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繪本如何好,怎麼讀?親子閱讀專家阿甲、陳賽為你支招

 《致敬童心:給孩子的人生啟蒙課》新書發佈

對於啟蒙階段的孩子來說, 繪本是他們初識世界的“眼睛”, 優秀的繪本帶給孩子的心靈震撼與心智啟迪將引領孩子更敏銳的感知世界, 成長為更加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個體。 那麼, 好繪本如何好?父母怎樣和孩子一起讀?成年人又能從繪本中收穫什麼?

4月14日, 《致敬童心:給孩子的人生啟蒙課》在中信書店楓藍國際店發佈, 著名童書翻譯家、兒童閱讀推廣人阿甲與《三聯生活週刊》主筆陳賽作為發佈會嘉賓, 與現場讀者一起分享了好繪本的挑選標準, 親子共讀的最佳方式以及繪本對於成年人的意義等讀書理念,

以幫助家長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引領孩子愛上閱讀, 啟發孩子感受世界。

王菲菲(左)、陳賽(中)、阿甲(右)對談

 標準:大師大獎是最不易出錯的選擇

面對市場上的眾多繪本, 阿甲與陳賽結合新書《致敬童心》給出了各自的選書建議。

《致敬童心:給孩子的人生啟蒙課》實體書

《致敬童心:給孩子的人生啟蒙課》是由中信出版集團於2018年3月推出的一套繪本童書, 該系列四本書《三隻小猴子》、《饑餓山的貓》、《了不起的巨人》、《漂流瓶送信人》分別由昆廷·布萊克、楊志成、茱莉亞·唐納森、蜜雪兒·奎瓦斯四位大師創作,

由獲得“紐約時報獎”、“國際安徒生獎”、“美國凱迪克獎”、“ 凱特·格林納威獎”的一流著、繪者們為孩子們傾力打造。

阿甲認為, 選擇繪本的基本原則是不要怕犯錯, 也不要過於追求準確。 買到的書孩子不喜歡, 也沒必要焦慮。 而面對眾多的童書, 選擇大師大獎是最不容易出錯的方式。

“書就像是人的一面鏡子, 你喜歡怎樣的人, 或者說他能打動你, 那麼他的書就能給你帶來啟發。 ”

“如果一個孩子總和特別有趣、特別高尚的人在一起, 他一定不會壞, 而且品味也一定很好。 ”阿甲曾專門去上海拜訪過《饑餓山的貓》的作者楊志成的兒時居所, 瞭解其成長經歷, 也和《三隻小猴子》的作者昆廷·布萊克是老朋友,

這兩位都是屢獲國際公認童書大獎的作者。

對於陳賽來說, 她選書的標準主要來自自己的育兒經驗, 這位4歲孩子的媽媽建議根據孩子的興趣點來選擇繪本。 “我現在越來越關注我兒子對書的判斷和感受。 我選書很簡單, 就是我兒子喜歡看什麼就選什麼。 ”

共讀:講繪本的“三字經”——讀就好

“和孩子一起讀書, 怎樣才能發覺它最美的或是最感動的部分?三個字——讀就好。 ”擁有豐富兒童閱讀經驗的阿甲, 教父母們簡單有效的親子共讀方法:

“具體到繪本, 就是家長稍微慢一點讀繪本上的文字, 看看孩子的反應再翻到下一頁, 因為孩子的反應會告訴你它好在哪裡, 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是帶著發現的心情去讀書的。 ”

阿甲現場領讀《饑餓山的貓》

在活動現場, 阿甲用這種方式重新演繹了《饑餓山的貓》。 富有感情的語調、豐富的肢體語言讓滿是孩子的書店逐漸安靜下來, 有3位離他最遠的孩子主動走到前排聽他的故事。

被問到父母是否應該為孩子閱讀做引導時, 阿甲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孩子對書本身的興趣, 讓孩子去享受故事本身。他認為焦慮是家長的常態,父母只要給孩子講述好就行,不需要對自己提太高的要求。

而家有4歲兒子的母親陳賽,則主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為他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我就發現他對食物感興趣,就給他提供和食物有關的書。最近他又對螃蟹非常感興趣,就給他找了很多海洋方面的書。”

