場之間得傳染病。比如說房地產市場,一旦出現房價大跌,傳染給銀行、實體經濟、個人,金融風險就爆發了。要給房地產市場打隔斷,你出問題了不能傳染給別人。

2018年這些工作陸續會展開,宏觀審慎政策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要進行操作的東西。

西方學者講2018、2019年中國一定會爆發金融風險。40年這麼快的發展,輪都該輪到一次了,像感冒一樣,得內部平衡一下。恰恰相反,我估計不可能。因為這五大對策全面防風險,中國在未來將不會引爆金融風險。

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點

中國經濟還要增長,還要發展,新增長點在哪裡,要研究清楚。從現在來看,增長點有這幾個:

1.全方位開放

過去的開放經常講兩句話:擴大出口、吸引外資。這種開放實際上是搭別人的便車,擴大出口是利用國際市場,吸引外資利用國際資本。當時我們剛剛改革開放,選擇這個戰略是對的。因為當時沒有國內市場,所以要利用國際市場擴大出口。過去我們窮,缺乏資本,所以要吸引外資。

搭別人的便車,差不多幾十年了。我們很便利,但人家一定會反感。所以中國現在必須走向全方位開放,讓別人搭我們的便車。這種全方位開放必然會推動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

現在學術界把全球化分三次。第一次是在1750年-1950年,主導者是歐洲列強,像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以殖民推動。二戰的結束,就標誌以殖民為特徵的全球化結束了。

美國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啟動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全球化。從1950年到現在,這次全球化的特徵是以國際貿易的方式推動。世貿組織、世界銀行都產生於這個時期。

1978年我們才改革開放,有很強的後發優勢,中國成了主要的利益享受國。但作為發起人的美國,成為利益受損國,基礎設施陳舊,工人工資二十年沒有加多少。美國率先引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特朗普的上臺是反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所以他一上臺就要對全球化開戰,對中國動手,跟我們打貿易戰。

西方心裡對中國有點害怕的原因就是害怕我們是全產業鏈。五六年前我去美國拜訪過一個經濟學家,他對我說,你們一開始搞服裝、鞋帽、襪子,然後又搞家電,家電搞完又搞汽車,汽車搞完又搞高鐵,高鐵搞完又搞IT,IT搞完又搞飛機。你們是全產業鏈,而且14億人口支撐全產業鏈。

另一個美國教授把話講得更直白:

現在全世界就像一個大賭場,美國是莊家,發的就是美國,中國在中間打工,提茶倒水,賺了不少錢。但你們有一個特點,賺了錢就往口袋裝,死活不賭。現在你們把錢賺夠,準備要走了自己開賭場了。

我估計人類社會可能進入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資源。全球配置資源可以解決第二次全球化的一些缺陷。

別人搭我們的資源,有兩方面資源。第一,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人富有起來了,去年出國旅遊1億多人數,世界都震驚。開放市場,可以從消費和供給上推動中國增長,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

今年在上海要建立一個永久性的進口貿易博覽會,廣州是出口貿易博覽會,而且相應的要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將資源類、技術類、民生類的關稅大幅度降低。建議大家最近不要買奢侈品,一旦放開,價格就很便宜了。

第二,巨大的過剩資本。開放服務業市場,像金融、教育、醫療等等,全方位開放。國外金融資本在我們國家金融機構的控股比例可以上到51%。搞得很好,未來就不設置上限了。另外是可以加大對外投資,像“一帶一路”給中國資本找了新的出口。

中國要引領第三次全球化,全球配置資源,我們叫人類命運共同體,技術、資本、勞動在全球的配置。中國這次和美國打貿易戰,一方面講奉陪到底,一方面要推動走向第三次全球化,全球配置資源。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尋找新的支援增長的產業進行結構調整,不能單純理解為“三去一降”,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估計在未來七年左右的時間,可能有三個產業要成為拉動中國增長最重要的支柱型產業。

1)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未來二十年左右時間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括8個要點:

新能源

人類社會未來一定會爆發一場能源革命。新能源最近幾年技術突破非常大,五六年前我調研時發現,技術路線思路還很模糊。但這一兩年一看,已經變化很大了。我估計新能源時代不是遙遠未來,可能是很快的事情。去年七月份我參加法蘭克福的汽車展,主題叫“大象轉身”,寶馬、賓士騎的樣車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車而不是傳統汽車。

