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京都匠人一款帆布包用5年設計,他稱自己是“落後于時代的男人”

在普通人看來, 一個包用破用舊了就扔棄是最常見的事, 尤其是那種最稀鬆平常用帆布做的布包。

每款包都不會絕版, “如果有客人拿了一個五十多年前我們做的包,

讓我們來做同款, 因為我們一直用同樣的材質, 當天就可以做得出來。 ”

一澤信三郎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 帆布並不是一種特別珍貴的布料, 也不是動物皮草, 做一個包而已, 值得用手工嗎?但在一澤眼中, 普通一塊布料裡也包含著匠人們的用心。

用來製作帆布包的也是那種七八十年前的縫紉機, 匠人們用的剪刀用鈍也是經常的事。 工坊裡到處能聽到木槌敲打金屬件和帆布折痕的聲音。

一澤帆布還為自家生產的產品提供修理服務。 如果一個客人拿著一個破破爛爛的包來找上門來修理,

一澤信三郎反而覺得非常高興, 會用感恩的心態去修補每一個包。

每一個包上, 都有一個一澤帆布包的標籤, 對此, 一澤信三郎對 Lens 說, 這不僅僅是我們的商標, 它是一張“製造責任證明”, 只要有它的包, 我們都會修補。

“好東西一定要特別寶貝它, 帆布包一開始非常新, 但不斷跟它共度歲月的時候, 它會產生微妙的變化, 越來越貼合你。 ”

“小時候每天都能聞到帆布的味道, 還有縫紉機的哢嚓聲”

創始人一澤喜兵衛創建的“京都樂隊”

一澤信三郎就出生在這樣的京都匠人家庭中。

“老字型大小的店鋪和製作工坊都是連在一起的, 小時候每天我都能聞到帆布的味道, 還有縫紉機的哢嚓聲”, 他對 Lens 說。

他從京都一所大學畢業之後, 進了朝日新聞社。 但他覺得朝日新聞社的工作並不適合他, 媒體的快節奏工作, 跟他本人的性格也不相符。

一澤帆布工坊的匠人們正在工作

戰後日本出現“登山熱”,一澤帆布包成了當時日本登山用品當中的著名品牌,但普通消費者的日常需求卻沒有得到滿足,人們希望這種結實耐用的帆布包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因為當時產量小,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歷經三代人的家業已經走向頹勢。一澤信三郎決定辭去在朝日新聞社的工作回家幫忙。

他認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這家店生存下去的關鍵。開始將以前那種送牛奶瓶的工具袋,改造成小巧精緻的托特包,還增加了布料的顏色。逐漸,一澤帆布從過去的10名工匠增加到了70多位。

下面是手工製作中的幾個步驟

裁剪

提前考慮布料的縮水性,確認好尺寸,做到不浪費布料,裁剪過程中確認好布料不能有汙損。

成型

因為厚帆布不能立即上縫紉機,因此必須要在木樁上用木槌錘出折痕。工坊中經常能聽到咚咚的敲擊聲。

縫紉

要針腳均勻地縫製帆布包對匠人來講非常重要。工坊中有不少縫紉機都有90多年歷史。

線頭

線頭都由匠人親自打結,以防松脫。匠人們還會在口袋處車一道彎線收尾,並用木槌和膠水固定

收尾

在縫製結束後,匠人們會用粘毛器將線頭全部沾走,並認真注意不要在包上留下不必要的折痕。

親兄弟為繼承權鬧到法庭

京都匠人們的日子看似與世無爭,但也不免遭受家族間的利益爭奪和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2001年,信三郎的父親去世,父親生前給律師留下了遺囑,將家業給老三信三郎繼承,但沒想到老大信太郎突然也拿出一封遺囑,上面寫家業由長子繼承。由此,一澤帆布的經營陷入尷尬境地。

兄弟雙方一路將官司告到日本最高法院,結果最終判決長子遺囑有效。一澤信三郎一家人被迫離開,多年和他相處的匠人們也跟隨他另立門戶。在離開的那天,信三郎和工匠們拉著橫幅拍了一張照片,橫幅上寫道:“We Shall Return”(我們會回來的)

在日本,像一澤帆布這樣的百年老字型大小因為繼承人問題而出現爭端的例子不少。據統計,有九成日本企業都是家族產業,子承父業是當然的事情,那麼,繼承本身就成了繼承人經營方式的“爭奪”。家族爭鬥也往往是成為一種宿命。當時這一事件引起京都社會的爭議,成為全日本媒體報導的物件。