“接受孩子本來的狀態,讓他陶醉地去做這個事情本身。”阿甲補充到,“這是一個探索和實踐的過程。”身為成年人的阿甲,讀書的理由是想瞭解自己,瞭解世界,瞭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而作為兒童閱讀推廣人的阿甲,卻不建議帶著同樣的目的讀繪本,“比如我讀完了《饑餓山的貓》,我也不知道我跟世界有什麼關係,因為這不是具體到某本書,而是‘沉浸在其中’。”

 收穫:童書是自我療愈的通道

“我見證了我兒子笑得最多的時候,因為他確實從這些書中得到了很多快樂。”陳賽的兒子小蟲最喜歡的是《致敬童心》系列中的《了不起的巨人》,這是他最愛的一本。

有一個月的時間,兒子小蟲每天晚上都一人分飾這本書中的四個角色。每次他一喊“救命啊救命啊”,陳賽就去問“怎麼了”。然後小蟲就把四個動物角色的語言都講一遍,“他真的很開心,我看到他開心就也很開心。”

陳賽每天和兒子一起讀童書,這讓她感覺在某種程度上回到了童年,更接近過去的那個自己。

“我們初識世界的時候會覺得它是開闊舒展的,但是你越長大,就會發現自己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會覺得世界越來越狹隘,你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窄。所以我很高興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好像又有更多的空間去想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而不是去接受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事實。”

阿甲分享讀童書的收穫

對於成年人來說,童書或許是回溯童年的療愈通道。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所著的關於心理療愈的書經常用童書做例子,“如果我們知道童書的’密碼’,或許閱讀童書時我們能在自然和快樂中梳理人生中沉澱的’垃圾’,這對於成年人來說是某種意義上的修復。”阿甲又援引《活了100萬次的貓》的作者佐野洋子的例子,洋子在其作品《靜子》中盡訴了與母親的糾結情感,“對於作者本人來說,這本書可能也是某種程度上的療愈。”

阿甲認為讀童書就像在成年人的世界開了一扇窗戶,讓這些人透過這個窗戶又重新回看童年的樣貌。“童年的價值並不是對兒童本身而言,它對所有人都是有價值的。”

“對於成年人來說,看書總要去提煉一個想法和教訓,或者一種人生感悟。但童書會讓你覺得很神奇——“一切皆有可能”,這是童書最大的魅力。”阿甲談及《漂流瓶送信人》:“文風很像一首詩,一個漂流瓶送信人每天孤獨的送信,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沒有目的地的信,沒想到在送信的過程中他連接了所有人。 ”

除了故事本身的“可能性”,孩子的哭鬧、折騰和可愛也是“皆有可能”的,就像《三隻小猴子》,讓我們認識到什麼樣的孩子都是有意思的孩子,也認識到藝術的多樣狀態,這都是很有趣的。

感悟:童心即本心

“對於成年人來說,童心是需要養成的,就像我雖然孩子都很大了,依然經常泡在童書裡。阿甲認為童心是接受世界應該的樣子,和它保持自然地接觸。

陳賽認為童心就是本心,建議家長不要試圖改造孩子。“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帶著某種獨特性的,但是由於世界不斷給你施加各種限制,你不得不成為一個成年人,遵守很多規則,慢慢的我們的本性就被壓抑了,壓抑到一定的程度,就變成了苦悶。”她借用豐子愷的教育觀點,認為大人不要去試圖去改造孩子的“癡”,那是孩子自己的,不是世界本來就有的,孩子的“癡”是很可貴的東西。

“我讀《三隻小猴子》的時候特別感慨,孩子應該被允許表達出他們特別糟糕的情緒。當孩子最壞的一面都能被父母完全去愛去包容的時候,他的人生會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態。我母親就給了我這樣的感情,”談到此處,陳賽的聲音哽咽了,“即使她現在已經過世,但每次一想到她,我的內心都是有力量的,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可以去克服。”

推薦:最喜歡的書與最有童心的書

談到《致敬童心》中最喜歡的書,阿甲首推《饑餓山的貓》。這本他在各個場合公開提到的書,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他在這本書身上花的時間最長,打磨了很久,還跟作者楊志成本人溝通了許多細節。