新材料

許多產業提升,靠材料變革的提升。新材料領域未來要長出好多黑科技,而且可能都是中小企業弄出來的。

最近在廣東調研,他們談到一件事,華南一個新材料科技園,有400多家民營企業入駐。舉個例子,現在最大的污染源是塑膠袋,有家企業準備用可溶性材料生產薄膜和塑膠袋,用完之後埋在地下24小時就變成碳水化合物了。現在這個可溶性材料成本比較高一點,一旦把成本降下來,所有塑膠袋都是用可溶性材料,哪有什麼污染。

生命生物工程

生命生物工程涉及到衛生、醫療、健康等等,範圍極其廣泛。最近我去一個實驗室,他們告訴我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將不再是器官移植,而是器官再造,估計2030年人體壽命可以到90。

資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

資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還有巨大發展,軟硬體前景都很大。

硬體上,一些關鍵零部件我們現在還搞不出來,國家每年進口晶片錢和石油的錢一樣。我最近跑了一些(調研),預感快要完成了,一旦完成將是巨大的市場。

資訊的終端使用,我們和美國已經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騰訊、阿裡巴巴遠遠超過他們。美國有點急了,有點垂死掙扎的感覺。

節能環保

人類社會工業化、城市化所帶來的廢水、廢氣如果不能處理,就等於沒有完成工業化、城市化。我們一般生物廢水還可以,遇到化工、醫院廢水就沒有辦法,把它偷偷排在地底下,讓整個土地中毒了。實現節能環保,未來唯一的辦法是靠技術。

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汽車是必然的,不是遙遠的未來,是很快的事。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時代已經悄悄到來了,有人講現在是第四次工業化:第一次機械化、電氣化、資訊化、智慧化。中國將大力推動人工智慧這個要點。

高端裝備製造

我們的高端裝備製造還不行,許多醫療設備生產不了,像核磁共振,就搞不出來。為什麼有人看病非要從縣醫院往省醫院跑,因為省醫院有設備,縣醫院沒有。未來對高端裝備,將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大發展。

這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旦起來,每年給我們帶來的GDP總量應該在40萬億以上。

2)服務業

作為未來支援我們的第二個產業,服務業將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重要產業。服務以人口為基礎,我們接近14億人,要大力發展。去年我們國家第一次消費的貢獻超過了投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服務業在消費的貢獻大幅上升。

下一步要繼續發展,把服務業分四大類:

第一類,消費服務業。餐飲與商貿、養老與健康;

第二類,商務服務業。商事服務、家庭財產管理服務、園區管理服務等等;

第三類,生產服務業。技術服務、設計/外包服務等等;

第四類,精神服務業。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影視、音樂、戲劇、旅遊、休閒、娛樂、文化、出版、體育等等。精神服務業去年給我們提供了13萬億,有非常大的前景。

我估計中國未來服務業領域將有許多新的增長貢獻和投資貢獻。我們國家向國際開放服務業,組建新的移民局就是圍繞這個目的。

3)現代製造業

製造業分傳統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凡是生產私人產品的(吃穿用),都叫傳統製造業;生產公共產品的叫現代製造業。傳統製造業給我們的支撐點差不多飽和,但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生產公共產品的現代製造業就逐漸上升為支撐的產業。

要大力發展,重在五個點:

第一,航空器製造與航天器製造

第二,高鐵裝備製造

第三,核電裝備製造

第四,特高壓輸電裝置

第五,現代船舶和現代海洋裝備製造

這五個要點一旦起來,給我們每年提供GDP總量應該在30萬億以上。最近我看一個報告,戰略性新興產業40萬億以上,服務業36萬億以上,現代製造業30萬億以上。我們之所以預計到203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主體的原因不是對現有產業的統計,是對未來產業的統計。

結語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國家現在提出進入強起來的時代,要形成現代化強國。現代化強國有三個指標一定要滿足。第一,在世界上擁有金融話語權;第二,擁有技術話語權;第三,祖國統一。

剛才講到要獲得金融話語權,講了“一帶一路”、人民幣全球化的推動等等。技術話語權必須要擁有,不擁有沒法完成結構調整。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不需要所謂的一般性經濟,需要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

高鐵裝備核心技術,當時引進時正式通知我們有16項核心技術不轉讓。只好自己幹,花了15年時間逐一突破。這個經驗告訴我們技術靠別人轉讓都不行,得靠自己幹。中國下一步要加大力氣推動技術創新,而且要做一些技術的工作。

