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友之家】故鄉的路

濃濃的鄉情、寬敞而整潔的鄉路, 把我牽到生我、養育我的故土。

沿鋼城東路向西行駛, 出河北遷安市區便跨上新落成的灤河第一橋——鋼城大橋。

橋標銀光閃亮, 底座上“鋼城大橋”四個大字鮮紅奪目;乳白的路燈杆和造型美觀大方的路燈燈罩與蔚藍的天空交相輝映。 大橋似巨龍橫臥在寬闊的黃台湖上, 柏油鋪築的鋼城西路, 像一條墨藍的綢帶, 以灤河為界, 把遷安省東與河西區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這是一條市內雙向六車道城市柏油路, 在河北省乃至全國的縣道中都是一流的。 鋼城路的通車, 促進了遷安經濟的跨越發展, 使遷安這個河北首強早已躋身於全國“雙百強”行列。 遷安交通人不負眾望, 用智慧與汗水在1208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繪出了最新最美的交通畫卷。

在鋼城西路中段下道, 沿張(官營)麻(官營)線北行6公里, 便是我的故鄉。 沿途所經的村莊全都修上了水泥路。

我的故鄉是地處丘陵的小村, 她和全縣534個村一樣, 建成了文明生態村。 村莊實現了硬化、綠化和亮化, 一個嶄新的家園, 展現在世人面前。

故鄉的路, 抻出我長長的鄉愁。 那泥土小路, 印滿父老兄弟沉重的步履, 承載起生活的腳步。 我人生50多年的記憶中, 故鄉的路是泥濘, 是坎坷, 是塵土飛揚;“晴天一身土, 雨天兩腳泥”, 是走在故鄉路上的真實寫照。 踏著這熟悉的鄉路, 我走出家園, 走向社會。 路上, 留下母親送我上學時的惦念, 送我工作時的叮囑, 這條路上刻下了父親對我的無限殷切的期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 故鄉可耕地少, 西面是鹽鹼地和沙丘, 通向田野的是曲折不平的鄉間小道。 春天, 人們頂著風沙去播種;秋天,

又腳踩泥沙去收穫。 大家常為大車陷在泥裡、沙裡而慨歎;村東是不毛之地的灤河灘, 畜力車軋過的石頭上所謂的“路”是一條白印兒, 車行顛簸、人行硌腳。 灤河在村東自北向南傍村而過, 水小時涉水過河, 水大一點時要搭橋, 到了汛期, 怕橋被沖毀, 就要拆橋擺渡而過。 水面有時一百多米寬, 一天也擺不了幾趟, 可等船進城的卻很多, 人們寧可捨近求遠百餘裡到下游繞行;雨後, 村裡的水排不出去, 大街上積滿了水, 一片汪洋。 人們就穿起水鞋出門, 沒有水鞋的, 則找來幾塊磚頭扔在積水裡踩磚而過。 人們涉水而過、繞水而行的情景歷歷在目。 鄉親們走親訪友就怕回來時碰上雨, 穿著新衣、新鞋踩在泥路上既心疼又狼狽。
孩子們就盼著下雨, 雨停了就跑到門口玩兒紙船、打水仗。 這就是故鄉的路, 它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裡。 路的落後制約了故鄉的發展, 阻礙了故鄉的前進步伐, 家鄉的多少輩人盼望著水、泥路變成水泥路啊!路的變遷成了祖祖輩輩的夢想。

如今, 這光潔的水泥路面上, 霞光裡, 春風中, 開滿溫馨的笑靨。 鄉親們終於美夢成真, 泥濘、落後的鄉間小道已被寫進歷史, 替代它的是明媚的通衢大道。 市委市政府高舉“綠色遷安, 魅力水城”的大旗, 凝聚76萬顆心。 “大辦交通, 辦大交通”, 城市道路、市內主幹道寬闊筆直, 全市通往鄉鎮村實現了半小時經濟圈, 同時, 在全市展開了一場建設文明生態村的革命和美麗鄉村建設, 使故鄉的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遷安也建成了“全國衛生城”、“全國文明城”。

回到故鄉, 走在村裡整潔、平坦的水泥路上, 我遐想聯翩。 在鄉親們中間, 我也無時不感到大家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無時不感到對黨和國家的感激和讚美。 目睹家鄉的變化, 我為大家寫下了一幅幅感觸頗深的春聯:鋼城路生態路路路通暢, 城裡人農村人人人歡欣;順心安心齊心奔小康, 同德同步同走富裕路。

故鄉的路上, 埋著苦澀和艱辛, 也寫著甜美與豪邁。 一個更加溫馨、可愛的新家園, 一個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 正沿著故鄉嶄新的路, 闊步向我們走來……

本文連結:http://www.71.cn/2018/0416/996419.shtml(轉載請保留)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本網立場, 僅供參考。 】

(作者:李果 遷安燕山醫院)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