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我們長大了”!672名安康家園地震孤困孩子十年後將再聚首

穿過時間的藤蔓, 我們再相聚。

2018年驚蟄, 春和景明, 一封邀請函從成都雙流一隅悄然發出, 就像風中的蒲公英一樣, 迎風飛揚, 將“我們長大了, 十年之後再相聚”的信號迅速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也將再聚首時間定格在了“2018年5月9日”。

這是一位父親的心願, 他期盼著在這個日子與他悉心照料過的672個兒女的一次重逢。

十年前, 命運讓他們交匯在這裡, 一個叫胡源忠的男人在成都雙流與大家一起, 親手建立起了這個大家庭——雙流安康家園。 而後, 這個家園從山東日照安康家園接回四川漢、回、羌、藏、土家等5個民族,

共計672名震區孤困兒童。

孩子們從四面八方彙聚於此, 從陌生到熟悉, 從稚嫩到成熟, 從孤獨到快樂;漫漫十年路, 對抗著命運的旅程, 有你, 有我, 還有安康爸爸與安康媽媽, 是愛彙聚成光線, 照亮了最終留下來的672名地震孤困兒童成長的風景。

十年後, 時間的藤蔓上已開出了鮮花:當初只有3歲的孩子, 現在已經讀初中了;當初的青春少年, 通過學習與磨礪, 有的當兵, 有的創業, 有的考上了名校研究生, 有的靠雙手勞動養活自己……

請回家, 這是父親對遊子的呼喚;我要回家, 這是遊子對父親的回應。

從今天起,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將從成都雙流安康家園、從北京、從上海……從672名孩子的所在地, 全程記錄他們回家的旅程, 再次見證這672名地震孤困兒童走過的路;在歡笑與淚水中見證他們十年後的這次重聚。

成都雙流, 喧鬧街頭, 安康家園的一方小院裡, 花開正盛。 世事變遷, 對這個為了“5·12”汶川大地震震區孤困兒童而誕生的家園而言, 時間的力量, 舉重若輕。

曾經, 這裡聚集672個震區的孩子, 入園時, 他們最大19歲, 最小僅4歲。 地震前, 他們有的是小鎮富裕人家的兒子, 有的是光腳奔跑在田埂上的“淘氣蛋”, 還有的已經開始分擔家務, 照顧弟妹。 他們的家, 有綠樹村邊合的平原小村, 也有青山郭外斜的山中鄉鎮。

地震後, 他們的命運, 交匯在安康家園。 彼時, 對這群或失去親人, 或本就無依的孩子而言, 向前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這個新家, 他們有了“安康媽媽”、“安康爸爸”,

有了肝膽相照的姐妹兄弟。 生活歸於平靜, 帶著或深或淺的傷痕, 他們讀書、升學、離開, 成為將命運握在自己手中的“大人”。

3月驚蟄, 春和景明, 一封呼喚相聚的邀請函, 再次串聯起這672名地震孤困兒童的成長之路。 “我們長大了”——在邀請函中, 那些被照片定格的瞬間在呼喚, 地震十年後, 曾經的安康孩子們, 都回家看看吧。

光陰荏苒, 安康小院裡, 十年前搬入時栽種的小樹苗, 如今, 已經亭亭如蓋。

爸爸的呼喚

“今年5月9日回家, 孩子們”

對於安康家園園長胡源忠而言, 從邀請函發出去的那天開始, 期盼——就成為他最近生活的關鍵字,

“想娃兒些都回來。 ”

這是4月的一個午後, 坐在陽光明媚的小院裡, 胡源忠聲音洪亮, 笑容爽朗。 從部隊轉業前, 他曾任武警成都指揮學院擒敵術教練, 執教女子特警隊多年, 在安康家園的孩子手機裡, 他是“胡爸爸”、“胡園長叔叔”, 是安康家園的大家長。

胡園長與孩子們一起唱歌

“我是2009年7月來的這裡,一直待到現在。”如今,胡源忠能清楚回憶起這裡的每一個節點和故事。

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後,在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倡議下,由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捐資,專為四川震區孤困兒童建設的安康家園在日照市誕生。到2008年5月底,“安康家園”共接收震區孤困兒童712名,第一年,他們大多數在山東日照“安康家園”學習生活。

“當時雙流安康家園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七月蜀中,陽光炙熱,安康家園的建設工地如同蒸籠,日夜加工。2009年7月28日,安康家園還沒準備好時,阿壩州183名地震孤困孩子迫不及待到這裡。到7月30日,除高中已畢業或已找到父母的孩子外,雙流安康家園共接收災區餘下孤困兒童672名。

