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負能量朋友圈,最害怕的是忘了遮罩爸媽

躲在角落, 自己舔舐傷口是動物的本性。

就像雖然現在的年輕人流行喪文化, 可卻很少有人願意把這種「喪」展現給最親最愛的人, 全都是自己默默消化。

不信回憶一下, 自己有多久沒當著爸爸媽媽的面大哭一場了?很久了吧。

這樣的對話, 更是時時刻刻都發生在當代年輕人的生活裡——

父母:在學校怎麼樣?

儘管, 為著學業畢業就業而焦慮不安常常失眠, 但我們還是會說:挺好的。

父母:工作累嗎?

儘管, 常常加班休息不夠頸椎酸痛精疲力竭, 我們也只是平淡地說:挺好的。

於是就在前兩天, 我們做了個徵集——

生活中傷痕累累, 你會選擇和家人傾訴嗎?

而你上一次報喜不報憂, 瞞著爸媽自己扛下了一切是什麼時候呢?

沒別的, 只是想給無處宣洩悲傷的你們, 找個能無所顧忌吐苦水的地方。

成長中的悲傷, 往往都會被迫成一個人的事情。

小時候在外面買了東西回家總是把價錢給爸媽往高了報, 現在買了東西回家總是把價錢給爸媽說得很低;

小時候被班上的壞男孩欺負總是在爸媽面前嚎啕大哭, 可現在受了委屈回家要想著辦法在爸媽面前保持笑。

說or不說

隨著年紀的增長, 失落的眼淚、電話裡的哽咽、朋友圈裡的負能量,

都成了一個人的事情。

@山楂卷:大概就是自己婦科上生了病, 可是不敢告訴父母。 又沒錢的時候, 只好騙媽媽說自己痔瘡又很嚴重了。

@橙粒果:最近走水逆, 壓力大身體又差, 頸椎病胃痛厭食頭痛讓我很困擾, 忍不住發朋友圈吐槽, 但還是猶豫了一下遮罩了爸媽。 感覺從爸媽的微信上看我的朋友圈肯定都是陽光樂觀積極向上的, 這樣挺好。

@雋秀:發條朋友圈, 不開心的圖, 父母就發語音問我怎麼了。 本來打了一大串文字, 準備按發送前一秒, 還是刪了, 發了語音:沒事, 最近有點上火。

圖via@神經病有所好轉

絕大部分中國家長顯然看不慣孩子這幅“藏心事”的樣子。 他們總像《請回答1988》裡的豹子女士一樣, 抱怨狗煥為什麼不和他說心事——

@椿生:去年找工作, 招聘會那天我打了大概二十個電話和爸媽商量到底投哪, 結果他們說:我們又不懂你自己看著辦就行了。 之後過年走親戚, 親戚說怎麼不早告訴他幫我聯繫, 結果我爸媽直接說:我什麼都沒告訴他們,

直接就簽了。

@在到處之間找我吧:我媽經常說我和她不親, 什麼事也不和她講。 我真的希望她能仔細想一想, 我小時候摔傷膝蓋或者和朋友鬧矛盾回家和她傾訴時, 她對我說了什麼, 所以現在有什麼委屈我寧願打碎牙往肚子裡咽。

最“懂事”的那一個

可爸媽不懂的是:誰又不嚮往劇裡善宇母子那樣無話不談的親子關係呢?

孤獨這麼悲傷的事情,不是萬不得已,沒有人會主動選擇。

就像常常有人說的,當一個人對大家都報喜不報憂的時候,那一定是因為經歷過很多很多的挫折了。

有些沉默的孩子是從小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被迫獨立的太早,直到自動關掉了傾訴的大門。

@Truman:自從六歲被送到私立學校就沒有對父母傾訴過了。

@,:家裡四個小孩,排中間。大學第一次離家遠,看到舍友給爸媽打電話我也打了,不到一分鐘他們就掛掉電話了。

而有的,註定了是家中最“懂事”那個。看著別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默認了自己難過也不會有人來安慰的事實。

@夕照:三歲父母離異,判給了我媽,可是我媽也有了家庭,生了弟弟,我就被踢給了我姥姥。記得有一次過年,被姥姥冤枉了,我媽不光不幫還在旁邊幫腔,說怎麼能這麼白眼狼呢?

@落晴風:有一天我媽看到我哥發的朋友圈後,發出的那句“你哥哥工作大概不順心了”裡藏著的心疼,我現在都還記得,其實那個朋友圈只是我哥打遊戲完虐了對方的截圖而已。

這些來自原生家庭的陰影,讓他們就算說謊,也要營造一個快樂的假像。

迎接另一份手足無措

最近每每發生大學生受欺辱後自殺事件,都有質疑——就算你被傷害,記得回到媽媽身邊,一切都有辦法。

可問題是,這些寒門學子往往都是家裡文化最高的那一個。他們越是離家千里,更不願、也不忍在最親的人面前展現最不堪的一面。

@:陶崇園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麼。和父母說了,他們只會叫你忍,不會考慮你的處境,理由就是他們自己沒文化,不懂怎麼幫我們。