2006年,信三郎另立門戶,創立了“信三郎帆布包”。

2009年,信三郎和妻子再次對大哥提起訴訟,最終逆轉勝訴,重新拿回一澤帆布的經營權,搬回了之前的店鋪。

落後於這個時代,反而會站在時代的最前端

如今,一澤信三郎的店鋪裡集中了各個年齡階段的匠人。他說,自己手下的工匠都是慢性子,這樣才能真正用心把包做好。如今很多日本企業都把工作外包給其他人,“這樣大規模生產,如果做錯什麼,布料就浪費了,扔掉非常可惜”。

在採訪中,信三郎介紹了自己工坊中的一位非常年輕的匠人,他大學學電子工程,畢業後上班一段時間,覺得不太適合那種工薪族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一直想做一份能夠認真做東西的工作。於是他來到京都,先是在一澤帆布做銷售的工作,等待工坊中的匠人職位,到製作崗位後,他一直做了整整七年錘帆布折痕的工作,之後才開始上縫紉機。

店鋪裡也從來沒有設計師這個崗位,信三郎說:“設計師坐在桌子前,拿著筆和紙設計出的都是很平凡沒有特色的東西,一個人只有不斷的思考、思索,他設計出來的東西才會有特色。”

消費者寄給一澤帆布包的感謝信和意見信

因此,一個新帆布包樣式的產生,都是匠人們平時試用過程中,集合各種各樣意見,互相討論後作出樣品,一起反復使用試錯的結果。“有一款包曾經用了5年設計,設計這款包的匠人,最後都跟我們鬧彆扭,不過這款包最後也是賣的最好的”,他說。

帆布包上的金屬扣等零件

信三郎把這種“慢”當做了自己的人生信條。“平日裡自己經常做的事情就是發呆吧,說不定哪一天夫人也會把我踢出公司”,他開玩笑說。

在自己的博客裡,他將自己稱作是“落後于時代的男人”。他不會用智慧手機,平日裡只是發一發短信而已,一澤帆布包的網站,也是在女兒的建議下改成了今天的樣子。家裡人勸他:“連電腦都不會用,老了會很不方便的”,但他堅持自己的生活還是要和自家生產的帆布包一樣,“不奪人眼球,不奢華,不迎合其他人。” 他曾經去過印度,他希望自己像恒河水一樣,慢慢流淌就好。

很多人問一澤信三郎為什麼不著重生產幾款最受歡迎的產品,這樣成本也會更低,銷路也會更好,自己也會賺的更多,而不是像目前小規模生產。但他認為,每個時代的變化人們都無法預知,如果大量生產,時代如果發生變化,人們的喜好和審美發生變化,那一澤帆布包也會面臨生存的危機。只有小規模,種類多樣化,才能維持這家老字型大小的存續。

作家吉井忍曾形容信三郎的一澤帆布包:“別看這樣一個帆布製作作坊落後於我們這個時代,其實在這個落後的過程中,他們所在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他又莫名其妙地領先於這個時代。這是非常有趣的。”

信三郎的帆布包,正需要像他這樣“落後於時代”、有耐心、慢性子的人來製作。

“如果這份工作需要用筆試來考核的話,我和我的員工們可能都不會合格,過去我招人,就問對方一個問題:‘你能從1數到50嗎?’,如果能數就招他,現在可能不光要數到50,可能要數到100才行。”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WeLens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體、重逢島視頻、沙龍等業務,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編輯整理:Tonbo

本文部分圖片由 吉井忍 女士及 “看理想” 提供

參考來源

http://www.ichizawa.co.jp/

一澤帆布工坊的匠人們正在工作

戰後日本出現“登山熱”,一澤帆布包成了當時日本登山用品當中的著名品牌,但普通消費者的日常需求卻沒有得到滿足,人們希望這種結實耐用的帆布包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因為當時產量小,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歷經三代人的家業已經走向頹勢。一澤信三郎決定辭去在朝日新聞社的工作回家幫忙。

他認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這家店生存下去的關鍵。開始將以前那種送牛奶瓶的工具袋,改造成小巧精緻的托特包,還增加了布料的顏色。逐漸,一澤帆布從過去的10名工匠增加到了70多位。

下面是手工製作中的幾個步驟

裁剪

提前考慮布料的縮水性,確認好尺寸,做到不浪費布料,裁剪過程中確認好布料不能有汙損。

成型

因為厚帆布不能立即上縫紉機,因此必須要在木樁上用木槌錘出折痕。工坊中經常能聽到咚咚的敲擊聲。

縫紉

要針腳均勻地縫製帆布包對匠人來講非常重要。工坊中有不少縫紉機都有90多年歷史。

線頭

線頭都由匠人親自打結,以防松脫。匠人們還會在口袋處車一道彎線收尾,並用木槌和膠水固定

收尾

在縫製結束後,匠人們會用粘毛器將線頭全部沾走,並認真注意不要在包上留下不必要的折痕。

親兄弟為繼承權鬧到法庭

京都匠人們的日子看似與世無爭,但也不免遭受家族間的利益爭奪和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2001年,信三郎的父親去世,父親生前給律師留下了遺囑,將家業給老三信三郎繼承,但沒想到老大信太郎突然也拿出一封遺囑,上面寫家業由長子繼承。由此,一澤帆布的經營陷入尷尬境地。