根據年齡、愛好、特長,這些孩子被分別安置在棠湖小學、九江中學、棠湖中學、雙流藝體中學、成都電子資訊學校五所學校就讀,安康家園,就是他們在成都的家。

現在還生活在安康家園的孩子們

時間向前,孩子們在長大。

當他們為高考挑燈夜讀時,時間從一本本筆記中翻過;在職校勤工儉學時,時間從他們存下工資的錢包中過去。或者默默的,便從照顧他們的安康媽媽凝視的雙眼中過去。畢業時,孩子們打包離開,時間便悄無聲音地從行李上跨過。胡源忠看著一張張稚嫩的面龐逐漸成熟,他也在不知覺中,被時間染出了第一根白髮。

如今的安康家園,大多數時候都是靜默的。隨著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離開,只餘48名孤困兒童,其中最小的也已是初中生,還有20名普高學生,和23名職高學生。

“今年是地震後十年,我們這些安康人,想這些孩子們。”在胡源忠建立的微信群裡,有越來越多的安康家園孩子加入,“今年5月9日回家了,孩子們!”這位“胡園長爸爸”,一遍遍邀請著。

一張大合照

這是672名地震孤困孩子的家

午後的陽光照在安康家園的小院子裡。初來這裡的人如果要為一件事感到觸動的話,那就是笑容。

笑容在這裡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它就像是透過樹影斑駁落下的陽光一樣常見。孩子們的合照被放大到一面牆那麼大,照片中,有換牙的男生羞澀遮住臉,也有女孩面對著鏡頭大方比“V”,每個人都很高興。

目前安康家園還剩48名孤困兒童,部分孩子合影

今年24歲的順歡離開安康家園4年了,她喜歡亮色,笑起來時,眼睛會眯成月牙。

順歡是當年被送到日照安康家園的孩子之一,父母在地震中遇難的她,在大巴車上顛簸數日,才從道路幾乎被毀的汶川到達成都,而後抵達山東。

“那是我第一次坐飛機,但完全沒心情關注周圍,感覺就像是掉進了噩夢,周圍什麼聲音都聽不進去,不想說話。”

胡園長發資訊邀請孩子們回家園

順歡的笑容,是和小夥伴一起找回來的。

在日照,她一下飛機便被安康媽媽任玲玲一把抱住,這個性格溫和的媽媽,每天陪著順歡,給她講山東的各種風俗故事,同屋的小夥伴,記憶中的董姐姐,也會在她噩夢驚醒後,一遍遍告訴她,“沒事,沒事,要堅強。”

去日照的孩子中,當時才10歲的張森在安康家園度過了自己的11歲生日,地震中失去母親和繼父後,這個經常貪玩不做作業的“淘氣蛋”一夜長大。照顧他的安康媽媽張濤,個性和他親生媽媽相似,會監督他做作業,也會在他生病時,寸步不離地守在身邊,那時候,張森叫她為媽媽。

放學回家孩子的手受傷了,“劉玉媽媽”給孩子檢查傷情。

給孩子們一個家——回到成都雙流安康家園後,家園社會招聘到具有教育、心理、護理經驗或文體特長的“安康媽媽”88人,專職負責這些孩子們的學習、撫養、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

順歡記得,回到成都後,自己的安康媽媽吳水仙是個不折不扣的“虎媽”,將兩個女兒都培養成律師的吳媽媽,每天都會坐在孩子們的寢室門口,一邊打毛線,一邊監督他們做作業,“還會時不時過來檢查下,確認我們沒有開小差。”

在安康孩子心中,最珍貴的遇見還有身邊一起長大的夥伴。相似的經歷和相同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對於彼此,能夠真正“感同身受”。

和順歡同寢的汪琳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學霸,2014年的高考中,她考上廈門大學,現在已經被保研。“老汪那時會把她的筆記全部攤開,然後給我們講功課。”

另一邊,正是熱血少年的張森,為了幫一個兄弟“出氣”,全班男生都沖出去要找人打架,“後來老師追責,我們全都說是自己帶頭,咬死不出賣兄弟。”

我們長大了

孩子們都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有叛逆少年,也有敏感的女孩,到今天,園長胡源忠最自豪的事,就是安康家園出去的孩子,沒有一個幹了違法亂紀的事,都成為了幸福的普通人。

“胡園長叔叔說的,掙多少錢不重要,當多大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堅守社會秩序,還有道德底線。”張森記得這些成長過程中一遍遍重複的囑託,其他的孩子,也都銘記於心。

