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讓人民群眾安心放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 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 “堅持管黨治黨不鬆懈、反腐肅貪不停頓”,

把全面從嚴治黨融入到治國理政戰略佈局上, 從而凸顯了全面從嚴治黨在實現中國夢中的戰略地位, 形成了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 為確保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保證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推進党的建設新的章程, 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幫助。 下面我將從三個問題來進行闡述全面從嚴治黨。

一、全面從嚴治黨

2014年12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 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其中便提到了全面從嚴治党, 作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一部分, 全面從嚴治黨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戰略高度。 對於“全面”二字, 在內容裡無死角, 在主體上全覆蓋, 在勁頭上不鬆懈。 全面從嚴治黨覆蓋党的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部門,

範圍極其廣泛, 所以, 黨的各級組織都必須貫徹落實好相關要求, 管理好班子成員, 將全面從嚴治黨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

二、全面從嚴治党的戰略意義

全面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對黨建的新要求, 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那麼為何要全面從嚴治黨呢?

提高執政能力, 堅持群眾路線

提高執政能力, 必須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 清楚地認識到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 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只要做到一心為公, 一心為民, 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 也能使執政水準不斷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只有深刻認識到人民的意義, 我們的黨才能戰無不勝。

(三)更好地領導國家, 使國家穩步發展

我們党作為國家的執政黨,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是人民看齊的方向, 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必須要堅守政治底線、法律底線以及思想道德底線, 只有這樣, 才能從根本上加強党的建設, 從而更好地領導國家, 使國家穩步向前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對党要管黨、從嚴治黨反復強調, “治國必先治黨, 治黨務必從嚴”, 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視, 也從側面反映出全面從嚴治黨的必要性。

三、如何全面從嚴治黨

(一)用制度約束權力

令之不行, 則政之不立。 中國共產黨是個大黨, 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必然會使組織渙散, 變成一盤散沙, 失去凝聚力和戰鬥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全黨令行禁止, 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 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堅持党的領導, 首先是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 對此,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每一個黨的組織、每一名黨員幹部, 無論處在哪個領域、哪個層級、哪個部門和單位, 都要服從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

(二)在黨員中貫徹群眾路線, 讓群眾路線教育常態化

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緊密聯繫群眾, 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一些偏離群眾路線的黨員幹部, 會使得腐敗之風橫行在黨的各級組織中, 要改變必須從根治起, 在黨員中踐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讓群眾路線教育常態化, 進而改善組織作風。

(三)加強黨的組織、紀律和作風建設

在黨的紀律問題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遵守黨的紀律是無條件的, 要說到做到, 有紀必執, 有違必查, 而不能合意的就執行, 不合意的就不執行, 不能把紀律作為一個軟約束或是束之高閣的一紙空文。 通過對黨的組織、紀律和作風建設的深究, 我們党必然會走在更好更快的發展之路上。

党的各級組織, 作為各個區域的領頭羊, 要自覺擔負起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的責任, 要敢抓敢管, 讓人民群眾安心放心,讓人民群眾慰心開心,讓一切不法分子聞風喪膽,讓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讓腐敗成為一道不可觸犯的底線!

本文連結:http://www.71.cn/2018/0416/996431.shtml(轉載請保留)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

(作者:賀建雄 湖南省湘潭市九華經開區湖南軟體職業學院)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讓人民群眾安心放心,讓人民群眾慰心開心,讓一切不法分子聞風喪膽,讓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讓腐敗成為一道不可觸犯的底線!

本文連結:http://www.71.cn/2018/0416/996431.shtml(轉載請保留)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

(作者:賀建雄 湖南省湘潭市九華經開區湖南軟體職業學院)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