@本就百無聊賴:不是不願意說,每當看著臉上滿是皺褶的父母乾著急,還向我微笑著說安慰不了我的話,就覺得世界太殘酷和溫柔。

尤其是身處異地,更知道傷心的事即便說給他們,電話那頭的爸媽除了乾著急,其實根本不能提供有效的分析和實際的解決方案,要解決的還是要自己解決。

@番茄妮:以前剛工作時不順,回家跟我媽媽一通大哭,後來她居然跟著我一起大哭。後來就不說不好的了,不想她再為我擔心了。

@Jane.:上學期壓力特別大,然後打電話給我爸,他說不考研就不考,找工作也沒關係,晚上我媽又來和我視頻,兩個人在手機前面紅了眼,她說你別哭,你哭了我也想哭。

兒行千里母擔憂,反而對彼此都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Froggy:大概是怕我媽連續電話微信跟蹤後續好幾天吧。雖然是出於關心,但是她會把我的處境想得比我描述得還要糟糕,每次解釋來解釋去她老人家就是沒聽見還在操心,就有點甜蜜的麻煩吧。

“你先反省下自己吧”

而比起不願意報憂,更多的孩子則是不敢報憂。

因為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下,中國父母對於孩子受傷害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不要聲張,並且還會強調“一個巴掌拍不響”,要先從自身找原因。

小到不管身體哪兒不舒服,都是衣服穿少了,熬夜熬太晚的鍋——

@普通群眾小豬蹄:現在生點小病根本都不敢跟媽媽說,甭管啥毛病媽媽直接省去望聞問切就下診斷了“衣服穿少了”。

受了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在被關心身上受傷之前,也都會先被下個“雙方都有錯”的結論——

@蘇蘇小積:初中的時候,班裡有個很胖的男孩子嘴碎喜歡亂說話,我氣不過跟那個胖子吵了起來,他狠狠推了我一把,我整個人摔在地上。回家委屈死了跟爸媽說我跟人打架了,還沒張口,爸爸就說:“那你肯定自己也有錯。”

@文過飾非:眼睛意外受傷,沒拆紗布的一個多月裡愣是沒敢回家一次。回家後,因為我爸嫌我一直眨眼,就替自己辯白了一句:說前段時間眼受傷了。沒有一句安慰的話,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怎麼這麼有才,走路都不長眼嗎”。後來,一個人去醫院動手術什麼的再沒跟家裡說過一次。

出了問題,那一定是你自己選錯了道路。然後馬後炮地提出發生之前的可解決方案,美其名曰“吃一塹長一智”。

甚至涉及到一些性教育等原則性問題,依然堅持“別人怎麼都好好的”,然後駁回孩子的一切求助——

@Olivia:高三那年遭人排擠欺負,一整年都在想自殺,給家裡人說,爸媽只會說,為啥人家不欺負別人欺負你呢?上學心思不在學習上,天天想的啥破事兒。

@Margaret:大二的時候坐公車回家,被一個老男人摸了大腿,回家和我媽講,她說:叫你穿的那麼騷,活該。

如此,我們也在用報喜不報憂保護著自己,不想再一次體驗到那曾體驗過無數次的失望與不信任。

可笑的憂愁

這背後的原委其實很簡單。

太多家長和孩子在需要彼此分享的年紀,並沒有好好溝通;而到了已經不是必須這樣做的年紀了,生活軌跡不同了,越發覺得自己和父母的價值觀漸行漸遠。

畢竟父母和朋友不一樣,不像同齡人那樣懂我們的處境。頂多也只是生搬硬套一些年輕人吃不下的老道理來盲目安慰、隔靴搔癢——

@童言無忌:對爸媽永遠也無法說出的一個秘密,是他們這代人99%無法接受的,只能跟開明的朋友聊。

@:爸媽都認為大學生活是很開心的。但是我在學校的日子其實很累,因為我不想只成為一個二本院校的普通畢業生。爸媽也是不太瞭解,不明白我一天到晚在忙什麼。

再加上兩方都傾向於堅信自我理念,從而不斷產生衝突,逼得子女最後可能會選擇沉默。

@大粒粒:喬任梁去世的時候,發了關於kimi的朋友圈,爸爸下面問怎麼回事,我說一個年輕的明星因為抑鬱症自殺了。爸爸回復"沒出息"。有很多的固執、信仰和情緒,父母不懂,也不會去嘗試理解和尊重。

@亮亮:十八歲生日那天,我跟爸爸說我在學校被孤立被欺負的一度有過跳樓的念頭,得到的是一句:“你怎麼不跳呢”……十七年了,很少和他聊天,也從來不會去找他尋求幫助。

他們不明白你明明吃得飽喝得暖,怎麼就多了那些“洋氣的毛病”。每每需要安慰和建議,他們卻只會給你埋怨和責備。更有甚者,你的悲傷還會馬上被傳成所有親戚口中的笑柄——

@長安:過了很久 我說 “我覺得我需要一個心理醫生”。他們說 “你是要我送你去精神病院嗎”。

@豆花兒啊豆花:因為學業與性格的問題,患上了抑鬱症,查出來的那天,我父親看著報告單笑著跟我說,你怎麼可能得抑鬱症,自己作得還非要給自己加戲,這件事算是我的傷疤,但是每次出去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他都會跟別人笑嘻嘻地提這件事當著我的面,當做一件玩笑。