十年間,安康家園已先後有624名孩子高中畢業,或步入大學或通過就業自食其力。其中282人考上大學、342人職高畢業或就業或參軍,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和社會有用人才。

“在或淺或深的傷痕上,開出成長的花。”——胡源忠十年來的最大願望,似乎已經實現。

2012年,北大六院的心理專家再次應邀來到安康家園,第六次對孩子們進行全面的心理狀況評估,評估結果顯示,經天災人逝雙重驚駭過的災區孤困兒童,在“安康家園”生活學習2—4年後,他們的心理康復創造了在短時間內心理障礙總檢率、兒童PTSD的患病率和兒童重症抑鬱患病率低於國際平均水準的佳績,達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創造了康復的奇跡。

奇跡創造的背後,是日夜分秒的努力。

安康媽媽李書曼從開園之初就在這裡工作,對於她而言,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於是,在和其他安康媽媽在一起商量後,覺得不能把這群孩子當成脆弱的水晶花,而要“一般化”對待。

安康家園孩子們的寢室牆壁上寫滿了各種勵志的話。

沒有刻意逃避話題,安康家園每年都有對孩子進行地震知識普及,災難逃生教育,也有專業的心理組織和教育機構,上門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在學校,老師們會對安康班的學生更加關心,但在學業和品德教育上,絕不放鬆。

“在安康家園的幾年,幫我塑造了正確的三觀和強大的內心。”張森沒有主動對別人說起過自己在地震中的經歷,因為覺得沒必要,“傷疤結疤的地方最堅強,但是也沒必要總是拿出來看。”

如今,在安康家園的牆上

貼著孩子們十年前和現在的對比照片

那是他們成長的足跡

曾經皮實的男孩

現在是目光堅定的解放軍戰士

臉被曬傷的女孩

成為幸福微笑的新娘

還有在讀研的學生、人民警察、老師、

企業經理、創業小老闆

他們都在結疤的地方

開出了成長的花

記者 杜江茜 殷航 攝影 雷遠東

胡園長與孩子們一起唱歌

“我是2009年7月來的這裡,一直待到現在。”如今,胡源忠能清楚回憶起這裡的每一個節點和故事。

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後,在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倡議下,由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捐資,專為四川震區孤困兒童建設的安康家園在日照市誕生。到2008年5月底,“安康家園”共接收震區孤困兒童712名,第一年,他們大多數在山東日照“安康家園”學習生活。

“當時雙流安康家園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七月蜀中,陽光炙熱,安康家園的建設工地如同蒸籠,日夜加工。2009年7月28日,安康家園還沒準備好時,阿壩州183名地震孤困孩子迫不及待到這裡。到7月30日,除高中已畢業或已找到父母的孩子外,雙流安康家園共接收災區餘下孤困兒童672名。

根據年齡、愛好、特長,這些孩子被分別安置在棠湖小學、九江中學、棠湖中學、雙流藝體中學、成都電子資訊學校五所學校就讀,安康家園,就是他們在成都的家。

現在還生活在安康家園的孩子們

時間向前,孩子們在長大。

當他們為高考挑燈夜讀時,時間從一本本筆記中翻過;在職校勤工儉學時,時間從他們存下工資的錢包中過去。或者默默的,便從照顧他們的安康媽媽凝視的雙眼中過去。畢業時,孩子們打包離開,時間便悄無聲音地從行李上跨過。胡源忠看著一張張稚嫩的面龐逐漸成熟,他也在不知覺中,被時間染出了第一根白髮。

如今的安康家園,大多數時候都是靜默的。隨著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離開,只餘48名孤困兒童,其中最小的也已是初中生,還有20名普高學生,和23名職高學生。

“今年是地震後十年,我們這些安康人,想這些孩子們。”在胡源忠建立的微信群裡,有越來越多的安康家園孩子加入,“今年5月9日回家了,孩子們!”這位“胡園長爸爸”,一遍遍邀請著。

一張大合照

這是672名地震孤困孩子的家

午後的陽光照在安康家園的小院子裡。初來這裡的人如果要為一件事感到觸動的話,那就是笑容。

笑容在這裡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它就像是透過樹影斑駁落下的陽光一樣常見。孩子們的合照被放大到一面牆那麼大,照片中,有換牙的男生羞澀遮住臉,也有女孩面對著鏡頭大方比“V”,每個人都很高興。

目前安康家園還剩48名孤困兒童,部分孩子合影

今年24歲的順歡離開安康家園4年了,她喜歡亮色,笑起來時,眼睛會眯成月牙。

順歡是當年被送到日照安康家園的孩子之一,父母在地震中遇難的她,在大巴車上顛簸數日,才從道路幾乎被毀的汶川到達成都,而後抵達山東。

“那是我第一次坐飛機,但完全沒心情關注周圍,感覺就像是掉進了噩夢,周圍什麼聲音都聽不進去,不想說話。”

