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感冒藥引發交通事故?看看哪些藥易導致“藥駕”

【綜合訊】近日, 浙江永嘉223省道永嘉黃田高速路口上, 一奧迪越野車駕駛員服用感冒藥後上路, 迷糊中追尾一輛停在路邊的大貨車, 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近年來, 因服藥後駕駛車輛而導致的交通意外屢屢見諸報端, 卻未引起足夠重視。

何謂“藥駕”

眼下, “開車不喝酒, 喝酒不開車”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酒駕的危害已被大家所熟知, 酒駕是引發車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除此之外, “藥駕”同樣也是誘發車禍的一大隱患, 然而“藥駕”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

所謂“藥駕”, 是指駕駛員服用了某些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藥品後依然駕車出行的行為。 由於這些藥物服用後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很容易釀成禍患。

據《科技日報》報導,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何忠傑教授解釋說, 由於這些藥物服用之後可能產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頭暈、耳鳴、視物不清、反應遲鈍等不良反應,

很容易釀成禍患。

“臨床上服用後會影響駕車的藥物多達十幾類, 最常見的就是一些抗過敏和感冒類藥物。 ”北京朝陽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淑娟表示。

“藥駕”易造成交通事故

海外一份有關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藥情況的調查顯示:在用藥後駕車的人群中, 吃撲爾敏等抗組胺藥(感冒常用藥)駕車造成的事故率, 達72%, 服用抗抑鬱藥物和鎮靜劑後駕車造成的事故率高達97%。 同樣, 中國也有一份資料顯示, 服藥後駕車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

另據中華網報導, 奧地利科學家柯•瓦格涅爾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後查明, 其中16%是因駕駛員服了某種藥物所引起的;美國加州也有巡警指出,

大約30%的“受影響下駕駛”案件由於服用藥物不當造成;波蘭的研究也發現, 20%的交通事故是由於司機服用了一些日常藥物造成嗜睡引起的, 而肇事司機對此卻全然不知。

“駕駛員一旦服用可能引起眩暈、嗜睡的藥物後開車, 反應和判斷能力會明顯下降, 有時甚至超速行駛自己都感覺不出來, 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上尤為可怕。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交警說, 以時速100公里計算, 一個瞌睡“點下頭”2秒鐘內, 車輛至少會“盲開”55米, 緊急制動都來不及, 極易造成交通事故, 影響生命安全。

若服藥後影響判斷一定別開車

“從藥理學角度說, 一些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強度不遜於酒精。 ”但是李淑娟也表示, 是否能導致“藥駕”, 完全取決於吃的是什麼藥,

服用多大劑量, 什麼時間服藥等。 比如, 鎮靜安眠藥雖然容易讓人困倦, 但一般會在夜間睡眠前服用。 經過一夜的代謝, 應該比較安全了。 但如果用藥後第二天仍感到頭暈, 最好不要開車。 另外, 建議公眾養成服藥前先看說明書的習慣, 並認真閱讀且遵照建議, 以免發生危險。

何忠傑則強調, 安全駕駛無小事, 是藥物就有副作用, 一旦出現副作用, 就有可能影響駕駛員的判斷, 無法很好地控制方向盤, 進而埋下安全隱患。 “當吃藥影響到判斷時, 一定要停車, 不要抱任何僥倖心理,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

哪些藥易導致“藥駕”?

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了7大類在服用後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藥品, 並提出在服用上述藥品後應禁止駕車。

這7大類藥品包括:對神經系統有影響的催眠藥物、有噁心嘔吐反應或變態反應的藥物、止痛類藥物、興奮劑、治療癲癇的藥物, 以及抗高血壓藥物和降血糖藥物等。 具體常用藥物為:

鎮靜催眠類藥: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等, 可對人產生鎮靜、催眠和抗驚厥的效果。

抗抑鬱、焦慮類藥:丙咪嗪、多慮平等, 會導致人昏昏欲睡、乏力。

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 有些人服用後會聽力減退、大量出汗甚至虛脫。

抗高血壓藥:利血平、可樂定、優降寧等, 服用後有時會出現頭痛、眩暈和嗜睡等現象。

抗心絞痛類藥:心得安、心痛定等, 會擴張血管從而導致頭痛, 精神難以集中。

降血糖類藥:優降糖、達美康等, 能引起疲倦、頭暈等不適。

抗組胺藥:撲爾敏、賽賡啶、苯海拉明等,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常常有嗜睡、眩暈等副作用。

除了以上這幾類藥物,還有一些藥物要注意。比如含有酒精的口服液體藥劑,常見的有複方甘草合劑、藿香正氣水、感冒止咳糖漿等。這些藥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之後至少應間隔半小時左右才能開車,否則容易被誤會成“酒駕”。

李淑娟再三提醒,在口服涉及“藥駕”的藥品後,6至7小時內儘量不要開車。

如何避免“藥駕”?

除了注意容易導致“藥駕”的藥物外,駕駛員也應主動避免“藥駕”,那麼,如何才能避免“藥駕”?

據“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報導,首先,駕駛員在看病或買藥時應主動說明“我是駕駛員”,請醫生儘量避免開出對駕車安全有明顯不良反應的藥物。

其次,在服用藥品之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注意藥品成分、用法用量的同時關注禁忌症和不良反應,切忌超劑量用藥,並儘量避免藥物在血液中濃度達到峰值的時間內開車,因為此時藥物的效力最強,對駕駛員的影響也最大。

另外,如果服藥後開車,應時刻注意自身狀況,出現身體不適或上述不良反應時應停車休息。患病嚴重的情況下,建議休息靜養。

抗組胺藥:撲爾敏、賽賡啶、苯海拉明等,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常常有嗜睡、眩暈等副作用。

除了以上這幾類藥物,還有一些藥物要注意。比如含有酒精的口服液體藥劑,常見的有複方甘草合劑、藿香正氣水、感冒止咳糖漿等。這些藥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之後至少應間隔半小時左右才能開車,否則容易被誤會成“酒駕”。

李淑娟再三提醒,在口服涉及“藥駕”的藥品後,6至7小時內儘量不要開車。

如何避免“藥駕”?

除了注意容易導致“藥駕”的藥物外,駕駛員也應主動避免“藥駕”,那麼,如何才能避免“藥駕”?

據“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報導,首先,駕駛員在看病或買藥時應主動說明“我是駕駛員”,請醫生儘量避免開出對駕車安全有明顯不良反應的藥物。

其次,在服用藥品之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注意藥品成分、用法用量的同時關注禁忌症和不良反應,切忌超劑量用藥,並儘量避免藥物在血液中濃度達到峰值的時間內開車,因為此時藥物的效力最強,對駕駛員的影響也最大。

另外,如果服藥後開車,應時刻注意自身狀況,出現身體不適或上述不良反應時應停車休息。患病嚴重的情況下,建議休息靜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