@我想我是海:我以前會說,現在不會了。因為我發現我跟我媽說的他全說給我爸了,然後我爸又當著我面說說說。

把原本還有的幾分信任,消耗殆盡。

“不許哭!不許壓力大”

還有些年輕人呢,不敢在最親的人面前表現脆弱,因為怕被嫌棄脆弱。

@木木青:考研精疲力竭,背書到最後邊背邊哭,給媽媽打電話,“不許哭!不許壓力大!”。後來,一直到我複試到我錄取,我都只是告訴她結果再也不願意多說。

他們從小就習慣了堅持打壓式教育的父母,在看到孩子摔倒時,第一時間說的是都不小心點,而不是把自己抱起。

動不動就用自己“20年前多麼多麼苦都熬過來了”的經歷,試圖去證明你經歷的所有困境都是自己作、自己太脆弱——

@居居呂孩:上次和爸爸說我的難受,他說你經歷這些就受不了了?那你經歷我以前的一切你估計要跳樓了。然後給我講了他以前的事,洋洋灑灑一大篇。我有一個很好的爸爸,但從那次以後,我很少甚至再也沒有和他提起我的惶恐我的不安了,因為我害怕就連我的難過也要被拿來比較。

就算他們上一句是“累不累,壓力是不是很大。”下一句就是“但還是要好好學習。”

@少年:大學遠離家鄉去了一個亂七八糟的地方讀書,最委屈的時候打電話給我爸說我想回家,我不想讀書了。得到的回復確是:你別回來,你去的地方是個好學校,你要努力。頓時感到人生絕望了。

@未光:考研失利,老爸和我促膝長談如果不考進公務員體系不讀研的人生是多麼失敗。

@北上來者: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情況?報喜不報憂是因為一旦報憂就成了他們慫恿我勸誡我甚至要求我考公務員的順當理由。只是畢業一年呀,好像不能馬上年薪30萬就不如公務員就一定是失敗了一樣。

甚至用努力得來的成果想要贏得父母的誇獎,可是卻迎來依然只是一句“理所應當”。

或許他們只是想用激將法、或許他們只是想在外人面前表達謙虛,但是給孩子帶來的不自信陰影卻是一輩子的。

@一一呀:多希望爸媽能對我說:“你累了就回來,但是不可能的。”我一直被灌輸的理念就是:“做得好的必然的,做不好才是不對的。”

我只是想要一個擁抱啊

可那些被迫獨立的孩子遇到坎兒,看到和開明的父母無話不說的同齡人,也一定十分羡慕吧。

@蘭汀嶼:某天下班去吃餃子,阿姨看我身體不舒服當場給我熬姜湯喝,我當時就哭了。而親媽呢,那種嫌棄的場面我就不說了。

@潔白:從小不善於口頭表達。初三的時候給父親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情真意切,邊寫邊哭,並滿懷希望覺得父親看到肯定明白。結果令我失望,信沒看就被撕了,並被告知以後有話當面說。

而或許是父母堅強慣了,於是覺得我們也應該堅強,畢竟他們不能陪你一輩子。可是當我訴說這些時只是想得到一句:“沒事爸爸媽媽在呢”。

@二川:每次難過,跟爸爸媽媽說,他們就會給我灌各種心靈雞湯

@阿瓊:六歲那年想牽爸爸的手,被甩開了;九歲那年,牙疼想尋求媽媽安慰,她說是我自作自受。從此以後,他們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跟家長說不說沒關係,有的事恐怕就是要自己扛的。

但至少在外面不高興了回家可以緩一緩,只是想哭一場,只是想要媽媽的懷抱,可連這點兒要求往往都成了奢望。

@WXJ:當我們還是未成年人的時候,自然會有很多我們以後看來很微不足道,很可笑的憂愁。但在這個年齡,這個心境之下,它們確實是我們邁不過去的一道坎。有時候我們找父母傾訴,並不是為了尋找解決辦法,是因為道理我們都懂,只是需要暫時的情感發洩而已。

如此,報喜不報憂才不是什麼堅強,而是迫不得已習得的生存策略,帶著失望的無奈、帶著憤怒的悲傷。

@小岸 :初中的時候在外地讀書,每週末回家跟爸媽聊天就是在講學校發生的趣事,我爸還說我,還有心思學習嗎。當時心裡好難受,其實那些趣事都是我編出來的,其實我在學校住宿一點都不快樂,那時我才十一歲,天天都因為想家而哭,但是又不願意告訴他們怕他們擔心。

由此,長大了的我們漸漸地學會了對壞消息選擇沉默,用沉默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然後用“我很好”安撫著父母,獨自漂泊。

也有人,不是被迫選擇孤獨,而是主動選擇了長大。

大人的世界,不相信眼淚

我們用報喜不報憂保護著父母,害怕看到他們擔心的樣子,給他們原本就不容易的生活,增添負擔——

@廣人草:可能我比較幸運,遇到了願意傾聽和永遠支持我的媽媽。可唯一從來不會提起的都是發生在倫敦的恐怖襲擊。

畢竟生活不易,知道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於是告訴自己不要讓情緒過多地傳染給他人。