胡園長發資訊邀請孩子們回家園

順歡的笑容,是和小夥伴一起找回來的。

在日照,她一下飛機便被安康媽媽任玲玲一把抱住,這個性格溫和的媽媽,每天陪著順歡,給她講山東的各種風俗故事,同屋的小夥伴,記憶中的董姐姐,也會在她噩夢驚醒後,一遍遍告訴她,“沒事,沒事,要堅強。”

去日照的孩子中,當時才10歲的張森在安康家園度過了自己的11歲生日,地震中失去母親和繼父後,這個經常貪玩不做作業的“淘氣蛋”一夜長大。照顧他的安康媽媽張濤,個性和他親生媽媽相似,會監督他做作業,也會在他生病時,寸步不離地守在身邊,那時候,張森叫她為媽媽。

放學回家孩子的手受傷了,“劉玉媽媽”給孩子檢查傷情。

給孩子們一個家——回到成都雙流安康家園後,家園社會招聘到具有教育、心理、護理經驗或文體特長的“安康媽媽”88人,專職負責這些孩子們的學習、撫養、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

順歡記得,回到成都後,自己的安康媽媽吳水仙是個不折不扣的“虎媽”,將兩個女兒都培養成律師的吳媽媽,每天都會坐在孩子們的寢室門口,一邊打毛線,一邊監督他們做作業,“還會時不時過來檢查下,確認我們沒有開小差。”

在安康孩子心中,最珍貴的遇見還有身邊一起長大的夥伴。相似的經歷和相同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對於彼此,能夠真正“感同身受”。

和順歡同寢的汪琳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學霸,2014年的高考中,她考上廈門大學,現在已經被保研。“老汪那時會把她的筆記全部攤開,然後給我們講功課。”

另一邊,正是熱血少年的張森,為了幫一個兄弟“出氣”,全班男生都沖出去要找人打架,“後來老師追責,我們全都說是自己帶頭,咬死不出賣兄弟。”

我們長大了

孩子們都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有叛逆少年,也有敏感的女孩,到今天,園長胡源忠最自豪的事,就是安康家園出去的孩子,沒有一個幹了違法亂紀的事,都成為了幸福的普通人。

“胡園長叔叔說的,掙多少錢不重要,當多大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堅守社會秩序,還有道德底線。”張森記得這些成長過程中一遍遍重複的囑託,其他的孩子,也都銘記於心。

十年間,安康家園已先後有624名孩子高中畢業,或步入大學或通過就業自食其力。其中282人考上大學、342人職高畢業或就業或參軍,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和社會有用人才。

“在或淺或深的傷痕上,開出成長的花。”——胡源忠十年來的最大願望,似乎已經實現。

2012年,北大六院的心理專家再次應邀來到安康家園,第六次對孩子們進行全面的心理狀況評估,評估結果顯示,經天災人逝雙重驚駭過的災區孤困兒童,在“安康家園”生活學習2—4年後,他們的心理康復創造了在短時間內心理障礙總檢率、兒童PTSD的患病率和兒童重症抑鬱患病率低於國際平均水準的佳績,達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創造了康復的奇跡。

奇跡創造的背後,是日夜分秒的努力。

安康媽媽李書曼從開園之初就在這裡工作,對於她而言,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於是,在和其他安康媽媽在一起商量後,覺得不能把這群孩子當成脆弱的水晶花,而要“一般化”對待。

安康家園孩子們的寢室牆壁上寫滿了各種勵志的話。

沒有刻意逃避話題,安康家園每年都有對孩子進行地震知識普及,災難逃生教育,也有專業的心理組織和教育機構,上門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在學校,老師們會對安康班的學生更加關心,但在學業和品德教育上,絕不放鬆。

“在安康家園的幾年,幫我塑造了正確的三觀和強大的內心。”張森沒有主動對別人說起過自己在地震中的經歷,因為覺得沒必要,“傷疤結疤的地方最堅強,但是也沒必要總是拿出來看。”

如今,在安康家園的牆上

貼著孩子們十年前和現在的對比照片

那是他們成長的足跡

曾經皮實的男孩

現在是目光堅定的解放軍戰士

臉被曬傷的女孩

成為幸福微笑的新娘

還有在讀研的學生、人民警察、老師、

企業經理、創業小老闆

他們都在結疤的地方

開出了成長的花

記者 杜江茜 殷航 攝影 雷遠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