中國的交通設施建設,差不多2020年是高點,2020年以後基礎設施投資就下降。我們要搞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立大規模實驗室。美國為什麼要拿我們做文章,講的就是智慧財產權。誰都知道中國下一步要真正成為強國,必須完成技術上的創新。

我們下一步增長的重要動力,來自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結構調整要產生新的支撐產業,這些產業發展的背後要求中國必須擁有技術話語權,而技術話語權影響帶動中國相關的發展。

未來幾年內,中國有好多好戲可看,會不斷爆發一些新的事件出來。因為到了這個時間段,老大和老二一定是永遠打不清楚,老大永遠害怕老二超過來,老二老是琢磨怎麼超過你。

總體來講,討論未來中國經濟的趨勢,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這兩大問題:第一,風險在哪裡;第二,增長點在哪裡。

一個是新房價格。

拿別人的錢蓋你只有收益沒有風險,拿你的錢蓋你會衡量一下這是不是超過剛需了,還要不要蓋。

另外一個辦法,控制新房價格,讓麵粉價高於麵包。我上次去調研,一家企業拿地時算過帳,一平米賣6萬都不賺,賣7萬才賺,最後政府說只准賣4萬。現在很多地王沒有入市,因為入市就賠。

這是中短期對策,另外一個叫長效機制。比如共有產權、租售同權、調整一線城市空間佈局、房產稅等等,都屬於長效機制。

調整一線城市空間佈局,北京率先開始,就是雄安新區。2010年時曾經討論過要不要遷都,但遷都這塊不能隨便聊,這是國運的事情,不能隨便遷都。去年3月份決定不遷都了,遷非首都功能,就是雄安新區。

雄安新區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實際上是一箭雙雕。一方面疏解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一方面建出一個“新首都”出來。

北京開始了,上海、廣州、深圳怎麼辦?

上海未來真要走向自由港的話,一些功能恐怕也得想辦法要剝離下來。誰來承載上海的一線功能?未來的長三角一定會重新討論空間佈局。

廣州、深圳提出粵港澳大灣區,中央也同意了,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大灣區是向粵東發展還是向粵西發展,都會遇到它的問題。

再比如房地產稅,今年兩會討論最熱烈的話題是房地產稅。

一般這種法律最少三上三下,只要上會,政策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人們知道不能太多的持有房子。有人問我,房地產稅一旦實行,房價跌還是漲。主要看這個城市,有人拋有人接不會跌,有人拋沒人接,那就一定會跌。

這就是我們防範金融風險要做的第一件事,抑制資產泡沫。抑制資產泡沫主要針對房地產,現在講中短期對策和長效機制相結合。

2.穩住外匯

許多國家金融風險的爆發就是外匯引起的。我們國家外匯從2015年開始波動,兩個壓力很大:第一,人民幣貶值壓力;第二,外匯儲備量減少。後來國務院提出要穩住外匯,目前推出三個對策穩住外匯。

第一,外匯改革中已經放開的專案繼續放,但沒有放開的暫時停止。改革不能倒退,不能恢復到資本管制時代。凡是外匯改革中已經推出來的,將繼續堅持。比如說一個身份證一年可以買1萬美金,推出就繼續堅持不變;孩子出國留學,需要外匯是可以的。

個人海外投資越來越嚴格。過去海外不動產投資是灰色地帶,現在基本停了;過去刷銀行卡,既能刷投資類也能刷消費類,現在投資類叫停了。去年8月21號起,在海外刷銀行卡,單筆消費超過1000塊錢,連續超23天以上,就要立案調查了。今年又宣佈海外銀行卡提現一年最多不超過10萬美元。

第二條,海外並購,凡是技術類的並購,繼續支援,比如向海外收購晶片製造企業、半導體企業等等;但非技術類嚴格審查了,在海外搞房地產,買酒店,買酒莊,買足球俱樂部等等要嚴格審查。

第三條,“一帶一路”投資,堅持使用人民幣投資,不再動用外匯儲備。因為“一帶一路”投資我們是主導的,我們有權利選擇什麼貨幣,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國際化既能穩住外匯,又能實現金融話語權。我們已經提出進入強起來的時代。沒有金融話語權就不是強國。

這就是穩住外匯的三條辦法,現在外匯基本上穩住了。

3.穩住債務

許多國家金融風險的產生,就是債務引起的。2008年底美國金融危機,是次貸危機引起的。我們防範金融風險,也要穩住債務。債務分三種:

第一種,個人債務。我們原來以為個人債務不高,因為中國的國民性格,一般不會借錢消費,存錢的欲望很高。十九大開會期間,央行周小川反復強調,要注意個人負債率上漲太快的問題。

我估計2018年個人房貸將繼續嚴格控制。2015年個人負債率是GDP總量的30%,到2016年底上升到45%。一年上升15個百分點,重要原因是房貸上升太快。

第二種,企業債務。企業債務明顯偏高,已經是GDP總量的167%,遠遠超過紅色警戒線。但民營企業負債不高,主要是國有企業負債高。中央提出企業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是國有企業,對企業債務的問題重點是解決國有負債太高的問題,民營企業負債率不高。

有三件事可以反映決策層要下大力氣降低國有負債。

第一件事情是聯通混改,聯通非國有資本已經超過國有資本,國家寧可喪失絕對控股權也要把負債降下來。

第二件事,東北特鋼破產重組,打破了剛性兌付。這個信號就告訴你,你跟國有企業借錢也要注意了,也可能還不回來。這個情況誰還敢跟他借錢。

第三件事情是準備拿一部分優質資產搞債轉股券,寧可把優質資產放出去也要把股債降下來。

2018年國有企業降杠杆將是重點,三年時間必須完成,2018、2019、2020年要確定完成。

第三種,政府債務。政府債務中央負債率不高,現在主要是地方政府負債率太高。地方政府負債裡,帳面看好像也不高,但實際很高。政府的潛在債務太大。比如地方的負債一般是搞一個融資平臺,這個融資表現為企業債務,實際是政府債務。

之前有關部門講得很清楚,最擔心是地方潛在債務。今年下定決心要控制地方潛在債務惡性上漲,提了一個原則叫終身追究責任。去年年底叫停了包頭地鐵、呼和浩特的機場,叫停了一大批基礎設施,為什麼?寅吃卯糧。

發改委按照新標準,已經批准有13個城市不能修地鐵,因為你不符合修地鐵條件,寅吃卯糧最後是麻煩的。今年主要是查PPP專案,防止地方潛在債務。

4.治理金融亂象

金融亂象分兩類,一類是改革所引起的。過去搞了不少金融改革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配套措施沒有跟上,結果引發了金融亂象。

舉個例子,我們之前放開了各類投資公司,結果沒有准入條件,誰都能辦投資公司,租個門面房裝修一把,錢騙到手就跑了。很可憐那些窮人們,一輩子賺的錢一夜之間打了水飄。

第二種亂象,新技術引起的金融亂象。

像比特幣、ICO等等,現在炒得很熱,就炒出亂象了。2018年治理亂象裡有一部分是對新技術進入金融之後要做一個交代。

5.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

首先是控制好貨幣政策,今年兩會再次強調堅定不移地實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過去長期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旦轉向穩健,就出現錢荒,資金緊張,導致去年不小利益群體要求鬆動貨幣政策。大家絕不能抱過去的幻想搞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現在和過去不同,現在一爆發風險,不可收拾,所以寧可慢一點,也不能爆發風險。

我估計2018年還會出現錢荒。當流動性太緊張時,央行可能調整一下,滿足一下發展的需要,但絕不會恢復到寬鬆的貨幣政策來。

另外一個政策,宏觀審慎政策。

宏觀審慎政策要強調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叫順週期理論。經濟發展是順週期時,人們一般沒有風險意識,盲目擴張、加杠杆、負債,導致整個社會杠杆率太高。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順週期的40年,如果不去杠杆,會引爆下一波金融風險。未來幾年內我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去杠杆,包括企業杠杆、個人杠杆也包括政府杠杆。

宏觀審慎政策第二個要點,防止市場之間得傳染病。比如說房地產市場,一旦出現房價大跌,傳染給銀行、實體經濟、個人,金融風險就爆發了。要給房地產市場打隔斷,你出問題了不能傳染給別人。

2018年這些工作陸續會展開,宏觀審慎政策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要進行操作的東西。

西方學者講2018、2019年中國一定會爆發金融風險。40年這麼快的發展,輪都該輪到一次了,像感冒一樣,得內部平衡一下。恰恰相反,我估計不可能。因為這五大對策全面防風險,中國在未來將不會引爆金融風險。

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點

中國經濟還要增長,還要發展,新增長點在哪裡,要研究清楚。從現在來看,增長點有這幾個:

1.全方位開放

過去的開放經常講兩句話:擴大出口、吸引外資。這種開放實際上是搭別人的便車,擴大出口是利用國際市場,吸引外資利用國際資本。當時我們剛剛改革開放,選擇這個戰略是對的。因為當時沒有國內市場,所以要利用國際市場擴大出口。過去我們窮,缺乏資本,所以要吸引外資。

搭別人的便車,差不多幾十年了。我們很便利,但人家一定會反感。所以中國現在必須走向全方位開放,讓別人搭我們的便車。這種全方位開放必然會推動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

現在學術界把全球化分三次。第一次是在1750年-1950年,主導者是歐洲列強,像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以殖民推動。二戰的結束,就標誌以殖民為特徵的全球化結束了。

美國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啟動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全球化。從1950年到現在,這次全球化的特徵是以國際貿易的方式推動。世貿組織、世界銀行都產生於這個時期。

1978年我們才改革開放,有很強的後發優勢,中國成了主要的利益享受國。但作為發起人的美國,成為利益受損國,基礎設施陳舊,工人工資二十年沒有加多少。美國率先引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特朗普的上臺是反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所以他一上臺就要對全球化開戰,對中國動手,跟我們打貿易戰。

西方心裡對中國有點害怕的原因就是害怕我們是全產業鏈。五六年前我去美國拜訪過一個經濟學家,他對我說,你們一開始搞服裝、鞋帽、襪子,然後又搞家電,家電搞完又搞汽車,汽車搞完又搞高鐵,高鐵搞完又搞IT,IT搞完又搞飛機。你們是全產業鏈,而且14億人口支撐全產業鏈。

另一個美國教授把話講得更直白:

現在全世界就像一個大賭場,美國是莊家,發的就是美國,中國在中間打工,提茶倒水,賺了不少錢。但你們有一個特點,賺了錢就往口袋裝,死活不賭。現在你們把錢賺夠,準備要走了自己開賭場了。

我估計人類社會可能進入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資源。全球配置資源可以解決第二次全球化的一些缺陷。

別人搭我們的資源,有兩方面資源。第一,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人富有起來了,去年出國旅遊1億多人數,世界都震驚。開放市場,可以從消費和供給上推動中國增長,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

今年在上海要建立一個永久性的進口貿易博覽會,廣州是出口貿易博覽會,而且相應的要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將資源類、技術類、民生類的關稅大幅度降低。建議大家最近不要買奢侈品,一旦放開,價格就很便宜了。

第二,巨大的過剩資本。開放服務業市場,像金融、教育、醫療等等,全方位開放。國外金融資本在我們國家金融機構的控股比例可以上到51%。搞得很好,未來就不設置上限了。另外是可以加大對外投資,像“一帶一路”給中國資本找了新的出口。

中國要引領第三次全球化,全球配置資源,我們叫人類命運共同體,技術、資本、勞動在全球的配置。中國這次和美國打貿易戰,一方面講奉陪到底,一方面要推動走向第三次全球化,全球配置資源。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尋找新的支援增長的產業進行結構調整,不能單純理解為“三去一降”,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估計在未來七年左右的時間,可能有三個產業要成為拉動中國增長最重要的支柱型產業。

1)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未來二十年左右時間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括8個要點:

新能源

人類社會未來一定會爆發一場能源革命。新能源最近幾年技術突破非常大,五六年前我調研時發現,技術路線思路還很模糊。但這一兩年一看,已經變化很大了。我估計新能源時代不是遙遠未來,可能是很快的事情。去年七月份我參加法蘭克福的汽車展,主題叫“大象轉身”,寶馬、賓士騎的樣車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車而不是傳統汽車。

新材料

許多產業提升,靠材料變革的提升。新材料領域未來要長出好多黑科技,而且可能都是中小企業弄出來的。

最近在廣東調研,他們談到一件事,華南一個新材料科技園,有400多家民營企業入駐。舉個例子,現在最大的污染源是塑膠袋,有家企業準備用可溶性材料生產薄膜和塑膠袋,用完之後埋在地下24小時就變成碳水化合物了。現在這個可溶性材料成本比較高一點,一旦把成本降下來,所有塑膠袋都是用可溶性材料,哪有什麼污染。

生命生物工程

生命生物工程涉及到衛生、醫療、健康等等,範圍極其廣泛。最近我去一個實驗室,他們告訴我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將不再是器官移植,而是器官再造,估計2030年人體壽命可以到90。