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默契吧,自己面對世界,自己默默長大。

@お七:無法拋棄想自殺的念頭。 有一次半夜媽媽心臟不好陪她去醫院檢查,等結果的時候忍不住哭著說了一切。感覺自己很不孝,可是媽媽只是淡淡地說著她和爸爸之後打算的生活,而這些生活裡都以我為中心。或許是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了吧,現在很少想自殺了。

換一個思維,去解決父母都解決不了的事情,改變他們的思路,這是很自豪的事情啊。

@章魚小君:因為很想要靠自己的力量證明給他們看,我自己可以做到,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後自己的路。

@Cheyenne:高三有段時間狀態特別差,一邊哭一邊說自己這段時間有多難受。我爸聽了,什麼都沒有說,只是特別理性的跟我分析家裡的情況,然後告訴我:我們的家境不允許我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高考。

不忍心讓他們擔心,於是更要給自己一些壓力,不是要努力,是必須拼盡全力。更因為我長大了,要開始保護我歷盡半生辛苦、飽嘗世間百味的爸媽了。

@雅:生孩子的時候,媽媽剛從外地做完第七次化療,我不敢跟他說我的預產期。我和哥哥們無法對這個飽受歲月、沒有丈夫疼愛的母親傾訴什麼,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痛,她會更痛;我們流淚,她會背著我們流更多的淚。

然後孤獨便變成了一件好事。一個人就自己多長本事、多看世界、多走些路,把時間花在正事上,變成自己打心底喜歡的那種人。

別擔心錢,有媽媽啊

當然,堅強的樣子都是做給自己看的。血肉的聯繫讓爸媽還是會想盡辦法打聽著關於你的一切——

@青漫:上學期 有段時間超級忙,連我爸的電話都掛了好幾次。那天中午,接通了我爸的電話,突然他就來了一句:“你最近在學校怎麼樣啊,感覺你比國家總統事情還多。”我所有的話如鯁在喉,淚流滿面地蹲在我的破單車前面,一邊擦眼淚,一邊把手機拿到20釐米開外說:“不忙。就是事情有點多。沒啥。”

然後很容易從你的情緒裡,捕捉到蛛絲馬跡——

@白雪公豬:生意失敗,電話裡被爸爸聽出來了,他說:回來吧。

@JYG:有次忘了是什麼原因我哭著跟媽媽打電話訴苦,一掛電話,爸爸就在微信上問我怎麼了,還問我哭了?我說沒有,後來爸爸說你哭了為什麼不說?

@小杜杜牙:生完孩子第五天,老公每天忙著做飯給我補充營養。婆婆看到我吃的,都會來一句,怎麼不給你老娘弄一份。幾度崩潰,又不能發火。媽媽打電話問我怎麼樣?不敢報憂,但是心裡委屈,稍微漏了點。媽媽跑著去車站,坐車來到我身邊聽我發牢騷,開解我。

不管離家多遠,我始終還是沒長大,也不想長大,終究也有憂要對爸媽說,那也是再次當當孩子。

@D.:我媽說,那你請假回家吧,我給你燉排骨

@桑勹:想到今年找工作、租房、買東西,要用到很多錢。碰上回南天,整個人過敏 。因為價錢原因猶豫要不要買抽濕機的時候,媽媽說:別擔心錢,有媽媽呀。

@無氣力樹袋熊:幾年前剛上大學遇到網路詐騙,被騙走3500元,那幾乎是我大半個學期的生活費。不敢跟家裡說,就出去找兼職。沒什麼社會經驗,合適的兼職找不到,身上、卡裡所有的錢加起來不到200塊,哪怕只吃饅頭鹹菜都撐不過一個學期。 回學校的路上,在一個地鐵站,終於撐不住不知道該怎麼辦,給媽媽打了電話,媽媽第一句話是:“傻孩子,你怎麼不跟我說呢,等著,我給你打錢啊”。

就算天塌下來,也能被這份溫度頂起一片小空間,獨屬於愛的小空間——

@倉鼠隊長:高三壓力大,和爸爸媽媽說了。他們說:“沒事,大不了就複讀,我們還養的起你。”上大學不適應了,和爸爸媽媽說了。他們說:“沒事,想我們就打視頻呀,我們沒離開你 只是距離遠一點而已。”遇到很多很厲害的人,不自信,和爸爸媽媽說了。他們說:“沒事,做好你自己就好了,相信你。”

@金濘:跟初戀分手,我難過的連抬頭都覺得累,我老媽安慰我說,如果真的是命中註定,拆都拆不散,我頓時陰轉晴。大人們吃那麼多的鹽,可能是因為腦子曾經進過水,為了保持水鹽平衡身體健康。

@沒有昵稱-2333:我畢業前也是受導師威脅恐嚇。當時也是爸爸媽媽跟我說,不怕,大不了不要那個狗屁證了。想起來,世界上只有爸爸媽媽才能如此保護自己不懼任何勢力,我愛我爸媽。

我需要你

還有些時候,父母也曾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告訴你生活的不容易,只是你也沒有發現。

@Ana:學校離家很遠,在不報憂上我和我媽有都心照不宣,我惦記她就是不想讓她知道我最近過得不好,她也是吧。

@:他們想知道我的一切,但我不想讓他們知道我的大學生活有多喪,但他們好像也隱瞞了我很多事。比如要不是二姨在家族群問一下,我根本不知道我放完清明從家裡回學校的那天,我爸走在路上摔倒了。

