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共用單車並購背後有何玄機

共用單車巨頭摩拜近日被美團收購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 自從錯過了去年的最佳合併時機後, 摩拜和ofo兩大共用單車巨頭的日子愈發艱難, “背靠大樹好乘涼”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 此次摩拜選擇被騰訊系的美團收購, 某種意義上是與已經站到阿裡系的ofo、哈羅單車的一次抗衡。

在4月13日舉辦的“零界·2018年CEO峰會”上,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ofo早期投資人朱嘯虎評論美團並購摩拜一事時稱, 去年年底是共用單車合併的唯一機會, 摩拜和ofo合併後估值還有兩三倍的空間, 不過兩家沒有選擇合併;共用單車在頭部城市的投放其實已經飽和了,

摩拜和ofo這兩家公司都已經看到天花板了。 他說後來自己把股份賣給了戰略投資人, “財務投資人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賺點錢, 但戰略投資人更是為了看資料”。 他的一番話不僅道出了共用單車兩大巨頭的發展現狀, 更透露了美團等接盤者的目的。 在朱嘯虎退出後, ofo和摩拜各自艱難發展, 融資也從一個月兩次降到了8個月一次。 如今, 摩拜被美團收購, ofo將車輛抵押給阿裡借款17億元, 共用單車企業的日子似乎不再好過。

關注

摩拜賣身因為每個月要虧掉上億元?

4月4日, 美團和摩拜雙方確認已經簽署收購協定, 上線僅2年的摩拜賣身美團。 雖然雙方並未公佈具體的收購金額,

不過據多個信源的資料, 摩拜的身價並不高。 據悉, 美團此次以27億美元的作價收購摩拜, 包括65%的現金和35%的美團股票, 其中3.2億元作為未來流動性補充, 同時承擔摩拜約10億美元的債務。 實際上, 在摩拜上一輪融資前, 其估值為26億美元;在融資1億美元後, 其估值已經到了36.7億美元。

在此次交易後, 有人認為摩拜是被“賤賣”了。 對此, 美團CEO王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說摩拜賤賣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接摩拜是要很大決心的, 單車是比外賣、網約車更累更重的業務, 而且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

王興清楚, 與網約車不同, 目前共用單車尚無明確的盈利模式。 摩拜CEO王曉峰曾表示, “為什麼要別人投資, 原因肯定是我們暫時還沒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

或者暫時沒賺錢。 我們需要風投讓我們來贏得時間, 用這個時間視窗來探索我們的盈利模式”。 去年冬天摩拜的一份財務報表顯示, 共用單車在一個月內經營成本近3億元, 折舊費用約3億元, 而包括用戶付費等收入總額只有1億多。 也就是說, 共用單車在淡季, 每個月就虧損數億元。

為此, 共用單車企業也曾想像過各種盈利方式。 此前, 小藍單車設想過在車身上設置顯示幕, 與定位系統相結合, 做精准的線下廣告展示和分發。 為此, 小藍還開發了一款帶中控螢幕的新款單車。 不過, 2017年9月出臺的《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用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規定, 共用單車車輛不允許設置廣告。 小藍的新車還未推出就已夭折,

其他共用單車企業也在繼續尋找新的盈利方式。

由於共用單車的持續燒錢, 不少財務投資人選擇退出。 今年1月, 有報導稱朱嘯虎以30億美金估值將ofo的股份出售給阿裡巴巴和滴滴。

追訪

美團為什麼要從滴滴手中搶走摩拜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說:“沒有一家真正成功的企業最後成功的原因, 完完全全只是因為資本。 所以, 資本是助推你的, 但是最後, 其實你都得還回去。 ”

那為何美團願意接手這樣一個“燙手的山芋”呢?對於美團來說, 最後一公里的出行是美團場景的補充, 且可以帶來大量資料。 互聯網觀察家葛甲認為, “美團是按場景佈局的, 美團認為城市中的所有生活場景都將涉及出行需求, 有中途的、短途的、還有超短途的,