資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

資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還有巨大發展,軟硬體前景都很大。

硬體上,一些關鍵零部件我們現在還搞不出來,國家每年進口晶片錢和石油的錢一樣。我最近跑了一些(調研),預感快要完成了,一旦完成將是巨大的市場。

資訊的終端使用,我們和美國已經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騰訊、阿裡巴巴遠遠超過他們。美國有點急了,有點垂死掙扎的感覺。

節能環保

人類社會工業化、城市化所帶來的廢水、廢氣如果不能處理,就等於沒有完成工業化、城市化。我們一般生物廢水還可以,遇到化工、醫院廢水就沒有辦法,把它偷偷排在地底下,讓整個土地中毒了。實現節能環保,未來唯一的辦法是靠技術。

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汽車是必然的,不是遙遠的未來,是很快的事。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時代已經悄悄到來了,有人講現在是第四次工業化:第一次機械化、電氣化、資訊化、智慧化。中國將大力推動人工智慧這個要點。

高端裝備製造

我們的高端裝備製造還不行,許多醫療設備生產不了,像核磁共振,就搞不出來。為什麼有人看病非要從縣醫院往省醫院跑,因為省醫院有設備,縣醫院沒有。未來對高端裝備,將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大發展。

這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旦起來,每年給我們帶來的GDP總量應該在40萬億以上。

2)服務業

作為未來支援我們的第二個產業,服務業將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重要產業。服務以人口為基礎,我們接近14億人,要大力發展。去年我們國家第一次消費的貢獻超過了投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服務業在消費的貢獻大幅上升。

下一步要繼續發展,把服務業分四大類:

第一類,消費服務業。餐飲與商貿、養老與健康;

第二類,商務服務業。商事服務、家庭財產管理服務、園區管理服務等等;

第三類,生產服務業。技術服務、設計/外包服務等等;

第四類,精神服務業。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影視、音樂、戲劇、旅遊、休閒、娛樂、文化、出版、體育等等。精神服務業去年給我們提供了13萬億,有非常大的前景。

我估計中國未來服務業領域將有許多新的增長貢獻和投資貢獻。我們國家向國際開放服務業,組建新的移民局就是圍繞這個目的。

3)現代製造業

製造業分傳統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凡是生產私人產品的(吃穿用),都叫傳統製造業;生產公共產品的叫現代製造業。傳統製造業給我們的支撐點差不多飽和,但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生產公共產品的現代製造業就逐漸上升為支撐的產業。

要大力發展,重在五個點:

第一,航空器製造與航天器製造

第二,高鐵裝備製造

第三,核電裝備製造

第四,特高壓輸電裝置

第五,現代船舶和現代海洋裝備製造

這五個要點一旦起來,給我們每年提供GDP總量應該在30萬億以上。最近我看一個報告,戰略性新興產業40萬億以上,服務業36萬億以上,現代製造業30萬億以上。我們之所以預計到203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主體的原因不是對現有產業的統計,是對未來產業的統計。

結語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國家現在提出進入強起來的時代,要形成現代化強國。現代化強國有三個指標一定要滿足。第一,在世界上擁有金融話語權;第二,擁有技術話語權;第三,祖國統一。

剛才講到要獲得金融話語權,講了“一帶一路”、人民幣全球化的推動等等。技術話語權必須要擁有,不擁有沒法完成結構調整。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不需要所謂的一般性經濟,需要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

高鐵裝備核心技術,當時引進時正式通知我們有16項核心技術不轉讓。只好自己幹,花了15年時間逐一突破。這個經驗告訴我們技術靠別人轉讓都不行,得靠自己幹。中國下一步要加大力氣推動技術創新,而且要做一些技術的工作。

中國的交通設施建設,差不多2020年是高點,2020年以後基礎設施投資就下降。我們要搞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立大規模實驗室。美國為什麼要拿我們做文章,講的就是智慧財產權。誰都知道中國下一步要真正成為強國,必須完成技術上的創新。

我們下一步增長的重要動力,來自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結構調整要產生新的支撐產業,這些產業發展的背後要求中國必須擁有技術話語權,而技術話語權影響帶動中國相關的發展。

未來幾年內,中國有好多好戲可看,會不斷爆發一些新的事件出來。因為到了這個時間段,老大和老二一定是永遠打不清楚,老大永遠害怕老二超過來,老二老是琢磨怎麼超過你。

總體來講,討論未來中國經濟的趨勢,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這兩大問題:第一,風險在哪裡;第二,增長點在哪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