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十六年堅守讓荒山變“幸福林”

史甜甜

在河津市, 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 古稀之年“退而不休”, 三十六年堅守荒山, 創造著石頭縫裡的綠色奇跡。 更為令人稱道的是, 他至今仍然矢志不渝, 仍然不懈努力, 仍然不停地植樹……他就是樊村鎮固鎮村軟棗嶺自然村村民原世傑。

原世傑今年72歲, 見到他時, 滿頭的白髮, 消瘦的身子骨, 黝黑的臉部線條分明, 額上、眼角處留下了終年忙碌的印痕、眉宇間不時顯露出一種責任心驅使的凝重和憂患, 走起路來腳底生風, 一點兒也看不出來他正處於古稀之年。 他很健談, 不時妙語連珠, 偶爾還蹦出幾句“順口溜”。

當他眯著眼睛講述自己荒山植綠的過去與現在時, 飽經風霜的臉上時而感慨萬分, 時而綻開笑容, 時而又語重心長……

一直以來, 軟棗嶺都是溝壑縱橫、崖陡澗深, 亂石遍地, 心系家鄉的原世傑便開始琢磨著植樹造林。 說幹就幹, 1982年, 他不顧家人的勸阻, 捨棄原本安逸的生活, 堅持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 正式在這裡“安營紮寨”, 開啟治理荒山、綠化荒山的艱難征程。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在這座多石缺土的山上植樹造林, 對他而言, 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經過詳細的考察、研究, 原世傑想辦法著手改善土壤環境, 提高樹木的存活率。 他開始在荒山上打墊造地, 挖掘土石方, 每天天不亮就扛著鍁“鑽進”溝裡挖樹坑、壘石壩、栽樹苗……

當原世傑滿懷喜悅之情期待來年收穫時, 等待他的卻是一盆冷水透心涼, 他栽種的所有樹木沒有一株發芽。 初戰失敗、心情低落的他並沒有因此放棄, 而是決心弄清失敗的原因。 他邀請林業技術員和當地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親臨現場, 與他們一起扒開土層分析失敗原因。 在得出結果後, 他再次重新“出發”, 對山上的土層、地墒等進行改造, 採用“取石換土”“拌水保墒”“紙袋育苗”“藥劑拌種”等科學栽種方法, 努力在品質上下功夫, 從而大大提高了樹木的存活率。

“用心血和汗水給後人澆灌出一片綠色田地!”這是原世傑的人生格言。 為了讓軟棗嶺變綠變美, 他一直堅守著養育自己的這片熱土, 不離不棄, 不論遇到怎樣的困難,

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荒山植綠的這一想法。 正是由於這份執著, 現在的軟棗嶺才綠意盎然, 綠化面積達到700餘畝, 側柏、核桃、國槐、花椒等苗木爭相吐豔, 一年四季, 鳥語花香。

用鋤頭和鐵鍬給後人營造一塊綠色天地。 修剪、施肥、澆水、栽樹、割草……這些都是原世傑老人的日常工作, 他就這樣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一堅持就是三十六年。 功夫不負有心人, 原世傑的這份執著與堅持, 讓軟棗嶺的水土有了涵養能力, 使這片荒山變成了沃土, 眾人紛紛誇讚他荒山植綠這一善舉, 多年來, 黨和政府也授予他諸多榮譽。 他先後榮獲“全國綠化獎章”“山西省勞動模範”“山西省林業模範稱號”“義務植樹模範”等榮譽稱號。

面對榮譽, 原世傑不驕不躁,

他把目標放得更遠、更長。 “我覺得現在的每一天都過得特別充實, 早上五點多聽著公雞打鳴聲起床, 然後先到山上轉一圈, 看看還需要幹哪些工作, 然後給工人們安排一下當天的任務, 跟著他們一起幹活, 享受著自己的奮鬥成果。 只要我還能幹, 我就會繼續堅持植綠, 給後代留下一筆綠色財富。 ”原世傑手指著一片綠色森林信心滿滿地說道。

夕陽西下, 原世傑和他的工人們一起從山上荷鋤而歸, 晚霞和可愛的“植樹人”構成了一幅迷人的畫卷。 他樸實的像一塊石頭, 有棱有角, 灰暗無光, 但他卻讓自己的所到之處, 變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