摩拜所掌握的市場就是3公里以內的超短途出行, 而這一市場與美團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 將發揮出一定的業務協同效應”。 誇客傳媒創始人王如晨認為, 摩拜有很多短途出行的資料, 這些資料畫像與新零售的場景可以進行天然融合, 幫助美團“決戰三公里”。

放大視角來看, 美團是在與滴滴的競爭中奪下摩拜的。 滴滴曾給出摩拜另一份融資方案:滴滴對摩拜以36.7億美元的估值投資6億美元, 再聯合軟銀投資4億美元, 但並不收購, 對摩拜投後估值45億美元。 不過最終, 該方案被摩拜方面拒絕。 分析人士認為, 摩拜方面認為, 融資無論如何是權宜之計, 這筆錢即使給了摩拜, 也不會讓沒有清晰盈利模式的摩拜“燒”太久。

另外,滴滴和美團的關係目前非常微妙,從體量上來看,二者都是估值數百億美元的小巨頭,同時二者在多個領域都成為競爭對手。從共用單車業務來看,滴滴剛與ofo“鬧掰”,又幫助小藍單車起死回生,同時還推出自己的品牌“青桔單車”。從網約車業務來看,美團去年在南京試水網約車業務,今年將戰場擴大到上海,在上海與滴滴掀起網約車補貼大戰。從外賣業務來看,滴滴4月在無錫上線外賣業務,無錫外賣市場美團、餓了麼、滴滴三方混戰,滴滴隨後宣佈外賣業務將再下九城。

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摩拜進入滴滴系,只是滴滴出行業務的一個分支,不論是業務還是資源都不會有太多擴展;但如果選擇美團,就從出行方式變為了生活方式,與美團的現有業務相結合,會帶來更大的業務融合想像空間。“共用單車經過前期大戰失血過多,面臨著需求單一無法協同突破、成本支出過大、車輛損耗過多、收益增長不順等諸多問題,由美團這樣一個有豐富業務場景的公司將摩拜接過去相當合適。之前摩拜和ofo苦戰很久想要做但還是做不到的事情,如創新業務模式等,在美團這裡其實很容易可以做到,因為美團有相當不錯的業務條件。”葛甲說。

而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此次摩拜選擇被騰訊系的美團收購,某種意義上是與已經站到阿裡系的ofo、哈羅單車的一次抗衡。騰訊是摩拜此前的最大機構股東,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團和摩拜的結合,是騰訊牽線的結果;而摩拜最終能夠被美團收購,也要歸功於騰訊20%的投票權。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共用單車並不賺錢,但它可以帶來高頻的入口和巨大的資料,而這正是巨頭所看重的。據摩拜和ofo透露,目前一家共用單車企業每天的資料量就超過40TB(太位元組),這些資料對於共用單車企業來說,可能價值不大;但放到巨頭的整個生態體系中,卻是重要的決策依據。

聚焦

ofo去年為何沒能與摩拜合併

在摩拜被美團並購後,其最大競爭對手ofo將何去何從,備受關注。實際上,摩拜和ofo合併一致被業內認為是理所應當的發展路徑,也是眾位元投資人一致推進的。ofo投資人王剛、朱嘯虎都曾明確表示,希望兩大共用單車巨頭能夠停止燒錢,“戰局已經比較明朗化,再打消耗戰已經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

2017年年底,被看做是合併的最佳時機。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周逵表示:“大家份額都不太增長的時候是合併時機。”朱嘯虎也表示,去年年底是共用單車唯一的合併機會,“如果(摩拜和ofo)在去年底合併,估值還有兩三倍的增長空間”。

不過,合併最大的阻力來自ofo方面,其創始人戴威多次明確表示拒絕合併。去年年底,他懇請“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在對資本表示感謝的同時,表明了依舊不考慮合併的想法。