他們或許也需要來自孩子的偶爾安慰,就像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需要時的歡喜一樣。

@子悅:以前不喜歡和爸媽傾訴,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但最近交流多了發現,他們不一定完全理解,但他們會無條件的支持我。

@迪迪:不,我現在一有憂就找他們哭訴。我讓爸媽見證我解決一件事情的過程,他們能參與我的生活,而不是覺得被年輕人被時代拋下。

@舟陸沉:小時候長輩重男輕女暗地裡說了很多話,挺自卑的。讀了大學以後,媽媽經常說:她知道自己和爸爸都有缺陷,年紀大了很難改了。只希望我有事和她聊,她會盡可能幫我,不行也至少做個傾聽者,能替我分擔些重量。

再聽久一點兒吧

這便是需要與被需要的力量吧。敢於卸下偽裝、無所顧忌地大哭一場,也是愛我們的人給予我們最大的資本。

@山有扶蘇:我難過的時候都是和奶奶說,年紀大了人容易變得很寬容很溫柔,都是細心的開導我,我每次回家兩個人都要聊大半夜的天,走的時候又會偷偷的在裝在我行李箱裡一筆錢。

在還有機會說出口的時候,再說久一點兒吧;

在還能接受彼此心意的時候,再聽久一點兒吧。

因為不管是報喜不報憂、還是報憂不報喜,最重要的都不是獲得安慰的本身,而是對面傾聽著的那個人。

@甜心轟炸機 :好希望和媽媽說,可惜她已經離開很多年了。這幾天一直反反復複發燒,老也不好,想媽媽,想哭。

本期編輯:陳香香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可爸媽不懂的是:誰又不嚮往劇裡善宇母子那樣無話不談的親子關係呢?

孤獨這麼悲傷的事情,不是萬不得已,沒有人會主動選擇。

就像常常有人說的,當一個人對大家都報喜不報憂的時候,那一定是因為經歷過很多很多的挫折了。

有些沉默的孩子是從小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被迫獨立的太早,直到自動關掉了傾訴的大門。

@Truman:自從六歲被送到私立學校就沒有對父母傾訴過了。

@,:家裡四個小孩,排中間。大學第一次離家遠,看到舍友給爸媽打電話我也打了,不到一分鐘他們就掛掉電話了。

而有的,註定了是家中最“懂事”那個。看著別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默認了自己難過也不會有人來安慰的事實。

@夕照:三歲父母離異,判給了我媽,可是我媽也有了家庭,生了弟弟,我就被踢給了我姥姥。記得有一次過年,被姥姥冤枉了,我媽不光不幫還在旁邊幫腔,說怎麼能這麼白眼狼呢?

@落晴風:有一天我媽看到我哥發的朋友圈後,發出的那句“你哥哥工作大概不順心了”裡藏著的心疼,我現在都還記得,其實那個朋友圈只是我哥打遊戲完虐了對方的截圖而已。

這些來自原生家庭的陰影,讓他們就算說謊,也要營造一個快樂的假像。

迎接另一份手足無措

最近每每發生大學生受欺辱後自殺事件,都有質疑——就算你被傷害,記得回到媽媽身邊,一切都有辦法。

可問題是,這些寒門學子往往都是家裡文化最高的那一個。他們越是離家千里,更不願、也不忍在最親的人面前展現最不堪的一面。

@:陶崇園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麼。和父母說了,他們只會叫你忍,不會考慮你的處境,理由就是他們自己沒文化,不懂怎麼幫我們。

@本就百無聊賴:不是不願意說,每當看著臉上滿是皺褶的父母乾著急,還向我微笑著說安慰不了我的話,就覺得世界太殘酷和溫柔。

尤其是身處異地,更知道傷心的事即便說給他們,電話那頭的爸媽除了乾著急,其實根本不能提供有效的分析和實際的解決方案,要解決的還是要自己解決。

@番茄妮:以前剛工作時不順,回家跟我媽媽一通大哭,後來她居然跟著我一起大哭。後來就不說不好的了,不想她再為我擔心了。

@Jane.:上學期壓力特別大,然後打電話給我爸,他說不考研就不考,找工作也沒關係,晚上我媽又來和我視頻,兩個人在手機前面紅了眼,她說你別哭,你哭了我也想哭。

兒行千里母擔憂,反而對彼此都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Froggy:大概是怕我媽連續電話微信跟蹤後續好幾天吧。雖然是出於關心,但是她會把我的處境想得比我描述得還要糟糕,每次解釋來解釋去她老人家就是沒聽見還在操心,就有點甜蜜的麻煩吧。

“你先反省下自己吧”

而比起不願意報憂,更多的孩子則是不敢報憂。

因為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下,中國父母對於孩子受傷害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不要聲張,並且還會強調“一個巴掌拍不響”,要先從自身找原因。

小到不管身體哪兒不舒服,都是衣服穿少了,熬夜熬太晚的鍋——

@普通群眾小豬蹄:現在生點小病根本都不敢跟媽媽說,甭管啥毛病媽媽直接省去望聞問切就下診斷了“衣服穿少了”。

受了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在被關心身上受傷之前,也都會先被下個“雙方都有錯”的結論——

