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凡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之四——抽查法

序:在現場改善中, 我們經常可以使用抽查法來尋找改善的機會, 並且可以確認出人員和機器有無正常動作。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談談抽查法及其實際應用。

一.什麼是抽查法:

抽樣法指應用統計學上的抽樣原理來研究工作中人員、機器的活動情形, 它是瞭解事實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它可在最短的時間和最低的成本之下獲得有用資訊。

它的最大特點無外乎是, 通過可靠抽樣的結果,

判斷調查物件的整體情況!

在現場改善中我們一般使用兩種方式的抽查法:

1.工作時間抽查法:對生產線的工作站進行抽測檢查, 並通過分析找出可改善的機會。

2.改善行動抽查法:在找到有效改善行動後, 定期進行稽核抽查以鞏固改善成果。

二.為什麼要用抽查法:

其實很簡單, 全部或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測試是不經濟也是不合理的。 而科學得法的抽查是可以快速有效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 使我們的改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同時, 抽查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資料及研究物件的客觀及隨機性, 從而保證了抽查結果可以較真實地代表正常動作的狀態。

總結一下, 為什麼要用抽查法, 而不是確認全部啦。

為什麼我們要採取“取樣”的方法, 而不採取“全部”調查的方法呢?其原因大致可歸納成以下幾點:

Ø 時間上之不允許, 成本大

Ø 不可能 — 母群體太大或無限母體群, 要完成全部調查之工作實屬不可能, 例如, 涉及到人的調查。

Ø 不可以 — 破壞性之調查, 例如, 炮彈之檢驗不能每一個都拿來做發射試驗。

Ø 不必要 — 全體調查有時並不能比以抽樣調查所獲得之結果更可靠。

三.怎麼使用抽查法:

1.舉一個例子, 我們要得到某機台的停機率。

有兩種方式觀察方式“

1)連續觀察法:把一小時分成60分鐘, 每分鐘去確認一次此機台運作的狀態。

2)抽查觀察法:另一種是把一小時分成60分鐘隨機抽出10個分鐘來作為觀察對象。

1)連續觀察法:以1為例1小時分成60格,

空白格為機器正常動作, 斜條格為停車時間。 經過連續60次的觀察我們得到的結果是:

機器運轉率:48/60=80%

機器停車率:12/60=20%

抽查觀察法:把1小時分成60個整數, 隨機抽出其中10個為觀測時分, 設取出的時分(min)分別為19、23、31、17、11、7、41、53、58、3, 將它們按大小順序排列, 即表示在60分鐘內, 在3分鐘時觀測一次、7分鐘觀測一次……如此觀測十次。

在十次觀測中有8次運轉, 2次停車

機器運轉率:8/10=80%

機器停車率:2/10=20%

同此可見:

由此可見, 採用碼錶時間研究和工作抽樣調查結果一樣, 但採用後者具有省時、可靠、經濟等優點。

2) 工作抽查表:在現場改善的觀察分析中我們可以使用工作抽查表來做現場IE的基本確認在找出改善方向後再做檢討。

以上可看出在對三位現場作業人員測時分析後,

我們發現其動作改善, 流程平衡, 及時間閑余均存在機會進行改善。 所以採取了改善作業動作, 方法等的改善及優化。

改善後再次測算, 無論是線平衡還是其它結果均達到順暢生產的要求。

那麼在改善行動導入執行後, 可以也採取抽查法的方式來確認其執行的有效性。 有時, 我們也叫它點檢表-checklist。

它可以借現場點檢稽核的手法, 來確保我們檢討出來的改善行動可以一一落地並確實執行。

所以, 抽查法是一種通過簡單有效的抽檢方式來科學評估整體生產或運作的方法。

我們在不斷地抽查檢驗中, 評估確認驗證生產動作的有效性。 並且能夠通過抽查法來及時地發現我們作業中的影響生產效率, 品質管理, 成本節約的諸多問題並且可以及時有效加以解決。 以達到精益生產,精益品質,精益成本,持續現場改善的目的。

以達到精益生產,精益品質,精益成本,持續現場改善的目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