戴威的理想是什麼?他在去年7月接受採訪時曾以阿裡和京東的關係來比喻ofo和摩拜的關係,表示二者定位不同,但都有生存空間。同時他認為,合併並不會帶來收益的增加:“舉個例子,車在大街上,我有十輛車,你有十輛車,咱倆各自賺十輛車的錢,其實自己的經濟模型都是成立的,都能賺錢。合併了之後,公司獲得的單用戶平均收入很難提升。”而他的目標也非常宏大:“前五年我們就是複製、推廣,我們希望五年後有20億用戶,我覺得是完全可能的。”20億用戶怎麼來?戴威說:“會騎自行車的人大概有50億,使用互聯網的人有30多億,我覺得光中國市場就能拿到6億到7億用戶,在中國以外我們還能拿到十幾個億的用戶,這是五年內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戴威的20億用戶主要寄希望於海外。

ofo給北京青年報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ofo的用戶數約2億,在全球連接了超過1000萬輛共用單車,日訂單超3200萬;在國內180餘座城市運營,同時進入了海外70餘座城市,投放超過12萬輛共用單車。照此資料計算,ofo在海外的發展之路還很漫長。

展望

ofo與阿裡已越走越近

在採訪中,幾位分析師都提到,在摩拜被美團並購後,ofo的路會更加難走。目前,ofo已經接受了來自阿裡的投資,根據阿裡一向全盤買下的“投資風格”,ofo很難不被阿裡全資收購。

今年3月5日,ofo將旗下共用單車抵押給阿裡系企業用於擔保融資,融資規模達17.66億元。根據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顯示,ofo先是將位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共計約444.76萬輛共用自行車抵押給螞蟻金服旗下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債權數額為5億元;隨後又將浮動數量的共用自行車抵押給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兩次動產抵押登記被擔保債權數額合計17.66億元。

這次融資的方式頗為特別,以單車作為抵押物換取融資在行業內還是首次。按照抵押444.76萬輛車獲取5億元債券來看,每輛ofo小黃車值112.4元;按照這一單價來計算,1570萬輛車才可抵押到17.66億元的債券總額,這一數位或許為ofo目前全部的單車數量。

有人質疑稱,將單車抵押給其他公司不如將其抵押給銀行,這樣就不用考慮賣身和站隊的問題了。那麼,共用單車可以作為抵押物給銀行來進行貸款嗎?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告訴北青報記者,共用單車作為抵押物給銀行的想法,“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不行”。他說,即使這些車輛的權屬清晰,但車輛折舊快,價值較低;而且難以轉讓,銀行一般不會接受。

隨後,ofo又宣佈接受了來自阿裡巴巴領投的8.66億美元融資,這筆時隔8個月的融資創下共用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紀錄。ofo與阿裡巴巴越走越近了。

另外,滴滴和美團的關係目前非常微妙,從體量上來看,二者都是估值數百億美元的小巨頭,同時二者在多個領域都成為競爭對手。從共用單車業務來看,滴滴剛與ofo“鬧掰”,又幫助小藍單車起死回生,同時還推出自己的品牌“青桔單車”。從網約車業務來看,美團去年在南京試水網約車業務,今年將戰場擴大到上海,在上海與滴滴掀起網約車補貼大戰。從外賣業務來看,滴滴4月在無錫上線外賣業務,無錫外賣市場美團、餓了麼、滴滴三方混戰,滴滴隨後宣佈外賣業務將再下九城。

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摩拜進入滴滴系,只是滴滴出行業務的一個分支,不論是業務還是資源都不會有太多擴展;但如果選擇美團,就從出行方式變為了生活方式,與美團的現有業務相結合,會帶來更大的業務融合想像空間。“共用單車經過前期大戰失血過多,面臨著需求單一無法協同突破、成本支出過大、車輛損耗過多、收益增長不順等諸多問題,由美團這樣一個有豐富業務場景的公司將摩拜接過去相當合適。之前摩拜和ofo苦戰很久想要做但還是做不到的事情,如創新業務模式等,在美團這裡其實很容易可以做到,因為美團有相當不錯的業務條件。”葛甲說。

