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講文明的小學生點個贊

記者陳嘉

“公共場合, 我不能擤鼻涕, 讓細菌蔓延!”“媽媽, 鉛筆頭屬於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近日, 記者走訪發現, 在生活中不少小學生的自律意識明顯增強, 一些文明規則已逐漸成為這些小學生的行為習慣。 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 還需要社會環境的更加持久和系統的影響。

經常見到遵規守矩的小學生

橋西區南菜園小學的學生家長劉女士說, 經常看到小學生手持紙團、包裝紙等垃圾走到垃圾筒旁將垃圾入筒。 “因為經常有人隨手扔垃圾, 所以很多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當隨時可見小學生自律的舉動,

對我來說, 有欣慰, 更有觸動。 ”劉女士說。

王先生每天早晨開車送女兒念念和鄰居的兒子辰辰一起上學。 一次, 辰辰在車上吃糖, 將糖紙放在了車座上, 並對念念說, “糖紙我暫時放在車上, 下車時我找垃圾筒扔掉。 ”王先生說, 辰辰的舉動令他很驚訝。 辰辰是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 能夠做到懂規守矩實屬不易, “現在小學生的規則意識明顯好了很多, 很多時候比成人做得都要好。 ”

趙先生說, 他每天上下班經過五一大街與建國路交叉口時都能看到, 小學生整齊有序地過馬路。 趙先生說, “紅燈停, 綠燈行”的規則, 始終在每個人的心裡,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遵守, 現在很多小學生為人們做出了表率, 告訴人們:什麼該做,

如何去做。

培養規則意識受到廣泛重視

規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讓孩子們養成遵守規則意識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 這樣的理念已經成為學校和家長的共識。

李女士說, 任何人都要遵守自己所處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規則, 並發自內心地以這些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 如此則形成了相應的規則意識。 孩子在降生時是一張白紙, 為他們建立規則意識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應該逐漸把社會規則作為一門必修課, 培養的結果雖受兒童身心特徵的影響, 但更取決於受家長有目的的培養。

要想讓孩子具有規則意識, 教師首先要給孩子制定正確的行為規則, 這是形成規則意識的基礎。

從事小學教育二十年的張老師認為, 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先制定規則, 告訴孩子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該如何做, 最終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 如果事先不制定規則就會出現孩子在是非面前手足無措。 因此, 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首先要制定規則, 並要求孩子嚴格遵守。 這樣堅持做下去, 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明白凡事要有規則。

強化規則意識應從娃娃抓起

一位專業人士表示, 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規則意識, 宣導契約精神, 弘揚公序良俗。 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一方面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強化規則意識”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他說, 現代法治社會就是一個需要靠良好的規則系統來維繫的社會。 未來是什麼樣子, 取決於當下的努力。 當前, 社會管理者和教育者, 正在思考如何從娃娃抓起, 將規則和秩序意識栽植在他們心中。 他建議, 規則意識的培養應該結合實際, 多開展一些“以小見大”的規則意識培育課程, 讓未成年人真正將規則意識融入自己的生活學習之中。 作為家庭方面, 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 恪守社會的種種規則, 給孩子們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