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城市裡的磨刀匠

磨刀匠已經越來越難看到。

慶陽網訊曾幾何時, 在城市中的街頭巷尾與鄉村的山居茅舍之間, 總能看到磨刀匠的身影。 如今,

他們逐漸成了幾代人記憶深處的一種符號。

鏟刀打磨。

3月5日, 在西峰區馬蓮河大道, 記者見到了久違的磨刀匠。 他坐在一張特製的高腳條凳上, 一雙粗糙黝黑的大手握緊菜刀, 把它放在特製長凳前卡著, 全神貫注地鏟掉菜刀表面鏽跡, 接著把菜刀放在磨刀石上磨,

時不時用手輕輕摸一摸刀刃, 檢驗刀鋒是否鋒利了, 繼而刷些清水, 又開始磨起來。

剷除鐵銹。

老匠人叫王生秀, 已經在西峰城區擺攤磨刀有20多個年頭了。 多年來, 由於他手藝好, 工作細緻, 積累了不少回頭客, 加上他也順帶擺攤賣點小五金,

收入還算可以。

粗處理。

一條改裝的長板凳, 幾塊粗磨石、細磨石, 一個裝水的瓶子, 一把鏟刀……是60歲王生秀的全部家當。 他介紹, 磨菜刀, 要先用鏟刀把菜刀表層鏟掉一層, 再放到磨刀石上細細地磨, 直到從刀鋒看菜刀, 看不到“白口”, 磨成“青口”。 所謂“白口”, 是菜刀用久了以後變鈍,

從刀鋒看, 能看出稍寬的白色。 “青口”是將菜刀磨薄了後, 露出極薄是刀鋒, 呈青色。 因此當白色變成青色時, 菜刀的打磨就完成了。

精磨。

看刀口。

提起這門手藝, 王生秀不無歎息。 他說, 最怕的就是這門手藝沒人繼承。 現在依然從事磨刀手藝的人一般都上了些年紀, 基本沒有年輕人願意再學這一行了, 所以將來這個行當是否還能存在於民間還很難說, 畢竟現在一把新的菜刀也花不了幾個錢。

傳承是最大難題。

傳承是最大難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