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訊時代“讀屏”還是讀書?

本報記者 段曉芳

最近一段時間, 兩則消息引起不少人關注。

一則消息是高曉松首個曉書館, 也是全國首個曉書館在杭州良渚文化藝術中心開館, 高大的原木色書架, 舒適的閱讀座椅, 文史哲為主的5萬冊圖書, 面向大眾免費開放。

另一則消息是4月13日, 2018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在杭州開幕。 會上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數位閱讀白皮書》顯示, 中國數位閱讀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52億, 用戶已接近4億。 深圳、南京、海口、杭州在中國數字閱讀城市指數榜單中名列前茅。

從紙張到螢幕, 在這個閱讀載體改變的時代, “讀屏”還是讀書?引起不少“紛爭”,

也讓不少人糾結。

數字閱讀一場勢不可擋的“洪流”

《2017年度中國數位閱讀白皮書》顯示, 中國數位閱讀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52億;以音訊為主要傳播載體的知識付費服務發展迅猛, 成為行業增長亮點;數字閱讀使用者已接近4億, 其中, 青年閱讀用戶占比超7成;都市職場、青春校園、歷史軍事等題材作品數量占比52.5%;資料同時顯示, 使用者願意為電子書付費的意願從2016年的60.3%上升到2017年的63.8%, 其中2017年願意為單本電子書支付的平均金額為13.6元, 相較於2016年的8.9元增長了52.8%……

另外一組資料也佐證著數位閱讀時代的勢不可擋。

我國數字閱讀的作者數量有近800萬名, 咪咕閱讀作者在2017年增長超10倍, 咪咕閱讀上50萬冊圖書實現同步語音朗讀,

目前日收聽平均時長突破1.5小時, 年平均閱讀量達到11本, 同比增幅61%……

“如今是資訊時代, 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 媒體正在改變一切, 包括閱讀方式和讀書生活也在發生著改變”採訪中, 記者發現, 這樣的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人認同。

“網上許多書都是免費的, 即使付費, 也花不了多少錢, 比買紙質書便宜不少呢!”採訪中, 河北北方學院大三學生小淩告訴記者, 通過電腦、手機讀電子書是她和周圍許多同學的主要閱讀方式。

35歲的王先生是名副其實的“手機控”, 每天通過手機閱讀時間不少於5個小時, 他認為:“網路閱讀也是讀書, 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各種空隙閱讀, 還可以分享、交流。 ”

42歲的張女士是“全職媽媽”,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現在基本不看紙質書, 最多就是陪孩子看看童話、故事書。 空閒的時間就在手機上看小說, 覺得看起來輕鬆, 不需要動什麼腦筋。 ”

“每天工作挺忙, 下班回到家還要帶孩子, 感覺沒時間能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讀一本書, 反倒是手機上的美文、科普類, 沒事就看看, 碰到好的還能轉發給朋友分享。 ”從事文字工作的劉女士說, “其實, 如果把這些零零碎碎讀的文章攢起來, 閱讀量也不小呢!”

實體書店乍暖還寒“第二春”

4月15日, 像每個週末一樣, 陳先生帶著7歲的女兒準時來到長青路上的理想書店。

“我上學的時候, 這一帶書店特別多, 規模大的有新華書店、三A書店, 小的也是一家緊挨一家, 有專門賣雜誌的, 也有專門賣教輔書的,

後來越來越少, 似乎一下子都銷聲匿跡了。 ”陳先生喜歡讀書, 到一座城市, 最愛逛的也是書店、圖書館, “閱讀還是紙質書好, 坐在書店或圖書館一角, 最好有陽光, 聞著書香, 多有感覺!”

陳先生告訴記者:“這幾年, 因為要帶孩子買書, 逛了市區不少地方, 發現適合借閱圖書的實體店越來越多, 僅紅旗樓一帶就有四五家, 環境都不錯, 可以看, 可以買, 還經常有讀書活動, 專門有老師帶孩子們一起閱讀、交流。 ”

記者走訪發現, 在金鼎、蒙古營、東方苑等社區, 都建起了社區圖書館, 並設有工作人員推薦書目、指導閱讀;在農村, 村村都有農家書屋已經變成現實;與此同時, 私人開辦圖書館、書屋、書店也正在我市興起。 不少私人開辦的書店不僅具有傳統書店單純的“賣書功能”,