而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此次摩拜選擇被騰訊系的美團收購,某種意義上是與已經站到阿裡系的ofo、哈羅單車的一次抗衡。騰訊是摩拜此前的最大機構股東,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團和摩拜的結合,是騰訊牽線的結果;而摩拜最終能夠被美團收購,也要歸功於騰訊20%的投票權。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共用單車並不賺錢,但它可以帶來高頻的入口和巨大的資料,而這正是巨頭所看重的。據摩拜和ofo透露,目前一家共用單車企業每天的資料量就超過40TB(太位元組),這些資料對於共用單車企業來說,可能價值不大;但放到巨頭的整個生態體系中,卻是重要的決策依據。

聚焦

ofo去年為何沒能與摩拜合併

在摩拜被美團並購後,其最大競爭對手ofo將何去何從,備受關注。實際上,摩拜和ofo合併一致被業內認為是理所應當的發展路徑,也是眾位元投資人一致推進的。ofo投資人王剛、朱嘯虎都曾明確表示,希望兩大共用單車巨頭能夠停止燒錢,“戰局已經比較明朗化,再打消耗戰已經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

2017年年底,被看做是合併的最佳時機。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周逵表示:“大家份額都不太增長的時候是合併時機。”朱嘯虎也表示,去年年底是共用單車唯一的合併機會,“如果(摩拜和ofo)在去年底合併,估值還有兩三倍的增長空間”。

不過,合併最大的阻力來自ofo方面,其創始人戴威多次明確表示拒絕合併。去年年底,他懇請“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在對資本表示感謝的同時,表明了依舊不考慮合併的想法。

戴威的理想是什麼?他在去年7月接受採訪時曾以阿裡和京東的關係來比喻ofo和摩拜的關係,表示二者定位不同,但都有生存空間。同時他認為,合併並不會帶來收益的增加:“舉個例子,車在大街上,我有十輛車,你有十輛車,咱倆各自賺十輛車的錢,其實自己的經濟模型都是成立的,都能賺錢。合併了之後,公司獲得的單用戶平均收入很難提升。”而他的目標也非常宏大:“前五年我們就是複製、推廣,我們希望五年後有20億用戶,我覺得是完全可能的。”20億用戶怎麼來?戴威說:“會騎自行車的人大概有50億,使用互聯網的人有30多億,我覺得光中國市場就能拿到6億到7億用戶,在中國以外我們還能拿到十幾個億的用戶,這是五年內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戴威的20億用戶主要寄希望於海外。

ofo給北京青年報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ofo的用戶數約2億,在全球連接了超過1000萬輛共用單車,日訂單超3200萬;在國內180餘座城市運營,同時進入了海外70餘座城市,投放超過12萬輛共用單車。照此資料計算,ofo在海外的發展之路還很漫長。

展望

ofo與阿裡已越走越近

在採訪中,幾位分析師都提到,在摩拜被美團並購後,ofo的路會更加難走。目前,ofo已經接受了來自阿裡的投資,根據阿裡一向全盤買下的“投資風格”,ofo很難不被阿裡全資收購。

今年3月5日,ofo將旗下共用單車抵押給阿裡系企業用於擔保融資,融資規模達17.66億元。根據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顯示,ofo先是將位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共計約444.76萬輛共用自行車抵押給螞蟻金服旗下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債權數額為5億元;隨後又將浮動數量的共用自行車抵押給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兩次動產抵押登記被擔保債權數額合計17.66億元。

這次融資的方式頗為特別,以單車作為抵押物換取融資在行業內還是首次。按照抵押444.76萬輛車獲取5億元債券來看,每輛ofo小黃車值112.4元;按照這一單價來計算,1570萬輛車才可抵押到17.66億元的債券總額,這一數位或許為ofo目前全部的單車數量。

有人質疑稱,將單車抵押給其他公司不如將其抵押給銀行,這樣就不用考慮賣身和站隊的問題了。那麼,共用單車可以作為抵押物給銀行來進行貸款嗎?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告訴北青報記者,共用單車作為抵押物給銀行的想法,“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不行”。他說,即使這些車輛的權屬清晰,但車輛折舊快,價值較低;而且難以轉讓,銀行一般不會接受。

隨後,ofo又宣佈接受了來自阿裡巴巴領投的8.66億美元融資,這筆時隔8個月的融資創下共用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紀錄。ofo與阿裡巴巴越走越近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