“當下的孩子,活在一個什麼都不缺的年代,就算送他們生日禮物,也很少有能讓他們發出驚歎的東西。我作為一個父親和家長,認為這本書在當下是非常稀缺和特別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我會首先推薦這本書。”

活動現場捧讀《漂流瓶送信人》的小讀者

對於陳賽來說,她更欣賞《漂流瓶送信人》的插畫家。這位首次出書就獲凱迪克金獎的女畫家愛琳·斯蒂特,讓陳賽看她的畫時“會有一種被吸進畫裡的感覺,特別安靜和柔和。”愛琳曾經畫了一幅一位老人和一隻犀牛在下棋的插畫,她說她想對孩子傳遞的關於愛和美好的一切都在那幅畫裡。

“她的每一幅畫面,都有一種沉靜的感覺,就像海水慢慢的包圍你,整個人沉到一個特別安靜的地方,覺得世界充滿了善意。”這樣一種獨特的感受,是陳賽在別的畫裡沒有感受到的。

此外,愛琳的插畫在色彩上也很有特點,陳賽拿《漂流瓶送信人》舉例:“藍綠色調,有一點生銹的感覺,聽說她的畫都是在木板上塗上顏色後刻印上去的,所以才會有這種柔和的呈現。”

在被記者問到最有童心的書時,阿甲和陳賽達成了統一——《了不起的巨人》。用阿甲的話說,它是一本從頭到尾“耍出來”的書。被評為2011-2013年兒童詩桂冠詩人的作者茱莉亞?唐納森非常喜歡玩文字遊戲,她把日常語言拿去“玩耍”,保持孩子們閱讀文字的趣味性。而畫家海倫?奧克森伯裡被阿甲認為是一個80歲了還在“瘋”的人,“當你看到他們的作品時會覺得非常奇妙,那是一種與孩子無限接近的狀態。”

讓孩子去享受故事本身。他認為焦慮是家長的常態,父母只要給孩子講述好就行,不需要對自己提太高的要求。

而家有4歲兒子的母親陳賽,則主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為他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我就發現他對食物感興趣,就給他提供和食物有關的書。最近他又對螃蟹非常感興趣,就給他找了很多海洋方面的書。”

“接受孩子本來的狀態,讓他陶醉地去做這個事情本身。”阿甲補充到,“這是一個探索和實踐的過程。”身為成年人的阿甲,讀書的理由是想瞭解自己,瞭解世界,瞭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而作為兒童閱讀推廣人的阿甲,卻不建議帶著同樣的目的讀繪本,“比如我讀完了《饑餓山的貓》,我也不知道我跟世界有什麼關係,因為這不是具體到某本書,而是‘沉浸在其中’。”

 收穫:童書是自我療愈的通道

“我見證了我兒子笑得最多的時候,因為他確實從這些書中得到了很多快樂。”陳賽的兒子小蟲最喜歡的是《致敬童心》系列中的《了不起的巨人》,這是他最愛的一本。

有一個月的時間,兒子小蟲每天晚上都一人分飾這本書中的四個角色。每次他一喊“救命啊救命啊”,陳賽就去問“怎麼了”。然後小蟲就把四個動物角色的語言都講一遍,“他真的很開心,我看到他開心就也很開心。”

陳賽每天和兒子一起讀童書,這讓她感覺在某種程度上回到了童年,更接近過去的那個自己。

“我們初識世界的時候會覺得它是開闊舒展的,但是你越長大,就會發現自己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會覺得世界越來越狹隘,你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窄。所以我很高興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好像又有更多的空間去想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而不是去接受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事實。”

阿甲分享讀童書的收穫

對於成年人來說,童書或許是回溯童年的療愈通道。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所著的關於心理療愈的書經常用童書做例子,“如果我們知道童書的’密碼’,或許閱讀童書時我們能在自然和快樂中梳理人生中沉澱的’垃圾’,這對於成年人來說是某種意義上的修復。”阿甲又援引《活了100萬次的貓》的作者佐野洋子的例子,洋子在其作品《靜子》中盡訴了與母親的糾結情感,“對於作者本人來說,這本書可能也是某種程度上的療愈。”