@蘇蘇小積:初中的時候,班裡有個很胖的男孩子嘴碎喜歡亂說話,我氣不過跟那個胖子吵了起來,他狠狠推了我一把,我整個人摔在地上。回家委屈死了跟爸媽說我跟人打架了,還沒張口,爸爸就說:“那你肯定自己也有錯。”

@文過飾非:眼睛意外受傷,沒拆紗布的一個多月裡愣是沒敢回家一次。回家後,因為我爸嫌我一直眨眼,就替自己辯白了一句:說前段時間眼受傷了。沒有一句安慰的話,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怎麼這麼有才,走路都不長眼嗎”。後來,一個人去醫院動手術什麼的再沒跟家裡說過一次。

出了問題,那一定是你自己選錯了道路。然後馬後炮地提出發生之前的可解決方案,美其名曰“吃一塹長一智”。

甚至涉及到一些性教育等原則性問題,依然堅持“別人怎麼都好好的”,然後駁回孩子的一切求助——

@Olivia:高三那年遭人排擠欺負,一整年都在想自殺,給家裡人說,爸媽只會說,為啥人家不欺負別人欺負你呢?上學心思不在學習上,天天想的啥破事兒。

@Margaret:大二的時候坐公車回家,被一個老男人摸了大腿,回家和我媽講,她說:叫你穿的那麼騷,活該。

如此,我們也在用報喜不報憂保護著自己,不想再一次體驗到那曾體驗過無數次的失望與不信任。

可笑的憂愁

這背後的原委其實很簡單。

太多家長和孩子在需要彼此分享的年紀,並沒有好好溝通;而到了已經不是必須這樣做的年紀了,生活軌跡不同了,越發覺得自己和父母的價值觀漸行漸遠。

畢竟父母和朋友不一樣,不像同齡人那樣懂我們的處境。頂多也只是生搬硬套一些年輕人吃不下的老道理來盲目安慰、隔靴搔癢——

@童言無忌:對爸媽永遠也無法說出的一個秘密,是他們這代人99%無法接受的,只能跟開明的朋友聊。

@:爸媽都認為大學生活是很開心的。但是我在學校的日子其實很累,因為我不想只成為一個二本院校的普通畢業生。爸媽也是不太瞭解,不明白我一天到晚在忙什麼。

再加上兩方都傾向於堅信自我理念,從而不斷產生衝突,逼得子女最後可能會選擇沉默。

@大粒粒:喬任梁去世的時候,發了關於kimi的朋友圈,爸爸下面問怎麼回事,我說一個年輕的明星因為抑鬱症自殺了。爸爸回復"沒出息"。有很多的固執、信仰和情緒,父母不懂,也不會去嘗試理解和尊重。

@亮亮:十八歲生日那天,我跟爸爸說我在學校被孤立被欺負的一度有過跳樓的念頭,得到的是一句:“你怎麼不跳呢”……十七年了,很少和他聊天,也從來不會去找他尋求幫助。

他們不明白你明明吃得飽喝得暖,怎麼就多了那些“洋氣的毛病”。每每需要安慰和建議,他們卻只會給你埋怨和責備。更有甚者,你的悲傷還會馬上被傳成所有親戚口中的笑柄——

@長安:過了很久 我說 “我覺得我需要一個心理醫生”。他們說 “你是要我送你去精神病院嗎”。

@豆花兒啊豆花:因為學業與性格的問題,患上了抑鬱症,查出來的那天,我父親看著報告單笑著跟我說,你怎麼可能得抑鬱症,自己作得還非要給自己加戲,這件事算是我的傷疤,但是每次出去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他都會跟別人笑嘻嘻地提這件事當著我的面,當做一件玩笑。

@我想我是海:我以前會說,現在不會了。因為我發現我跟我媽說的他全說給我爸了,然後我爸又當著我面說說說。

把原本還有的幾分信任,消耗殆盡。

“不許哭!不許壓力大”

還有些年輕人呢,不敢在最親的人面前表現脆弱,因為怕被嫌棄脆弱。

@木木青:考研精疲力竭,背書到最後邊背邊哭,給媽媽打電話,“不許哭!不許壓力大!”。後來,一直到我複試到我錄取,我都只是告訴她結果再也不願意多說。

他們從小就習慣了堅持打壓式教育的父母,在看到孩子摔倒時,第一時間說的是都不小心點,而不是把自己抱起。

動不動就用自己“20年前多麼多麼苦都熬過來了”的經歷,試圖去證明你經歷的所有困境都是自己作、自己太脆弱——

@居居呂孩:上次和爸爸說我的難受,他說你經歷這些就受不了了?那你經歷我以前的一切你估計要跳樓了。然後給我講了他以前的事,洋洋灑灑一大篇。我有一個很好的爸爸,但從那次以後,我很少甚至再也沒有和他提起我的惶恐我的不安了,因為我害怕就連我的難過也要被拿來比較。

就算他們上一句是“累不累,壓力是不是很大。”下一句就是“但還是要好好學習。”

@少年:大學遠離家鄉去了一個亂七八糟的地方讀書,最委屈的時候打電話給我爸說我想回家,我不想讀書了。得到的回復確是:你別回來,你去的地方是個好學校,你要努力。頓時感到人生絕望了。