還更加注重打造舒適的閱讀環境、提供與閱讀相關的服務, 有的還定期推出讀書沙龍、讀者交流會、分享會等活動。

“專業類圖書乏人問津, 經典名著選購者寥寥。 ”在新華書店工作多年的一位工作人員這樣說。

“有的書可以從網上下載, 必須要買的也大多從網上買, 到實體店主要陪孩子一起來, 讓孩子感受一下氛圍。 ”一位家長這樣說。

“每天客流量能達到200多人, 但真正買書的不足四分之一。 好多人開書店是為一種情懷, 想掙錢, 挺難!”書店老闆李女士說, “有人說現在實體書店迎來了‘第二春’, 其實還是乍暖還寒時候吧!”

紙質閱讀還有多少“堅守者”

儘管隨著各種電子讀物不斷興起, 擠壓了傳統的閱讀方式,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對於紙質閱讀,大多數被訪對象還是持肯定態度,同時,90%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更應該讀紙質書。

“我還是更喜歡紙質書,覺得讀起來更有感覺。”小學教師裴欣然認為,“紙質書更有想像思考的空間,教學中,我也提倡孩子們去閱讀紙質書。”

“電子閱讀信息量大,很多時候只是簡單的流覽,關注更多的是標題和片段,所以即便是每天都在閱讀,但知識和資訊都是零碎、不成體系的。”從事廣告文案工作的張霞這樣說。

採訪中記者發現,80%的人群認為要深度閱讀,紙質書是首選;而電子閱讀更多是一種淺閱讀。

“我也不是絕對排斥電子產品,但是我覺得,真正的閱讀還是要讀紙質書,特別對孩子來說,培養閱讀習慣還是要從紙質閱讀開始,泡在電子產品裡長大,對書籍、對文字很難有深切的熱愛。”孩子已經讀初中的陸先生說。

40歲的賈志勳是紙質閱讀的“堅守者”,他不僅喜歡讀紙質書,還喜歡看古籍書:“豎排繁體字的那種,一打開就覺得很美好,這是任何電子書閱讀都無法給予的。”

“80後”王悠霄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她認為只要有閱讀的習慣和需求就好,閱讀方式和媒介不需糾結:“其實明知道紙質書閱讀有許多好處,比如不傷眼睛、方便做筆記等等,但更多時候還是沉浸在電子閱讀中,寫作都進入電腦時代了,閱讀進入電子時代也是勢不可擋的吧!”

與王悠霄一樣,對紙質閱讀持肯定態度的採訪對象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每天閱讀紙質書籍的時間遠遠少於電子書籍。

擠壓了傳統的閱讀方式,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對於紙質閱讀,大多數被訪對象還是持肯定態度,同時,90%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更應該讀紙質書。

“我還是更喜歡紙質書,覺得讀起來更有感覺。”小學教師裴欣然認為,“紙質書更有想像思考的空間,教學中,我也提倡孩子們去閱讀紙質書。”

“電子閱讀信息量大,很多時候只是簡單的流覽,關注更多的是標題和片段,所以即便是每天都在閱讀,但知識和資訊都是零碎、不成體系的。”從事廣告文案工作的張霞這樣說。

採訪中記者發現,80%的人群認為要深度閱讀,紙質書是首選;而電子閱讀更多是一種淺閱讀。

“我也不是絕對排斥電子產品,但是我覺得,真正的閱讀還是要讀紙質書,特別對孩子來說,培養閱讀習慣還是要從紙質閱讀開始,泡在電子產品裡長大,對書籍、對文字很難有深切的熱愛。”孩子已經讀初中的陸先生說。

40歲的賈志勳是紙質閱讀的“堅守者”,他不僅喜歡讀紙質書,還喜歡看古籍書:“豎排繁體字的那種,一打開就覺得很美好,這是任何電子書閱讀都無法給予的。”

“80後”王悠霄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她認為只要有閱讀的習慣和需求就好,閱讀方式和媒介不需糾結:“其實明知道紙質書閱讀有許多好處,比如不傷眼睛、方便做筆記等等,但更多時候還是沉浸在電子閱讀中,寫作都進入電腦時代了,閱讀進入電子時代也是勢不可擋的吧!”

與王悠霄一樣,對紙質閱讀持肯定態度的採訪對象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每天閱讀紙質書籍的時間遠遠少於電子書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