兄弟雙方一路將官司告到日本最高法院,結果最終判決長子遺囑有效。一澤信三郎一家人被迫離開,多年和他相處的匠人們也跟隨他另立門戶。在離開的那天,信三郎和工匠們拉著橫幅拍了一張照片,橫幅上寫道:“We Shall Return”(我們會回來的)

在日本,像一澤帆布這樣的百年老字型大小因為繼承人問題而出現爭端的例子不少。據統計,有九成日本企業都是家族產業,子承父業是當然的事情,那麼,繼承本身就成了繼承人經營方式的“爭奪”。家族爭鬥也往往是成為一種宿命。當時這一事件引起京都社會的爭議,成為全日本媒體報導的物件。

2006年,信三郎另立門戶,創立了“信三郎帆布包”。

2009年,信三郎和妻子再次對大哥提起訴訟,最終逆轉勝訴,重新拿回一澤帆布的經營權,搬回了之前的店鋪。

落後於這個時代,反而會站在時代的最前端

如今,一澤信三郎的店鋪裡集中了各個年齡階段的匠人。他說,自己手下的工匠都是慢性子,這樣才能真正用心把包做好。如今很多日本企業都把工作外包給其他人,“這樣大規模生產,如果做錯什麼,布料就浪費了,扔掉非常可惜”。

在採訪中,信三郎介紹了自己工坊中的一位非常年輕的匠人,他大學學電子工程,畢業後上班一段時間,覺得不太適合那種工薪族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一直想做一份能夠認真做東西的工作。於是他來到京都,先是在一澤帆布做銷售的工作,等待工坊中的匠人職位,到製作崗位後,他一直做了整整七年錘帆布折痕的工作,之後才開始上縫紉機。

店鋪裡也從來沒有設計師這個崗位,信三郎說:“設計師坐在桌子前,拿著筆和紙設計出的都是很平凡沒有特色的東西,一個人只有不斷的思考、思索,他設計出來的東西才會有特色。”

消費者寄給一澤帆布包的感謝信和意見信

因此,一個新帆布包樣式的產生,都是匠人們平時試用過程中,集合各種各樣意見,互相討論後作出樣品,一起反復使用試錯的結果。“有一款包曾經用了5年設計,設計這款包的匠人,最後都跟我們鬧彆扭,不過這款包最後也是賣的最好的”,他說。

帆布包上的金屬扣等零件

信三郎把這種“慢”當做了自己的人生信條。“平日裡自己經常做的事情就是發呆吧,說不定哪一天夫人也會把我踢出公司”,他開玩笑說。

在自己的博客裡,他將自己稱作是“落後于時代的男人”。他不會用智慧手機,平日裡只是發一發短信而已,一澤帆布包的網站,也是在女兒的建議下改成了今天的樣子。家裡人勸他:“連電腦都不會用,老了會很不方便的”,但他堅持自己的生活還是要和自家生產的帆布包一樣,“不奪人眼球,不奢華,不迎合其他人。” 他曾經去過印度,他希望自己像恒河水一樣,慢慢流淌就好。

很多人問一澤信三郎為什麼不著重生產幾款最受歡迎的產品,這樣成本也會更低,銷路也會更好,自己也會賺的更多,而不是像目前小規模生產。但他認為,每個時代的變化人們都無法預知,如果大量生產,時代如果發生變化,人們的喜好和審美發生變化,那一澤帆布包也會面臨生存的危機。只有小規模,種類多樣化,才能維持這家老字型大小的存續。

作家吉井忍曾形容信三郎的一澤帆布包:“別看這樣一個帆布製作作坊落後於我們這個時代,其實在這個落後的過程中,他們所在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他又莫名其妙地領先於這個時代。這是非常有趣的。”

信三郎的帆布包,正需要像他這樣“落後於時代”、有耐心、慢性子的人來製作。

“如果這份工作需要用筆試來考核的話,我和我的員工們可能都不會合格,過去我招人,就問對方一個問題:‘你能從1數到50嗎?’,如果能數就招他,現在可能不光要數到50,可能要數到100才行。”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WeLens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體、重逢島視頻、沙龍等業務,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編輯整理:Tonbo

本文部分圖片由 吉井忍 女士及 “看理想” 提供

參考來源

http://www.ichizawa.co.jp/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