@未光:考研失利,老爸和我促膝長談如果不考進公務員體系不讀研的人生是多麼失敗。

@北上來者: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情況?報喜不報憂是因為一旦報憂就成了他們慫恿我勸誡我甚至要求我考公務員的順當理由。只是畢業一年呀,好像不能馬上年薪30萬就不如公務員就一定是失敗了一樣。

甚至用努力得來的成果想要贏得父母的誇獎,可是卻迎來依然只是一句“理所應當”。

或許他們只是想用激將法、或許他們只是想在外人面前表達謙虛,但是給孩子帶來的不自信陰影卻是一輩子的。

@一一呀:多希望爸媽能對我說:“你累了就回來,但是不可能的。”我一直被灌輸的理念就是:“做得好的必然的,做不好才是不對的。”

我只是想要一個擁抱啊

可那些被迫獨立的孩子遇到坎兒,看到和開明的父母無話不說的同齡人,也一定十分羡慕吧。

@蘭汀嶼:某天下班去吃餃子,阿姨看我身體不舒服當場給我熬姜湯喝,我當時就哭了。而親媽呢,那種嫌棄的場面我就不說了。

@潔白:從小不善於口頭表達。初三的時候給父親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情真意切,邊寫邊哭,並滿懷希望覺得父親看到肯定明白。結果令我失望,信沒看就被撕了,並被告知以後有話當面說。

而或許是父母堅強慣了,於是覺得我們也應該堅強,畢竟他們不能陪你一輩子。可是當我訴說這些時只是想得到一句:“沒事爸爸媽媽在呢”。

@二川:每次難過,跟爸爸媽媽說,他們就會給我灌各種心靈雞湯

@阿瓊:六歲那年想牽爸爸的手,被甩開了;九歲那年,牙疼想尋求媽媽安慰,她說是我自作自受。從此以後,他們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跟家長說不說沒關係,有的事恐怕就是要自己扛的。

但至少在外面不高興了回家可以緩一緩,只是想哭一場,只是想要媽媽的懷抱,可連這點兒要求往往都成了奢望。

@WXJ:當我們還是未成年人的時候,自然會有很多我們以後看來很微不足道,很可笑的憂愁。但在這個年齡,這個心境之下,它們確實是我們邁不過去的一道坎。有時候我們找父母傾訴,並不是為了尋找解決辦法,是因為道理我們都懂,只是需要暫時的情感發洩而已。

如此,報喜不報憂才不是什麼堅強,而是迫不得已習得的生存策略,帶著失望的無奈、帶著憤怒的悲傷。

@小岸 :初中的時候在外地讀書,每週末回家跟爸媽聊天就是在講學校發生的趣事,我爸還說我,還有心思學習嗎。當時心裡好難受,其實那些趣事都是我編出來的,其實我在學校住宿一點都不快樂,那時我才十一歲,天天都因為想家而哭,但是又不願意告訴他們怕他們擔心。

由此,長大了的我們漸漸地學會了對壞消息選擇沉默,用沉默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然後用“我很好”安撫著父母,獨自漂泊。

也有人,不是被迫選擇孤獨,而是主動選擇了長大。

大人的世界,不相信眼淚

我們用報喜不報憂保護著父母,害怕看到他們擔心的樣子,給他們原本就不容易的生活,增添負擔——

@廣人草:可能我比較幸運,遇到了願意傾聽和永遠支持我的媽媽。可唯一從來不會提起的都是發生在倫敦的恐怖襲擊。

畢竟生活不易,知道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於是告訴自己不要讓情緒過多地傳染給他人。

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默契吧,自己面對世界,自己默默長大。

@お七:無法拋棄想自殺的念頭。 有一次半夜媽媽心臟不好陪她去醫院檢查,等結果的時候忍不住哭著說了一切。感覺自己很不孝,可是媽媽只是淡淡地說著她和爸爸之後打算的生活,而這些生活裡都以我為中心。或許是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了吧,現在很少想自殺了。

換一個思維,去解決父母都解決不了的事情,改變他們的思路,這是很自豪的事情啊。

@章魚小君:因為很想要靠自己的力量證明給他們看,我自己可以做到,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後自己的路。

@Cheyenne:高三有段時間狀態特別差,一邊哭一邊說自己這段時間有多難受。我爸聽了,什麼都沒有說,只是特別理性的跟我分析家裡的情況,然後告訴我:我們的家境不允許我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高考。

不忍心讓他們擔心,於是更要給自己一些壓力,不是要努力,是必須拼盡全力。更因為我長大了,要開始保護我歷盡半生辛苦、飽嘗世間百味的爸媽了。

@雅:生孩子的時候,媽媽剛從外地做完第七次化療,我不敢跟他說我的預產期。我和哥哥們無法對這個飽受歲月、沒有丈夫疼愛的母親傾訴什麼,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痛,她會更痛;我們流淚,她會背著我們流更多的淚。

然後孤獨便變成了一件好事。一個人就自己多長本事、多看世界、多走些路,把時間花在正事上,變成自己打心底喜歡的那種人。

別擔心錢,有媽媽啊

當然,堅強的樣子都是做給自己看的。血肉的聯繫讓爸媽還是會想盡辦法打聽著關於你的一切——

@青漫:上學期 有段時間超級忙,連我爸的電話都掛了好幾次。那天中午,接通了我爸的電話,突然他就來了一句:“你最近在學校怎麼樣啊,感覺你比國家總統事情還多。”我所有的話如鯁在喉,淚流滿面地蹲在我的破單車前面,一邊擦眼淚,一邊把手機拿到20釐米開外說:“不忙。就是事情有點多。沒啥。”

然後很容易從你的情緒裡,捕捉到蛛絲馬跡——

@白雪公豬:生意失敗,電話裡被爸爸聽出來了,他說:回來吧。

@JYG:有次忘了是什麼原因我哭著跟媽媽打電話訴苦,一掛電話,爸爸就在微信上問我怎麼了,還問我哭了?我說沒有,後來爸爸說你哭了為什麼不說?