阿甲認為讀童書就像在成年人的世界開了一扇窗戶,讓這些人透過這個窗戶又重新回看童年的樣貌。“童年的價值並不是對兒童本身而言,它對所有人都是有價值的。”

“對於成年人來說,看書總要去提煉一個想法和教訓,或者一種人生感悟。但童書會讓你覺得很神奇——“一切皆有可能”,這是童書最大的魅力。”阿甲談及《漂流瓶送信人》:“文風很像一首詩,一個漂流瓶送信人每天孤獨的送信,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沒有目的地的信,沒想到在送信的過程中他連接了所有人。 ”

除了故事本身的“可能性”,孩子的哭鬧、折騰和可愛也是“皆有可能”的,就像《三隻小猴子》,讓我們認識到什麼樣的孩子都是有意思的孩子,也認識到藝術的多樣狀態,這都是很有趣的。

感悟:童心即本心

“對於成年人來說,童心是需要養成的,就像我雖然孩子都很大了,依然經常泡在童書裡。阿甲認為童心是接受世界應該的樣子,和它保持自然地接觸。

陳賽認為童心就是本心,建議家長不要試圖改造孩子。“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帶著某種獨特性的,但是由於世界不斷給你施加各種限制,你不得不成為一個成年人,遵守很多規則,慢慢的我們的本性就被壓抑了,壓抑到一定的程度,就變成了苦悶。”她借用豐子愷的教育觀點,認為大人不要去試圖去改造孩子的“癡”,那是孩子自己的,不是世界本來就有的,孩子的“癡”是很可貴的東西。

“我讀《三隻小猴子》的時候特別感慨,孩子應該被允許表達出他們特別糟糕的情緒。當孩子最壞的一面都能被父母完全去愛去包容的時候,他的人生會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態。我母親就給了我這樣的感情,”談到此處,陳賽的聲音哽咽了,“即使她現在已經過世,但每次一想到她,我的內心都是有力量的,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可以去克服。”

推薦:最喜歡的書與最有童心的書

談到《致敬童心》中最喜歡的書,阿甲首推《饑餓山的貓》。這本他在各個場合公開提到的書,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他在這本書身上花的時間最長,打磨了很久,還跟作者楊志成本人溝通了許多細節。

“當下的孩子,活在一個什麼都不缺的年代,就算送他們生日禮物,也很少有能讓他們發出驚歎的東西。我作為一個父親和家長,認為這本書在當下是非常稀缺和特別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我會首先推薦這本書。”

活動現場捧讀《漂流瓶送信人》的小讀者

對於陳賽來說,她更欣賞《漂流瓶送信人》的插畫家。這位首次出書就獲凱迪克金獎的女畫家愛琳·斯蒂特,讓陳賽看她的畫時“會有一種被吸進畫裡的感覺,特別安靜和柔和。”愛琳曾經畫了一幅一位老人和一隻犀牛在下棋的插畫,她說她想對孩子傳遞的關於愛和美好的一切都在那幅畫裡。

“她的每一幅畫面,都有一種沉靜的感覺,就像海水慢慢的包圍你,整個人沉到一個特別安靜的地方,覺得世界充滿了善意。”這樣一種獨特的感受,是陳賽在別的畫裡沒有感受到的。

此外,愛琳的插畫在色彩上也很有特點,陳賽拿《漂流瓶送信人》舉例:“藍綠色調,有一點生銹的感覺,聽說她的畫都是在木板上塗上顏色後刻印上去的,所以才會有這種柔和的呈現。”

在被記者問到最有童心的書時,阿甲和陳賽達成了統一——《了不起的巨人》。用阿甲的話說,它是一本從頭到尾“耍出來”的書。被評為2011-2013年兒童詩桂冠詩人的作者茱莉亞?唐納森非常喜歡玩文字遊戲,她把日常語言拿去“玩耍”,保持孩子們閱讀文字的趣味性。而畫家海倫?奧克森伯裡被阿甲認為是一個80歲了還在“瘋”的人,“當你看到他們的作品時會覺得非常奇妙,那是一種與孩子無限接近的狀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