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民日報:英語學習莫迷失於“瘋狂”

近日, 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佈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 引發公眾對於英語學習的討論。

學好英語, 是很多家長和孩子的共識,

然而卻有不少人步入誤區。 如何平衡英語在日常學習中的比重?學習英語的意義何在?回答這些問題, 需要學生、家長、老師乃至全社會共同思考。 本期微議錄, 我們摘編幾篇讀者來稿, 一起為英語學習出謀劃策。

參與互動, 請關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rmrbpl)和本版。

——編 者

剔除功利心態

提起英語, 對不少孩子來說, 往往就意味著做不完的習題、背不完的單詞, 通常以分數定優劣、以考證論成敗。 這些現象, 都讓英語學習談不上樂趣, 更難以用一門外語“打開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功利地學習英語, 容易陷入攀比的陷阱。 很多家長認為, 快人一步, “笨鳥先飛”, 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從這個角度來說, 瘋狂的其實不是英語,

而是背後的比拼思維。 很多時候, 英語都只是一種語言工具。 但若在應試的壓力下、從眾的盲目中, 家長們為孩子超負荷安排學習, 只會讓他們丟失了愛好, 甚至迷失了自我。

有人說, 人生就是一場比拼。 實際情況卻是, 不少人把精力花在“比”而不是“拼”上, 偏離了健康的成長軌道。 讓英語學習不再瘋狂, 就要讓學習者切身感受到英語的魅力, 接受科學而從容的教育, 而不是深陷你追我趕的恐慌。 這是對孩子的希望, 何嘗不是對家長和老師的要求?

——@陳大昊

不應只念ABC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潮流中, 讓孩子儘早接觸外語, 不失為一種融入世界的教育選擇。 然而, 倘若只重語言學習而輕視其他知識、只問“ABC說得溜不溜”卻不管傳統文化底蘊,

就未免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之嫌。

重視孩子的教育, 各方面都不可偏廢。 前不久, 中國詩詞大會上外賣小哥奪冠, 不僅讓觀眾領略了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更激發了人們對於詩歌的熱愛。 這何嘗不是童年的絕佳陪伴?實際上, 詩歌能陶冶人的氣質, 數學可以架起思維邏輯的階梯, 歷史能讓人知興替、明得失……每一門知識都可以給人以啟迪, 都是成長中不容缺失的營養。 因此, 不能“挑食”“偏食”。

近些年來, 國外也正興起“漢語熱”。 中國文化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 正在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徜徉在文明長河中的我們, 更不能認為“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 ABC要念, 唐詩宋詞也要念, 語言技能要掌握, 數理基礎也要打牢。

只有這樣, 個人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今後的成長中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

——@楊欣

方法可以多元

學習英語固然重要, 但更需要掌握好學習英語的方法。 多年以來, 我們的英語學習方式大多集中在技術細節上。 比如, 很多英語學習者, 總是不斷地抄寫單詞、練習語法, 再就是背誦範文、閱讀刷題和鑽研作文。 這種略顯單一的強化訓練, 的確能取得立竿見影的考試效果, 但卻在聽和說上留下不小空白, 因此造成很多人只有“爛筆頭”卻不會運用、不敢開口等問題。

為了糾正這一現象, 生活中,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班學英語, 競相追逐外教課, 然而效果卻不佳。 其實, 小到口語交流、獲取資訊、觀看影視劇作,

大到醫學、生物、建築、電腦和互聯網等前沿領域, 英語的應用場景層出不窮, 這也意味著學習英語的方式方法並不唯一。 例如, 可以通過繪本故事、簡單的英文歌、動畫電影等加以引導, 培養孩子對語言的興趣和好奇心;集納互聯網上有大量優質的英文資源, 供孩子自主學習;鼓勵孩子參加志同道合的興趣小組, 在單詞語法之外享受交流的樂趣等等。 總之, 英語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更多的是依靠興趣, 而不應停留在單調和重複。

——@張慧

文章來源 | 人民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