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機器人或將“與人共融” 中國如何抓機遇?

“下一代機器人將‘與人共融’, 如果能抓住這個機遇, 中國將在機器人創新舞臺上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 失掉這個機會, 也許會更加落後。 ”4月13日, 在2018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暨2018Robo Cup機器人世界盃中國賽開幕式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說。

王天然表示, 現在是機器人發展的最好時期, 但依然有很多不足, 如工業機器人在船舶焊接、飛機裝配等很多方面力所不能及, 服務機器人不能真正地照顧、護理老人。 “其根本原因在於不能和人融合在一起。 ”王天然說。

未來機器人將實現“人機共融”, 即機器人和人的關係發生根本轉變,

由奴僕變為夥伴。 機器人技術正蘊含著突破, 中國該如何抓住這個機遇?

何為“人機共融”

工廠裡, 機器人在有序地抓取零件, 外面是高高的護欄, 人只能遠遠地看著, 這是人們常見的情景。 現在人和機器人的關係, 主要是控制, 如果出現故障, 機器人“發脾氣”就很危險。

“共融是人和機器人很近。 ”王天然說, 就是能在同一自然空間裡工作, 能夠緊密地協調, 能夠自主地提高自己的技能, 能夠自然地交互, 同時要保證安全。 實現這樣的與人共融的機器人, 人與機器人的關係就會改變, 是一種朋友關係, 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幫助。

王天然表示, 與人共融, 就是要讓機器人把人的符號化、學習、預見、自我調節以及邏輯推理能力與機器的精准、力量、重複能力、作業時間、環境耐受力結合在一起。

通俗地講, 未來工業機器人將走下神壇, 成為生產系統中的一個部件, 實現“即連即用”。 它們將更靈活地變更作業, 更快地編寫程式、移動和組成新的工作單元, 費用也將更加便宜。

新一代機器人並非取代人

有數字顯示, 2016年, 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16%, 服務機器人銷量增長24%。 中國成為了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第一大市場, 工業機器人產銷量連年刷新世界紀錄。

因此, 一些人擔憂, 機器人如此聰明, 會取代人的勞動, 從而統治人。 事實真的如此嗎?

“新一代機器人並非是簡單地取代人, 而是要回應環境、要靈活、要與人合作。 ”王天然說。

對此, “工業4.0之父”沃爾夫岡·瓦爾斯特曾指出,

人工智慧是工業4.0的驅動力, 很多人認為工業4.0就是無人化生產, 事實是即使在未來十年裡, 其要實現的也不是無人生產, 而是組合性的生產。

確實, 費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杜品聖博士表示, 人工智慧是按照人的功能, 如模擬人的眼睛、耳朵、大腦等機能進行開發研究, 從而助力製造業發展。 “並非此前人們擔心的機器換人、工廠無人、智慧造人, 而是機器助人、工廠要人、智慧學人。 ”

機器人精度、柔順性亟待突破

足球場上, 一個機器人摔倒了, 兩條腿弓著, 腰使勁往上仰, 企圖爬起來, 感覺像兩三歲的孩子摔倒一樣。 “好費勁啊, 還能這樣站起來。 ”邊上有小朋友說, 這是記者在開幕式上看到的情景。

“這就說明機器人的柔順性還不夠,

其關節不像人的關節那樣靈活, 人手一個簡單的撐地動作, 對機器人都是極大的考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說。

確實, 在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喬紅看來, 目前, 高精度是機器人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之一, 很多工業級裝備標準已經將誤差控制在0.02—0.04毫米內, 但在一些要求極高的操作中, 精度仍然不夠。 為此, 喬紅提出“環境吸引域”的概念, 將機器人的系統映射到另外一個空間, 約束對系統形成了廣泛存在的“吸引域”, 利用存在條件以及相應的依賴吸引域實現高精度計算。

“再就是高柔順性。 ”喬紅說, 由於柔順性操作沒有解決, 我國3C製造業(電腦製造、通信設備製造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16年收入達9.84萬億元, 仍以女工裝配為主;2017年3C行業機器人密度僅為11台/萬人。

因此, 喬紅認為, 未來的機器人應具備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強度更大、可靠性更強、安全性更好、人機更融合等特點, 只有這樣, 才能做到“心靈手巧”, 中國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