@小杜杜牙:生完孩子第五天,老公每天忙著做飯給我補充營養。婆婆看到我吃的,都會來一句,怎麼不給你老娘弄一份。幾度崩潰,又不能發火。媽媽打電話問我怎麼樣?不敢報憂,但是心裡委屈,稍微漏了點。媽媽跑著去車站,坐車來到我身邊聽我發牢騷,開解我。

不管離家多遠,我始終還是沒長大,也不想長大,終究也有憂要對爸媽說,那也是再次當當孩子。

@D.:我媽說,那你請假回家吧,我給你燉排骨

@桑勹:想到今年找工作、租房、買東西,要用到很多錢。碰上回南天,整個人過敏 。因為價錢原因猶豫要不要買抽濕機的時候,媽媽說:別擔心錢,有媽媽呀。

@無氣力樹袋熊:幾年前剛上大學遇到網路詐騙,被騙走3500元,那幾乎是我大半個學期的生活費。不敢跟家裡說,就出去找兼職。沒什麼社會經驗,合適的兼職找不到,身上、卡裡所有的錢加起來不到200塊,哪怕只吃饅頭鹹菜都撐不過一個學期。 回學校的路上,在一個地鐵站,終於撐不住不知道該怎麼辦,給媽媽打了電話,媽媽第一句話是:“傻孩子,你怎麼不跟我說呢,等著,我給你打錢啊”。

就算天塌下來,也能被這份溫度頂起一片小空間,獨屬於愛的小空間——

@倉鼠隊長:高三壓力大,和爸爸媽媽說了。他們說:“沒事,大不了就複讀,我們還養的起你。”上大學不適應了,和爸爸媽媽說了。他們說:“沒事,想我們就打視頻呀,我們沒離開你 只是距離遠一點而已。”遇到很多很厲害的人,不自信,和爸爸媽媽說了。他們說:“沒事,做好你自己就好了,相信你。”

@金濘:跟初戀分手,我難過的連抬頭都覺得累,我老媽安慰我說,如果真的是命中註定,拆都拆不散,我頓時陰轉晴。大人們吃那麼多的鹽,可能是因為腦子曾經進過水,為了保持水鹽平衡身體健康。

@沒有昵稱-2333:我畢業前也是受導師威脅恐嚇。當時也是爸爸媽媽跟我說,不怕,大不了不要那個狗屁證了。想起來,世界上只有爸爸媽媽才能如此保護自己不懼任何勢力,我愛我爸媽。

我需要你

還有些時候,父母也曾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告訴你生活的不容易,只是你也沒有發現。

@Ana:學校離家很遠,在不報憂上我和我媽有都心照不宣,我惦記她就是不想讓她知道我最近過得不好,她也是吧。

@:他們想知道我的一切,但我不想讓他們知道我的大學生活有多喪,但他們好像也隱瞞了我很多事。比如要不是二姨在家族群問一下,我根本不知道我放完清明從家裡回學校的那天,我爸走在路上摔倒了。

他們或許也需要來自孩子的偶爾安慰,就像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需要時的歡喜一樣。

@子悅:以前不喜歡和爸媽傾訴,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但最近交流多了發現,他們不一定完全理解,但他們會無條件的支持我。

@迪迪:不,我現在一有憂就找他們哭訴。我讓爸媽見證我解決一件事情的過程,他們能參與我的生活,而不是覺得被年輕人被時代拋下。

@舟陸沉:小時候長輩重男輕女暗地裡說了很多話,挺自卑的。讀了大學以後,媽媽經常說:她知道自己和爸爸都有缺陷,年紀大了很難改了。只希望我有事和她聊,她會盡可能幫我,不行也至少做個傾聽者,能替我分擔些重量。

再聽久一點兒吧

這便是需要與被需要的力量吧。敢於卸下偽裝、無所顧忌地大哭一場,也是愛我們的人給予我們最大的資本。

@山有扶蘇:我難過的時候都是和奶奶說,年紀大了人容易變得很寬容很溫柔,都是細心的開導我,我每次回家兩個人都要聊大半夜的天,走的時候又會偷偷的在裝在我行李箱裡一筆錢。

在還有機會說出口的時候,再說久一點兒吧;

在還能接受彼此心意的時候,再聽久一點兒吧。

因為不管是報喜不報憂、還是報憂不報喜,最重要的都不是獲得安慰的本身,而是對面傾聽著的那個人。

@甜心轟炸機 :好希望和媽媽說,可惜她已經離開很多年了。這幾天一直反反復複發燒,老也不好,想媽媽,想哭。

本期編輯:陳香香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